① 涼洲詞包涵了什麼地理知識
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
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基本是我國的西北地區。
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② 王之渙的涼州詞的難題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問:
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苗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就是今走甘肅省境內的武威市,「玉門關」在甘肅敦煌市以西。
請你分析這首詩所包含的地理現象和原理。
答:
這首詩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從「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北部地區屬於非季風區,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全年降水稀少,地面植被多以荒漠為主,顯得十分荒涼。「玉門關」在甘肅敦煌市以西,正位於非季風區內,因此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這里的「春風」從地理角度來看就是指的夏季風。
問:
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的一、二兩句所描繪的畫面。
答:
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在險峻高山的環抱下,一座孤城巍然矗立。
問:
「黃河遠上白雲間」中的「遠上」和「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兩詞為人所稱道,請任選其一試做分析。
答:
「遠上」二字,描繪出了黃河滾滾滔滔流向天際的雄偉景象,意境遼闊;
「孤」字不但寫出了高山環抱中的城堡處境的荒僻,也抒發了戍邊士卒孤獨寂寞的情懷。
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
這首詩寫戍邊士卒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廣闊胸懷。
③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地理常識,你知道多少
《中國詩詞大會》成了一檔全民節目,話題屢登熱搜榜,引發廣泛熱議。
古詩來源於生活,因此古詩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從古詩中不僅能學到很多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1、 詩與天氣、氣候知識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析: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解析:溫帶大陸地性氣候條件早晚溫差大的真切實寫照舊;
「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一一
(宋、陸游)
解析:形象地說明城市熱島效應現象。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一
(唐、劉禹錫)
解析:是四種降雨類型中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們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范圍小、歷時短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一
(唐、岑參)
解析:形象地說明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後降水或雪的天氣變化特徵。
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解析:陰山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在陰山西北植被以草地為主,適宜發展畜牧業,生活著被稱為「胡」的少數民族。陰山東南部即漢族的主要聚居區,以種植業為主,也是古代所稱的「中原」。「不教胡馬度陰山」即遏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解析: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於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於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於山腳的氣溫。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解析:反映了我國南方氣候因受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山色如洗、一派生機的美景。
「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一
(唐、岑參)
解析:描寫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入冬後的氣候狀況。
受字數限制,待續。
④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代表的物候現象
希望幫得上忙
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現象
在詩句之中其實反映了地理的一個基本知識:自然帶的經度地帶性
這里的春風當指我國的夏季風。季風是由於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因此楊柳因為水分條件不足也無法在關外存活。
⑤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苗何
這首詩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從「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北部地區屬於非季風區,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全年降水稀少,地面植被多以荒漠為主,顯得十分荒涼。「玉門關」在甘肅敦煌市以西,正位於非季風區內,因此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這里的「春風」從地理角度來看就是指的夏季風。 |
⑥ 古詩詞中含有地理現象
有,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指的就是夏季風,西北地區是非季風區,夏季風吹不到,就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季風區就形成了溫帶季風氣候
⑦ 王之渙的涼州詞里描寫了哪些物候現象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山脈的走向是導致各地氣候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我國季風區的范圍就是以多座南北走向的山脈為分界,所以春風不越過玉門關。
⑧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含有什麼物候現象
一、回答:這句詩所含有的是我國北部邊境緯度高,所以冬長夏短,春季來的比我國其它地區都晚的物候現象。
二、擴展知識:
1、原詩欣賞: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作品簡介: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願,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3、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朴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⑨ 《涼州詞》在地理中描述的是什麼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