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雨量多少毫米是怎麼算的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
下雨達到多少毫米一般指的是降水量。
一、降水量概念:
降水量(precipitation )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後)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以mm為單位,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
二、降水的形態:
降水根據其不同的物理特徵可分為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液態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陣雨、凍雨、陣雨等,固態降水有雪、雹、霰等,另外還有液態固態混合型降水,如雨夾雪等。
三、降水量的分布:
中國年平均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境內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乾季分明。境內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於復雜的下墊面對其上空氣的加熱作用,使空氣層結不穩定,易導致熱對流,引起陣性降水;同時,還由於海拔高、溫度低,降水不僅以固態形式為主而且以陣性降水為主。另外,夜間較多,約占總量的50%以上。
(1)地理降雨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天氣系統的發展暖而濕的空氣與冷空氣交匯促黑子影響使暖濕空氣被冷空氣強迫抬升或由暖濕空氣沿鋒面斜坡爬升。②夏日的地方性熱力對流使暖濕空氣隨強對流上升形成小型積雨雲和雷陣雨。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風坡產生強迫抬升但這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因素。多數情況下它和前兩種過程結合影響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中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中國年降水量的最高記錄要數台灣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558毫米最多的一年為8409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則數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僅5.9毫米年降水天數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見。
在吐魯番沿公路兩旁常見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磚砌成的房屋這就是專門用來製作葡萄乾的「晾房」在乾旱少雨的氣候下葡萄掛「晾房」內就能自然風干中外聞名的吐魯番葡萄乾就是這樣製成的。
一天之內50毫米以上降水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為大雨10-25毫米為中雨10毫米以下為小雨75毫米以上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為特大暴雨。 年平均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境內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間。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乾季分明。境內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於復雜的下墊面對其上空氣的加熱作用使空氣層結不穩定易導致熱對流引起陣性降水同時還由於海拔高、溫度低降水不僅以固態形式為主而且以陣性降水為主。另外夜間較多約占總量的50%以上。
B. 初中地理中降雨多少為乾旱
根據年降水量劃分,200mm以下為乾旱區(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北部),400以下半乾旱區(內蒙古高原東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分),400~800半濕潤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青藏高原東部),800以上濕潤區(東南部、東北三省東部北部)
C. 在地理降雨圖中降雨多少毫米可稱為濕潤
年降水量高於400就是濕潤了
D. 在地理學中,降水量多少可以稱之為多雨
大於100毫米就是多雨,小於100但大於50就是濕潤,很少就是少雨~
E. 地理學上年降雨量的多少的劃分標准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
降水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 液態降水量稱為雨量,有時兩者也作為同義詞。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常用mm/h或mm/min為單位。單位時間的雨量稱為雨強。
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F. 在地理中,降水量達到什麼程度算多雨或乾燥
多雨與少雨
「多雨」「少雨」是相對的度量,在對氣候的描述中,就【氣候統計圖】而言,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月份稱為「多雨」,如果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明顯,一般把降水較多的幾個月稱為「雨季」,從雨季的角度看【多雨的界定】,它的數值就很模糊,(多數情況是:接近50mm的月份就視為進入了「多雨的季節」.
就年降水量來說,在熱帶1500mm以上稱為多雨,1000mm以下稱為少雨,在亞熱帶1000mm以上是多雨,500mm以下算少雨,在溫帶600mm以上是多雨,400mm以下就是少雨了,在亞寒帶,200mm就很多雨了.
濕潤與乾燥
「濕潤」和「乾燥」與「多雨」和「少雨」有【正比例關系】,它們除了【降水量】,還有【蒸發量】的原因.蒸發量與氣溫是密切相關的,(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稱為【濕潤】,小於蒸發量則稱為【乾燥】)所以,以年降水量800mm來看,在溫帶和亞熱帶的氣候類型中,它是「濕潤」的,在熱帶,它就很「乾燥」,在寒帶,因為【蒸發量】更小,它就表現為「多雨」了.
由上所述,在進行多雨,少雨,濕潤和乾燥區分的時候,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降水的數值(降水量):全球性的年降水量超過1500mm稱為多雨。
(2)這種數量的降水在什麼時間(季節或月份)出現。
(3)出現在什麼地方(緯度地帶或溫度帶)等。
G. 各種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沙漠氣候:降水量在200mm以下。
溫帶草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降水量在200-500mm之間。
地中海氣候,溫帶濕潤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間。
氣候類型即地區的自然條件,一般因為緯度位置( 陽光直射與斜射)、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季風)、地形地勢和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它是分地域分類型的,各個地方氣候類型是不一樣的。
降水量是衡量一個地區降水多少的數據。具體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和固態(經融化後)降水,沒有經過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
(7)地理降雨多少擴展閱讀:
氣候類型的成因:
陸地若受陽光照射強、 則地面氣溫高;若陽光照射弱、則地面氣溫低。而海水因為熱傳遞強,所以溫度穩定。
當陸地受陽光照射強、而導致陸地氣溫高時,陸地的空氣膨脹上升,此時海面的空氣相對來說比重大,海面空氣沿著地表從海面流入陸地。而海面較低的溫度導致海面上空的空氣因收縮而下降,地面上則由於溫度高導致的空氣膨脹而上升,於是高空的空氣從大陸上空流入海洋上空。
反之,若陸地受陽光照射弱、而導致的地面氣溫低於海洋溫度時,海洋上空的空氣上升,陸地上空的空氣下降,地表的空氣則是從陸地流向海洋。
因此各地的氣溫和降水狀況等特徵有所不同,根據這些特徵而把各地不同的氣候分為若干種類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候類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降水量
H. 高中地理關於降水量
年均800毫米以上可以看作是降水豐富的地區,400-200毫米間為半乾旱地區,200以下是乾旱地區。
I. 降雨量多少毫米是怎樣計算的謝謝
降水量測量是一般是用口徑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專門的雨量計測出降水的毫米數。如果測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則一般將其溶化成水再進行測量。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雨量測量: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
液態降水量稱為雨量,有時兩者也作為同義詞。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常用mm/h或mm/min為單位。單位時間的雨量稱為雨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降雨量
J. 區域降水量
氣候的基本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方面,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包括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兩方面。一個地區每月降水量平均值的總和就是「年降水量」,一個地區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是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通常「年降水量」反映的是一個地區一年內降水的多少情況,比如我國的平均年降水量約為730毫米。
中國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地區
從年降水量數值反映的干濕狀況來看,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屬於「濕潤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間的地區,屬於「半濕潤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間的地區,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屬於「乾旱區」。根據以上標准,我國的年平均降水量屬於「半濕潤區」區間,降水並不十分豐富,不過我國是一個年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的國家,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我國的年降水量分布圖,來分析一二。
東南季風
我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地區,東臨太平洋,在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形成了顯著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使得我國東部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所以我國年降水量的總體分布特徵為「由東南沿海地區往西北內陸地區遞減」。由於,我國國土面積十分遼闊,所以東南季風難以把水汽輸送到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使得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十分顯著。
我國東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
我國東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區域,從地形區來看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區,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濕潤區。在這一區域中,越往東南年降水量越多,其中台灣島是我國地理位置最為東南的地區,也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台灣島各地的降水量基本都在1600毫米以上,特別是台灣島東側地區,由於位於台灣山脈的東坡,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位置,降水更為豐富。
火燒寮位置圖
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就是位於台灣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為6557毫米,其中在1912年測得了最高年降水量,達到了驚人的8409毫米,為我國年降水量之冠。台灣島的西側,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相對偏少,同時由於台灣山脈的存在,也使得台灣海峽以西的福建沿海地區,年降水量相對比周邊地區偏少,屬於東南季風的「雨影區」。此外,在這一區域中西部的雲貴高原地區,特別是雲南所在的地區,由於相對內陸,而且地勢較高,年降水量相對偏少,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中國部分地點迎風面與背風面降水量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