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感測器的運載工具有
可以搭載飛機,船舶等
Ⅱ 高精度地圖採集使用的感測器是什麼
高精地圖採集所需要的感測器主要有GPS、IMU、輪速計三類。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一種以人造地球衛星為基礎的高精度無線電導航的定位系統,它在全球任何地方以及近地空間都能夠提供准確的地理位置、車行速度及精確的時間信息。GPS自問世以來,就以其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蓋、方便靈活吸引了眾多用戶。
GPS不僅是汽車的守護神,同時也是物流行業管理的智多星。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GPS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繼汽車市場後的第二大主要消費群體。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於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功能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
發展歷史: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於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功能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
經近10年我國測繪等部門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動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贏得了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信賴,並成功地應用於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地殼運動監測、工程變形監測、資源勘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學科中,從而給測繪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
Ⅲ 什麼是航空遙感技術
航空遙感( aerial remote sensing;airborne remote sensing)又稱機載遙感,是指利用各種飛機、飛艇、氣球等作為感測器運載工具在空中進行的遙感技術,是由航空攝影偵察發展而來的一種多功能綜合性探測技術。依飛行器的工作高度和應用目的,分高空(10000米-20000米)、中空(5000米-10000米)和低空(<5000米)三種類型遙感作業。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
飛機是航空遙感的主要平台,它具有解析度高,調查周期短,不受地面條件限制,資料回收方便等特點。高空氣球或飛艇遙感具有飛行高度高、覆蓋面大、空中停留時間長、成本低和飛行管制簡單等特點,同時還可對飛機和衛星均不易到達的平流層進行遙感活動。
遙感方式除傳統的航空攝影外,還有多波段攝影、彩色紅外和紅外攝影、多波段掃描和紅外掃描、側視雷達等成像遙感;也可進行激光測高、微波探測、地物波譜測試等非成像遙感。航空遙感所用的感測器多為航空攝影機、航空多譜段掃描儀和航空側視雷達等。由航空攝影機獲取的圖像資料為多種形式的航空像片(如黑白片、黑白紅外片、彩色片、彩紅外片等)。由航空多譜段掃描儀可獲得多光譜航空像片,其信息量大大多於單波段航空像片。航空側視雷達從飛機側方發射微波,在遇到目標後,其後向散射的返回脈沖在顯示器上掃描成像,並記錄在膠片上,產生雷達圖像。
航空遙感具有技術成熟、成像比例尺大、地面解析度高、適於大面積地形測繪和小面積詳查以及不需要復雜的地面處理設備等優點。缺點是飛行高度、續航能力、姿態控制、全天候作業能力以及大范圍的動態監測能力較差。但作為一種探測和研究地球資源與環境的手段,仍是方興未艾、不可取代的。
航天遙感 (space remote sensing;space borne remote sensing )
定義:
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以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火箭等航天飛行器為平台的遙感。同義詞:太空遙感
利用裝載在航天器上的遙感器收集地物目標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以獲取並判認大氣、陸地或海洋環境信息的技術。各種地物因種類和環境條件不同,都有不同的電磁波輻射或反射特性。感測並收集地物和環境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的儀器稱為遙感器。航天遙感能提供地物或地球環境的各種豐富資料,在國民經濟和軍事的許多方面獲得廣泛的應用,例如氣象觀測、資源考察、地圖測繪和軍事偵察等。航天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它包括研究各種地物的電磁波波譜特性,研製各種遙感器,研究遙感信息記錄、傳輸、接收、處理方法以及分析、解譯和應用技術。航天遙感的核心內容是遙感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和處理技術。
遙感的運載工具是指遙感平台。遙感平台分為:
地面平台:為航空和航天遙感作校準和輔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飛機和氣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測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
由此可見,航天遙感和航空遙感的區別主要是:一是使用的遙感平台不同,航天遙感使用的是空間飛行器,航空遙感使用的是空中飛行器,這是最主要的區別;二是遙感的高度不同,航天遙感使用的極地軌道衛星的高度一般約1000公里,靜止氣象衛星軌道的高度約360O公里,而航空遙感使用的飛行器的飛行高度只有幾百米、幾公里、幾十公里。俗話說,登高才能望遠。航天遙感與航空遙感相比,感測的地域顯然要大得多,美國「陸地衛星」的一幅多光譜圖像覆蓋地面的面積達340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島的面積,而赤道上空的氣象衛星可以覆蓋南北緯40°以內、東西經相距70°左右的區域。因此,航天遙感能夠以空前廣闊的視野時刻監視著地球。
Ⅳ 主要遙感平台是什麼其特點是什麼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信息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圖像,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數據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數據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數據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圖像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遙感(Remote Sensing),從廣義上說是泛指從遠處探測、感知物體或事物的技術。即不直接接觸物體本身,從遠處通過儀器(感測器)探測和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經過信息的傳輸及其處理分析,識別物體的屬性及其分布等特徵的技術。
通常遙感是指空對地的遙感,即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通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並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信息數據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遙感在地理學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使地理學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遙感信息應用是遙感的最終目的。遙感應用則應根據專業目標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遙感信息及其工作方法進行,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遙感技術系統是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建築在空間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學、地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的,是完成遙感過程的有力技術保證。: 1、按搭載感測器的遙感平台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所採用的遙感平台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地面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航空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等; 航天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2、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主動式遙感,即由感測器主動地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然後接受並記錄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 被動式遙感,即感測器不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電磁波,而是直接接受並記錄目標物反射太陽輻射或目標物自身發射的電磁波。 3、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紫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3~0.38um之間; 可見光,其探測波段在0.38~0.76um之間; 紅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76~14um之間; 微波遙感,其探測波段在1mm~1m之間; 多光譜遙感,其探測波段在可見光與紅外波段范圍之內,
Ⅳ 遙感系統的遙感(RS)簡介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1世紀初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信息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圖像,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數據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數據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數據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圖像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到21世紀初,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遙感(Remote Sensing),從廣義上說是泛指從遠處探測、感知物體或事物的技術。即不直接接觸物體本身,從遠處通過儀器(感測器)探測和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經過信息的傳輸及其處理分析,識別物體的屬性及其分布等特徵的技術。
通常遙感是指空對地的遙感,即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通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並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信息數據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遙感在地理學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使地理學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遙感信息應用是遙感的最終目的。遙感應用則應根據專業目標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遙感信息及其工作方法進行,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遙感技術系統是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建築在空間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學、地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的,是完成遙感過程的有力技術保證。 --以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為例
在人類即將告別20世紀,並邁步跨入21世紀之際,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對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遙感調查,這是繼1988年和1994年前兩輪航空遙感調查之後的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本次航空遙感調查的目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以數字化的形式真實、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相應的遙感影像資料資料庫,並對這些數據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為未來的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參考。
(一)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狹義的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二)系統的組成
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實施遙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依據。
2、信息獲取 信息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信息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台和感測器。其中遙感平台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設備,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儀和成像雷達等。
3、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對所獲取的遙感信息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信息處理的作用是通過對遙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信息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信息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應用 信息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信息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信息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信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為了便於專業人員研究和應用遙感技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遙感作如下分類: 1、按搭載感測器的遙感平台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所採用的遙感平台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地面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航空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等; 航天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2、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主動式遙感,即由感測器主動地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然後接受並記錄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 被動式遙感,即感測器不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電磁波,而是直接接受並記錄目標物反射太陽輻射或目標物自身發射的電磁波。 3、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紫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3~0.38um之間; 可見光,其探測波段在0.38~0.76um之間; 紅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76~14um之間; 微波遙感,其探測波段在1mm~1m之間; 多光譜遙感,其探測波段在可見光與紅外波段范圍之內,但又將這一?
遙感技術的特點
遙感作為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出現和發展既是人們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觀需要,更有其它技術手段與之無法比擬的特點。遙感技術的特點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探測范圍廣、採集數據快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這些數據拓展了人們的視覺空間,為宏觀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現狀情況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宏觀地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傳統的手工作業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2、能動態反映地面事物的變化 遙感探測能周期性、重復地對同一地區進行對地觀測,這有助於人們通過所獲取的遙感數據,發現並動態地跟蹤地球上許多事物的變化。同時,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尤其是在監視天氣狀況、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甚至軍事目標等方面,遙感的運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3、獲取的數據具有綜合性 遙感探測所獲取的是同一時段、覆蓋大范圍地區的遙感數據,這些數據綜合地展現了地球上許多自然與人文現象,宏觀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種事物的形態與分布,真實地體現了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構築物等地物的特徵,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這些數據在時間上具有相同的現勢性。
Ⅵ 什麼是地面,航空,航天遙感求解!
我是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行業的,這三種方式的區別在於感測器架設。先說一下遙感,再說區別。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
地面遙感
ground
remote
sensing,其感測器設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
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
航空遙感(
aerial
remote
sensing;airborne
remote
sensing),主要是利用各種飛機、飛艇、氣球等作為感測器運載工具在空中進行的遙感技術。
航天遙感(space
remote
sensing),主要指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以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火箭等航天飛行器為平台的遙感。
希望有所幫助。
Ⅶ 衛星遙感的運載工具是什麼
你是指拍攝衛星遙感影像的感測器的載體嗎?當然是衛星了,一般有資源衛星、氣象衛星、偵查衛星等等。
若遙感感測器的載體,那可以分為衛星、飛艇、飛機、氣球等等。
Ⅷ 讀遙感技術工作原理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A圖中可以看出,此遙感技術所用的運載工具
(1)飛機;成像;高 (2)多次成像;增加監測的范圍和信息量 (3)地物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有太陽輻射;由於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或 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