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試舉例說明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試舉例說明

發布時間:2022-08-05 07:06:33

1.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所謂地域文化,其實是人們在不同活動體系下的自我調節表現,地域和自然環境當然有一定影響,不過,一旦人們接受了另一種文化樣式,那地域環境立馬就失去了作用.我的意思是說,人類文化所表現的地域性,實質上非常脆弱的,可以說,人類文化其實是一條單一的發展線路,任何地域文化都將匯進這條發展線路上去的,只不過時間問題.這條發展線路就是從野蠻進化到文明並且不斷進化的線路.

2. 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文化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古希臘的地理環境瀕臨海灣,多山少平原,航海貿易發展起來,政權、財權、神權的分立,形成「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民主制度的發展。

3. 我國地理環境對於地域文化形成產生哪些影響

1.建築文化。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傳統的建築風格存在著明顯不同。北方地區降水少、氣溫相對較低,所以民居屋頂坡度小,甚至沒有坡度,房檐較短,並且北方的房子牆體較厚,便於保暖。而南方地區由於雨水和熱量條件優越,房屋往往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並且屋頂坡度大,便於排水。此外,像內蒙的蒙古包、山西的窯洞、西南地區的吊腳樓均與當地的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2.飲食文化。我國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其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所以北方人習慣於吃麵食;而南方地區則以水田為主,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人們更喜愛吃稻米。我國的菜系豐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的所謂八大菜系,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例如流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川菜,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辣」,這與當地濕熱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辣椒可促進人體出汗排毒,有利於當地人們身體健康,長期的飲食習慣便使得這快地方的人喜歡上吃辣。

3.信仰文化。我國民間的信仰文化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成都平原地區人們信仰二郎神,因為這里歷史上經常出現洪澇災害,人們崇拜神的二郎神便是治水之神。還有,杭嘉湖地區歷史上紡織業比較發達,所以該地區民間信仰蠶絲娘娘。關於媽祖的信仰,則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南和台灣、澳門及香港等沿海地區地區。

4.音樂文化。首先,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音樂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北方的音樂往往大氣磅礴、高昂激越,南方的音樂則顯得婉轉柔和。前者如京劇、秦腔,後者如越劇、黃梅戲。甚至關於戲曲的稱謂都不一樣,北方稱為「劇」,南方則稱為「戲」。再比如,青藏地區海拔比較高,大氣相對稀薄,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往往肺擴量很大,唱起來的歌曲也是舒展遼闊,而雲貴高原上飄盪的卻是一支支曲調明快、純朴爽直的山歌,由於當地地勢崎嶇,有些歡快的山歌中還採取了對歌的演唱形式。

4. 地理環境對於地域文化形成產生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礎條件。文化的形成都是發生在一定的地域中,這個地域的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影著該地區內文化的形成;環境條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加速或減緩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自然條件的優越與否影響著文化的發展。環境的差異性,使地理環境賦予不同地區以不同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因此生產方向也將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條件就是自然環境。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態。人在自然中尋討生計得以生存,越是人類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適合長遠居住的環境。不同的地理條件所產生的風俗也必然不同。長久的發展,會形成獨特的生活文化飲食作業的習慣。特定區域的人群將有明確的區域意識,並與其他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系。在這樣情況下產生的區域文化最具歷史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5. 我國地理環境對於文地域文化形成產生哪些影響

首先,可以說,氣候對文化的影響是最大的.它影響了人們吃的、穿的,用的,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降水和氣溫決定了人們的主食.中國東部平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地區主要為水田,以北地區主要為旱田.南方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其充足的熱量、水分和光照條件很適合水稻的生長,因此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的雨季較短,太陽輻射的強度又不夠,不適宜種植水稻,但卻適合種植小麥、高粱等,因此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雖然隨著人口的遷移和飲食方式的融合,有不少南方人偶爾會以面條、餃子等做正餐,但是米飯作為南方人的主食這個位置並沒有動搖,這個結論在北方同樣成立.氣候也造就了一些地區特有的飲食文化.例如廣東的涼茶和老火湯.由於廣東比較濕熱,人容易上火,所以需要經常喝涼茶或湯水,而北方的氣候寒冷,為了驅寒,東北人無論男女,有事沒事都會喝點酒.氣候不同使人們的運動愛好也不同.北方的冬天有雪,湖面結冰,人們可以在湖面上溜冰,享受冰雪世界的美麗.而南方即使是冬季,氣溫也比較暖和,湖面不會結冰,冬泳越來越得到歡迎.第一、它導致了不同地區其城市形態不同.「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的城市形 態比較規整,山區的城市形態受地形、地貌條件的限制,不同地區差別較大.」1如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內,地勢比較平坦,因此城市內部各個組成部分都比較集中.而「重慶地處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的丘陵山區,地區的崎嶇不平使城市發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2,用地比較分散.第二、地形、地貌的不同導致農業土地的利用形式不一樣.在平坦的平原上我們可以建設農田,種植水稻、蔬菜等,而在丘陵區,地勢的崎嶇不平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但卻適合種茶,種果樹或營造經濟林.在黃土高原上,降水本來就少,加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們可以把山坡改造梯田,發展小規模農業.第三、地形、地貌的不同使不同地區的藝術特色不同.再次,水文狀況對文化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沒有了水,則人類將會滅亡.依山傍水是人類理想的居住環境.第一,農業生產活動對水的依賴性很強.河套地區降水較少,其東面又有黃土高原、太行山阻擋了海洋的濕潤氣流,不適宜植物的生長和人的居住,但由於它位於黃河的上游,水源較為豐富,使農業生產成為可能,為河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6. 地理對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影響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7.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二、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延續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續性,這種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從中華文化產生開始,中國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從來沒有中斷過,具有明顯的延續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遼闊的地理環境。
在中國文化搖籃的黃河流域,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地理環境良好,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底。從遠古時期的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人等古人類化石中,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域。「長江乃至遼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嶺間,也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些廣大的區域的總面積有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廣闊的,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性奠定了地理基礎。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它們的地理環境非常狹小,當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文明由此中斷了。中國則不同,中國文化在廣大的區域內發展,內部有廣闊的迴旋餘地。在歷史上,當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自己的文化。歷史上的東晉、南宋,雖然偏居一隅,但延續了中國文化。即使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清兩朝,漢族文化也能對他們潛移默化,迫使他們不得不接受漢文化。正是因為中國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中國才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中國文化得以延續下去,而不至於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那樣在歷史上滅絕了。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樣性,這種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中國文化從早期起源開始,就呈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顯的多樣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復雜多樣的,「遼闊而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雜多樣。中國的南北跨越3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個經度,南北溫差相差近50度,東西年降水相差幾千毫米,山脈和河流都有各種走向的,這種自然特點把中國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國中之國」,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導致的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是明證。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種區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以後又有關東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這些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淵藪,博大精深;燕趙文化多慷慨悲歌;荊楚文化輕靈精奇;湖湘文化朴質蠻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很不一樣,衣食住行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樣的。但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巨大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一性,形成了中國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各種文化共存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四、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這種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相對封閉、獨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國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礙,給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方便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形成了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開放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上獨立成長,雖偶爾有外部文化傳入,但都無法改變中國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
中國的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上成長的。如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道教等,這些思想和宗教流派在世界上自成一體,影響深遠。又如漢字,漢字完全是中國人創造的,不像其它的文字,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基本上都是來自腓尼基文字。又如中國的書畫藝術,更是中國人的獨創。中國的四大發明——紙、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也是由中國人獨立創造的。其它的中國文化也是如此。也有外來文化通過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比如佛教,但「佛教自它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再按照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再宣傳自己的理論,當時的中國人是把它看做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來處理的。」經過中國化的佛教已經不是印度經院哲學的佛教,而是中國人自己引申發揮的,與印度本土的佛教大不一樣。宗教是這樣,其他的思想學說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文化始終保持著一種自我狀態獨立地向前發展。
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加上中國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人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意與外界打交道。明清兩朝基本上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五、地理環境對中國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他深深地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地處溫帶大陸,溫帶氣候適中,就使中國民族形成溫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際和人倫的關繫上採取持中的中庸態度。」
中國的大陸型氣候十分明顯,地處北溫帶,季風氣候明顯。在中國東部,河網密布,沃野千里,季風定期帶來豐沛的雨水,水熱配合良好。「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來署去,周而復始」。在溫帶地區,熱能和水分比較充足,農業比較發達。在發達的農業條件下,再加上中國物產豐富,人們生活能自給自足。而自給自足的中國人是歷來喜愛和平的,不喜歡侵略擴張與動亂,追求的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理想的太平盛世。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繫上,中國人喜歡採取中庸的態度,對人謙讓,對上尊敬,不喜歡與人發生分歧和爭吵。這說明溫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溫和的性格和中庸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如建立遼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建立清的滿族。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漢族卻採取退讓的態度,偏居一隅或服從少數民族的統治。在中國近代,中國多次遭受資本主義的入侵,但中國人卻採取忍辱負重的態度,與侵略者簽訂有害於中國不平等條約。這都是由於中華民族,特別是漢人的溫和的性格決定的。而這種溫和的性格又是受到了中國溫和氣候的影響。

8.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

地理環境在客觀上決定了地域文化,比如北方比較開闊的地域決定了北方民歌曠達豪邁的風格,舞蹈也是舒展性的:相反,南國水鄉的歌曲就相對婉轉舞蹈也以柔美婀娜見長。

9.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400字以上。謝謝!!

地理環境最開始影響到的就是一個地方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環境的關系也不同。
人是環境中的動物,在依據周圍的環境狀況能動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飲食習慣。
環境的不同連同人民的飲食習慣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維方式和對宇宙對世界對人生等等的認知。
文化說白了,其實是人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南北和東西差異,精彩紛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民的飲食習慣下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從小就過得游牧的生活,時刻在感受的草原的遼闊,所以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業都打起不拘小節,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為地處高喊地帶從古至今都有著對神的崇拜,所以有著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區,以為內河網密閉,多低山丘陵,一衣帶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鄉園林一樣柔美細膩,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滿腔的情懷在執念這這片水土。

10. 舉例說明區域文化與區域地理環境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這一點,從主食結構上也可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道傳統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系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系

閱讀全文

與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試舉例說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