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國家地理攝影師使用什麼膠卷

國家地理攝影師使用什麼膠卷

發布時間:2022-08-05 07:29:02

① 攝影師用什麼相機

一般的影樓用的相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老一點的甚至有的沒到單反的級別,更別提全幅了(好幾年前的入門級單反也是近萬的),本人實際所見。藝術照好看其實和相機本身沒有必然聯系(當然相機好找出來的的確比較好),影樓照的好看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布光,這是最重要的,拍人像光線起決定性作用,所以一般的影樓就算相機不好燈光也絕對不會馬虎,不要低估閃光燈的價格,所以如果自己拍的話就要合理利用陽光。
2.化妝,這個不多說。
3.後期,這個是必然的,好的效果是後期調出來的,不是拍出來的。
那麼好的相機一般是誰在用呢?攝影發燒友,攝影師和記者,他們最注重成像質量,而不是拍藝術照的影樓。
既然LZ追求畫質,那麼普通的小數碼相機肯定不能滿足要求了,那就上單反吧,具體的我就不多說了,樓上有說的,價格從4000-10000(剛開始建議不上全幅,畢竟那東西拿著累,而且貴)吧,還有鏡頭,如果是決定只拍人的話就買定焦鏡頭,不然還是變焦,不一定要牛頭。
如果你在價位和用途上考慮好了的話可以再問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② 美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用什麼鏡頭

國家地理攝影師用的鏡頭沒有普遍標準的,具體使用一般都是以攝影師自己的愛好為主。在風光攝影中大多使用超廣角,而在拍攝動物畫面時,長焦或超長焦使用更多

③ 國家地理包

簡單來說叫國家地理包的攝影包,就是由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出的。不過由於太出名了,有些人習慣把攝影包統稱為國家地理包(其實就是盜版的)下面是具體介紹

人們習慣將裝照相機的包叫做攝影包,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最新推出的名為「地球探索者」(Earth Explorer)的系列背包叫做「外影包」。顧名思義,「外影包」的「外」有「戶外」之意,「影」自然是指「攝影」。也就是說,這一系列的背包是專門為戶外探險及攝影而設計的專業行囊。定位的消費群體自然是喜歡旅行的戶外旅行發燒友,以及類似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工作的職業攝影師。
「地球探索者」的設計
地球探索者系列外影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總結了大量簽約攝影師多年來的實際需求而設計的專業背包。我們知道,國家地理攝影師是全球公認的最優秀的專業報道攝影人士,他們往往需要將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專題攝影中,而大部分拍攝環境是極為艱苦的,復雜的地理環境,惡劣的氣候不僅對攝影師的體能提出了考驗,也對攝影師的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設計出符合攝影師苛刻要求的背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推出產品的首要目的。為了使「地球探索者」系列外影包具有出眾的品質,該系列背包由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設計,並由以製作軍用背包而著稱的以色列卡塔(KATA)公司製作。兩強攜手打造出的「地球探索者」外影包以優秀的品質、合理的空間分配和更加人性化的設計滿足了戶外探險者和報道攝影師的需求。
人們習慣將裝照相機的包叫做攝影包,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最新推出的名為「地球探索者」(Earth Explorer)的系列背包叫做「外影包」。顧名思義,「外影包」的「外」有「戶外」之意,「影」自然是指「攝影」。也就是說,這一系列的背包是專門為戶外探險及攝影而設計的專業行囊。定位的消費群體自然是喜歡旅行的戶外旅行發燒友,以及類似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工作的職業攝影師。

「地球探索者」的設計
地球探索者系列外影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總結了大量簽約攝影師多年來的實際需求而設計的專業背包。我們知道,國家地理攝影師是全球公認的最優秀的專業報道攝影人士,他們往往需要將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專題攝影中,而大部分拍攝環境是極為艱苦的,復雜的地理環境,惡劣的氣候不僅對攝影師的體能提出了考驗,也對攝影師的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設計出符合攝影師苛刻要求的背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推出產品的首要目的。為了使「地球探索者」系列外影包具有出眾的品質,該系列背包由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設計,並由以製作軍用背包而著稱的以色列卡塔(KATA)公司製作。兩強攜手打造出的「地球探索者」外影包以優秀的品質、合理的空間分配和更加人性化的設計滿足了戶外探險者和報道攝影師的需求。

NG 5737外影包

獨特的材質及性能
「地球探索者」外影包採用純天然環保的纖維材料棉、麻加工的面料,質地柔軟,手感極佳。與帆布面料相比,這種天然材質的面料不僅輕柔,而且具有更好的透氣性和抗磨損性。整個系列的外影包採取軍用米黃色調,色澤柔潤,頗顯檔次。與普通攝影包不同的是,該系列外影包的夾層內並沒有採用堅硬的支撐體,而是採用了柔軟的抗沖擊保護層,所以背負這種外影包並不會給人帶來僵硬感和沉重感,但卻可以給包內的器材設備以堅強的保護。為了保持出色的耐用性,該系列外影包還採用了仿舊磨光的黃銅紐扣及帶環,此外,帶有裝飾性的淺黃色邊帶也賦予了背包更加豐富的外觀變化和線條感。
合理的容納空間
擁有精美的外觀和優秀的材質固然重要,但對於背包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容納空間,這是人們選擇背包的首要條件。目前,國家地理的「地球探索者」系列外影包共有5款型號,分為小型外影袋,中型肩背包和大型背包。以NG 5162型雙肩外影包為例,這款體積適中的背包採用可拆卸式雙層結構空間,下層空間帶有可拆卸的海綿格板,可以安置一架單反相機,四隻鏡頭,一隻閃光燈及移動硬碟、充電器等器材;上層空間可放置衣物等旅行物品。當然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器材設備將格板隨意地組合或拆卸,使之成為完全的旅行背包。除了主要空間外,這種雙肩外影包的頂蓋、下層蓋、背部、側面等部分都分布有各種不同空間的插袋,大到筆記本電腦,小到膠卷、存儲卡都有著合理的安放位置,而且插袋的開口位置非常合理,確保用戶能夠迅速地取出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這種極為細致的設計是絕大部分攝影包或旅行袋所不具備的。此外,這款雙肩背包採用人體工程學設計,無論包內物品多少,都可以很好地附著在人的背部,非常舒適。當然這種人性化的設計不僅僅體現在NG 5162上,「地球探索者」系列的每一款產品都是保護技術和傳統探險風格的完美結合。它給相機、附件及個人物品提供了充分的空間,給背負者帶創造了舒適、便捷的條件。
相輔相成的品牌和品質
地球探險者系列的每一款外影包都相當結實,這與卡塔公司常年製作軍用箱包的經驗密不可分。當然,美國國家地理更賦予了該系列外影包更加完善的設計和高檔的定位。尤其是背包上的美國國家地理LOGO已經成為了專業品質的標志。對於高級戶外旅行者及專業攝影師來說,這種超豪華的外影包無疑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選擇。
「地球探險者」外影包配備有防雨罩,可以全天候地對包內的裝備進行保護
NG 5162的背部插袋中可以放置17〃的筆記本電腦,NG 5162的下層空間帶有可拆卸的海綿格板,可以安置照相機及鏡頭等器材,邊緣插袋可以放置水瓶等物品,仿舊磨光的黃銅紐扣及帶環,外影包的品牌標志為美國國家地理,雙肩背包分為NG 5737大型外影包和NG 5162中型外影包,該系列外影包非常精美,且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目前該系列產品剛剛進入國內市場,對該產品感興趣的網友,不妨蜂鳥二手論壇看看。

④ 膠卷的使用和購買

旅遊攝影時,以ISO100膠卷使用最普遍。國外膠卷價格都比國內昂貴,所以出國旅遊寧願多帶膠卷,也不要少帶。不過,由於「9·11」之後愈來愈多的國際航空樞紐採用了大功率X光掃描設備,因此對膠卷的威脅也愈來愈大。
購買膠卷時,必須檢查膠卷是否過期,拍攝過的膠卷應避免受潮、受熱,立刻送到專業沖印公司沖洗;為求穩定效果,最好固定與某一專業沖印公司合作。
膠卷品牌不同,色溫也會不同,最好依照拍攝主題先行試用多種,然後再選擇合乎需要的膠卷。當然,多參考別人的經驗也是可行之道。
膠卷退出歷史舞台
隨著美國最後一家沖洗和曬印柯達膠卷的店家宣布停止收件,曾經世界最暢銷的彩色膠卷即將走進人們的記憶中。上月29日,美國堪薩斯州的這個名叫杜威恩的小型家庭攝影公司,沖洗曬印出了全世界最後一卷柯達克羅姆膠卷。從1935年推出至今,柯達克羅姆已經享有75年的歷史榮譽。
作為柯達推出的首款彩色膠卷,柯達克羅姆不僅橫掃全球市場,更是記錄了一個又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無論是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畫面,還是美國《國家地理》經典封面照《阿富汗少女》。但即便是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膠卷,也難抵數碼產品的蠶食而走向「夕陽」。早在2009年6月,柯達公司就宣布停止生產柯達克羅姆膠片,其主要的原因便是市場需求量的下降及製造和沖洗這種膠片所需要的高成本,當時,柯達相關部門總裁赫利亞爾就表示,「讓柯達克羅姆彩色膠卷退出市場真的是個困難的決定」。而這次,隨著最後一卷柯達克羅姆沖洗曬印出來,它所代表的彩色膠卷時代也定格在影像中。
「不進則退」的遺憾
技術的變革從來就不因誰創造過歷史就手軟。近幾年,數碼產品因其便捷和低成本的優勢日益擠占傳統膠片市場,最終形成了如今「人人擁有」、「人人拍得起」的局面。盡管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得數碼成像的效果和質量日臻完善,但一些專業人士和極端「發燒友」依然能說出柯達克羅姆不可匹敵的優勢,譬如其出色的色彩還原及優異的顆粒控制,而這無疑歸功於其生產過程的復雜及要求的苛刻。就好像要在質量和普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而成果如何,歸根到底還得市場說了算。
如若我們重溫曾經拿著膠捲去沖洗的場面,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的門面比現在大得多,取件的時間也比現在長,立等可取是根本不可能的。技術和市場需求永遠是檢驗一個企業產品生命力的重要力量,柯達為何在數碼產品的沖擊面前延續不了柯達克羅姆的神話,這其中不僅有著技術發展規律的必然,也多少有點不積極應對的遺憾。對此,長期從事攝影工作的謝震霖表示,「彩色膠卷仍然有一部分執著的支持者,真說它從此退出歷史舞台,現在還不能下這個定論」,他認為,「柯達失去了一個機會,也給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不僅柯達一家,包括富士在內的多家企業,其傳統的膠片產業均受到了數碼技術的沖擊。難道真是應了那句「船大調頭難」的老話嗎?謝震霖透露,「柯達克羅姆的成功是有著雄厚的技術支持的,在這個方面柯達邁步較早也較大,然而,盡管其早期曾推出過數碼產品的技術後備,但真到面對沖擊的時候,柯達的步子又邁小了,收回去了。」
「不可復制」的永恆
「寶麗來剛剛跟我們說拜拜,現在又是柯達克羅姆,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這是國外的攝影論壇上一位網友09年6月得知柯達克羅姆膠卷宣布停產後發出的感慨。在這個萊卡已成傳奇,寶麗來成為回憶,柯達即將成為歷史的數碼時代,除了對過往的一種集體懷舊,膠卷究竟還有多少意義?

⑤ 如何選擇膠卷呢那些膠卷重要參數是什麼意思呢

當您為自己的照相機購買膠卷時,您有許多選擇。那些名稱中含有「彩色」字眼的產品通常用於拍攝您可以拿在手中並通過反射光觀看的彩色相片,與相片一起得到的底片是照相機中完成的曝光;那些名稱中含有「鉻」字眼的產品用於拍攝要求使用某種放映機進行觀看的彩色透明片(幻燈片),在這種情況下,得到的幻燈片是在照相機中曝光的實際膠片。
膠卷感光度帶有ASA(美國標准協會)或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等級的膠卷會標明它的感光度。ISO和ASA分級是相同的。下面是一些最常用的膠卷感光度: ISO 100:適合戶外明亮陽光下的攝影 ISO 200:適合戶外攝影或室內明亮燈光下的攝影 ISO 400:適合室內攝影 ISO 1000或1600:適合需避免使用閃光燈的室內攝影 一旦您決定選擇相片或幻燈片,下一個需要決定的因素是膠卷感光度。一般而言,膠卷的相對感光度等級會在其名稱中標明(例如MYColor Film 200)。ISO和ASA感光度等級通常還會印在盒子上的某個位置。數字越高,膠卷感光「越快」,「越快」意味著感光度更強。當您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並聚焦它們時,或者在沒有額外照明(例如閃光)的昏暗環境中照相時,您需要使用感光快的膠卷。
使用感光快的膠卷的不利因素是,增強感光度需要使用更大的鹵化銀顆粒。這些更大的顆粒會導致相片上出現斑點或者「木紋狀」,特別是在放大35-mm膠卷底片時。專業攝影師還可以使用更大版式的底片來降低放大程度和減少相片中的木紋狀。照相感光度和木紋狀之間的權衡是傳統攝影的固有特徵。攝影膠卷製造商不斷進行改進,以達到相片感光度高而木紋狀少的效果。
感光度低的膠卷適合拍攝肖像,此時目標是靜止的,您可以控制目標的照明,而且您可能希望從底片洗出較大相片。這些膠片中更精細的鹵化銀顆粒能夠產生最佳效果。
高級的業余攝影師可能會遇到更多的膠卷名稱,例如鎢平衡或日光平衡。鎢平衡膠卷用於室內攝影,室內的主要光源來自鎢絲燈泡發出的光。因為來自電燈泡的可見照明不同於太陽光(日光),所以必須修正膠卷的光譜感光度以得到滿意的相片。當使用透明膠卷時,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⑥ 膠卷是什麼

按尺寸分類
常見的有120膠卷和135膠卷。
經常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這種膠卷寬35毫米,長160~170厘米,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卷。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其中有拍攝16張底片的(畫幅為4.5×6厘米);拍攝12張底片的(6×6厘米);還有拍攝10張底片的(6×7厘米)與8張底片的(6×9厘米)。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按感光速度分類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這里數值變一倍則曝光時所需的曝光量也變一倍,數值越大則速度越快。當然,以前也用過很多其他速度表示方法,常見的有美國ASA制和德國的DIN制("定"制)。我國採用GB(即國家標准)制,與DIN制相當。根據GB制,可分為快片(GB24°以上),中速片(GB21°),慢片(GB18°)以下。每增加GB3°,其感光度就增加一倍。如GB24°膠卷就比GB21°膠卷的感光度快一倍。各種感光度標准,可以互相換算。ASA100相當於GB21°或21DIN。
普通膠卷
底片以感光速度(ISO)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畫質越細膩。以片幅大小來分別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寬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4"*5"或8"*10"大幅底片。以感光類型來分的則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紅外線底片等。而彩色底片因應不同的光源而調整相片的色調,又分為日光片與燈光片,若用燈光片拍攝日光下的景物,則相片色調會偏藍。
常用的底片規格是135,在數位攝影不斷的普及下,還沿用底片攝影的已經不多,而底片仍有其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135底片面積就比多數數碼相機感光板(數碼介質)大,如果要製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底片較佳,另外底片影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類比產生的色彩)、圖質細膩(像素高)、寬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象質素較數碼相機為佳。尤其在光線暗的情況下,會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或在沖洗底片時作增感顯影(提高顯影液濃度或拉長顯影時間),例如KodakTri-X400增感顯影至iso1600,甚至KodakT-maxp3200增感顯影至iso6400也有不錯的畫質,然而長時間曝光在數位攝影上會產生大量雜訊,因此有部分攝影師仍堅持使用底片拍攝。
雖然用膠卷拍攝能製作素質高的相片,然而這需要熟習暗房技巧,一般來說快沖印店難以充分發揮底片的優點,所以用底片攝影者最好親自沖印相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相片的時候實行分區曝光,自行調整相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為黑白沖印所用的葯水毒性遠較彩色沖印低,並且沖印過程較簡單,所以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沖印,彩色底片多數用自動沖印機器來避免接觸彩色沖印的葯水,不過手工沖印的素質比自動沖印機器佳。

⑦ 柯達克羅姆膠卷的曾經輝煌

柯達彩色膠卷曾引領時代潮流。1963年11月22日,亞伯拉罕·贊普魯德爾正是使用8毫米的柯達彩色電影膠片拍攝到了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畫面;而著名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也是使用柯達彩色膠片拍攝了那幅著名的照片 《阿富汗少女》,並於1985年刊登在《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上。「停產克羅姆彩色膠片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麥凱瑞傷感地表示。
面對傳統膠片市場日益下滑的尷尬局面,膠片廠商紛紛轉型,企圖尋找新的突破口,事實上早在1976年,柯達就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但直到2003年,它才真正下決心向數碼方向轉型。2003年9月,柯達宣布「全力進軍數碼領域」,實施重大戰略轉型,決定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碼產品轉移。這也是柯達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

⑧ 專業記者用什麼膠卷相機還是數碼相機

沒有什麼特殊愛好的應該是用數碼的

方便,出圖快,便於後期處理

新聞行業有時候時間就是一切,成像質量反而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再說了,現在出版也早就數字化了,用膠片機拍了不但要沖洗,還要再掃描才能用,太煩瑣了

當然也有一些專業攝影師為了獲得最佳的效果,使用膠片機.相對來說膠片的一些特性還是數碼相機難以達到的.

⑨ 國家地理的雜志內容

在過去的幾年,雜志的開篇文章總是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志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有時整個一期雜志的焦點集中到一個國家之上(它的過去的文明,自然資源,或其他題目)。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還發行了其他的,主要關於其他主題的雜志。
在冷戰時,該雜志試圖扮演一種超於鐵幕的角色,向讀者提供關於一個國家的自然與人文的客觀均衡的觀點。雜志在不同的地點印刷,其中包括德國的柏林,奧地利,蘇聯和中國,在關於美蘇太空競賽時,國家地理主要集中在當時的科學貢獻上而避免涉及同軍備競賽聯系的核武庫的擴張。 除了那些關於眾人皆知的關於科技,歷史和介紹世界上人跡罕至的地方的文章外,雜志還因為其印刷質量和圖片的標准得到了世界的公認,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夢想發布自己的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很罕見的彩色照片了,盡管這種技術在當時還是很罕見的。在20世紀三十年代,路易斯·馬登(Luis Marden,生於1913年,卒於2003年)國家地理的撰稿人和攝影師說服雜志允許攝影師們使用35毫米照相機用的電影膠片來代替當時普遍使用的大體積,三腳架的照相機。在1959年雜志開始在其封面上發表照片,很快國家地理在其雜志和官方網站中廣泛地使用了數碼照片。在以後的幾年中,雜志決定保留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而去掉橡樹葉飾紋和關於介紹本期內容的文字,以騰出地方來發表更大的照片。同其他的雜志不同,國家地理經常被讀者經年收藏,從2006年起,國家地理參加了由超過18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攝影競賽。
《國家地理》雜志創建之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科學雜志。從1979年起,該雜志開始以地理為切入點,融入了新聞、生態、環境和人文等多種因素,成為大眾雜志。此後,該雜志照片水準一直很高,文字淺顯易懂,同時具有文學特質。 為追求圖片和文字質量,該雜志不惜巨資投入。看過《國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絕不是在一般雜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例如,該雜志的攝影師要近距離拍攝兇猛的野獸,或潛入深海。《國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攝和撰寫150個專題故事,為此,在世界各地的簽約攝影師旅行里程超過100萬英里,每個專題都需要耗費幾百個膠卷,每幅刊出的圖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至於拍攝本身,甚至可以與拍電影相提並論。 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志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1995年,為拍攝一個關於恐龍的報道,攝影師皮奧斯和助手托運了42個箱子,僅托運費用就高達6位數。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於2015年底發布了其精挑細選的幾幅2015年度最佳「每日美圖」,令人叫絕,包括裂縫的冰湖、女子水下與萬千水母合照、對鏡頭好奇的企鵝。見下圖。 作為對文章的補充,國家地理有時還提供被介紹地區的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白宮地圖室里地圖大部分是國家地理的地圖。國家地理歐洲地圖被收藏在倫敦溫斯頓·丘吉爾博物館里,地圖上可以看到當時丘吉爾在由盟軍和蘇聯領導人劃分戰後歐洲參加的雅爾塔會議上的標記。

閱讀全文

與國家地理攝影師使用什麼膠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