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一地理書上冊p36頁北美洲南美洲怎麼畫
兩種都可以的
㈡ 葉子貼畫怎麼做
1.描圖: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臨摹下來,再把這幅畫用復寫紙,翻印到硬紙板 上。 2.剪紙板: 沿畫的輪廓線把硬紙板剪成形狀各異的紙板片, 注意要剪得光滑圓順不走樣, 剪一塊做一塊。 3.剪布料:先把布料熨平,把剛剪好的紙板片正面塗上乳膠,粘在布料上,再把布料沿 著硬紙片的形狀剪下來,注意剪的時候要在紙板片周邊留下 2-3 毫米的包邊布。 4.包邊:把乳膠塗抹在包邊上,把留邊包住紙板的邊緣,捏實。留邊有轉彎的地方要預 先剪口,彎度大的地方剪口也要多一些。但是,被其他紙板片所疊壓遮蓋的部分不要包邊。 5.組合:把包好的紙板片在沒有包邊的那面塗抹乳膠,對照圖稿放到原位,疊壓組合。 完成後用玻璃板等重物壓平,就可以裝裱了。 布貼畫的製作與心得 寫這篇博有一種還賬的感覺,真是欠了好久,感覺非常不好意思哦。。。 有原因滴, 不是偶想偷懶,而是偶覺得布貼畫的製作不是那麼復雜,很簡單,其實做的技術只佔一部 分,有一把好 的剪子和細心、耐心還有喜歡,基本上就 ok 了。要想把布貼畫做好,選材和配色才是最 關鍵的,這幅畫 好不好看, 耐不耐看, 就看你怎麼給這幅畫定風格和色調, 這才是偶想要告訴姐妹們滴。 。 。 至於怎麼 個做法,偶細細道來。。。 首先偶把要用什麼工具和材料先告訴大家: 可偶是 1:剪子(布用和紙用要分開) 2:鑷子(扁頭的) 3:乳膠 4:畫筆 (描圖筆 水彩筆) 5:復寫紙(布用的 紅 藍兩色) 6:電熨斗 7:各種布布 布貼畫有幾種貼法:包貼法 立體包貼法 平貼法 根據題材選擇不同的做法。因為不同 的題材需要不 同的做法體現,如花卉人物就需要不同的做法,才能表現出各自的靈氣,有活的感覺。偶 比較喜歡平貼 法,所以做起來工具很簡單,非常實用。 准備好了工具我們就可以開始製作了: 第一步要把原稿用復寫紙復制到背景布上,以便我們下一步的粘貼。不要描的太重,已能 辨認為准。 第二步把圖分解開,用復寫紙復制各個部分到需要的布上。如人物的頭部 上肢 服裝等 等。。。 第三步剪下描好的各個分解部分,按先後順序依次粘貼到背景布上。順序是先里後外, 先下後上。 第四步就是把我們粘貼好的畫畫做一下整理 渲染 點綴 熨燙 就可以配框裝裱了。 不知偶的一番道來姐妹們看明白沒有, 就是這幾個關鍵步驟。 很遺憾我沒有拍教程, (這 次偶真是 偷懶了,自我懲罰一下 送上一幅美麗地 畫畫欣賞,儀表偶滴歉意。。。這是一幅名為(梳妝)的畫畫,整幅畫構圖很簡單,表現 的是一位西班 牙女郎照鏡梳妝的倩影,華麗的裙擺、婀娜的身姿、還有那愉悅地心情。。。都是偶想要 滴呀。。。 ) 要真是看不明白的那就告訴偶,偶一定補上。在此給姐妹們 繼續花花貼布 24 花朵貼布紙型 市級非遺保護-張玉欣民間布貼畫 張玉欣民間布貼畫主要分布於吉林省白城地區、內蒙的科右中旗,目前 該布貼畫作品多被省內外專業人士購去。 建國前,李淑雲出生在科右中旗東部草原一帶,閑暇之餘隨鄉親利 用生活當中剩餘碎布粘貼一些裝飾畫, 用於自家裝飾特別是節日渲染氣 氛。建國後嫁到通榆縣後,將工藝傳授給了女兒張玉欣。1988 年,李淑 雲去世,該技藝被張玉欣傳承。
㈢ 7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識點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1、天氣的特點:時間短、經常變化。
2、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
3、天空布滿雲時,為「陰天」;當天空無雲或雲很少時,為「晴天」。
4、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7、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年較差: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
2、能繪制氣溫曲線圖。
3、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4、氣溫的分布: (1)不同緯度地區: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0C。
5、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6、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3、能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B、溫帶地區,大陸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5、影響降水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其特點:時間長、變化不大。
2、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 A、熱帶草原氣候:濕季草木茂盛,乾季高原枯黃;
B、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C、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D、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 E、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4、熱帶種植水稻一年能收獲三次;亞熱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溫帶一年只能收獲一次。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從陸地面積看,俄羅斯1707萬KM2、加拿大997萬KM2、中國960萬KM2、美國937萬KM2、巴西854萬KM2、澳大利亞769萬KM2。
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4、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
6、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7、聯合國是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沒有思維導圖
㈣ 如何用樹葉做粘貼畫
需要材料:普通白紙若干張,鑷子一個,膠水一瓶,各種樹葉。
製作方法:
一、樹葉的採集與保存
1. 樹葉的採集要先考慮其形狀的變化。如多菱形的楓樹葉、圓形的樺樹葉、長形的揪樹葉及橢圓的胡枝子葉等,都應採集,以保證圖案結構的多樣化。
2. 樹葉的採集還要考慮顏色的多樣性。
3. 樹葉的採集要系列化,即每一種形狀、顏色的樹葉都能形成從小到大逐個漸進的序列。這樣能保證製作時有充分選擇的餘地。同時也要收集一些花葉、花籽與梗等。
4. 採集樹葉的同時要攜帶一定數量的吸水紙或廢報紙,如果有紙張粗糙的舊書或雜志也可以。邊採集邊將樹葉展平後擺放到吸水紙中。帶回來以後用重物壓緊,並且每天翻動兩次,大約一周左右待樹葉干透以後,分類夾放好就可以用了。
二、樹葉的選用與粘貼
1. 工具。普通白紙若干張,鑷子一個,膠水一瓶。
2. 粘貼前先選擇適合畫面需要的樹葉,用鑷子輕輕地夾放到畫稿上去。經過精心的設計擺放,認為達到了畫面要求時就可以在樹葉的背面塗上膠水按照先後次序,放到預先設計好的位置上去。在上面蒙上一層薄紙後漸漸地展平樹葉,放到一邊待膠水干透後一幅畫就完成了。注意不要重壓,否則樹葉容易破裂。
三、畫面處理的方法
1. 一種樹葉的多次利用
利用樹葉可以做很多風景、動物、器物的粘貼畫。但是,一個畫面的好壞,主要取決於樹葉的形狀與顏色的選擇、搭配。同種大小、顏色不同的樹葉在一起搭配粘貼能表現很多的內容。同時要兼顧樹葉之間顏色的對比,色度的黑、白、灰。主體部分的色彩不宜大鮮艷,細節部分的色彩可鮮艷一些,這樣交錯搭配畫面就比較協調。例如,准備粘貼一幅「孔雀開屏」的畫面,可以選擇綠色的柳樹葉疊放成扇狀,在孔雀屏空隙處擺放兩層紅與黃的柳樹
葉,正面放一葉淺黃色的柳樹葉做孔雀的身體,用葉梗做孔雀的腿,這樣,一隻向每一位參觀者展示自己豐姿的綠孔雀就完成了。如果想粘貼一幅「葡萄」的畫面,可以用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樹葉相互疊放後形成碩果累累畫面後,由兩片大菱形葡萄葉完成整幅畫面。
2. 多種樹葉的組合
隨著畫面內容的不同,有些物體需要不同形狀的樹葉去完善,如,要貼一幅「金魚戲水」的畫面,金魚的身體部分用淺色的長圓形樹葉,尾巴用紅綠相間的楓葉,用外層紅、里層黑的花籽粘上眼睛,金魚就維妙維肖了。畫面下邊用蕨草做水草,上邊用松針模貼幾條代表水平面。從畫面上看,好象一條色彩斑瀾的金魚在水中悠閑自得的嬉遊。
3. 花葉、花籽、花梗的使用
花葉、花籽、花梗往往能完成很多特殊的畫面,比如,想要貼一幅「小麥」的畫面,主要是用草籽左右交錯粘貼後用柳葉做麥葉,草梗做麥稈。給人一種顆粒飽滿、豐收在望的景象。
㈤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三章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思維導圖怎麼畫
把地形地勢,自然災害,氣候,河流湖泊這四個分成四大板塊。
_俳泄牡厥頻匭畏擲啵虻奶卣骱陀跋歟勻輝趾Ψ植嫉墓媛煞值剿拇蟀蹇櫓小?
_俳匭危露卻蠐跋煲蛩兀趾_媛上阜幀?
㈥ 地理位置平面圖怎麼畫
首先要畫出區域圖,然後標出重要建築物的地點、名字和主要幹道、河道的名字,比例尺要准確。
1.畫出區域圖,也就是什麼地方是路,什麼地方是房子。
2.標出重要建築物的地點、名字和主要幹道、河道的名字,以確定地圖的方位。
3.比例尺要准確。
平面圖是地圖的一種。當測區面積不大,半徑小於10公里(甚至25公里)的面積時,可以水平面代替水準面。在這個前提下,可以把測區內的地面景物沿鉛垂線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按規定的符號和比例縮小而構成的相似圖形,稱為平面圖。
在平面圖上,各種圖形和面積都應保持與實物完全相似,各個方向的比例尺統一。在圖上應反映出地物確切的位置、大小和相互間的距離。可以根據比例尺量算距離,用指向標來確定方向。
平面圖定義:將地面上各種地物的平面位置按一定比例尺、用規定的符號縮繪在圖紙上,並注有代表性的高程點的這種圖。
㈦ 初一地理海陸分布圖如何繪畫
初一地理世界海陸分布圖也就是四大洋七大洲的分布地圖簡圖,如下所示
㈧ 地理老師讓畫地圖,怎麼畫呢
地理老師讓你們那麼畫是有他的道理的,只有把很多重點的東西自己記下來才有用,如果單純臨摹就沒有效果了,我也是高三過來的人........要從高考的角度來,先把一個國家所在的經緯線打出來,如日本就是東經130,東經135,東經140,東經145,北緯30,北緯40,北緯50,然後記住主要的坐標點,如日本海,東京打出幾個點,然後畫出大概輪廓,(最好背著啊)再添上地形河流湖泊等(其實不用太詳細......)這個流程下來才會加深記憶,記住,地理畫圖是為了背圖,不是美術,畫的再漂亮就算一模一樣也沒用,所以最好是背著畫。
㈨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網路圖
七年級地理寒假作業參考答案
班級 姓名 座號 分數
一、填空題
1、 地球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運轉 叫自轉,地球自轉,的同時繞太陽旋轉叫公轉。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 ,背朝 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 南北 方向,緯線指示 東西 方向。
4、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 實際距離 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 小 ,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 大 。比例尺是個 分數 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 小 。
5、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 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依次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 赤道 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 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赤道平面向北向南各有90 °,分別用N和S 表示。0°經線又叫 本初子午線 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字母 E 和 W 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 6371千 米;地球的表面積為 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 南半球和北半球;以 20° W和 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 0°—30°為低緯度; 30°—60° 為中緯度; 60°—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 %,海洋面積佔71 %,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 三 分陸地,七 分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經線形狀是半圓(弧形)形,每條長度相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緯線形狀(極點除外)是 都是圓(極點除外)形:每條長度有長有短,緯線指示 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14、四大洋分別是: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西 洋呈「S」形; 北冰 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 高低起伏 。綠色表示 平原 、藍色表示 海洋 、褐色表示 高山高原 、白色表示 冰川 。
18、 非洲的剛果 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 亞馬孫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 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 安第斯山脈 。
19、根據地形特點,填寫地形:
海拔較低,地面平坦的是: 平原
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的是: 高原
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的是:山地
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的是: 丘陵
周圍高,中間低的是: 盆地
20、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 亞歐大陸 大陸,中國位於亞洲。 南極洲 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 亞洲 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21、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 共同作用的結果。
2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 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來說,板塊 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 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 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 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25、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是陡 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是 緩坡 。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 山谷 ,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26、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 慢 ;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 快 。
㈩ 初一地理上冊等高線地形圖怎麼畫,(詳細一點)我這方面學的不太好,明天就考試了,急急急!!!
高原:一圈一圈的同心圓,越靠近中心的圓所標的數值越大,代表它的海拔越高
盆地:和高原的圖相同,數值正相反,代表中心的海拔低
丘陵:在一個區域內,有許多小的形同於高原的等高線圖,其標注的值相差不會太大,否則就成山峰了
山地:圖形也類似於高原,不一定是圓形,在一個圈內,可能有兩個或多個小圈,代表山峰
如何識別:看每條線上標的數值,數值越大,代表海拔越高,如高原山地等;數值越小,海拔越低,如盆地。
至於學習方法,多看些旅遊節目增加興趣,多做題,找到規律,多看些書或電視,不是課本也沒關系,增加常識,很有用,地理就沒什麼的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