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八年級地理興趣小組可以做什麼

八年級地理興趣小組可以做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6 11:21:41

Ⅰ 地理興趣班教什麼

地理興趣班可以觀看地理風景的視頻、鞏固課內知識、成立小組舉行活動。
地理興趣小組活動內容可以有:1、動手參與:利用所學知識測出三中的經緯度。
2、搜集極地地圖、景觀、考察圖片,培養探險、吃苦、愛國精神。
3、知識競賽:舉行班級之間「愛我中華」「愛我家鄉」「愛我學校」的比賽。
4、編寫調查報告:即針對某一典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通過收集圖片、文字、數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形成報告。如環境保護、節約用水等方面。
5、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比賽。
6、觀看有關我國區域地理景觀特色的錄像或電影。
7、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8、製作地理模型: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各大洲、各國、各省市的輪廓模型,生態環境模型等。
9、創編地理小報、地理板報:以環保、地理小常識、地理科普知識為主。

Ⅱ 急求一份地理課外活動計劃

一、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創造型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產生創造性構想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是人的智力活動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造毅力,能以敏銳的感覺,從平凡事物中發現矛盾,提出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動機,經過創造想像、推理判斷,獲得新的、獨特的認識。
鄉土地理課外活動是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提高創造力最為有效的途徑。因為地理學科內容既涉及自然科學,也涉及社會科學,綜合性很強,而鄉土地理的教學,在綜合性的基礎上,更強調了實踐性,因而課外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從而為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鄉土地理教學要求通過具有實踐特色的教學過程,讓學生l認識家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點,了解家鄉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協調好家鄉的人地關系以及家鄉經濟建設的戰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 雄心壯志。圍繞以上教學目的而開展的課外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既可開展野外考察、環境監測、資源考察、規劃開發,又可開展社會調查、參觀旅遊等活動。錯綜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促使學生在考察活動中動心、動手、動腦,不斷地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這無疑會提高他們地理觀察和調查。運用地圖、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等能力,對訓練他們的理解、判 斷、推理、歸納、綜合、評價等思維能力和發展智力有極大的好處。由於鄉土地理考察所接觸的一些問題,與鄉土地理環境、鄉土經濟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遠較地理課本知識復雜,這就為學 生提供了進行多端性、伸縮性思維的現實地理問題,從而有利於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豐富的地理知識儲備是創造的基礎
地理創造能力是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知識,新穎、獨特地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的本領,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識為基礎的。人們常說,「無知必無能」,這是很有道理的,不愛學習,知識和經驗貧乏的人,他的認識思維活動不可能發展得很好,當然也就談不上發展創造性思維了。因而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方法加強地理知識的傳授,精講多練,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於分析解決問題中掌握好地理知識,並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尋求更多的知識。
鄉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頭緒紛繁的復雜工作,而且難度很大,對地理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識運用於觀察鄉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對參加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也要求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具備良好的地理素質,才可能在實踐考察中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三、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堅韌毅力是創造的保證
心理學告訴我們,大腦的思考必須要有動機,進行創造性思維,要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堅韌的創造毅力,才能敏銳地發現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細節問題,才能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難,最終解決地理問題。否則,創造往往一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鄉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沒有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動機和毅力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實踐活動要出成績是很難的。創造意識和毅力是創造的保證。
思維動機有內因和外因,如何藉助外因促進內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維的興趣和動機,這正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之所在。教師首先要明確,並非只有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才是創造,只要是運用自己的才智所產生的獨特而有價值的產品,就是創造,地理教師改革教學方法是創造,學生用自己的頭腦發現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同樣是創造。在鄉土地理課外活動中,只要是通過自己積極思考後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較新穎而有價值的思路、方法、見解,都是創造,它是一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過程;其次,在地理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把激發學生創造意識和培養堅韌毅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納入長期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創設情境,培養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創造意識的自我激發和創造毅力的自我培養。例如,我校在組織地理夏令營時,選擇了地處烏山山區的革命老區水晶坪作為營地,並把學生分散到村民家裡,和村民同吃同住,在考察活動中安排了參觀革命斗爭遺址,拜訪革命老人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烏山革命前輩在極端困難情況下,為了勝利前赴後繼、奮戰不息的斗爭精神,並親身體驗到老區人民還不富裕的生活狀況,從而產生改變老區落後經濟的強烈願望,自我激發創造意識,並使之貫穿於整個夏令營地理考察活動中.自覺克服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堅韌不拔的創造毅力去探索改變老區經濟面貌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敏銳的地理觀察能力是創造的基本技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思維無論是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還是推斷和解決問題,都需要有一個觀察事物、發現事物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周密的、正確的、系統的觀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價值的事實材料,並從中發現新的規律。觀察對一般的思維過程尚且如此重要,進行創造性思維就更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了。因為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覺察到別人所忽略然而意義卻不尋常的事物或事物細節,才能獲得更多更具體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豐富的表象儲備,否則創造性思維就成為「無米之炊」。尤其是鄉土地理野外考察,由於研究對象都活生生地存在於家鄉周圍環境之中,只有堅持實地觀察,才能獲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才能進一步經過創造性思維產生出創造性的產品來。因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應成為教師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的首要教學目標。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對復雜對象的觀察效果,沒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筆者的實踐體會是:
1、做好觀察前的組織准備工作。觀察工作開始前,教師要讓學生對所觀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夠的了解,並教會學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圖、攝影等);要向學生提出觀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務越明確、具體,觀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觀察的順序,指導觀察的方法。觀察程序應由整體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體。做好觀察記錄,在觀察實踐中,要培養學生運用種種方法,使觀察對象從背景中突出,以獲得鮮明而完整的印象。並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採用教師講,學生看;教師講解與學生獨立觀察相結合;學生獨立觀察等形式。
3、做好觀察後的總結。這是鞏固觀察收獲的有效方法,要鑒定、登記標本,整理觀察記錄材料、地圖、照片;寫野外觀察心得報告或專題小論文;教師要分析學生觀察過程出現的問題,肯定好的經驗,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創造性思維方法是提高創造力的關鍵
1、以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綜合運用,增強創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種地理要素共同影響下的產物,各種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錯綜復雜關系,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同時,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間,表現為一定的「點、線、面」的結合,具有區域性的特點。這使得我們在研究它們的關系或解決地理問題時,既要運用形象思維,形成直覺的表象,經過類比、聯想、想像等活動而使其思維產品具有創造性;也要運用抽象的邏輯思維,去分析資料、形成概念、尋找問題的症結、檢驗假設。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但就創造思維產生的過程來說,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形象思 維,因而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地理形象積累。由於地理教學的對象是生活經驗還不豐富的青少年,因而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造型人才.要求教師除應盡可能利用直觀教具外,還應利用野外考察、社會調查、郊遊、參觀等機會讓學生接觸家鄉的地理環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讓學生儲存盡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啟迪他們的智慧,在地理思維中發揮出創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興趣小組在對我縣峰頭水庫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學生提出了在庫區水域發展沿海常見的網箱養殖的大膽構想,在得到教師肯定後,他又進行了可行性探索,並拜訪了水產技術人員,最後經過積極思考,寫出了富有創新精神的小論文,這與他平常善觀察,注意積累,善於進行類比聯想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果。
2、重視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發散性思維是對同一問題多角度、多方向尋求答案的思維過程,地理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決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變化與發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這就為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思維材料。教師應善於捕捉與構想克服思維定勢的問題,提高學生變通求異能力,在活動中可採用逆向、橫向、多向等思維方法,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比如.我縣地形結構呈三面環山,開口向東南的「馬蹄形」特點,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這使得我縣在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下,降水豐沛,而且冬季由於西北山地的屏障作用,阻擋了冷空氣南侵,有利於農業生產。在野外考察活動中,教師提出,如果我縣地形「馬蹄形」開口向西北,而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那麼我縣水系分布、氣候特點會發生什麼變化,對農業生產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這種結合鄉土實際的逆向思維問題,最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心理,進而提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集思廣益,綜合提高
集中性思維是運用已有的信息,朝著一個方向,去獲得問題的正確答案的思維過程,也是創造性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通過發散性思維,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識圈,然而,如果只滿足於發散性思維,那麼人們思路就可能是「天馬行空」,沒有實際價值。對於創造來說,一團亂麻式的答案是無濟於事的,因而.要有所創造,必須有集中性思維的參與。在地理課外活動中,集中討論式是經常採用的好方法。學生經過積極的思考、醞釀,就同一問題展開討論,集思廣益,往往在熱烈的討論中迸發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例如,我校烏山地理夏令營,教師以如何發展老區經濟為題,要求學生在地理考察中認真思考,提出切實可行方案。而後,召開小組討論會,學生經過充分准備,各抒己見,激烈爭論,互相啟發,新方案不斷被否定或被補充,最終達成共識.選擇出較滿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決交通問題;利用烏山地區獨特的花崗岩地貌,發展旅遊業;利用廣大荒坡草地,植樹造林,種植水果,既提高經濟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當地豐富的草地資源和村民傳統的編織手藝,發展草編手工業;重視茶葉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發展老區科技教育事業等。學生在方案的討論選擇中,會提出有創造性的獨特見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徑,同時,在討論中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提高創造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總之.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真實地了解到家鄉的地理狀況,激發和培養創造意識和毅力,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們提高了地理觀察力,豐富了地理知識,懂得了如何注意協調家鄉的人地關系,並在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地理問題過程中,提高了創造性思維能力。

Ⅲ 如何在地理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綻放。它不但包容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就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認真組織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習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而是由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學習交流、實踐、操作。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我體會到這種學習方式不但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而且對每位學習小組合作成員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自製能力較差,所以組織不好,課堂就會出現混亂,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觀點,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與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於合作學習的真諦。因此,做好「組織」工作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內的學生按性別、性格和學習情況以及課堂上的表現按每4—6個人分成一組,每組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組長輪流當,每周一換,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意識。小組長對小組成員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時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要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班的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二、明確要求 在每次小組活動之前,教師要明確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等,讓學生知道小組合作要求任務之後,小組長進行合理分工,組織組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這樣做避免了學生亂說話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也使那些膽小怯弱,被動 的學困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驗自身的價值。比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時,(課前要求每位學生准備好形狀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請同學們拿出准備好3組三角形圖形,動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組的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再和小組的同學交流說一說,每組圖形中的三角形與拼成的圖形之間有什麼關系?」再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二年級上冊教科書第91頁的例題,要求根據乘船的要求,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學二年級四個班的學生乘船去鳥島春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讀題目要求讀,在學生理解題意後,提出小組合作要求:每組選出一名學生做記錄,其他同學按要求,分別為南瑞小學二年級學生設計最佳乘船方案,並填寫好乘船方案,然後在組內評價,看看每個人的設計是否符合題目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三、優選內容 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呢?我認為選擇合作活動的內容和確定討論的題目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並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教學「筆算乘法」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後,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乘法應注意什麼?」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有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可以相互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乘法的計演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對於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之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再中學習面積單位後,測量學校籃球場面積時,我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面積大小,小組中有的同學記錄、測量、監督測量和匯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學習地樂趣。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開展討論。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在實際生活中,求圓柱形水桶所需鐵皮多少?要求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在小組討論:「應該算幾個面?為什麼?」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在實際生活應用中有些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靈活的求出圓柱的表面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及時指導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導,如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參與的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膽小不敢發言,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我就給以具體指導,教育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和同學說話態度要友好,遇見和自己的觀點不同,你可以這樣說,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在活動中,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題型訓練,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口算加法計算」時,用小棒合在一起,每組准備一份小木棒,操作時我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發現有些小組表現得好,完成任務得很好,給予表揚。但是也有個別組的學生在爭搶,這些小組活動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這時,我就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讓學生進行討論,並且讓表現好的小組說說他們是怎樣做的,通過這樣的教育,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五、總結評價 每次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後,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一方面是對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等方面進行。另一方面,是對小組學習的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把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匯報,觀點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組的,把小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允許學生互相質疑,讓學生在思考討探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的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和諧,尤其更要多關注學困生是否積極地參與活動,讓組長多些機會給他們發言表現等。對表現好的小組與個人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如頒發「小紅花、金蘋果、智慧星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綻放。它不但包容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就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認真組織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習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而是由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學習交流、實踐、操作。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我體會到這種學習方式不但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而且對每位學習小組合作成員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自製能力較差,所以組織不好,課堂就會出現混亂,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觀點,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與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於合作學習的真諦。因此,做好「組織」工作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內的學生按性別、性格和學習情況以及課堂上的表現按每4—6個人分成一組,每組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組長輪流當,每周一換,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意識。小組長對小組成員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時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要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班的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二、明確要求 在每次小組活動之前,教師要明確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等,讓學生知道小組合作要求任務之後,小組長進行合理分工,組織組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這樣做避免了學生亂說話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也使那些膽小怯弱,被動 的學困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驗自身的價值。比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時,(課前要求每位學生准備好形狀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請同學們拿出准備好3組三角形圖形,動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組的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再和小組的同學交流說一說,每組圖形中的三角形與拼成的圖形之間有什麼關系?」再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二年級上冊教科書第91頁的例題,要求根據乘船的要求,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學二年級四個班的學生乘船去鳥島春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讀題目要求讀,在學生理解題意後,提出小組合作要求:每組選出一名學生做記錄,其他同學按要求,分別為南瑞小學二年級學生設計最佳乘船方案,並填寫好乘船方案,然後在組內評價,看看每個人的設計是否符合題目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三、優選內容 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呢?我認為選擇合作活動的內容和確定討論的題目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並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教學「筆算乘法」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後,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乘法應注意什麼?」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有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可以相互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乘法的計演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對於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之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再中學習面積單位後,測量學校籃球場面積時,我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面積大小,小組中有的同學記錄、測量、監督測量和匯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學習地樂趣。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開展討論。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在實際生活中,求圓柱形水桶所需鐵皮多少?要求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在小組討論:「應該算幾個面?為什麼?」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在實際生活應用中有些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靈活的求出圓柱的表面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及時指導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導,如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參與的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膽小不敢發言,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我就給以具體指導,教育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和同學說話態度要友好,遇見和自己的觀點不同,你可以這樣說,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在活動中,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題型訓練,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口算加法計算」時,用小棒合在一起,每組准備一份小木棒,操作時我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發現有些小組表現得好,完成任務得很好,給予表揚。但是也有個別組的學生在爭搶,這些小組活動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這時,我就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讓學生進行討論,並且讓表現好的小組說說他們是怎樣做的,通過這樣的教育,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五、總結評價 每次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後,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一方面是對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等方面進行。另一方面,是對小組學習的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把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匯報,觀點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組的,把小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允許學生互相質疑,讓學生在思考討探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的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和諧,尤其更要多關注學困生是否積極地參與活動,讓組長多些機會給他們發言表現等。對表現好的小組與個人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如頒發「小紅花、金蘋果、智慧星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Ⅳ 地理課可以做什麼實驗

一、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
1.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厘米左右,寬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熱水、一盆冰塊、一束香、火柴等。實驗步驟如下:①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②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③在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④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否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2.關閉教室的門窗,盡量保持教室的氣流穩定。點燃兩根較粗的香,兩支香擺放的距離大約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邊放一個1000瓦的電熱爐、另一支香旁邊放一個較大的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熱的地方近地面產生低氣壓,氣流從冷的地方流向熱的地方;而高空氣流則由熱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3.切洋蔥的實驗、冬季教室門口的打火機等。
二、季風成因的實驗
關閉門窗,點燃兩根衛生香,使衛生香的煙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氣流的影響)。在衛生香的等距離左右兩側分別放一隻1000W的電爐、一面盆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衛生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高低氣壓的「季節」轉換,產生了季風。
三、實驗驗證海陸風的存在
實驗器材:煤氣爐、輕軟的紙巾、一盆冰水
實驗步驟:
(1)打開煤氣爐,把手伸在爐火的上方,感受空氣的溫度。
(2)拿輕軟的紙巾在爐火旁邊不同的位置,觀察紙巾的飄動方向。
(3)將一盆冰水放置爐火旁邊,輕軟的紙巾放於爐火和盆之間,觀察紙巾飄動的角度和步驟(2)有何差異?
實驗結果:手放在燃燒的煤爐上方,很快感覺到發熱、發燙。紙巾無論在爐火旁邊的什麼位置,都會向爐火方向飄動。加放一盆冰水後,紙巾飄動的角度變大。
四、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器材:2隻玻璃盤,1個較大的白色礦泉水瓶,2支溫度計,少許土壤,1把剪刀,手錶。
①在兩個玻璃盤中分別放入少許土壤;用剪刀將一白色塑料瓶攔腰剪斷,然後,將塑料瓶倒扣在一隻玻璃盤中,製成「微型溫室」。②在「微型溫室」頂部鑽一個小孔,插入溫度計;在另一盤中放置一支同樣的溫度計。③將兩個玻璃盤放置在陽光下,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溫度計,並記下兩支溫度計顯示的溫度,進行比較。
五、海陸熱力差異
取兩個燒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細砂,在兩個燒杯中均插入一支溫度計。把兩個燒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定時間後,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再把兩個燒杯移入室內,過一定時間後,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收集整理數據:在陽光下曬 30分後,當時細砂的溫度為 45℃,水的溫度為 37℃,移到室內 10分鍾後,細砂的溫度為 31℃,而水的溫度為 35℃。水溫度變化是 2℃,而細砂的溫度變化是 14℃。
結論:水的溫度變化比細紗要小,說明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溫度變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細砂的比熱不同。水的比熱大,而砂石的比熱小,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小,而細砂升高的就比較多。
六、常見的天氣系統課前觀察實驗
打開冰箱門,感受門上方冷,還是門下方冷。說明冷氣團與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在下方暖氣團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廣口玻璃瓶內燃燒紙條,當瓶內充滿煙霧後,蓋上瓶蓋,放進冰箱,過十分鍾後取出瓶子,發現煙霧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煙霧從瓶口流出,說明空氣受冷下沉(形成高壓)。
七、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
①把兩只氣球吹成蘋果大小,用長約30厘米的絲線扎緊口子;②用透明膠把兩條絲線粘在教鞭上,兩只氣球相隔約8厘米;③平舉起教鞭,讓氣球離實驗者的臉部約8厘米;④向兩只的中間吹氣。實驗結果:兩只氣球相互靠攏。分析得知:氣球靠攏是由於中心部分的空氣上升、形成低氣壓的緣故。難點不攻自破!
八、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對地表有保溫作用
(1)實驗用材:燒杯2個 沙土 溫度計2根 鐵架 保鮮膜 台燈
(2)設計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表具有保溫作用,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宏觀的、不可見的能量交換過程,缺乏感性認識。
(3)實驗結論:通過對兩個燒杯在燈光照射前後溫度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分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探究保鮮膜在整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驗證大氣對杯內有保溫作用。
十、演示晝半球、夜半球和晝夜交替現象
(1)實驗用材:一隻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狀物表示地球;一隻發光的燈泡表示太陽。
(2)實驗步驟:①將發亮的燈泡對著不透明的小球,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②用筆畫出亮半球與暗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③將小球按地球自轉方向旋轉,則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在不斷更新。
(3)實驗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說明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而晝夜半球就不斷地進行交替。
十一、測算實驗——學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標的測定
1、活動准備
觀測用具:長度為1.5m左右的直桿一根,捲尺一把,石英錶或電子表一塊(精確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數一本,天文年歷一份,白紙和彩色筆若干。如果沒有天文年歷,最好是選擇「兩分兩至日」,從教學進度考慮,應以秋分日為宜,此時δ為特殊值0°。
2、活動過程
找一塊空曠平地,下面鋪好白紙,把直桿通過白紙並垂直插在平地上,並量出直桿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時間測一次直桿影子長度,並記錄此時影子長度及對應時間,並將影子畫在白紙上,測量時間間隔不要太大(5分鍾以內),以免影響測量准確度。
3、分析和計算
①從紙上或記錄中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即太陽位於該地上中天時)的影子長度L,利用tаnH=h/L(H為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查函數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該地地理緯度:φ=90°-H+δ,式中δ為該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式中φ為所求點的地理緯度;③從記錄中查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此時的北京時間(t),此時當地地方時為12時,並計算地方時差:Δt=t-12(換算為分鍾)。再計算經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經度:λ=120°±Δλ,式中加號和減號的取法為東加西減。若影子長度最小值出現在北京時間12時之後,表示觀測地點在120°以西,取「-」;相反,則取「+」。
該實驗的完成要考慮一定的誤差,重在原理的運用,北半球地理緯度也可以用北極星觀測法簡易求得,還可以利用「副產品」——白紙上的桿影變化,推知該地該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和規律。
(二)測量當地的經度和太陽高度
取一個木板或紙板在上面劃出一長線,並劃出刻度(表示長度)。在長線的一端垂直木板(紙板)樹立一木桿,長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學原理繪制一個影長和太陽高度關系的表格備用,在晴朗的天氣里將它放置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針找到北方向並將板上的刻度尺對准北,在太陽光產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時記錄下北京時間和影長(可記錄多次求出平均值),通過計算可知當地的經度和當日的太陽高度。
(三)圭測法觀察測量當地的經緯度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1)實驗用材:①取長1m左右的木桿或竹竿(做圭桿);②長2m左右的繩子和釘子(在地面上畫圓弧用)、時鍾、刻度尺、量角器等。(2)實驗步驟:①在春分日前一天,選一塊平坦開闊的空地,將圭桿垂直插入地上。見圖O點處(圖1為其平面圖);②以O點為圓心,以上午某時刻桿影OA為半徑畫弧AD,並畫出OA線;③當下午某時刻的桿影末端落到AD弧與B點時,畫OB線;④作∠AOB的角平分線OC;⑤第二天當桿影OE落到OC線上時,就是當地地方時正午12點,同時∠OEP就是當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並記錄下此時的桿影長L,北京時間T。
(3)實驗結論:通過圭測法可得出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時刻的某地所在的經線時刻即為正午12點,說明當地正午12點的;根據時差的原理,可知當地的經度δ=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數求出∠OEP即為正午太陽高度角θ,根據正午太陽高角的計算公式,計算改的緯度φ=90°-H。
十二、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
(一)在沒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燈光的夜晚,將准備好的照相機對准北極星,用慢速膠卷,開B(T)門,放置幾個小時,在膠片上會留下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同心圓,就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二)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製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准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裡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鍾擺運動,並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並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條河流或一段,會發現左右岸深度不一樣,說明流水經常往一邊偏向,這一邊遭流水侵蝕厲害而深度較大。
十三、地轉偏向力
(一)為了觀察地轉偏向力,可用一個地球儀使地軸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兩滴紅墨水,在地球儀不轉動的情況下,就會沿經線向低緯度流動並留下墨跡。然後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再在高緯某點滴一滴紅墨水,你就會發現紅墨水流動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從北極上向下觀察,你可以發現紅墨水留下向右偏轉的墨跡。同樣將地球儀倒轉過來,南極向上,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進行演示觀察,從南極上向下看,可發現墨跡向左偏轉。
(二)實驗材料:可選用有軸的球狀(面)物,如地球儀、塑料球、撐開的雨傘等;水、清水等。
實驗步驟:①將球狀(面)物的虛擬北極點向上,在球狀(面)物上滴適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確模擬地球自轉方向,進行旋轉;③觀察並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轉方向;④再將虛擬南極點向上,重復②、③步驟,但旋轉方向與②步驟相反。
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證明地球表面的物體在做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十四、水循環
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紙把碗密封住,然後把碗放到太陽下面曬一會,就會看到塑料紙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還會滴到碗里。這就是一個微型的海上內循環,如果水汽不是滴到碗里,而是隨風飄到別的地方,然後凝結滴下來,那就是一個海陸間大循環了。也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用電飯鍋煮飯時候,鍋蓋上是否有水汽,是否會滴水。
十五、密度流
准備一隻長方形的金魚缸,放入清水,然後在一杯鹽水中加入藍色色素,沿著魚缸邊緣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見藍色鹽水沉到缸底,並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這個小實驗證明了密度大的海水會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動。
十六、水體富營養化
通過對含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觀察「水葫蘆」的生長繁殖過程來判斷磷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從而感性認識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
實驗原理:磷是植物生長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適量的含磷溶液會促進植物的生長,但過量的磷會導致生長速度過快,從而影響水體質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驗步驟:(1)選擇肥嫩適中的水葫蘆,准備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2)將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蘆分別放入三個小盆中;分別倒入1000毫升的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水葫蘆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蘆的上面分別放上紗布,以防止水分的過快蒸發;(3)將泡製好的三盆溶液並排放在窗檯前(室溫約15~25℃),保證每天的光照時間;(4)每天觀察水葫蘆的長勢,並進行記錄。5天為一個周期。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蘆長勢明顯好於其他兩種溶液,並且水體的渾濁度也高,從而認識到含磷生活洗滌用品的排放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
十七、褶皺和斷層
(一)選兩塊厚約5cm的海綿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在兩塊海綿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顏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也可以指導學生用書或紙自己折成褶皺的形狀。其中一塊用小刀將其斜向割斷(後面簡稱為海綿2;另一塊簡稱為海綿1)。講解「褶皺」時,將海綿1平放在講台上,兩手抓住海綿的兩端,用力向中間擠壓,海綿便鼓起來。可以形象的把褶皺表現出來;講解「斷層」時,將海綿2平放在講台上,重復以上動作,海綿便出現了斷裂。
(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cm×4cm×20cm的「竹片」,每人1片,讓學生先往上折,但是不要折斷,就會發現,往上彎曲的部分尤其是最中間,有很多的毛刺。如果毛刺換成岩層,就很容易被侵蝕。往下彎曲時候,中間就沒有毛刺,相對的,如果是岩層,就不容易被侵蝕了。
十八、沉積物分選的實驗
將同樣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隻玻璃瓶中(不超過容量的一半)。將玻璃瓶用水注滿,蓋上瓶蓋,劇烈振盪,然後讓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質自然沉澱。讓學生觀察沉澱成分的排列順序,是否是大顆粒在下部,黏土細粒在上部。在這個實驗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積過程與自然過程基本一樣,只是縮小了規模,放在玻璃瓶里進行的。
十九、風的搬運作用
碎屑物質包括干土、細沙、礫石、濕沙、濕泥,將其分別放在五個平紙盤中,用吹風機或者電風扇對著每一個盤子吹風(保持吹風機或電風扇與每一個盤子距離相等)。觀察並記錄實驗的變化過程。然後改變角度,重復以上過程。最後在盤中放幾根鉛筆充當障礙物。再觀察實驗的結果與以上過程有什麼不同。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所有物質都是自然界中的實物,只是規模較小。學生可以一目瞭然的觀察風的搬運作用。
二十、水土流失
(一)A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層粘土(約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組:同A組外,在粘土上覆蓋一層棉質毛巾或沙布表示上覆植被良好。請兩位同學同時用霧化噴頭向上述A、B組灑水模擬大氣降水,指導學生觀察哪一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組的粘土更快被沖刷干凈。
(二)自製兩個木盒,一般為50厘米長、10厘米高(也可以找兩個廢舊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木盒)。兩個都放滿泥土,一個種上雜草,一個什麼也不種。放置在開闊的地方並與地面成30°。當雜草長好後,用澆花的灑水壺模仿下雨,將水淋到兩個木盒上,觀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也可以將流出的水收集到水桶中,經過沉澱計算一下含沙量。
二十一、火山噴發
(一)分三組:
實驗1:在A、B兩個U形試管中裝進濃度不同的土豆泥,分別從每個U形試管的一個口中放進少許蘇打粉,然後加水,並用手指堵住試管口,土豆泥便從另一個口中溢出。注意濃的形成柱狀,而稀的直接從試管口溢出。
實驗2 :把融化了的蠟分別倒進熱水和冷水杯中,熱水中的蠟仍是液體,而冷水中的蠟則凝結起來。
實驗3:在瓶中裝滿細小的玉米粉,底部插入管子,用力吹,玉米粉從瓶口噴出;在瓶口的木板上就會形成山狀。
實驗做完後,各小組分別討論,得出結論。
總結結論
第1組結論:(1)實驗演示了岩漿噴發的過程;(2)根據岩漿濃度不同,可形成不同形狀的火山。
第2組結論:實驗演示了火山岩漿遇冷凝固的過程
第3組結論:從實驗可以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
(二)把一個大開口的漏斗放在一個盛有水的鍋里。圍繞漏斗用泥做一個錐狀模型。把漏鬥口留著,不要堵死。把鍋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直到水從漏斗開口中噴出來。讓學生思考:是什麼力量造成了水的噴出?然後,把一小塊泥壓成紙一樣薄、與漏斗開口一樣大小的泥片,蓋在開口上。重復上述實驗,現察泥蓋會發生什麼變化。(實驗過程中要防止燙傷學生。)
二十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每個學生准備好一張比較硬的紙,並且帶有寬度相同的平行線,先把紙垂直平行線對折,再把紙立在桌面上,凸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讓學生站立,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低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脊;然後再把紙翻過來,凹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高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谷。

Ⅳ 地理興趣課能教點什麼

1.帶領學生看有關地理的視頻
2.鞏固課內知識
3.成立小組舉行活動
一、成立地理興趣小組的目的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效地體現地理這一學科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特點,同時也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高一年級地理組成立了地理興趣小組。地理興趣小組是以地理課外活動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一切從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學生積極主動的動腦、動手為主要特徵的課內外學習和實踐活動。
小組將通過各項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習慣;在活動中:幫助學生更好認識環境,培養他們關愛地球家園、保護地球家園的意識、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強學生間凝聚力,增大教師向心力,進一步融洽師生感情,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
二、地理興趣小組活動內容

1、動手參與:利用所學知識測出三中的經緯度。

2、搜集極地地圖、景觀、考察圖片,培養探險、吃苦、愛國精神。

3、知識競賽:舉行班級之間「愛我中華」「愛我家鄉」「愛我學校」的比賽。

4、編寫調查報告:即針對某一典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通過收集圖片、文字、數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形成報告。如環境保護、節約用水等方面。

5、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比賽。

6、觀看有關我國區域地理景觀特色的錄像或電影。

7、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8、製作地理模型: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各大洲、各國、各省市的輪廓模型,生態環境模型等。

9、創編地理小報、地理板報:以環保、地理小常識、地理科普知識為主。

這個可能要多費點心了……

Ⅵ 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製作一幅校園平面圖。有哪些途徑可以實現,分別運用到哪些地理信

RS和GIS。最主要的是GIS(地理信息系統),它是以測繪測量為基礎,製作現代地圖一定會用到,遙感可以拍攝校園區域平面范圍。

Ⅶ 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信息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進步,為以後的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組合作學習產生的背景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摒棄傳統班級教學存在的弊端,以學習方式改變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廣大教師探討的熱點。在我國目前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從新課程標準的制訂到實驗教材的編寫,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倡導將「合作」觀念引進課堂教學,以創設「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新的教學形式為突破口,打破了傳統班級教學的壟斷地位,為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新的地理學習方式提倡除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外,還有合作學習,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興趣的激發,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利於教師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更生動,富有親切感。例如:在學習《中國疆域和行政區劃》這一節時,首先讓學生記中國大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國家的歌訣,然後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游戲學習,教師把已准備好的具有國家名字的卡片發給學生,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找到與卡片上的國家吻合的順序站好,看哪一組用的時間最短。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探索
1.討論式
小組討論的形式在合作學習中應用最廣泛,因為設計簡單,容易操作,而且場面熱鬧。地理教材內容如果是通過讀圖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建議採用討論式。例如《氣溫的分布》這一節課,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世界平均氣溫的分布圖,掌握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提高閱讀等溫線圖的技能。由於內容抽象,按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肯定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差。故根據教學要求由教師設計問題,交由學生小組討論解決,把課堂交回學生的手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先進帶動後進,教師講的時間少了,輔導學生的時間多了,教學效果得以提高。
2.互助式
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使用是經常化的,在地圖中要尋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採取同桌互助,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不同的頁面中尋找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時,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別翻到不同的頁面,進行對照,可以減少頁面的翻動,而且直觀明了,方便同桌之間討論學習。例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翻開地形圖,一個翻開人口密度圖來一起看,一起分析。這種方式在地理教學中廣泛利用,效果相當不錯。
3.競賽式
地理課堂上經常要求將地理事物落實在圖上,特別是中國的山脈、大洲和大洋、中國的鐵路分布等內容。這些內容單一,要求記憶量大,單單是老師講,學生聽,肯定非常枯燥。在講授《地形復雜多樣》這節課時,課前老師准備好空白的《中國山脈分布圖》和剪好的中國山脈的名稱,在課堂上,在把中國各種走向的山脈落實在圖上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競賽式來完成。先明確告訴學生活動的目的,就是將不同走向的山脈粘貼在空白的《中國山脈分布圖》,以前後兩張桌子四個同學組成的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准確。活動完成之後,由老師和同學共同選出表現最佳的小組。還有講授《大洲和大洋》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利用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圖,通過競賽,粘貼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組貼得又快又准確。就這樣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記憶,又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
4.辯論式
在課改前,對於人文地理部分,教師大多採用講授法進行,考試時學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學科地位,重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對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應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對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辯論式在地理課堂的應用是很有效的。對學生分組,根據不同的觀點,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進行辯論,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長問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問題、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問題等都是很好的辯論題目。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初中地理課堂合作的人數,因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而定,可以是同桌兩人一小組,可以是前後四人一小組,也可以是正、反方兩大組等等。合作的形式可以只選擇一種,也可以混合使用。廣泛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的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鍾吾國際學校)

Ⅷ 地理老師能組織什麼課外活動

一、地理課外讀閱活動

地理教師(或實習學生)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向愛好地理的學生推薦並指導他們閱讀地理書籍、雜志、報紙等。如《十萬個為什麼》中的天文、氣象、地學分冊,《地球十講》,《科學知識宮·地球科學》〔美〕等國內外出版的大量地學科普書籍;與地理有關的科普雜志和報紙,如《地理知識》、《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文摘》、《天文愛好者》、《環境保護》、《中學地理報》等。

為克服目前中學圖書資料短缺的困難,可以組織「地理書刊借閱交流小組」,將學生中持有的這類書籍、雜志製成簡明目錄卡片(標明書刊名稱、持有者班級姓名),集中到借閱交流小組,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信息,由學生查閱卡片自行聯系借閱。如果可能,最好把這些書刊集中交學校圖書室代管,或者集中於年級(或班)組成的「小小圖書箱」,直接向學生借閱。

二、地理音像活動

是指組織學生觀看地理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節目和聽地理廣播節目。現已公開發行的地理音像資料很多,如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都有系列幻燈片,並配有解說詞磁帶;天文知識、火山、地震、動物世界、各地風光之類的影片和錄像;鼓勵學生看「新聞聯播」、「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等電視節目;還可組織學生觀看地理味濃厚的電影故事片。通過這些活動,開闊學生眼界,擴大地理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三、地理參觀活動

根據當地條件,可組織學生參觀天文館、氣象台(站)、自然博物館、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民族風情展覽;參觀工廠、礦山,參觀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組織地理郊遊,觀賞山川湖海自然風光和各類人文地理景觀。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多接觸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豐富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直觀感受。

四、地理專題報告會

請從事地學工作的專門人員作通俗地理專題報告,也可由地理教師自己收集整理資料作專題報告。如天文知識、氣象知識、地震知識,神秘的南極、沙漠奇觀、珠峰考察,都江堰、葛洲壩水利樞紐、黃河的梯級開發、淮河流域的整治……等等。組織這類專題報告,要特別強調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徵,突出趣味性。為此,報告內容要通俗易懂,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還應配以地圖、圖片、幻燈、錄像或電影,盡量使報告會生動活潑,切忌長篇大論、枯燥無味的講述。

五、地理「三動」活動

所謂「三動」是指每個參加活動的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動口開展的地理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收集整理資料、口頭表達、空間想像、板面設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極為有利,從中著重培養學生從事獨立工作的才幹。這類活動包括:

(一)製作活動

如製作小地球儀、區時計算盤、等高線模型、學校模型、當地地形模型、簡易經緯儀(或分別製作水平測角器和傾斜測角器)、日晷和縮放地圖等。

(二)競賽活動

即地理知識競賽。有關地理知識的競賽內容很廣泛,每次活動要圍繞一定的主題,涉及的面不宜太廣,尤其是初期開展更要注意緊扣主題,並盡可能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配合。如拼圖、填圖競賽,天文、氣象、地震知識競賽,各地理要素單項知識競賽,中國或各洲地理知識競賽等。主題一經確定,在教師指導下,發動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准備,成立命題小組負責編寫競賽題和答案,最後由學生主持開展活動。

(三)展覽活動

圍繞一定主題,由學生收集圖片、照片、實物等資料,舉辦小型展覽。如「世界風光展覽」、「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展覽」、「家鄉美展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成就展覽」等。

(四)編輯活動

由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消化處理,編寫成各種專題的地理宣傳專刊。如地理牆報、黑板報、油印小報,時事政治地圖,地理剪報等。

(五)地理講座和會演活動

由平時愛好地理的學生,根據各自在某些方面的鑽研心得,採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宣講和會演。如「祖國頌」、「我愛長江」、「黃河自述」、「家鄉贊」等。其具體形式可採用詩歌朗誦、歌曲演唱、相聲、快板、對口詞、迷語、游戲等。這類活動花費時間和精力較多,不宜多搞,通常可插入班級的節日慶祝活動。准備充分,條件成熟時也可專門舉辦。

(六)地理野外考察活動

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進行的實地考察活動。比地理郊遊的參觀活動要求高,是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深入觀察、分析、測量、研究活動。這是理論聯系實際,將書本知識到野外進行驗證並靈活運用的極為重要的一種形式。例如,對天象、地形與地質、氣象與氣候、水文、植被與土壤等的觀察、觀測、分析、研究。通過這些活動,可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更加真實准確,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對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形成敏銳的地理眼光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類活動的特點是知識的運用、智力的訓練綜合多樣,技能的培養全面,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統一充分,對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形成十分有效。所以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地理課外活動形式。

六、地理調查活動

這是學生直接接觸了解社會、認識人文地理環境的一種方式,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訪問活動。通過調查訪問能使學生認識各種人文地理要素,掌握收集人文地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調查前要擬定好詳細調查提綱和調查表格。這類活動主要是配合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學來開展。調查的范圍主要包括:

(一)居民點調查

就是調查居民點的分布狀況(繪制出居民分布圖),人口的增長狀況,居民的構成狀況:民族、性別、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等,人口發展計劃。

(二)工廠調查

調查工廠的類型、位置、規模、產值、利稅,原料來源,產品銷售途徑,勞動力素質,技術水平,發展規劃等。

(三)農村調查

調查農村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居民構成,主要農作物及其分布,耕作制度,農田水利設施狀況,土地利用狀況,機械化水平,鄉鎮企業構成,交通運輸狀況,農村發展規劃等。

(四)環境調查

了解被調查地區的環境條件,環境污染狀況及污染源,當前治理狀況,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環境治理保護的建議等。

寫出的調查報告應充分體現地理特色,多用圖表反映。

Ⅸ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分為六類。

(1)觀察。有氣象觀測、天象觀察、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等。

(2)閱讀。有時事地圖、地理牆報、地理課外閱讀等。

(3)集會。有地理專題報告會、討論會、地理晚會、地理知識競賽、地理游戲等。

(4)製作。有地圖、圖表、模型及教具的製作。

(5)參觀。有天文台、氣象台、博物館、展覽會及工廠、農場、市場的參觀和調查。

(6)研究。有鄉土研究等。可根據學校條件、學生愛好和初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組織全體或部分學生參加一種或幾種。

地理課外活動是指學生從事的與地理學科內容有關的課外活動。這種活動可以在校內或校外進行;也可在教室內或其他場所進行。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有利於學生擴大和加深地理知識領域,鍛煉實際技能,激發對地理的愛好以及培養優良的品德等。

(9)八年級地理興趣小組可以做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實習,地理教學活動形式之一。旨在鞏固地理知識,擴大知識領域,培養應用地理知識的實際技能和能力。包括氣象觀測、天象觀測、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及地理調查等。氣象觀測包括將當地每天的氣溫、氣壓、降水、風向風力、雲量、濕度及其他天氣特殊現象記錄下來,結合氣象台(站)的天氣廣播進行分析,作出當地每天的補充天氣預報。

天象觀測包括記錄北極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變化,月相的變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測報包括對地下水變化、動植物異象及其他自然界異象(如氣溫及降水的異常、地聲、地光等)的觀察;記錄、分析和試作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包括對水、空氣雜訊、固體廢棄物、農葯等污染環境程度的監視、測算、分析和採取的對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實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課外活動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地理興趣小組可以做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