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課怎麼上
另類開場白,快樂地理課
[序言]地理課對於許多學生來講,不過是一門副科,所以興趣不大。而事實上,學習興趣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師生配合及學習的效果,新學期開始,我精心設計了一堂另類的開場白,再簡單進行了自我介紹之後,就和學生聊起了天。
「同學們,古代有個人,地理學得非常好,很厲害,你們能猜出他是誰嗎?」 (同學們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呵呵,這個人叫諸葛亮。」
「為什麼說諸葛亮地理學得好呢?有人說他是『上知(學生齊答:天文),下知(學生齊答:地理),其勢利行,善用水火。』大家看,天文加上地理人家都知道,諸葛亮地理學得好不好啊」
「同學們不信,咱們拿例子為證: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仗,就在博望坡利用地形放了一把火,燒得曹操十萬大軍大敗,而當時劉備僅為四千兵馬,這說明什麼呢?地理學得好,在軍事上能抵千軍萬馬吧。再拿赤壁之戰來說,還是一把火,燒得曹操百萬雄兵僅余百十人,很厲害吧。而且,諸葛亮還學會了天氣預報(全班大笑),咱們想想,草船借箭,不就是預報三天內有霧嘛。」
「有同學說,這幾次都有人幫忙?好,咱們就找個諸葛亮單乾的事情,火燒赤壁時有句話叫『萬事俱備,只欠什麼啊?』(齊答:東風),這東風不是被諸葛亮裝神弄鬼給借來了嘛,其實,這還是諸葛亮准確的預報了天氣。」
「同學們,我們也常看天氣預報,比如說大家回家了,預報說要大幅度降溫,我們應該怎麼辦啊?」
(答:帶些厚衣服)
「有好處沒有啊?!」 (全班齊答:有)
「下面,我們再從衣食住行方面給大家舉一些例子」
「先說『衣』: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去埃及看金字塔,穿個皮襖皮褲去合適不合適?(笑:不合適),那麼,假如我們去哈爾濱看冰燈,穿個短褲去合適不合適?(有人學生笑:凍冰棍了)可見,不同的地區,同樣的季節,穿衣也是不一樣的。」
「再說『食』,我記得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窮人》,課文什麼內容已經記不真切了,但有一段在形容漁夫清苦的生活時的話是『菜只有魚』。我當時就想啊,天啊,菜只有魚,天啊,我要是天天有魚吃多好啊,天天能吃魚,這還窮人啊!(全體大笑)其實呢,同學們,對於漁夫來說,想吃顆青菜,就好比我們內地人想吃魚一樣,是要花大價錢的。要是誰去廣州出差了,怕花錢,點了一盤我們北方的大白菜,結果怎麼著?恐怕要後悔死了吧。」 「再來談談『住』,南方為什麼吊腳樓、尖頂的房子(比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房比較多呢?(同學答:南方多雨)。答得好,我們再來點實惠的,同學們想想看,我們北方多數時候是不是比南方的樓房影子要長啊?那麼,是不是我們北方比較高的樓層,採光會好一些啊。好了,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公式,一算,這個地方的二樓全年都不會被前面的樓給檔住光線,這個樓房只有六層,一般情況下,三層、四層比較貴,那我們買二層劃算不劃算啊,想想看,省走幾十步樓梯,光線又好,價格又低,怎麼樣?地理知識就是金錢吧。」 「最後我們再談一下『行』,同學們,如果咱們全班同學都騎自行車上拉薩去玩,感覺累不累啊,反正象老師這樣胖的人是沒有想法了。大家想想看,在山區,主要是什麼交通工具啊?(學生答:汽車)主要是卡車或越野車,馬力強勁。但是在平原,是不是車的類型就非常多了呢?」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離我們比較遠,那我們就拿商業上一個例子來說明地理的重要性吧,在工業和商業上,都很講究整體布局,我們就先拿一個商場來舉例吧。」
指著一個學生「假如你貸款了300萬,讓你在虎頭山(學校附近一個小山,上面只有幾戶村民)建個大型超市,你干不幹?」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學生:「那不賠死了!」 「那你說應該建在什麼地方?」 學生:「人多的地方。」
「不光要人多,還要看周圍人們的經濟收入情況和購買特點等等等等,為什麼有的商場開不了多少天就關了門,而有的商場盡管東西不便宜,仍然生意很好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選址選的好。」
「同學們再想一想,商場的通道為什麼把入口和出口分開呢,進去容易,出來就得繞來繞去呢?不是說顧客是上帝嘛,他們為什麼不方便上帝呢?」
「其實,商家的最終目的是賺錢,大家繞來繞去,就容易看到更多的東西,就容易買更多的東西,商家就容易(故意停頓,學生答:掙錢)」
「商場的貨物擺放也是有講究的,越是容易拿到的東西,越是在比較顯眼的位置放置的貨物,就越可能是商家利潤大的貨物。」
「說了商業,再拿工業舉個例子:假如我們這個前後各有一個門的教室是一個工廠的生產車間,怎樣布置生產線才可以生產流暢,避免動作過程中發生碰撞?」 個別同學:「從前門到後門布置成一條直線,前門進、後門出。」 「那如果這個車間只有一個門呢?」 個別同學:「繞成一個圈不就行了。」
教師伸出大拇指:「這位同學你真聰明,只要你再經過短期的專業學習,你就可以直接應聘工廠的工藝工程師了。其實,我舉的這個例子就是工業布局在工廠里的一個典型體現。」 「好了,我們聊了許多身邊的例子,大家說說看,地理重要不重要?有用沒有用?」 學生大笑:「重要,有用。」
教師學《天下無賊》中賊王胡狸的口氣:「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什麼是人才,有能力的人就是人才,而我們地理這門科學,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能使大學的學習運用過程中掌握許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最後,我送大家一首打油詩,給大家提供一些學好和考好地理的方法。」
„„
在酒醉的情況下,我回了一帖: 這個第一課可能是針對初中學生的。
總體來講,個人認為,沒有太大的新意和教師自己的「視覺」。 地理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強調,但是如何來強調?
僅僅是通過介紹「學習地理可以增加知識」這一點,現在已是過於膚淺了。
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對社會現象的判斷和評價,來讓學生感到我們「地理」老師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其它人就是不一樣,就是有深度,讓學生真切的感到學地理不僅有利於拓展自己的視野,而且有利於培養自己的思維、使自己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更深入、更科學、更人文! 在暑假中,我在上海師大學習時,我們幾個在導師的主持下對普通高中的人教版和上海版的新教材進行分析、對比時,我也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在人教版的老教材(2000年前後的版本,必修為山、下冊)中,第一篇為「致同學們」,而在新版中沒有了。我說,我覺得很可惜。
因為,雖然「致同學們」中沒有講具體的「會考到的內容」,但我們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節,來進行愛地理,地理有用的教育。我們可以通過陳述自己對一些社會想像的分析和剖析,讓學生認識社會現象的本質,從而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地理的有用! 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的道路兩旁的綠化合理嗎?
可以請學生先描述一下張家港一些主幹道的綠化情況,討論是否合理。 然後我給出自己的看法:
現在在張家港的道路兩旁的綠化以常綠樹種為主,綠化「有權部門」認為: 1.可以使城市四季都處在綠色中,外觀美; 2.可以減輕環衛工人的工作量,因為落葉少了。„„ 我認為:
道路兩旁的綠化有很多功能,例如可以吸煙滯塵、凈化空氣,減弱雜訊、梅花環境等。但是
我認為還有也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夏天為行人遮陰避陽,冬天又不遮陽。這是一種人性化的關懷!如果在考慮美化道路的同時,又考慮到了對行人的關懷,我認為,這樣的工程才是更科學、合理的綠化工程!
我的意思就是:常綠樹種在張家港不太適宜做林道樹!原因至少有三:
1.張家港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高溫,行人在路上行走很需要林陰,而常綠樹種的樹冠一般較小,且生長期都較慢,林陰效果較差。
2.張家港的冬天還是很寒冷的,如果是常綠樹種的林蔭道,兩旁的樹長大後,在冬天又無法滿足人們曬陽的需求。
3.常綠樹是否不落葉?否。例如香樟,它會在春天落下大量的枯葉,何以減輕環衛工人的負擔?
有此我們可以大致的看出,一些綠化「有權部門」在規劃綠化時是一種普遍的長官意識,絲毫不會去體察民情和進行實地調查分析,有的也僅僅是坐在打著冷氣的轎車中的「視察」,他們的規劃結果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這是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課中必講的話題,我的目的就是很多現象,看似「美觀」,其實並不科學,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因為沒有用地理的眼光和思維來分析問題!因為我是學地理的,我就看出來了,僅此而已。
不過對於初中學生,樓上的還是已經可以讓學生快樂了,但僅僅快樂是遠遠不夠的。 以上只是酒後胡言,因為今日賠軍訓教官喝酒,一口氣和一桌人都幹了一杯,便就逃離至K112胡言一通,還望各位海涵!
B. 求解初一地理第一課的各種知識點,說的好我增懸賞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自轉 /公轉
繞什麼轉 :地軸 /太陽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周期 : 約24小時 /一年
產生的自然現象 : 晝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希望對你有幫助。
C. 初一地理: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哪些不同?
世界各國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和貧富狀況,通常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一般包括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里主要是指1960年成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4個成員國。它們是: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瑞典、芬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土耳其、澳大利亞、紐西蘭、希臘、冰島、愛爾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其中,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是7個最大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只有日本是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又稱不發達國家或欠發達國家,是指政治上已獨立,經濟上比較貧窮,工業基礎薄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的國家,絕大多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也包括東歐一些國家。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可分為較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按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大致有四種類型:新興工業國家、石油輸出國家、原料輸出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少數石油輸出國人均收入雖比某些發達國家還富裕,但按其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程度,仍屬於發展中國家。
目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發達國家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24%,卻擁有世界工業總產值的90%;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人口的76%,只擁有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0%。據外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如果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每年保持5%,發達國家增長率保持2.5%,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還需要150年。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這種經濟差別,根源於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在國際生產領域,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造成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結構是畸形的單一經濟,如中東生產石油,東南亞生產橡膠、椰子和錫,非洲生產熱帶作物和有色金屬,拉美生產咖啡、可可、香蕉,以及鋁土;發達國家則早已形成以製成品為中心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發展中國家(原料產地)—發達國家(工業中心)」的國際生產格局。
在國際貿易領域,形成「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發達國家(工業製成品)」的國際交換格局。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石油、農礦原料,及其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糧食及高級消費品;發達國家主要出口機床、汽車、精密儀器、化工及電子工業產品,並在世界市場上憑借其壟斷地位,低價進口原料,高價出售成品。這種不平等的國際交換關系,使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的逆差越來越大。
在國際金融貨幣領域,發達國家不僅控制國際金融機構,而且控制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財政金融。據世界銀行統計,100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儲備總額為1569.48億美元,19個發達國家的國際儲備總額卻為5057.48億美元。在世界銀行中,5個發達國家擁有42.33%的投票權,116個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只有29.35%的投票權。在獲得資金方面,由於受制於國際金融壟斷財團,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負債累累,1970年底為729億美元,1980年底為6100億美元,1985年底猛增到1054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9.7%。1980年至1985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為3—4%,大大低於債務的年增長率,不少國家陷入嚴重的債務危
2.為什麼南極洲沒有國家?
因為那裡太過寒冷,人類無法生存。
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查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南極洲大陸海岸線長約24700千米。
邊緣海與島嶼 南極洲邊緣海有屬於南太平洋的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屬於南大西洋的威德爾海等。主要島嶼有奧克蘭群島、布韋島、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阿德萊德島、亞歷山大島、彼得一世島、南喬治亞島、愛德華王子群島、南桑威奇群島。
地形 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和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南極洲大陸平均海拔2 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點伯德地(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 140米。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有1 880米,最厚達4 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綠洲」上有高峰、懸崖、湖泊和火山。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季節與晝夜 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連續黑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連續白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南磁極與難達之極 南磁極即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 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 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3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不平等、不公證、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例如:拉丁美洲地區的國家生產咖啡、可可,幾車這樣的物品去換發達國家的電器,恐怕連半車電器也換不了)。
自身的政局動盪內亂,惡劣的環境和眾多的人口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D. 高三地理家教 第一課應該教什麼啊。。。
第一課一般家長會跟你介紹他兒子的情況。而你也要跟家長介紹你打算怎麼教孩子。第一節課一般是你通過跟孩子交談了解他對地理整體的知識構架是什麼。那部分薄弱。當然一般找家教的跟部分都薄弱的。你第一節課就重點是跟他講大綱性的東西,了解他之後跟他介紹下地理要怎麼學習,具體內容把上面的那些講完之後再開始將具體內容。
E. 求 人教版初二下冊地理復習提綱!第一課是中國農業。超詳細那種,該有的地形、地勢、海陸位置等要有!謝啦
初二地理復習資料
(一) 八年級上冊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1.1 遼闊的疆域
1、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
陸地大國: ①國土遼闊②陸界(20000多千米)③陸上鄰國多(15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②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E);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處(53° N)。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Km2,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多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5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2、34個省級行政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書本八年級上冊第7、10面)
§1.2 眾多的人口
1、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佔世界人口1/5以上。目前人口數為13億多。
2、中國的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3、中國的人口分布特點:東多西少(東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劃分線:黑河(黑龍江省)——騰沖(雲南省),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人口多處特點 人口少處特點
東部地區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
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4、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個)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3、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等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 中國的地勢地形
1、地勢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分三級階梯分界線:第一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脈)第三階梯
山勢走向: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2、地形特徵: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是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2.2 中國的氣候
1、特徵: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1、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2、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特別是夏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災害天氣:主要有寒潮、台風、旱災、洪澇等。
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2、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並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我國氣溫最冷地方:黑龍江的漠河鎮;最熱地方:新疆的吐魯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4、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2.3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
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武漢);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稱為「九曲回腸」——荊江。(注意:長江的開發請看筆記)。
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徑流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注意:黃河的憂患如何治理請看筆記。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1 自然資源概況
什麼是自然資源:人們從自然界獲得並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3.2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大、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屬於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屬於非農業用地)等。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3、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⑴優勢:總量豐富、類型齊全;⑵劣勢:人均佔有量少、比例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種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3.3 水資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問題):⑴水資源短缺(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⑵時空分布不均(①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解決辦法有「興建水庫」)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即東南多,西北少(解決辦法有「跨流域調水等工程」))
2、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節、年際變化大的特點有關。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均,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3、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①興建水庫②跨流域調③節約用水④保護水資源⑤處理並防止水污染⑥植樹造林等。
第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
2、交通運輸發展變化:手提肩扛→牲畜馱運→現代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點:東部密集,西部稀疏。
現代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公路運輸 方便、機動靈活、速度快 運費較貴、運量較小
鐵路運輸 速度快、運費低、運量大、連續性好 靈活性較差、短途運輸成本高
航空運輸 速度最快、舒適、安全 運量最小、運費最高
水路運輸 運費最低、運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氣影響較大
管道運輸 方便、速度快運量大、運費低、損耗小、安全可靠、連續性強、管理方便 靈活性差
4、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鐵路運輸。(「三橫五縱」看書本第91面)
5、交通運輸樞紐:指在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的地方。
類型:單一型和綜合型。
6、選擇運輸方式要考慮的因素:
(1)客運:要考慮人所擁有的經濟情況、時間長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發點與目的地間的距離及各運輸方式的價格、速度快慢。
(2)貨運:要考慮貨物本身性質及運貨量、運輸距離、目的地位置、運輸工具的特點等。
總之,無論是運人還是運貨,在選擇運輸方式時,都要考慮交通工具的特點、運輸距離、時間、運輸目的、運輸的人或物本身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貴重或急需的貨物且數量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可由公路運送,遠程而又數量大的可用鐵路上的專用車;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盡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
§4.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基礎產業
1、農業:利用運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2、分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劃分依據:勞動對象的不同。
農業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
2、農業重要性——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我國農業生產特點:差異很大。原因:我國國土遼闊,氣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條件復雜,地區差別大,再加上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等,導致全國的農業類型和發展狀況在地區分布上有很大差異。
3、農業的地區分布:我國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很明顯。
①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其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②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綠洲。③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的畜牧業,以畜禽飼養為主。
4、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則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糧則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於耕作。
③宜牧則牧: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
④宜漁則漁:河湖較多,適宜發展漁業。
5、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發展現狀 發展成就 舉世矚目:產量、位次、生產能力等
面臨挑戰 問題嚴重: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發展方向與對策 1、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業
2、建立商品糧基地
3、科技興農
我國東中西地區農業發展方向差別及原因: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交通發達,便於運輸,臨海,進出口方便,適於發展對外農業貿易;技術設備先進,信息不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⑵而「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主要是因為西部自然條件在發展耕作業方面處於劣勢,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嚴峻,所以必須根據西部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4.3 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1、 工業生產:從自然界獲得物質資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2、 業生產特點:階段性、關聯性、計劃性。
3、 工業「主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為農業、建築、科研、軍事等部門提供了許多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4、 我國工業分布趨勢: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區——工業最發達:4個基地、5個特區、14個開放。
5、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的比較:
工業基地 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遼中南工業區 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業區 鐵、石油、海鹽等資源豐富,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技術力量雄厚。
滬寧杭工業區 工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靠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很多地方是僑鄉,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工業,有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工業的發展:我國煤炭、鋼鐵、棉布、電視機、電冰箱等產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業分布:能源供應不足與浪費並存,必須貫徹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
煤炭是我國第一大能源,占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國第二大能源,在我國能與生產和消費總量中僅次於煤炭。水力是我國的重要能源資源。
6、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涵義:科學技術為基礎,電子和信息為龍頭,產品科技含量高。
特點:科技人員比例大、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起步晚,發展迅猛。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依附於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差導:
沿海——科技園區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高層次知識人才集聚,形成了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貿易導向型: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陸——國防軍工型: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F.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怎麼上
如何上好高一地理第一節課
最佳答案
1 做好心理調適,盡快進入教師角色
盡快適應教學環境,作班集體中的領導者,從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承受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望。
2 作為新教師,上課前要有良好的思想准備
①克服畏懼心理,樹立自信心。
②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取得支持和幫助。
③ 設計好莊重儀表,把握好嚴中有愛
3 精心備好第一堂課,打好「第一仗」
深入研究大綱、教材,提高教育思想、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從教學過程來說,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層次清楚,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教學語言來說,要做到語言生動形象,活潑有趣,邏輯性強,通俗易懂;從教學形式來說,要做到教學方法靈活,啟發得當,教學步驟嚴密,緊湊等等。
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一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況,就是學生想不想學你的課?愉不愉快?為什麼?二是學生學習的科學性情況,學生會不會學?是怎麼學習的?存在什麼問題?三是學生的有關預備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也就是講新課要用的有關預備知識是否掌握?有關能力如何?
反復「試教」。及時發現問題,並逐個進行糾正;最好能熟悉到講課時不用看教案最好。
課後小結 。上完課後要及時對比備課和上課:分析在本堂課中有哪些較好地實現了原定計劃,還有什麼不足;課上發生的自己.沒有預料到的情況,自己是如何應變處理的,並進行分析;哪些問題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中有哪些反應;下堂課教學要著重注意些什麼等等;分析的結論記錄下來,作為下階段備課和上課的參考
G. 八上地理第一課疆域知識點,好一點的會採納,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2、緯度位置:南北跨越的緯度很廣,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只有高山地區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3、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4、地理位置優越性的表現: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熱量豐富,南北相差近50個緯度,致使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洋),使東部地區深受海洋的影響,降水較多,有利於農業生產,還有利於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事業,由於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海上交通,與各國交往。西靠亞歐大陸(面積最大的大陸),陸上交通便利,現已開辟了橫貫東西的亞歐大陸橋,可直接與各國直接往來。
二、國土遼闊
1、國土面積: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2、四至點:最東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帕米爾高原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兩地存在著晨昏差異;最南端: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存在著季節差異。
3、陸上疆界和鄰國[來源:Z|xx|k.Com]
陸上疆界:2.2萬多千米
陸上鄰國: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P4的圖1.4)
4、海上疆界和鄰國
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
臨海:自北向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有台灣島(最大島)、海南島、舟山群島(最大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此外,我國與朝鮮、越南既陸上相鄰,又隔海相望。
三、34個省級行政區
1、行政區劃: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自治州、市)和鄉(民族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2、34個省級行政區在地圖上的位置、名稱、簡稱、行政中心(P7的圖1.7和P8表)
H. 初一地理第一課知識要點
為考大學做准備..
學習要安排一個簡單可行的計劃, 改善學習方法.同時也要適當參加學校的活動,全面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聽課),多記(記重要的題型結構,記概念,記公式),多看(看書),多做(做作業),多問(不懂就問),多復習,多總結.用記課堂筆記的方法集中上課注意力.
地理的學習主要強調「三基」、突出「主幹」。三基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主要表現在:突出等值線的判讀;突出循環經濟聯系;突出地球運動規律;突出氣候特徵解讀;突出區域特徵描述。
對於考試應該從下面四個方面把握:對全球各區域地理特徵的准確把握;對主要地理原理、觀念和規律的透徹理解,把握主幹知識;從時空性、區域性和有用性等多角度培養地理的學科思維能力;加強對地理牲准確描述的能力。
通過不懈的努力,使成績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穩固.對考試盡力, 考試時一定要心細,最後沖刺時,一定要平常心.考試結束後要認真總結,以便於以後更好的學習.
眼下:放下包袱,平時:努力學習.考前:認真備戰,考試時:不言放棄,考後:平常心.切記!
成功永遠來自於不懈的努力,成功永遠屬於勤奮的人.祝你成功.
I. 高中第一節地理課講什麼要不要講課本知識
第一節課主要和學生交流介紹,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更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學生喜歡厲害的老師,建議不要講課本知識。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如下: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成為一名初中地理老師的方法
按照《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的要求,擁有合法教師資格證是從事教師行業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書。
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部分省市專科不能報考初中教師資格證)。
應當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具體的申報要求:
1、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
2、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申請教師資格應按省教育廳部署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並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考試合格。(申請者學歷為師范專業畢業人員免於教育學、心理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