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我國的地理位置並評價優越性
相對位置: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岸,太平洋西岸。絕對位置:四至(東:烏蘇里江,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西:帕米爾高原。。。)優越性:①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②領土廣闊,東西、南北植被差異較大,形成多樣性的物種。 ③海岸線漫長,水路交通條件便利。沿岸大陸架礦產資源豐富。我只能說出這么多了。。。
② 如何評價巴西的地理位置
巴西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好的,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被很多國家所羨慕。
從巴西所處的緯度來看,巴西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地區,熱帶地區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適合發展農業,而且熱帶農作物生長速度很快,一年可以多次收割。對於巴西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利於巴西農業的發展。
此外,巴西國內的自然資源也很豐富,比如巴西的鐵礦資源,巴西的森林資源,巴西的水資源等。巴西是一個物產豐饒的國家,這些自然資源對巴西的經濟有很大幫助。巴西目前是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巴西能取得如今的發展成果,背後是離不開豐富的自然資源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巴西有個好的地理位置。
③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不好,各方面評價一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緯4°附近),北至漠河附近的黑龍江上(北緯55°多),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西從帕米爾高原(東經73°附近),東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處(東經135°多),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地理位置對於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容懷疑。中國的海洋運輸事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首先歸功於中國擁有東部曲折的海岸線,多優良港灣,為發展海洋運輸帶來奠定基礎。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價值更是明顯。這個功能也主要顯示出強烈的區位優勢,向東可到日本,美洲等國家,向南可到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另外,中國大陸又背靠亞歐大陸,為建設陸上發達交通提供可能。中國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可以一直從連雲港向西到達歐洲荷蘭國家境內。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海陸位置的天然區位優勢。。
優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中國的香港,雖然在早期只是個小小的轉運碼頭,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卻是得天獨厚的。不僅是太平洋與亞洲邊線的完美結合點,也是大西洋尤其是東岸英國與大西泮西岸尤其是美國連線的反向延長線的時區中點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香港可以不受時差的限制而24小時全程全球性地開展業務工作。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④ 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一個地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從何哪方面分析,該從哪裡下手?答:一、講出位置的重要性要有范圍,就是說在什麼范圍內這個位置重要.例如說中東處於五海三洲之地這個位置重要,這樣一個交叉地帶對什麼重要呢,通過讀圖就可以看出對溝通東西方面的交通是重要的,即在交通這個范圍內它的位置是重要的,其次,對於石油是重要的,因為這個地區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生產地,全世界的眼睛都盯著這個位置,所以說在石油生產這個范圍內它是最重要的.
二、講好位置的重要性要有全局觀.一個位地理是否重要,要看它在全球或一個大的區域內的作用,例如馬六甲海峽,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在於它是溝通世界東西方的一個咽喉要道,沒它不可,日本在從中東,從歐洲,從非洲等運送的物資原料就必須走馬六甲海峽,因此,日本稱它是海上生命線.和馬六甲海峽一樣的還有很多比如蘇伊氏運河,巴拿馬運河,等等,對於全球的交通,商業,軍事等來說都是重要的.
三、講好位置的重要性要突出人的意識.一個地理事物,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它就是一個大陸,就是一個海峽,就是一個山地,和其他的自然事物沒有區別,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需要,如果沒有縮短航程,節省開支,歐洲人就不會花巨資開挖蘇伊氏運河,如要不是各個國家對石油的需要,中東也不會成為世界的焦點,也就不會有戰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四、講好位置的重要性可以運用各種資料作為佐證.
歷史資料最有說服力.講中國東南沿海位置的重要性可以運用我國清末外國入侵中國,在各地開通商口岸這一史料,也可以運用東南各省在改革開放之後創造出的巨大財富等經濟方面的資料說明.
⑤ 評價我國地理位置優越性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中國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系看,中國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2、緯度位置及其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我國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南北的氣候差異,使得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3、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使我國陸上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於與周邊國家的邊貿往來。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5)如何評價地理位置重要性擴展閱讀:
1、中國領土從東西半球看為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為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領土南北跨越近緯度50度,東西跨越經度60多度,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
2、中國領土四端: 最北端 在黑龍江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最南端 在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3、最東端 在黑龍江省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附近)。最西端 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附近)
⑥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缺點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1、緯度位置好,位於溫帶亞熱帶之間。
2、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從而有了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的氣候,青藏高原還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戰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優勢,擁有多塊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東低的地形+河流資源豐富=豐富的水資源、航運資源和水能資源。
4、資源豐富,耕地、水、煤炭油氣、各種礦產、生物等等資源眾多,地大物博,應有盡有。
5、陸地面積大,海岸線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為數不多的海陸兼備的國家,而且是擁有全地形地貌的國家,戰略縱深大,海岸線狹長,大陸架寬廣,良港、島嶼眾多。
中國地理位置的缺點:
1、地形復雜崎嶇,山地太多。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導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終是中國西部山區發展的主要障礙。
2、地形氣候差異過大, 西北部氣候乾旱,青藏高原嚴寒且生態脆弱不適宜發展,導致東西部資源、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3、自然災害多,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洪災、旱災、地震、台風、冰雹、沙塵暴、山體滑坡等。
4、中國石油資源不夠豐富。
5、海權短板明顯,中國既是海洋大國,也不是海洋大國。中國近海被過多的群島、島嶼包圍(即所謂島鏈的封鎖),活動受限於狹小的近海空間里。
(6)如何評價地理位置重要性擴展閱讀
1、外交情況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許多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2、音樂情況
中國在世界當代音樂文化中保持著它的獨特體系、獨特思維和獨特風格,因而對世界音樂是具有獨特貢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的歷史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揭開了新的、更加燦爛篇章。在聲樂、器樂、大型音樂體裁,以及歌劇、舞劇、電影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成就。中國當代音樂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樂的經典寶庫。
⑦ 從經濟、政治、軍事和交通評價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經濟:如果中國統一,將大大增加國土海洋面積,那麼豐富的海洋礦藏、天然氣、魚類、海類植物等資源將大大增加,直接或間接的都會帶來經濟效益。再則,台灣本土經濟本來就很發達,還有許多高科技,必定會對內地企業有積極的影響
政治:台灣不回歸,會給國外某些勢力牽制中國的機會
軍事:顯然,最明顯的就是軍事利益,一旦我們能在台灣設置自己的雷達站,包括日本等國家在內的很多地方的軍事動作都可以在我們的監視范圍之類。最重要的是我們再家門口保障自己的能源運輸線的安全。
交通:最大的方面體現在海洋運輸上。
⑧ 中國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中國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系看,中國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2、緯度位置及其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我國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南北的氣候差異,使得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3、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使我國陸上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於與周邊國家的邊貿往來。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8)如何評價地理位置重要性擴展閱讀:
1、中國領土從東西半球看為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為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領土南北跨越近緯度50度,東西跨越經度60多度,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
2、中國領土四端: 最北端 在黑龍江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最南端 在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3、最東端 在黑龍江省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附近)。最西端 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附近)
⑨ 台灣省的范圍台灣地理位置如何簡單評價其作用有什麼重要性
一、 地理與居民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