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幫我歸納一下中心地理論要點啊
一、中心地理論——六邊形服務網格
每一個中心地都有一個服務范圍,但相鄰同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之間的關系怎樣?我們可用六邊形服務網格來解釋:
我們假設在一理想化的均質平原上,各種因素都相同,以距離最近為原則,將相同等級的中心地進行「分割」,以幾何的方法,分到最後為止,可看出:同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有圍繞中心地呈正六邊形分布的趨勢,中心地位於六邊形服務范圍的正中間。以距離最近為原則,每個六邊形內的居民尋求消費時,一般選擇位於這個六邊形內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個相同級別中心地服務范圍在空間上的分布構成蜂窩狀網格,由多個正六邊形組成。
在一個市場區域中,各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的形態均呈現為六邊形,但因各級中心地的門檻人口和服務范圍不同,六邊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較遠,六邊形面積大,數目少;低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小,彼此距離較近,六邊形面積小,數目多。不管級別的高低,同一級別的六邊形之間是相互排斥的,就整個地區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務范圍如同一個金字塔,塔頂是最高級的中心地,個數最少,而構成塔基的是數量巨大的最低級中心地。
二、中心地理論的應用
正六邊形服務范圍只是一種假想的模式,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抽象。實際上,由於多種原因,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只是或多或少類似於六邊形形態。
此外,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中心地理論成功地運用來指導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和商業網點的布局。
北京是一座歷史古城,北京城商業網點的長期發展變化就體現了中心地的思想。其中同級商業網點的布局,其服務范圍大致呈現為正六邊形。指導學生認真讀圖2.9,分析北京城的舊城內與建國後新建的商業中心布局,說明其滿足了中心地理論要求的商業中心布局是合理的。
荷蘭人在圍海造田得來的圩田上規劃居民點時,也成功地應用了中心地理論,但它並沒有完全按六邊形嵌套的模式來布置,只是接近於六邊形。指導學生認真讀圖2.10,和北京城的商業網點布局相比較,讓學生了解荷蘭圩田上設置居民點的情況:政府在圩田上規劃的是一個居民點體系,由三個級別組成,級別越高的居民點個數越少,不同級別居民點人口規模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居民點可提供的服務功能也就不同;在安排各級居民點的空間位置時同級居民點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當,高級別的居民點則布置在較低級別居民點的中間。
總之,中心地理論的正六邊形服務范圍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條件的,在實際中運用時應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圩田上的居民點的規劃就只是應用了中心地理論的思想和規律並沒完全按六邊形嵌套的模式來布置,每一個高級居民點所服務的低一級的居民點不是六個,且每個居民點服務范圍也不是正六邊形。
2. 廖什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異同
第四章 中心地理論
第一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第二節 廖什的中心地理論
第三節 中心地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中心地理論的應用研究
第一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一、中心地理論產生的背景與目的
二、中心地理論的有關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四、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
一、中心地理論產生的背景與目的
◆背景:進入20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加速了經濟活動集聚的進程。城市在個社會經濟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目的:探索「決定城市的數量、規模以及分布的規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又是怎樣的規律」這一課題。
二、中心地理論的有關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職能
中心商品(含服務) ——在少數的地點中心地)生產、供給,而在多數的地點消費的商品。
中心地職能——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
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職能(中心地職能)的布局場所。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也可理解為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
◆測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的總量;
B2——中心地供給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
數量。
(三) 補充區域
◆概念:補充區域——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區域,也稱市場區域或中心地區域。具體地說,是中心地的周圍從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給的區域。
◆形成: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餘,而在中心地的周圍區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餘部分便用於補充周圍區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當兩者(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區域范圍也就成為補充區域的范圍。
(四) 商品服務范圍
商品服務范圍有上限與下限兩種:
◆商品服務范圍上限是由對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為中心地的某種中心商品能夠到達消
費者手中的空間邊界。
◆商品服務范圍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給角度所規定的邊界。中心地為供給某種中心商品而
必須達到的該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門檻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五) 中心商品與中心地職能
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
◆高級中心商品——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
◆低級中心商品——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
◆供給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
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
(六) 中心地的等級
1.中心地等級劃分及特徵
2.不同等級中心地之間的關系
(七) 經濟距離
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經濟距離。經濟距離為用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是主要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要素所規定的距離,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
三、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一)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二)交通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三)行政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四)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一) 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間均衡是中心地系統的基礎。
1.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資源相同且均質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勻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費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區域內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且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第三,消費者都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個中心地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
第五,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盡量布局於少數的中心地、並且滿足供給所有的空間(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職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統的構造
3.中心地市場區之間的關系
各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數具有如下關系,即:1,3,9,27,81,…。從這一數字排列關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數在變化,因此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3的中心地系統。
4.中心地之間的數量關系
各等級中心地的數量關系,為1,2,6,18,54,…。即從區域內次級中心地開始,中心地的數量關系為低級中心地數量為其上一級中心地的3倍。
5.市場原則中心地系統的特點
中心地具有等級性,且各級的中心地與中心職能相對應。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規則分布,一般是三個中心地構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級中心地布局的區位點。
各等級間的中心地數量、距離和市場區域面積呈幾何數變化。
(二)交通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1.特點
各個中心地布局在兩個比自己高一級的中心地的交通線的中點。因此,如果同一級的中心地間鋪設一條交通線,那麼在這條交通線上布局著比它等級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場區之間的關系
各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關系為: 1,
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4的中心地系統。
3.中心地之間的數量
在交通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中心地的數量關系為:1,3,12,48,192,…。
(三)行政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1.特點
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中,低級中心地從屬於一個高級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區域劃分時,盡量不把低級行政區域分割開,使它完整地屬於一個高級行政區域。
2.中心地市場區之間的關系
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中,各等級的中心地的市場區域數為:1,7,49,343,…,以7的倍數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7的中心地系統。
3.中心地之間的數量關系
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中,中心地間的數量關系為:1,6,42,294,2 058,…。
(四)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及其市場區域構成的
中世紀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給。
交通原則適用於如19世紀交通大發展時期,以及新開拓的殖民地國家、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的作用大。
行政原則比較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絕對主義時代,或者像社會主義國家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
四、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
克里斯塔勒計算了德國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然後,根據計算結果把當時德國
南部的中心地劃分為7個等級(L,P,G,B,K,A,M)。
測定了各級中心地間的距離,發現最低一級的中心地(M)間的距離為7 km,高級的中心地間的距離是次一級中心地間距離的31/2倍。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
(一)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一) 意義
(1) 引入演繹的思維方法,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帶來地理研究思維方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3) 中心地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
(二) 存在的問題
(1)只重視商品供給范圍的上限分析,缺乏對供給下限的詳細分析。
(2)K值在一個系統中固定不變。
(3)把消費者看作 「經濟人」,認為其首先是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視了集聚利益。
(5)沒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發展和人口
移動帶來的中心地系統的變化。
第二節 廖什的中心地理論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統
二、廖什理論與克里斯塔勒理論的差異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統
(一) 假設條件
廖什在建立供給多種職能的中心地系統時進行了如下前提條件假設:
第一,最小聚落A1,A2,A3…呈類似蜂窩狀分散分布,其間隔為a km。
第二,生產工業產品的最小中心地B1,B2,B3…之間的間隔為b km。
第三,B1供給的聚落包括自身共有n個。
第四,必要運輸距離,即使商品銷售能夠獲利的最短距離(相當於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中的商品服務的下限)為nV。
第五,正六邊形市場區域的面積為F。
(二) 中心地系統的構建
1.基本原則
2.市場區域的形成機制
1.基本原則
基礎聚落不僅是消費者的居住地,同時也是企業布局的地點。基礎聚落能夠供給等級低的自給性商品。比自給性商品等級稍高的商品同時也供給相鄰的6個基礎聚落。
2.市場區域的形成機制
隨著商品的門檻值增大,市場區域規模也在擴大,同時擁有的基礎聚落也在增加。高級市場區是低級市場區以區域中心為圓心按一定角度旋轉而成的,通過不斷地旋轉和擴大,並進行疊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場區域。
二、廖什理論與克里斯塔勒理論的差異第一,兩種模型建立的前提條件不同。
第二,市場區體系的構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顯的等級結構系統,而廖什的模型屬於非等級系統。
第四,關於中心地的等級與所供給商品的種類間的關系,兩者也存在著差異。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職能規模和人口規模完全相對應,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職能等級結構和規模等級結構未必一致。
第三節 中心地理論的發展
一、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級性
三、中心地系統的變化
四、人口密度與中心地
一、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一) 門檻人口及其測定
1.概念
門檻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種中心職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夠得到正常利
潤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說某中心職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2.測定方法
貝利和加里森是通過下式來決定回歸曲線中的參數A和B,式中N=1時的P值就為門
檻人口。
P=A·BN
式中:N——中心地職能的設施數;
P——中心地的人口。
(二) 中心地規模擴大對中心職能布局的作用隨著中心地規模擴大,中心職能數會增加,每個中心職能得到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同時,隨著中心地的人口增加,市場區域規模擴大,各中心職能因規模經濟而擴大,最終趨於適當的規模。
(三) 發展與缺陷
發展:前提條件不需要人口和需求均等分布的假定,更接近於現實。另外,門檻人口通過人口和事務所的回歸分析比較容易求得,便於實際操作。
缺陷:門檻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確,不能完全說它就代表了商品供給范圍的下限。同時區域形狀、人口密度、購買力等都影響到該模型的解釋力。
二、中心地的等級性
中心地等級性概念
中心地等級性質疑
中心地等級性的實證研究
三、中心地系統的變化
◆時間因素與中心地系統
◆中心地系統是社會和經濟環境變化的產物
1. 中心地等級的變化
2. 中心地職能的變化
四、人口密度與中心地
人口密度與中心商品消費、中心地的關系:在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中心地職能在比較小的范圍內提供服務即可達到門檻值;反之則相反。
結論:區域內同類職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密布,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則比較稀疏。
第四節 中心地理論的應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應用
二、在國土規劃與整治中的應用
三、在城市體系規劃中的應用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應用
(一)集市的特徵
(二)斯泰恩的集市區位理論
(一) 集市的特徵
集市一般具有周期性、巡迴性、交易的地區性、集散性、等級性和社會職能性特徵。
(二) 斯泰恩的集市區位理論
二、在國土規劃與整治中的應用
(一) 西德的空間整治與中心地理論
(二) 中心地理論在日本的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一) 西德的空間整治與中心地理論
聯邦空間整治法(BROG),規定各級中心地的目標;實施手段是「點軸開發」。各州按照中心地理論都規定了各級中心地和服務圈的人口和范圍。巴登-符騰堡州的空間整治是典型。
(二) 中心地理論在日本的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日本建設省曾經按照聚落和公共設施等級進行過區域規劃;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也體現了圈層結構的思想。
三、在城市體系規劃中的應用
中心地理論是研究城市和城市體系的最完善的理論體系,為如何科學、合理地規劃區域內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間的空間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思 考 題
1.概念題: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職能;中心性;補充區域;經濟距離;市場區;經濟距
離;門檻人口。
2.分析市場原則的中心地系統形成機制及特點。
3.分析交通原則的中心地系統形成機制及特點。
4.分析行政原則的中心地系統形成機制及特點。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統的構建機制。
6.比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與廖什
3. 德國地理學家 克里斯泰勒的介紹
中心地理論又稱「中心地學說」。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時,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西歐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時期,是1933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調查研究後提出的,他發現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地在職能、規模和空間形態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中心地空間分布形態會受市場、交通和行政三個原則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系統。他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數量、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採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體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數目;②互補區域(即中心地所服務的地區)的數目;③互補區域的半徑;④互補區域的面積;⑤提供中心財貨種類及其數量;⑥中心地的標准人口數;⑦互補區域的標准人口數等。中心地理論模式將隨人口數、生活習慣、技術等的改變而變化;同時也隨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財貨價格的差異而表現互補區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體系可分別根據市場、交通和行政最優原則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級、層次之分,一個較大的中心地市場區總是包含3個比它低一級的市場區,每個較高級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並將南德中心地分為七級。
1940年德國學者廖什(A.Lsch)論證並發展了中心地理論,提出生產區位經濟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心地理論在美洲、西北歐各國得到承認,並在居民點網和交通網規劃中應用。1960年在國際地理代表大會和國際城市地理討論會上得到高度評價。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質是靜止的,沒有考慮城市體系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它忽視了那些並非同一個小系統成分的第二級或更低級中心地間,以及同一個小系統中同級居民點間橫向職能(功能)聯系。另外,其假設的城鎮空間分布及其他條件也都脫離現實。
由於理論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實際又不可能達到,城鎮體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論,城鎮的規模、數量、距離、比例也不可能是嚴格的、機械的數學關系。但區域內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級、規模和職能,等級越高,規模越大,數量越少,職能越復雜,這一普遍規律是可以作為城鎮體系布局原則的,即城鎮規模愈大,吸引的距離愈遠,其服務范圍也愈廣,規模大的城鎮在數量上少於規模小的城鎮。
[編輯本段]意義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論是地理學由傳統的區域個性描述走向對空間規律和法則探討的直接推動原因,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基礎。克氏作為地理學者初次把演繹的思維方法引入地理學,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無疑是對地理研究思維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為這樣,他被後人尊稱為「理論地理學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城市等級劃分的研究;二是關於都市與農村區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關於城市內和城市間的社會和經濟空間模型的研究;四是關於城市區位和規模,以及職能為媒介的城市時空分布的研究;五是關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布局、規模和空間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中心地與市場區域(也可看作為腹地)間的關系,對研究區域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區域規劃中,按照中心地理論可合理地布局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其它經濟和社會職能。在這方面德國的研究成果和實際經驗可值得參考。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20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各種經濟活動如工業,商業,貿易,服務行業等由於集聚效益,開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對城市的研究顯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間分布,數量和規模等級.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為城市區位論的代表性著作.
與杜能的農業區位論相似,中心地理論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實地調查基礎上提出的,他在德國南部所有的城市和農村進行調研,積累大量的基礎數據和詳細資料.理論的中心內容是論述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職能之間的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產,提供給中心地及周圍地區居民消費的商品.中心地職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圍地區提供中心商品的職能.
2,中心性,是指對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或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在數值上等於中心地供給周圍地區中心商品的數量,即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的總量與供給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數量.C=B1-B2.
3,補充區域,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區域稱為中心地的補充區域,也稱市場區域或中心地區域.具體說,是中心地的周圍從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給的區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餘,而在中心地的周圍區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餘部分就用於補充周圍區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當兩者(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區域范圍就成為補充區域的范圍.
4,商品服務范圍,有上限和下限兩種.商品服務范圍上限是由對中心商品的需求所決定的,為中心地的某種中心商品能夠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空間邊界.從理論上說,商品服務范圍上限為補充區域的邊界.商品范圍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給角度所規定的邊界.中心地為供給某種中心商品而必須達到的該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稱為需求門檻,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間范圍.
5,經濟距離,是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主要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個要素所決定的距離,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
[編輯本段]中心地的等級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貿易,金融,手工業,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務.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有高低等級之分.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高級中心商品是指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檔消費品,名牌服裝,寶石等,而低級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例如名牌服裝的專賣店和經營寶石的珠寶店是高級中心地職能,而經營小百貨的零售店是低級中心地職能.
具有高級中心地職能布局的中心地為高級中心地,反之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高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但要購買高級商品或高檔次服務必須到中級或高級中心地才能滿足.不同規模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分布秩序和空間結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
2,特點
⑴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⑵中心地的等級決定了中心地的數量,分布和服務范圍.
⑶中心地的數量和分布與中心地的等級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與等級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提供相應級別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所有低於這一級別的商品和服務.
⑸中心地的等級性表現在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形成中心地體系.
[編輯本段]中心地空間分布的均衡模式—六邊形網路
基本前提
克里斯泰勒認為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間均衡是中心地系統的基礎.提出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質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勻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費方式相同.
2,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3,消費者都利用距離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
4,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個中心地的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
5,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盡量布局於少數的中心地,並且滿足供給所有的空間的配置形式.
均衡模式
在滿足上述前提條件下,中心地均勻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相等,服務范圍是相同半徑的圓形區.每三個相鄰B級中心地之間有一個空白區,得不到這3個中心地任何一個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在這個空白區的中心會產生1個次一級K級的中心地,以滿足居民消費.而每3個K級中心地之間又出現空白,會出現次一級中心地A級.依此類推,中心地可以分為許多等級.
由於競爭機制的存在,各個中心地都想擴大服務區范圍,相鄰的中心地服務區之間將出現重疊,根據到最近中心地購物的原則,重疊區的消費者將以中心線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於是每個中心地的服務區變成最穩定空間結構的六邊形.每個次一級的中心地成為六邊形的6個頂點,各級中心地組成一個有規律遞減的多級六邊形圖形,形成一般均衡狀態下的中心地空間分布模式.
[編輯本段]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克里斯泰勒認為中心地的空間分布形態,受到市場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約,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統空間模式.
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市場作用明顯的地區,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於提供商品和服務為原則.根據均衡模式,每個中心地B級為周圍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通過6個次一級K級中心地來實現的,.因此,每個K級中心地同時接受3個B級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所有,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3=2,即2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其自身還有1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每個B級中心地共有3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按照市場原則形成不同等級的空間中心地系統,其排列為K=3序列,即在一級中心地所屬的3個二級市場內,有1個一級中心地,2個二級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場區的等級序列為1,3,9,27,81……,公式為K=3n-1.而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2,6,18,54……
交通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交通影響明顯的地區,交通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各級中心地都應位於高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上.但從均衡模式看,兩個B級中心地間的連線不能包括K級中心地,這不符合交通原則,需要調整模式.從交通聯系的便捷程度出發,克氏把六邊形6個頂點的各級中心地都布局在六邊形六條邊的中點上,這樣任何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都可以把低一級中心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模式.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個,形成K=4的序列,公式為K=4n-1,其等級序列為1,4,16,64…….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3,12,48…….
行政原則與中心地等級系統
在行政職能作用明顯的地區,行政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克氏認為每個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從屬於一個高級中心地,不能象市場原則或交通原則那樣同時受到兩個或三個高一級中心地的影響.在一個六邊形中有7個行政單位,其中1個高級行政區單位行使對6個基層行政單位的管理,從而形成K=7序列,公式為K=7n-1,行政區的等級序列為1,7,49,343…….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6,42,294…….
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在三原則中市場原則是基礎,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可以看作是對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修改.克氏進一步分析了三原則的適用范圍.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和市場區域構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給情況,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交通原則適合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作用大.行政原則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時代,或者象社會主義過境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另外,自給性強,與城市分離,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行政原則的作用也比較強.
此外,克氏還認為,高級中心地對遠距離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級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比較合理.
[編輯本段]評價
主要貢獻
1,以古典區位論的靜態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區位理論,為後來的動態一般區位理論開創了道路.
2,運用演繹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間分布模型,把地理學的地域性,綜合性與區位理論相結合,使區位理論研究逐漸向地理學領域擴展,並成為現代理論地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建立了系統的城市區位理論,把區位理論的研究對象從農業,工業擴大到城市,並為市場區位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4,促進了地理學的計量革命,並對地理學採用系統論,系統分析方法做出了貢獻,推動了城市地理,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等研究工作的發展.
存在問題
1,現實中很難滿足克氏提出的假設條件.
2,克氏理論缺少對商品和服務供應范圍下限的詳細分析,只是注重對上限的分析,根據上限來布局各級中心地.
3,克氏中心地系統的K值,在一個系統中是固定不變的,這很難與現實情況相符合.
4,克氏把消費者作為"經濟人"看待,認為消費者首先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但現實中,消費者外出更傾向於高級中心地.
5,克氏忽視了集聚效益,只注重各等級設施的出現,卻不重視其出
4. 城市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又稱「中心地學說」。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時,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西歐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時期,是1933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調查研究後提出的,他發現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地在職能、規模和空間形態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中心地空間分布形態會受市場、交通和行政三個原則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系統。他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數量、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採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體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數目;②互補區域(即中心地所服務的地區)的數目;③互補區域的半徑;④互補區域的面積;⑤提供中心財貨種類及其數量;⑥中心地的標准人口數;⑦互補區域的標准人口數等。中心地理論模式將隨人口數、生活習慣、技術等的改變而變化;同時也隨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財貨價格的差異而表現互補區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體系可分別根據市場、交通和行政最優原則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級、層次之分,一個較大的中心地市場區總是包含3個比它低一級的市場區,每個較高級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並將南德中心地分為七級。
1940年德國學者廖什(A.Lsch)論證並發展了中心地理論,提出生產區位經濟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心地理論在美洲、西北歐各國得到承認,並在居民點網和交通網規劃中應用。1960年在國際地理代表大會和國際城市地理討論會上得到高度評價。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質是靜止的,沒有考慮城市體系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它忽視了那些並非同一個小系統成分的第二級或更低級中心地間,以及同一個小系統中同級居民點間橫向職能(功能)聯系。另外,其假設的城鎮空間分布及其他條件也都脫離現實。
由於理論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實際又不可能達到,城鎮體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論,城鎮的規模、數量、距離、比例也不可能是嚴格的、機械的數學關系。但區域內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級、規模和職能,等級越高,規模越大,數量越少,職能越復雜,這一普遍規律是可以作為城鎮體系布局原則的,即城鎮規模愈大,吸引的距離愈遠,其服務范圍也愈廣,規模大的城鎮在數量上少於規模小的城鎮。 謝謝採納
5.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原理是什麼
中心地理論 又稱「中心地學說」。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時, 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 中心地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西歐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 時期,是1933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調查 研究後提出的,他發現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地在職能、 規模和空間形態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 中心地空間分布形態會受市場、 交通和行政三個原則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系統。 他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數量、 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 並採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體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數目;②互補區域( 即中心地所服務的地區)的數目;③互補區域的半徑;④ 互補區域的面積;⑤提供中心財貨種類及其數量;⑥ 中心地的標准人口數;⑦互補區域的標准人口數等。 中心地理論模式將隨人口數、生活習慣、技術等的改變而變化; 同時也隨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 或中心財貨價格的差異而表現互補區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體系可分別根據市場、交通和行政最優原則而形成。 中心地有等級、層次之分, 一個較大的中心地市場區總是包含3個比它低一級的市場區, 每個較高級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 並將南德中心地分為七級。 1940年德國學者廖什(A.Lsch) 論證並發展了中心地理論,提出生產區位經濟景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心地理論在美洲、西北歐各國得到承認, 並在居民點網和交通網規劃中應用。 1960年在國際地理代表大會和國際城市地理討論會上得到高度評 價。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質是靜止的, 沒有考慮城市體系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 它忽視了那些並非同一個小系統成分的第二級或更低級中心地間, 以及同一個小系統中同級居民點間橫向職能(功能)聯系。另外, 其假設的城鎮空間分布及其他條件也都脫離現實。 由於理論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實際又不可能達到, 城鎮體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論,城鎮的規模、數量、距離、 比例也不可能是嚴格的、機械的數學關系。 但區域內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級、規模和職能,等級越高, 規模越大,數量越少,職能越復雜, 這一普遍規律是可以作為城鎮體系布局原則的,即城鎮規模愈大, 吸引的距離愈遠,其服務范圍也愈廣, 規模大的城鎮在數量上少於規模小的城鎮。
6. 運用中心地理論和你對社區規劃的理解,解釋「為什麼在學校教學樓區只有無人販
不管怎麼樣都要對一個區域的發展有強烈的規劃意識,這樣才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7. 中心地理論,中心地數量關系中,m中心地在自己市場區域內包含2個m-1中心地怎麼看出來的
克里斯塔勒還提出以下概念:
(1)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為向居住在它周圍地域(尤指農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
中心地的等級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貿易,金融,手工業,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務。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有高低等級之分。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高級中心商品是指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檔消費品,名牌服裝,寶石等,而低級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例如名牌服裝的專賣店和經營寶石的珠寶店是高級中心地職能,而經營小百貨的零售店是低級中心地職能。
具有高級中心地職能布局的中心地為高級中心地,反之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高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但要購買高級商品或高檔次服務必須到中級或高級中心地才能滿足。不同規模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分布秩序和空間結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 [1]
2、特點
⑴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⑵中心地的等級決定了中心地的數量,分布和服務范圍。
⑶中心地的數量和分布與中心地的等級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與等級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提供相應級別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所有低於這一級別的商品和服務。
⑸中心地的等級性表現在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形成中心地體系。
(2)中心貨物與服務(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別指在中心地內生產的貨物與提供的服務,亦可稱為中心地職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貨物和服務是分等級的,即分為較高(低)級別的中心地生產的較高(低)級別的中心貨物或提供較高(低)級別的服務。
在大多數中心地,每一種中心貨物或服務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業單位承擔。例如,一個集鎮,往往有二三家雜貨店或飲食店。每個擔負一種中心地職能的單位,稱為一個職能單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職能單位數量必定大於或等於中心地職能種類的數量,通常總是前者的數量超過後者的數量。
除了幾家單位共同提供一種中心貨物或服務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單位提供多種中心貨物或服務的場合,從而包括了幾個職能單位。這種情況多見於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等大型零售商業組織。
8. 流空間理論能不能替代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是由德國城市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國經濟學家廖士(A.L?sch)分別於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開始流行於英語國家,之後傳播到其它國家,被認為是本世紀人文地理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建立基礎之一
一、中心地理論——六邊形服務網格。每一個中心地都有一個服務范圍,但相鄰同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之間的關系怎樣?我們可用六邊形服務網格來解釋:
我們假設在一理想化的均質平原上,各種因素都相同,以距離最近為原則,將相同等級的中心地進行「分割」,以幾何的方法,分到最後為止,可看出:同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有圍繞中心地呈正六邊形分布的趨勢,中心地位於六邊形服務范圍的正中間。以距離最近為原則,每個六邊形內的居民尋求消費時,一般選擇位於這個六邊形內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個相同級別中心地服務范圍在空間上的分布構成蜂窩狀網格,由多個正六邊形組成。
在一個市場區域中,各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的形態均呈現為六邊形,但因各級中心地的門檻人口和服務范圍不同,六邊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較遠,六邊形面積大,數目少;低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小,彼此距離較近,六邊形面積小,數目多。不管級別的高低,同一級別的六邊形之間是相互排斥的,就整個地區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務范圍如同一個金字塔,塔頂是最高級的中心地,個數最少,而構成塔基的是數量巨大的最低級中心地。
二、中心地理論的應用。正六邊形服務范圍只是一種假想的模式,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抽象。實際上,由於多種原因,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只是或多或少類似於六邊形形態。
此外,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中心地理論成功地運用來指導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和商業網點的布局。
總之,中心地理論的正六邊形服務范圍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條件的,在實際中運用時應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圩田上的居民點的規劃就只是應用了中心地理論的思想和規律並沒完全按六邊形嵌套的模式來布置,每一個高級居民點所服務的低一級的居民點不是六個,且每個居民點服務范圍也不是正六邊形。
9. 中心地理論在城市規劃的哪一個方面具有應用價值
中心地理論在城市規劃的哪一個方面具有應用價值
中心地理論是由德國城市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國經濟學家廖士(A.Lösch)分別於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開始流行於英語國家,之後傳播到其它國家,被認為是本世紀人文地理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建立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