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雲: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是什麼意思
一個有才華的人想出人頭地 不用依靠外在因素
② 如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
如果你不把滿杯的牢騷倒掉一部分,你是什麼也裝不下的。
③ 現代人如何安身立命
在這個世界找到適合自已的位置,生活有所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④ 人過35歲,古人告訴你安身立命的方法
靠以下9條:
1、無始亂。
引申:不首先導致混亂的局面。世態可以炎涼,做人必須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能骯臟。
2、無怙富。
引申:不依仗富裕而目中無人。不論貧富,堂堂正正做個品德高尚的好人就是上等人。即便再有錢,卻為富不仁,衣冠禽獸也是下等人。
3、無恃寵。
引申:不以受寵而有恃無恐。越恃寵而驕,越落敗輕易。
4、無違同。
引申:不違背已經達成的共識。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
5、無傲禮。
引申:不驕傲無禮。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計較,大智慧者必謙和,大慈悲者必寬容!
6、無驕能。
引申:不恃才傲物。大千世界,人心各異。自視過高,恃才傲物,心常不平,怨天尤人,就會感召受累勞苦,命比紙薄的人生。
7、無復怒。
引申:不經常發怒。憤怒是短暫的瘋狂,天欲令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憤怒帶來的每一次打擊,最終必然落到自己身上。
8、無謀非德。
引申:不做沒有道德的事情。惟賢惟德,能服行人,人能克己身無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9、無犯非義。
引申:不去做不符合道義的事情。做人講道義,做事守仁義,人生一回,道義一場,受得起糾結,放得下憂傷,願世間再無忘恩負義!
⑤ 一個人要靠什麼來安身立命
應該靠自己的本領來安身立命,一個人在這個社會想要生存,就必須要有一項能夠生存的本領。
⑥ 何以安身立命
安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託。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相信對於每個人來說,厚積薄發、踏實工作、努力學習定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
⑦ 安身立命, 何為安身立命, 生活, 生存, 又該怎樣 生存
人生之初,一來人世,就追求溫飽安逸。然後,要追求的就越來越豐富了;有玩樂的追求,學業的追求,事業的追求,友誼的追求,愛情的追求,……。有人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有人為子女、孫輩而操勞,有人追求剌激,有人追求安渡晚年,有人追求"要麼樓上樓,要麼樓下搬磚頭!」……有些人的追求,十分明確;有些人的追求,比較模糊。有些人的追求,百折不撓;有些人的追求,見異思遷。 生追求什麼?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就應該不求名利、不求回報、不求虛榮、不求享受,只求做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能實實在在為社會做些事情的人。世界觀、人生觀是人生追求的決定因素,共產黨人的人生觀與其他人生觀的根本界限或最大區別就在於奉獻與索取,共產黨人應該追求和確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那就是要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虛心學習各種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充分體現自身價值,而不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伸手向社會索取。歷史上有好多人因為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至今仍被人們惦記著。做人首先要正直、正派,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處事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心底無私天地寬,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出於公心,就不怕別人反對。當然,一時受人誤解的情況,有時也會產生。但是,最終總會水落石出,實事求是地弄清事實真相,還原歷史的真面目。中國有句古話說:「和氣一門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我非常欣賞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因為,平安是人們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充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再做應有的貢獻,平安地度過平凡的一生
⑧ 立「地」成才通古今 存「理」得道顯雄才 學地理學覽天下景觀 做地理人煉博大胸懷這句話是誰說的
閑來無事,在網上亂看一通,突然看見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說得太好了,拜倒!
本人不才,陸陸續續讀了30年書,不過關於讀書為什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確實是始終混沌。小時候是被父母逼著讀書;長大些為了將來賺多多錢讀書;工作後一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二是沒背景沒靠山,想要上升只有讀書。可是人總是要有點追求吧,天天在辦公室渾渾噩噩,與同事明爭暗鬥,拿著也夠吃飯的一份薪水,日子一天天地過去,自己一天天變老,直到退休的那一天。真不甘心!而且但凡讀了一點書,總該有點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吧。
現在的世道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太過於在意個人的得失就不能心態平和,心意煩躁必定難成大事。所以人一定要立志高遠,心胸開闊,覺得現實不如人意時,一是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別人做不了的我做得了,別人做的了的我做的好,有這份自信時就沒有人會小看你;二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多讀些儒家經典。千百年來孔子被尊為「致聖先師」不是沒有道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儒學的魅力。雖然科技日益發達,但是如何為人處世、安身立命,如何在積極入世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儒家經典會給人提供很多的幫助。心情煩躁時,多頌讀些儒家經典,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會讓人對現實的負面釋然些,對暫時的得失超脫些,對將來的設想理智些。
回過頭來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非常能表達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可以說是對「為何而讀書」這一問題的終極完美答案。給人們認識天地的真理確立一個切實的理論體系,給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實的思想和方法,替歷代聖賢延續行將絕傳的不朽學說,給千秋萬代開創永久太平的偉大基業。
做為一個讀書人,你不覺得這四句話讀起來非常有力,正是心中想說而未能說的那種感覺嗎?不滿於現狀而又不知該如何改變,熱血沸騰幾天又歸於渾渾噩噩,人除了穿衣吃飯,更需要精神追求,給自己定個高點的目標吧,然後配以切實可行的計劃,堅持下去,堅信付出總有回報。總有一天,你會擁有足夠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也不枉來這世上為人一趟。
⑨ 如何安身立命
導語:學習儒家思想的士人都有一種“出世”觀念,那麼他們是如何在亂世中安身立命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安身立命”作為一個成語,出自禪宗。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上,有這樣的記載: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雲:“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可是“安身立命”作為一種學理,則出自儒家。孔子在《論語》中,已談到“安”。宰我覺得守喪三年似乎太長了,主張縮短一些。孔子狠狠地批評了他,申斥宰我“不仁”。孔子認為,喪禮之所以規定守喪三年,理由就在於一個“安”字。“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所說的“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頓、精神的安頓,這是儒家講安身立命之道的濫觴。《論語》也談到“身”。《學而》篇寫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為踐履,把精神安頓與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關於“立”,孔子的說法是“三十而立”(《為政》),就是確立人生的價值取向。關於“命”,孔子的說法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這里所說的“命”,指的是君子應有的使命感。
在《論語》中,已分別論及安、身、立、命,但還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這里,則形成了儒家關於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較系統的說法。孟子把人性善視為安身立命之道的內在依據,而“天道誠”則是他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所謂“思誠”,就是以“天”作為終極的價值目標,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進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於進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徑,孟子不可能選擇外求的認識路線,只能選擇內求的心性修養路線,他稱之為“求放心”。他指出,現實的人之所以流於不善,並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尋回業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嘆:連自己家的雞犬丟失了,知道找回來;可是自己的本心丟失了,卻不知道找回來,真是一種悲哀!他對這種人的忠告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宋明理學家吸收了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的理論思維成果,創立了儒學的新形態。他們十分重視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對其做出深刻的闡發,使之在學理上臻於成熟。他們倡導的“孔顏之樂”、“聖人氣象”、“常惺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復盡天理”、“發明本心”、“致良知”,都是關於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體說法。經過理學家的闡發,儒學不但可以治國,還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們尋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選擇內在的路向。如果選擇外在路向,會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標定位在彼岸世界。這種精神生活方式通常會否定人生的價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說,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說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無法自己實現超越,必須靠救世主或佛來拯救。儒家所選擇的是內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種哲學的精神生活方式,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謂“安身”,就是從內在性出發,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價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據。用傳統的說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為貴”。這個“身”字很要緊,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脫離人的生活世界。所謂“立命”,就是主張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傳統的.說法,就是“超凡入聖”,成就理想人格。這種內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個世界”的基礎上,沒有設置彼岸世界。儒家認為,在現實的人生實踐中就可以達到超越的目標,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於來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們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個人認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並不妨礙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礙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這些信念有助於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會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實行現代轉化,可以成為一種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資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質文明程度有關系,但不會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們有意識地去“建設”。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人們的精神世界將會坍塌,物質文明也將隨之失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