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球形狀和大小的地理意義是什麼啊是一個問答題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義的。
地球是個圓球體,太陽距離地球較遠,它以平行的光線射達地球表面(曲面),因而與地表構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時刻受到太陽光直射的只有一點,其他部分為斜射,所以,圓球體表面獲得的太陽熱能不均,這是導致地球上各地氣候有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質量,它以強大的引力將大氣層、水體吸引在自己的周圍,加上太陽光熱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層之間進行能量轉化、物質交換,從而形成了復雜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積巨大,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Ⅱ 地球是什麼型的
地球是圓的
地球固態地表和液態海面所構成的地球表面的形狀。它以大地水準面為基準,地球的形狀乃是連續的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古代人類活動范圍有限,又缺少精密可靠的觀測手段,而憑直覺認為「天圓地方」。隨著人類科學技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活動范圍的擴大,視野日益開闊。特別是通過一系列的大地呈圓弧形的觀察,球形的觀念逐漸形成。尤其自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之後,大地是球形的已確信無疑了。這種從「平的」到「圓的」,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到了17世紀以後,由於觀測手段的發展,對地球進行了比較精確的測定,發現地球赤道半徑較極半徑長21.4公里之後,進一步確認地球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橢球體。這種從「球形」到「橢球形」,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二次飛躍。近些年來,通過人造地球衛星對地球形狀更加精密測定的結果,發現地球這個橢球體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有點象「梨」的樣子,稱之為「梨形體」。這種從「橢球體」到「梨形體」,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三次飛躍。這也是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最新認識。
地球形狀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的最主要能源。由於地球有一個弧形表面,因而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都不相同,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結果致使太陽輻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從而造成地球的熱量的帶狀分布,形成不同的氣溫帶,進而導致地球上與熱量有關的各種自然地理現象的地帶性分布規律。
Ⅲ 地球的「形狀」
科學意義上的地球形狀,是指不考慮地球海陸差異、地勢起伏以及波浪、潮汐和洋流的影響,而以平均海平面即大地水準面構成的封閉曲面的形狀。該封閉曲面一部分為世界大洋上實際存在的海面,另一部分是陸地下的假想海面,其形狀為扁球體。赤道半徑為6378.140千米,極半徑為6356.755千米。扁率為1/298.257,在九大行星中,地球的扁率是相當小的,小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
地球巨大的質量使地球具有強大的地心引力。所有的質點都盡可能地靠近地心,從而使地球成為球體。但地球自轉產生的指向赤道的慣性離心力,促使地球自兩極向赤道膨脹,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略長,從而使地球形狀不呈正圓球體而呈橢球體。人造衛星提供的精確的測量數據表明,地球的緯圈並非嚴格的正圓,經圈也不是嚴格的橢圓,地球的幾何中心不位於地心。地球沿赤道的斷面是卵圓形,其長軸方向的赤道直徑比其它方向要長27米。地球南、北兩半球不對稱,北半球較細長而南半球較粗短,北半球平均半徑比南半球小31.8米,北極海面高出大地水準面14米,南極則低於大地水準面24米,因而地球呈三軸橢球體。從包含兩極的縱剖面看來,地球又略似梨形。但與地球巨大的半徑相比較,這種偏離大地水準面的數值微不足道,因此地球形狀仍是橢球體或三軸橢球體。
地球的形狀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由於日地距離較長,可把太陽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線視為平行光線。當太陽平行光線照射到扁球狀的地球表面時,不同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就不同,從而造成地球上熱量的帶狀分布和所有與地表熱狀況相關的氣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
Ⅳ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有何地理意義
地球的質量能夠吸引住周圍的大氣,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對於保持地表的溫度及其較差在適合生物生存的范圍內、過濾紫外線保護生物等都有重要意義。
Ⅳ 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地理意義:球體表面獲得的太陽熱能不均,這是導致地球上各地氣候有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
Ⅵ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有什麼重要的自然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2.地方時差; 3.地轉偏向; 4.地球形狀。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四季的變化
Ⅶ 5,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有什麼重要的自然地理意義
所有星球都是球體(只要直徑大於800公里)。如果地球太大,就會有太多氣體,變成沒有表面的氣體巨星,太小的話就沒有足夠的引力吸引住大氣和水,變成類似火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