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止氣石是什麼

地理止氣石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8 03:40:06

『壹』 福建省東山島的那塊石頭為什麼被稱為「風動石」和有氣節的石頭

東山風動石以「奇、險、大」的特點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中國名勝詞典》等辭書。屹立在一塊石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寬4.4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觀賞風動石,側面可觀其奇、底面可觀其險、正面則可觀其大。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風動石的側面,從這個位置可以看出風動石的「奇」。這么一塊巨石與下面的磐石之間的接觸面只有十幾平方厘米,風吹會輕輕搖動,就是不會掉下來。這塊「奇石」是怎麼形成的呢?
據考證,風動石和下面的磐石原來是一塊完整的巨石,在第四紀海侵時期,海浪沿著巨石的紋理縫隙劇烈地沖刷,使得上面這塊石頭和底下的磐石產生裂痕,長期的風化作用使上下兩塊石頭的接觸面越來越小,最後僅存十幾平方厘米的接觸面,其餘懸空,加上接觸面不平,僅由幾個接觸點支撐著,所以就顯得搖搖欲墜。這塊石頭之所以不會倒下,與它的形狀有關。你看它上小下大,重心位置偏低,恰好重心正對著接觸面,雖然石頭搖動時,重心位置會被抬高,但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個原理是不是與不倒翁的原理一樣?
我們繞到風動石的底部,這里可觀風動石的「險」。大家看,風動石是不是有點泰山壓頂的感覺,大風吹來,你還能泰然自若地站在這石頭底下嗎?這里有「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說法。相傳明代萬曆年間,參戎詩人李楷和水師提督程朝京來東山,東山的官員在此設宴款待。酒到三巡,大家詩興大發,李楷即景賦詩一首:「鬼斧何年巧弄丸,鑿得拳石寄層巒,翩翻陣陣隨風漾,輾轉輕輕信手拈,潮撼孤根危欲墜,雨余蒼蘇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跡,特為天南表大觀」。程朝京隨口對曰:「文昌祠邊大石球,神仙蹴戲靈山頭。萬夫欲舉移不動,天風撼之動不休。」話音剛落,其他人還沒來得及應和,忽然一陣大風吹來,石頭搖晃不定,滿座皆驚,紛紛逃離開了。據說以後再也沒人敢在此設宴,於是就有「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說法。
沿著左邊的石階,我們看到了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四個大字「東壁星輝」。在明代的時候風動石旁邊原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壁書院」,又名「魁星樓」,可能是得益於風動石的靈氣,曾培養出不少的傑出人才。
我們來到風動石的正面,觀其「大」。上面題刻著明永曆戊子(1648)秋,巡撫路振飛的題刻「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王賓、陳士奇。這三者都是東山人,又都是明朝末年的進士,其中黃道周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就是朝廷中的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陳王賓官至七省軍務:陳士奇為四川巡撫,他們又都為明王朝的生存而捐軀,所以被歷代傳誦,也成為東山人的驕傲。
風動石左側,有明朝水師提督程朝京的《又和一首》題於石碑上:「造化原來只一丸,東封涵古萬成巒。天風吹向閩中墜,海飆還能逐勢摶。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詩中描述:五個大力士用盡了力氣推不動,一個沒吃飽的士卒輕輕地就把它推動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就是「在勢不在力」的原理。也就是說想要推動風動石不是靠人多勢眾就行,而是要找准角度,選好著力點,輕輕即可推動了。而這著力點的位置在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首先要背向西南方向,由向東北方向移動,在推的過程中不能一個勁地猛推,而是要有節奏,一推一放,一緊一松,就可成功。但這風動石卻有另外一股神奇的力量,相傳在明嘉靖年間倭寇用了數艘軍艦套上繩索企圖拉走這塊奇異的石頭,都無濟於事,只落得繩斷人亡的下場,風動石卻安然無恙。這不正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嗎?風動石正面的「風景這邊獨好」幾個大字,是文革期間有人引用毛澤東的詩文筆跡,鐫刻上的。

『貳』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 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占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光球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日冕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方向 自 西 向 東,從北極上空看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順 時針方向
概況 周期 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 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低緯向 高緯 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一半 。

①導致 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區時 ,又稱 標准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 折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焦點 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 西 向 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 59』 ,近日點時較 快 ,遠日點時較 慢
周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黃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黃赤交角,約為 23.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帶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熱 帶、 北溫 帶、 南溫 帶、 北寒帶、 南寒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黃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3 月 21日 赤道 向 北 B
夏至 6 月 22 日 北回歸線 向 南 A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向 南 D
冬至 12 月 22 日 南回歸線 向 北 C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地平面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正午太陽高度在 太陽光直射 的緯線最大,向 南、 北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
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極晝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 緯度地區明顯。
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 白晝 較長, 太陽高度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固體、液體 中傳播,速度較 快
橫波(S波):只能在 固體 中傳播,速度較 慢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下降 ,橫波則突然 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厚 ,約 33 千米,海洋較 薄 ,約 6 千米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硅酸鹽類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硅鋁 層,相對密度較 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硅鎂 層,相對密度較 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固態 特徵,主要由 含鐵、鎂的硅酸鹽類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 和 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岩漿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結構: 外核 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內核 呈 固態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態 水、 固態 水和 氣態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海洋 水、
陸地 水、 大氣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陸地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單質 或 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態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 屬 礦 常見的有 赤鐵礦、磁鐵礦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類 礦物和 寶石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花崗岩 ;噴出岩,如 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 而形成。如 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溫度 、 壓力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結構 、 礦物成分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軟流層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 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滄桑 以及 地殼物質形態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侵入作用和 噴出作用,岩漿 冷卻凝固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溫熔化 成為新的岩漿。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 岩漿活動 、地震 、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能 風化 、侵蝕、 搬運 、堆積 、 使地表趨向平坦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張裂 (碰撞或張裂)形成 裂谷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 山脈、島弧、海溝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內力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 、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內力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 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殼 運動, 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地壘 ,如我國的 華山 、 廬山 、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地塹 ,如我國的 渭河谷地、 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
(3)現實指導意義: 背斜 儲油、向斜 儲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處岩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的 千溝萬壑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 沖積平原,
山口 沖積扇 。
風力的侵蝕地貌: 風蝕溝谷 、 風蝕蘑菇 。
風力的堆積地貌: 沙丘 、 黃土高原 的形成。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氣溫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氣壓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 平行 ,風向和等壓線 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相反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熱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氣壓帶和 極地 高氣壓帶
動力 因素,如 副極地 低氣壓帶和 副熱帶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 熱力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氣壓 中心,因為北半球 陸地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亞洲 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亞洲 高壓(蒙古---西伯利亞 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帶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積占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 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洲 東部和 南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西北 季風
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東北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東南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西南 季風—→氣壓帶、
風帶的季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物理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高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低 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分類 概念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天氣 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
暖和 氣團移動 陰天、大風、降溫、降雨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 氣溫和濕度驟降 、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冬季的
寒潮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
冷氣團移動 雲、雨(多為連續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 氣溫 上升 、氣壓 下降 、雨過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流狀況 氣壓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低 氣壓 四周向中心輻合
(北逆南順) 上升 陰雨 台風
反氣旋 高 氣壓 中心向外輻散
(北順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移動 ,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 狀態和 物理 狀態的變化。
在 太陽能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陸地 、 海洋和 大氣 間通過吸收 熱量 或放出 熱量,以 固、 液、 氣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物質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地表形態 。
過程:讀圖填出圖中箭頭表示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地表蒸發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25° ~ 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順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逆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寒 流,西側為 暖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副極地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逆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暖 流,西側為 寒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西風漂流 ,就性質來講屬於 寒流 。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波浪 、潮汐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風海流 、密度流 、補償流 。
a、b、c、d形成是由於 盛行風的吹拂,
a、d由於 中緯西 風吹拂,b、c由於低緯信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質上屬於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加利福尼亞寒 流和 秘魯寒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
在生命出現以前,地球表層的發展主要是化學 演化過程。
在生命出現以後,有機進化,即 生物 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現在 海洋 中的 單細胞 生物,生物學上統稱為 原核細胞 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和發展,對地表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它們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釋放到環境中,改變了大氣 的性質。促使地理環境從 無氧
環境向 有氧 環境轉變,為生物進化的下一個重要階段奠定了環境基礎。
經過了大約 20 億年的漫長演化,在距今約 14 億年前,從原核細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細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過遺傳變異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藻類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氣 中的積累,也使太陽 紫外線 輻射
強度大大減弱,擴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境。
從 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由此揭開了生物系統演化進程的序幕。
動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奧陶、志留) 海生無脊椎 動物時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紀)魚類 時代 →古生代後期兩棲類動物時代→中生代 爬行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 哺乳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 人類 時代。
植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類 植物時代→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時代→古生代後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時代→中生代後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時代。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時期,是地質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無脊椎動物 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 原始魚類 和古老的 兩棲 類全部滅絕,蕨類 植物明顯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絕一時的 恐龍 突然滅絕外,海洋中50%以上的 無脊椎 動物種類也滅絕了。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
①人類是地理環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類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也是地理環境要素之一。能夠有意識地適應和改造 自然 ,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並且能夠有意識地提高這種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地理要素的最顯著特點。
②產業革命以來,人類使自然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有利方面:改善環境,開發資源,造福於社會。
不利方面:給自然環境帶來各種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例如,人類燃燒 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和運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類必須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防止過度的開發活動誘發和加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協調社會經濟建設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自然地理環境是 岩石圈、 大氣 圈、水 圈、 土壤 圈、生物圈、人類 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1、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風化 作用後形成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 基礎和植物 礦物 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 質地關系密切。粉砂 和 黏粒 較多,含 砂粒 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 石塊 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 質地分層 特徵
3、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 化學元素 和養分 。
基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 鐵、鎂、錳、鈣 含量高
酸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硅、鈉、鉀 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 和 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 水熱狀況 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 性質 與 強度 。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 風化 過程、外力地貌形態以及動植物 和 微生物
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三)生物與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機質 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四)地形與土壤
地形主要通過對 物質 、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氣候 帶和 植被 帶,導致土壤的 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質
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 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 發育土壤厚度
陡峭 較快 淺薄
平坦 較慢 深厚
坡向 溫度狀況 水分狀況
陽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多 ,溫度狀況好 。 蒸發量較 大 ,水分狀況 差 。
陰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少,溫度狀況 差。 蒸發量較 小 ,水分狀況 好。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 成土因素 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 生物狀況 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叄』 關於地理方面的英語單詞

一、
Grand Canyon 峽谷
Falls 瀑布
Volcano 火山
Plain 平原
Plateau 高原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環境
Geographic outlook 地理面貌
二、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經濟地理
geopolitics 地理政治論
ethnography 民族志
cosmography 宇宙誌
cosmology 宇宙論
geology 地理學
toponymy 地名學
oceanography 海洋學
meteorology 氣象學
orography 山志學
hydroaraphy 水文學
vegetation 植被
relief 地形,地貌
climate 氣候
Earth 地球,大地
Universe, cosmos 宇宙
world 世界
globe 地球儀
earth, globe 地殼
continent 大陸
terra firma 陸地
coast 海岸
archipelago 群島
peninsula 半島
island 島
plain 平原
valley 谷地
meadow (小)草原
prairie (大)草原
lake 湖泊
pond 池塘
marsh, bog, swamp 沼澤
small lake 小湖
lagoon 瀉湖
moor, moorland 荒原
desert 沙漠
ne 沙丘
oasis 綠洲
savanna, savannah (南美)大草原
virgin forest 原始森林
steppe 大草原
tundra 凍原
三、
gabbro 輝長岩
gadolinium 釓
gagate 煤精
gage line 水位站基準線
gage rod 標尺
galena 方鉛礦
galenite 方鉛礦
gallery forest 長廊林
gallium 鎵
galvanometer 電療
gamete 配子
gametophyte 配子體
gamma 反差系數
gamma radiation 輻射
gamma ray activity 射線放射性
gamma ray background 射線背景
gamma ray detector 射線探測器
gamma ray log 射線測井
gamma ray spectrometer 射線能譜儀
gangue mineral 脈礦物
gangue rock 脈岩
gaping fault 張開斷層
garden city 花園城市
garigue 常綠矮灌木叢
garnet 石榴石
garnierite 硅鎂鎳礦
gas 瓦斯
gas coal 氣煤
gas constant 氣體常數
gas exchange 氣體交換
gas exchange quotient 氣體交換系數
gas expansion method 氣體膨脹法
gas flame coal 長焰炭
gas gangrene 氣性壞疽
gas geochemistry 氣體地球化學
gas ion 氣體離子
gas permeability 透氣性
gas thermometer 氣體溫度表
gaseous inclusion 氣體包裹體
gasogenic anomaly 氣成異常
gaussian elimination 高斯消去法
gazetteer 地名表
gel 凝膠體
gel peptization 凝膠分散
gelatin 煤
gelic cambisols 冰凍始成土
gelic gleysols 冰凍潛育土
gelic histosols 冰凍有機土
gelic planosols 冰凍粘磐土
gelic regosols 冰凍粗骨土
gemmology 寶石學
gene 遺傳原質
genealogical tree 系統樹
genealogy 系統
general cartography 普通地圖學
general circulation 總環流大氣環流
general geochemistry 普通地球化學
general map 一覽圖
generalization 綜合
generalization by the representation of groups 概念綜合
generalized heat content 熱函
generation of relief 地形世代
genesis 發生
genetic factor 遺傳因子
genetic homogeneity 成因均勻性
genetic information 遺傳信息
genetic profile 發生剖面
genetics 遺傳學
genotype 遺傳型
gentle breeze 微風
gentle slope 緩坡
genus 屬
geoanalysis 地學分析
geoanticline 地背斜
geobiochemical circulation 地球生物化學循環
geobiochemistry 地球生物化學
geobotanical control 地植物蝶
geobotanical prospecting 地植物勘探
geobotanical survey 地植物學甸
geobotany 地植物學
geocancerology 腫瘤地理學
geocentric coordinates 地心坐標
geocentric latitude 地心緯度
geocentric longitude 地心經度
geocentric system 地心系統
geocentric system of the universe 地心體系
geochemical anomaly 地球化學異常
geochemical balance 地球化學平衡
geochemical barriers 地球化學障
geochemical behavior 地球化學性狀
geochemical character of the elements 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
geochemical classification 地球化學分類
geochemical control 地球化學的控制
geochemical culmination 地球化學的積頂點
geochemical cycle of elements 地球化學的元素循環
geochemical detailed survey 地球化學詳查
ge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地球化學分異酌
geochemical dispersion 地球化學分散
geochemical drainage reconnaissance 地球化學水系普查
geochemical drainage survey 水地球化學測量
geochemical ecology 地球化學生態學
geochemical endemia 地球化學地方病
geochemical environment 地球化學環境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地球化學勘探
geochemical facies 地球化學相
geochemical gas survey 氣體地球化學測量
geochemical gradient 地球化學梯度
geochemical index 地球化學指數
geochemical indicators 地球化學指標
geochemical landscape 地球化學景觀
geochemical leading elements 地球化學標准元素
geochemical map 地球化學圖
geochemical mapping 地球化學填圖
geochemical migration of elements 地球化學的元素遷移
geochemical process 地球化學過程
geochemical profile 地球化學剖面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地球化學探礦;地球化學勘探
geochemical province 地球化學區
geochemical recognition 地球化學善查
geochemical reconnaissance 地球化學踏勘
geochemical relief 地球化學地勢
geochemical soil survey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geochemical surface 地球化學面
geochemical survey 地球化學勘探
geochemistry 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indivial elements 個別元素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landscape 景觀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lithoshere 岩石圈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mineral deposits 礦床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the atmosphere 大氣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the heay element 重元素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the hydrosphere 水圈地球化學
geochemistry of the soil 土壤地球化學
geochronologic scale 地質年代表
geochronologic unit 地質年代單位
geochronology 地質年代學
geochronology of varve clay 紋泥地質年代
geochryology 凍土學
geocratic periods 大陸擴展期
geodesic line 大地線
geodesic satellite 測地衛星
geodesy 測地學
geodetic astronomy 大地天文學
geodetic azimuth 大地方位角
geodetic base 大地測量基線
geodetic chain 控制網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大地坐標系
geodetic coordinates 大地坐標
geodetic equator 大地赤道
geodetic latitude 大地緯度
geodetic line 大地線
geodetic longitude 大地經度
geodetic network 大地控制網
geodetic point 大地點
geodetic quadrangle 大地四邊形
geodetic satellite 測地衛星
geodetic survey 大地測量
geodetic zenith 大地天頂
geodetics 測地學
geodimeter 光電測距儀
geodynamics 地球動力學
geoenergetic theory 地球能量論
geoflexure 地球褶皺
geognosy 地球構造學
geographic azimuth 地理方位角
geographic coordinate net 地理坐標格網
geographic coordinate values 地理坐標值
geographic coordinates 地理坐標
geographic cycle 地理循環
geographic data 地理資料
geographic data base 地理資料庫
geographic data handling 地理數據外理
geographic elements 地理要素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地理信息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latitude 地理緯度
geographic longitude 地理經度
geographic meridian 地理子午線
geographic name 地理名稱
geographic network 地理坐標網
geographic north 地理北
geographic pathology 地理病理學
geographical components 地理成分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al isolation 地理隔離
geographical landscape 地理景觀
geographical map 地圖
geographical position 地理位置
geographical variation 地理變異
geographical vicariad 地理的替代種
geographical zonality 地理地帶性
geographical zonation 地理地帶性
geographical zone 地理帶
geography 地理學
geohistory 地史學
geohydrology 水文地質學
geoid 地球體
geoidal height 大地水準面高
geoisotherm 等地溫線
geologic barometer 地質壓力計
geologic column 地質柱狀圖
geologic map 地質圖
geologic time scale 地質年代表
geological aerosurvey 地質航空勘測
geological age 地質時代
geological column map 地質柱狀地圖
geological cycle 地質迴旋
geological environment 地質環境
geological formation 地質建造
geological map of bed rocks 基岩地質圖
geological profile 地質剖面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地質遙感
geological reserves 地質儲量
geological structure 地質構造
geology 地質學
geomagnetic axis 地磁軸
geomagnetic latitude 地磁緯度
geomagnetic pole 地磁極
geomagnetic reversal 地磁反向
geomagnetism 地磁
geometer 測地儀
geometric correction 幾何校正
geometric distortion 幾何畸變
geometric generalization 幾何綜合
geometric mean 幾何平均
geomicrobiological prospecting 地球微生物探礦
geomicrobiology 地球微生物學
geominating capacity 發芽能力
geomorphic contrasts 地貌襯度
geomorphic history 地貌發展史
geomorphic levels 地貌水準面
geomorphologic agent 地貌營力
geomorphologic map 地形圖
geomorphological profile 地貌剖面
geomorphological regionalisation 地貌的區域化
geomorphology 地形學
geonomics 經濟地理學
geony 地原學
geophagia 食土癖
geophagy 食土癖
geophone 地震檢波器
geophotogrammetry 地面攝影測量術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地球物理勘探
geophysics 地球物理學
geophysiography 地球學
geophyte 地下芽植物
geophytes 地下芽植物
geopotential 重力勢
geos 測地學
geospheres 陸圈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地球靜止氣象衛星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ystem 地球靜止氣象衛星系統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同步環境實用衛星
geostationary orbit 地球靜止軌道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地球靜止衛星
geostratigraphy 全球地層學
geostrophic current 地轉風氣流
geostrophic wind 地轉風
geosuture 地縫合線
geosynclinal area 地槽區
geosynclinal belt 地槽帶
geosynclinal system 地槽系
geosyncline 地槽
geotechnical system 地質工學系
geotechnics 土工學
geotechn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地學工程技術區劃
geotectonic geology 大地構造地質學
geotectonic map 大地構造圖
geotectonics 構造地質學
geotecture 大地構造
geothermal gradient 地溫梯度
geothermal remote sensing 地熱遙感
geothermal well 地熱井坑
geothermy 地熱
geotropism 向地性
germ 萌芽
german measles 風疹
germanium 鍺
germicide 殺菌劑
germinating ability 發芽能力
germination 發芽
geyser 間歇泉
geyserite 硅華
ghost echo 回波
giant's kettle 甌穴
giantism 巨人症
gibbsite 三水鋁礦
gigantism 巨人症
gilgai 粘土小窪地
gismondite 多水高嶺土
glacial 冰河的
glacial amphitheater 粒雪盆
glacial anticyclone 冰原反氣旋
glacial cycle 冰川旋迴
glacial denudation 冰蝕
glacial deposit 冰川沉積
glacial erosion 冰蝕
glacial erosion cycle 冰蝕輪回
glacial erosion lake 冰蝕湖
glacial flora 冰川植物群
glacial forms of relief 冰川地形
glacial geology 冰川地質學
glacial lake 冰川湖
glacial moulin 冰川磨
glacial period 冰紀
glacial polish 冰川磨片
glacial pot hole 冰川穴
glacial scratches 冰川擦痕
glacial stage 冰川期
glacial stairway 冰蝕谷階梯
glacial steps 冰蝕谷階梯
glacial stream 冰河
glacial stria 冰川擦痕
glacial till 冰磧物
glacial trough 冰川槽
glacial valley 冰蝕谷
glacial valley lake 冰蝕谷湖
glaciated shelf 冰成陸架
glaciation 凍結成冰
glaciation boundary 冰蝕邊界
glacier 冰川
glacier bed 冰河床
glacier breeze 冰川風
glacier cave 冰川洞
glacier fall 冰瀑
glacier fissures 冰川裂隙
glacier ice 冰川冰
glacier milk 冰川乳漿
glacier outburst flood 冰川崩潰
glacier table 冰桌
glacier tongue 冰舌
glacio isostasy 冰川地殼均衡;冰河地殼均衡
glacioclimatology 冰河氣候學
glaciology 冰川學
glamyrolysis 海解酌
glance coal 輝煤
gland 腺
glass electrode 玻璃電極
glass eraser 玻璃絲毛刷
glassy lustre 玻璃光澤
glassy texture 玻質結構
glauberite 鈣芒硝
glauconite 海綠石
glauconitic sand 海綠石砂
glazed frost 凍雨
glei 潛育
gley 潛育
gley alluvial brown soil 潛育棕色沖積土
gley barrier 潛育壁壘
gley horizon 潛育層
gley like paddy soil 潛育狀水稻土
gley like podzol 潛育狀灰壤
gley podzolic soils 潛育灰壤
gley soil 潛育土
gleyed forest soil 潛育化森林土
gleyed paddy soil 潛育水稻土
gleyic acrisols 潛育強淋溶土
gleyic andosols 潛育暗色土
gleyic cambisols 潛育始成土
gleyic chernozems 潛育黑鈣土
gleyic fluvisols 潛育沖積土
gleyic greyzems 潛育灰色森林土
gleyic luvisol 潛育淋溶土
gleyic phaiozems 潛育黑土
gleyic podzols 潛育灰壤
gleyic podzoluvisols 潛育灰化土
gleyic solochaks 潛育鹽土
gleyic solonetz 潛育鹼土
gleying process 潛育
gleysols 潛育土
gleyzation 潛育
gliding 滑動
global climate 世界氣候
global environment 全球環境
global geomorphology 全球地貌學
global pollution 全球污染
global radiation 環球輻射
global remote sensing 全球遙感
global satellite system 全球衛星系統
globe 地球儀
globe ligthning 球狀閃電
globigerina ooze 抱球蟲軟泥
globular jointing 球狀節理
globular projection 全球投影
glossaqualf 舌狀白土潮淋溶土
glossic chernozems 舌狀黑鈣土
glossudalf 舌狀土濕淋溶土
glowing cloud 鮮光雲
glucose 葡萄糖
glycolysis 糖解
glycophyte glykiphyte 淡土植物
glyptogenesis 地形雕塑酌
gneiss 片麻岩
gneissic schistosity 片麻理
gneissose granite 片麻狀花崗岩
gnomonic projection 球心投影
goethite 針鐵礦
gold deposit 金礦床
gold ore 金礦
golets 禿峰
goniometer 測角儀
goniometric network 測角網
gonochorism 雌雄異體
good tilth 良好耕性
goods traffic 貨流
gorge 峽谷
gossan 鐵帽
gouge clay 脈壁泥
gout 痛風
graben 地塹
graben valley 斷塊谷
gradation 分級
grade 等級
graded bedding 序粒層
graded bench 均衡階地
graded coasts 夷海岸
graded colors 梯度色調
graded river 均衡河流
graded sediments 分級沉積
gradient 梯度
gradient coupling 梯度耦合
gradient currents 坡降流
gradient wind 梯度風
gradiometer 重力梯度儀
graated symbol 不依比例尺等級符號
graation 分劃
grain 微粒
grain aphid 谷類蚜蟲
grain crops 谷類罪
grain size 粒子大小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urve 粒度分布曲線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壤粒徑分配
graining 磨砂目
grains of ice 凍雨
gram atom 克原子
gram equivalent 克當量
gram molecule 克分子
gram negative bacteria 革蘭氏陰性細菌
gram positive bacteria 革蘭氏陽性細菌
gram staining method 革蘭氏染色法
gramineae 禾本科
grance coal 光亮型煤鏡煤
granite gneiss dome 花崗片麻岩穹丘
granite layer 花崗質岩層
granite pegmatite 花崗偉晶岩
granite porphyry 花崗斑岩
granite sand 花崗岩砂粒
granitic subsoil 花崗岩發育的心土
granitic texture 花崗狀結構
granitite 黑雲花崗岩
granitization 花崗岩化
granodiorite 花崗閃長岩
granodolerite 花崗粗玄岩
granophyre 花斑岩
granosyenite 花崗正長岩
granular aggregate 團粒狀團聚體
granular structure 粒狀結構
granular variation 粒度變異
granularity 粒度
granulated fertilizer 顆粒肥料
granulation 粒化酌
granule 團粒
granule roundstone 粒狀圓石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顆粒組成
graph 圖表
graphic adjustment 圖解平差
graphic data base 圖形資料庫
graphic display 圖形顯示
graphic index of the maps 地圖一覽表
graphic resection 圖解後方交會
graphic scale 圖解比例尺
graphic texture 文象結構
graphical enlargement 圖解放大
graphometer 測角器
grass heathland 叢草原
grass marsh pine forest 草本沼澤松林
grass minimum temperature 最低地面溫度
grass moor 沼澤草原
grass pine forest 草本松林
grass savanna 禾草稀噬草原
grass sod 草皮
grass spruce forest 草雲杉林
grasses 禾本種
grassland 草地
grassland establishment 建成草地
grassland in the forest 林中草地
grassland science 草地生態學
grassland survey 草地甸
grassy bog 禾草沼澤
graticule 地理坐標網
graticule intersections 經緯網交點
graticule plate 制圖格網版
graticule templete 制圖格網展繪模片
graticule ticks 經緯網延伸短線
grating 光柵
grating constant 光柵常數
grating equation 光柵方程
grating spectrograph 光柵光譜儀
gravel 礫
gravel ground 礫質土
gravel layer 礫石層
gravel soil 礫質土
gravelly loam 礫質壤土
graver 刻刀
gravimertrical geodesy 大地重力測量學
gravimeter 重力儀
gravimetric analysis 重量分析
gravimetry 重力測量學
gravitation 引力
gravitational anomaly 重力異常
gravitational constant 引力常數
gravitational differentiation 重力分異
gravitational geomorphology 重力地貌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重力勢
gravitational prospecting 重力勘探
gravitational water 重力水
gravitational wave 重力波
gravitative differentiation 重力分異
gravity 重力
gravity acceleration 重力加速度
gravity anomaly belt 重力異常帶
gravity constant 重力常數
gravity dam 重力壩
gravity disturbance 重力擾動
gravity field 重力場
gravity field of the earth 地球重力場
gravity flow 重力流
gravity folds 重力褶皺
gravity gliding 重力滑動
gravity gradient 重力梯度
gravity ground water 地下重力水
gravity measurement 重力測定
gravity measurement at sea 海上重力測量
gravity point 重力點
gravity potential 重力勢
gravity prospecting 重力勘探
gravity rection 重力歸算
gravity slope 重力坡
gravity solution 重液
gravity spring 重力泉
gravity tectonics 重力構造
gray brown desert soil 灰棕漠境土;灰棕色荒漠土
gray brown forest soil 灰棕色森林土
gray brown podzolic soil 灰棕色灰化土
gray cinnamonic soil 灰褐土
gray desert soil 灰鈣土
gray desert steppe soil 灰漠草原土
gray ferruginous soil 灰色鐵質土
gray forest gley soil 潛育灰色森林土
gray forest soil 灰色森林土
gray humic acid 灰色胡敏酸
gray level distribution 灰度分布
gray level resolution 灰度解析度
gray scale 灰度等級;灰度標
gray solodic soil 灰色脫鹼土
gray warp soil 灰色沖積土
graywacke 雜砂岩
grayzems 灰色森林土
grazing 放牧
grazing capacity 載畜量
grazing district 牧區
grazing land 牧地
grazing season 放牧季節
greasy lustre 脂肪光澤
great ice age 大冰期
great soil group 土類
green algae 綠藻類
green fooder 青飼料
green index number 綠色指數值
green manure 綠肥
green moss 青苔
green mud 綠泥
green pigment 綠色色素
green revolution 綠色革命
green rock 綠色岩
green schist 綠色片岩
green sulfur bacteria 綠色硫黃細菌
greenhouse 溫室
greenhouse effect 溫室效應
greenland high 格陵蘭高壓
greenschist facies 綠色片岩相
greenstone 綠岩
greenwich meridian 格林尼治子午線
gregariousness 群集度
greisen 雲英岩
griblet 思
grid 格網
grid bearing 坐標象限角
grid convergence 子午線收斂角
grid coordinates 平面直角坐標
grid data 網格點數據
grid line 坐標格網線
grid map 網格地圖
grid north 格網北
grid reference 參考坐標格網
grid square 坐標方格
grid ticks 格網標記
grit 粗砂岩
gritty soil 砂礫質土
grobal environment 全球環境
groove 小溝
gross proction 總產量
gross proctivity 總生產能力
ground 地面
ground avalanche 地崩
ground coefficient 地基系數
ground control center 地面控制中心
ground control point 地面控制點
ground cover 死地被物
ground drain 地下排水
ground fog 低霧
ground humidity 土壤濕度
ground ice 底冰
ground layer 貼地層
ground level 地面高程
ground moistening 地下濕潤
ground moraine 冰底磧
ground photogrammetry 地面攝影測量
ground pressure 地壓
ground range resolution 地距解析度
ground receiving station 地面接收站
ground resolution 地面解析度
ground return 地面反射
ground survey 地面測量
ground temperature 地面溫度
ground truth data 地面實況數據
ground truth investigation 地面實況甸
ground truth sites 地面實況點
ground vegetation 地面植被
ground vegetation cover 地面植被
ground visibility 地面能見度
ground water 潛水
ground water budget 地下水平衡
ground water cascade 地下水跌差
ground water depth 地下水深度
ground water divide 地下分水界
ground water lateritic soil 潛水磚紅壤性土
ground water level 地下水位
ground water occurrence 地下水賦友存條件
ground water paddy soil 地下水水稻土
ground water podsol soil 潛育灰化土
ground water podzol 潛水灰壤
ground water pollution 地下水污染
ground water recharge 地下水補給
ground water reservoir 地下水庫
ground water run off 地下徑流
ground water soil 潛水土壤
ground water spring 潛水泉
ground water storage 地下水儲量
ground water surface 地下水面
ground water table 地下水位
groundmass 石基
groundwater 地下水
groundwater pollution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recession 地下水位下降
groundwater runoff 地下徑流
group 群
group reaction 組反應
group synchronization 群同步
grouping 分組
grove 小林
growing delta 生長三角洲
growing point 生長點
growing season 生長期
growth 生長
growth curve 生長曲線
growth factor 生長因子
growth information 長勢信息
growth regulator 生長第物質
growth ring 生長輪
growth substance 生長物質
grubbing 挖除伐根
gruenerite 鐵閃石
guanite 鳥糞石
guano 鳥糞
guidance 制導
guide 底圖
guide elements 旨元素
guide fossil 標准化石
gulch 沖溝
gulf 海灣
gully erosion 挖深浸蝕
gullying 溝道下切
gum tree forest 桉村林
gust 陣風
gust frequency 陣風頻率
gustiness 陣性
gutenberg discontinuity 古登堡間斷面
guttation 吐水
gymnosperms 裸子植物
gypsic horizon 石膏層
gypsic xerosols 石膏乾旱土
gypsic yermosols 石膏漠境土
gypsophil 喜石膏植物
gypsophilous plants 喜石膏植物
gypsophyte 石膏植物
gypsum crust 石膏結殼
gypsum salt series 石膏鹽分系列
gypsuming 施用石膏
gyre 環流
gyro 陀螺儀
gyrocompass 回轉羅盤
gyrostat 回轉穩定器
gyrotheodolite 陀螺經緯儀
gyttja 腐殖泥

『肆』 福建沿海的房頂壓滿了大石塊,這些大石塊起什麼作用

我相信大家都見過瓦房,但是肯定沒見過屋頂上壓著石頭的房子,就在福建沿海地區,當地的居民就是用一種石頭壓住房頂,為什麼當地居民會這樣呢?這些大石頭又氣什麼作用呢?

其實這這種現象在福建並不少見,這種被石頭壓住的房子叫“厝”,在福建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碉堡般的石頭厝,不僅是地方風情濃郁的獨特民居,也是先民巧妙運用當地自然資源築造的智慧結晶,更是東南沿海海洋文明發展的“活化石”。房屋大都是平房,窗戶很小,瓦片都被石頭壓住,每塊石頭都被海水沖刷過。

我們現在在福建沿海看到一幕幕石頭壓頂的景象,都是老一輩為抵禦大自然力量的象徵,他們那種不屈不撓、敢於創新、勇於和自然力量做斗爭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下去。

『伍』 自然地理系統物質組成是

大氣、水、生物、岩石

『陸』 初二地理上冊的重要知識點。謝謝

初二上學期地理的重點知識點進行總結
答:同學你好,老師提
供以下資料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1.1 遼闊的疆域
1、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
陸地大國: ①國土遼闊②陸界(20000多千米)③陸上鄰國多(15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②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E);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處(53° N)。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Km2,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多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5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2、34個省級行政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
§1.2 眾多的人口
1、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佔世界人口1/5以上。目前人口數為13億多。
2、中國的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3、中國的人口分布特點:東多西少(東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劃分線:黑河(黑龍江省)——騰沖(雲南省),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人口多處特點 人口少處特點
東部地區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
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4、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個)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3、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等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 中國的地勢地形
1、地勢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分三級階梯分界線:第一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脈)第三階梯
山勢走向: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2、地形特徵: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是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2.2 中國的氣候
1、特徵: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1、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2、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特別是夏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災害天氣:主要有寒潮、台風、旱災、洪澇等。
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2、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並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我國氣溫最冷地方:黑龍江的漠河鎮;最熱地方:新疆的吐魯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4、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2.3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
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武漢);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稱為「九曲回腸」——荊江。
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徑流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注意:黃河的憂患如何治理請看筆記。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1 自然資源概況
什麼是自然資源:人們從自然界獲得並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3.2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大、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屬於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屬於非農業用地)等。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3、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⑴優勢:總量豐富、類型齊全;⑵劣勢:人均佔有量少、比例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種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3.3 水資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問題):⑴水資源短缺(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⑵時空分布不均(①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解決辦法有「興建水庫」)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即東南多,西北少(解決辦法有「跨流域調水等工程」))
2、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節、年際變化大的特點有關。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均,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3、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①興建水庫②跨流域調③節約用水④保護水資源⑤處理並防止水污染⑥植樹造林等。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
2、交通運輸發展變化:手提肩扛→牲畜馱運→現代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點:東部密集,西部稀疏。
現代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公路運輸 方便、機動靈活、速度快 運費較貴、運量較小
鐵路運輸 速度快、運費低、運量大、連續性好 靈活性較差、短途運輸成本高
航空運輸 速度最快、舒適、安全 運量最小、運費最高
水路運輸 運費最低、運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氣影響較大
管道運輸 方便、速度快運量大、運費低、損耗小、安全可靠、連續性強、管理方便 靈活性差

4、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鐵路運輸。
5、交通運輸樞紐:指在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的地方。
類型:單一型和綜合型。
6、選擇運輸方式要考慮的因素:
(1)客運:要考慮人所擁有的經濟情況、時間長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發點與目的地間的距離及各運輸方式的價格、速度快慢。
(2)貨運:要考慮貨物本身性質及運貨量、運輸距離、目的地位置、運輸工具的特點等。
總之,無論是運人還是運貨,在選擇運輸方式時,都要考慮交通工具的特點、運輸距離、時間、運輸目的、運輸的人或物本身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貴重或急需的貨物且數量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可由公路運送,遠程而又數量大的可用鐵路上的專用車;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盡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
§4.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基礎產業
1、農業:利用運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2、分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劃分依據:勞動對象的不同。
農業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
2、農業重要性——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我國農業生產特點:差異很大。原因:我國國土遼闊,氣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條件復雜,地區差別大,再加上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等,導致全國的農業類型和發展狀況在地區分布上有很大差異。
3、農業的地區分布:我國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很明顯。
①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其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②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綠洲。③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的畜牧業,以畜禽飼養為主。
4、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則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糧則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於耕作。
③宜牧則牧: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
④宜漁則漁:河湖較多,適宜發展漁業。
5、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發展現狀 發展成就 舉世矚目:產量、位次、生產能力等
面臨挑戰 問題嚴重: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發展方向與對策 1、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業
2、建立商品糧基地
3、科技興農

我國東中西地區農業發展方向差別及原因: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交通發達,便於運輸,臨海,進出口方便,適於發展對外農業貿易;技術設備先進,信息不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⑵而「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主要是因為西部自然條件在發展耕作業方面處於劣勢,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嚴峻,所以必須根據西部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4.3 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1、 工業生產:從自然界獲得物質資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2、 業生產特點:階段性、關聯性、計劃性。
3、 工業「主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為農業、建築、科研、軍事等部門提供了許多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4、 我國工業分布趨勢: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區——工業最發達:4個基地、5個特區、14個開放。
5、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的比較:
工業基地 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遼中南工業區 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業區 鐵、石油、海鹽等資源豐富,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技術力量雄厚。
滬寧杭工業區 工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靠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很多地方是僑鄉,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工業,有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工業的發展:我國煤炭、鋼鐵、棉布、電視機、電冰箱等產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業分布:能源供應不足與浪費並存,必須貫徹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
煤炭是我國第一大能源,占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國第二大能源,在我國能與生產和消費總量中僅次於煤炭。水力是我國的重要能源資源。
6、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涵義:科學技術為基礎,電子和信息為龍頭,產品科技含量高。
特點:科技人員比例大、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起步晚,發展迅猛。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依附於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差導:
沿海——科技園區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高層次知識人才集聚,形成了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貿易導向型: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陸——國防軍工型: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柒』 路邊石,路沿石,路牙石,路側石,路肩石,路緣石是什麼關系按照地理位置分的,還是按照規格分的

是按照用途的位置分的。它們的關系是都是用在路面上,只是位置不同。

1、路邊石、路沿石、路牙石

路沿石和路牙石是路邊石的其他兩種叫法。

路邊石是一般用於路面邊緣的界石,也稱道牙石或緣石,它是在路面上區分車行道、人行道、綠地、隔離帶和道路其他部分的界線,起到保障行人、車輛交通安全和保證路面邊緣整齊的作用。

2、路側石

路側石產量大,主要產地在山東日照、廣州市,日照色差小,適合各種大型道路鋪設。側石具有耐鹼、耐酸、耐磨等物理特性,具有美觀大方,經久耐用等特點。

3、路肩石

路肩石指的是位於車行道外緣至路基邊緣,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狀部分(包括硬路肩與土路肩),為保持車行道的功能和臨時停車使用,並作為路面的橫向支承。

4、路緣石

路緣石是設在路面與其他構造物之間的標石。在城市道路的分隔帶與路面之間、人行道與路面之間一般都需設路緣石,在公路的中央分隔帶邊緣、行車道右側邊緣或路肩外側邊緣常需設路緣石。

(7)地理止氣石是什麼擴展閱讀

路邊石施工要求

1、路邊石必須掛通線進行施工,按側平面頂面示高標線綳緊,按線碼砌側平石,側平石要安正,切忌前仰後合,側面頂線順直圓滑平順,無高低錯牙現象,平面無上下錯台、內外錯牙現象。

2、路邊石必須座漿砌築,座漿必須密實,嚴禁塞縫砌築;

3、路邊石接縫處錯位不超過1mm;側石和平石必須在中間均勻錯縫。

4、路邊石側平石應保證尺寸和光潔度滿足設計要求。外觀美觀,對彎道部分側石應按設計半徑專門加工彎道石,砌築時保證線形流暢、圓順、拼縫緊密。弧形側石必須人工精鑿後拋光處理。

5、路邊石後背應還土夯實,夯實寬度不小於50mm,厚度不小於15mm。

6、路邊石勾縫:勾縫時必須再掛線,把側石縫內的雜物剔除干凈,用水潤濕,然後用1:2.5水泥砂漿灌縫填實勾幹。

7、路邊石勾縫、安砌後適當澆水養護。

『捌』 世界大理石礦產資源特點及其地理分布是什麼是什麼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玖』 風水地理五訣指的是什麼東西

「龍、穴、砂、水、向」故為地理五訣,

1 、地理風水學-龍

「龍者何?山脈也。山脈何以龍為?蓋因龍妖嬌活潑,......而山脈亦然,......」 (《周易陰陽宅》)。龍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巒,通常為氣脈流貫的山體。到了平原,沒有山體的地方,也是有「龍」的。此時的「龍」已經轉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層,地下岩土層也是有走向的。「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枝葉周回中者是。」(《撼龍經》)。從地質構造來看,水往低處流,岩層的走向也一樣。我們的成語里也有「來龍去脈」的說法,可見,「龍」是有走向的,「氣」依附於「龍」,走向和「龍脈」一致。「龍」也分吉凶,吉龍為光肥圓潤、尖利秀美、勢雄力足、雄偉磅礴的山脈,這樣的龍稱為「真龍」,能夠迎氣生氣。凶龍為崩石破碎,歪斜臃腫、勢弱力寡、枝腳瘦小、樹木不生的山脈,這樣的龍稱為「老龍」、「死龍」,迎接到的氣也是不好的凶氣。我們通常都說「青山綠水」,「青」就是指山的綠化狀況。山上有大量的樹木就稱為「青山」,樹木能夠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山上沒有樹木,就會造成水土流失,「青山綠水」變成「窮山惡水」。山體出現沖溝、滑坡、崩塌等不利於建設的現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風水學認為,「龍」不能斷,「龍」斷則「氣」斷。

2、地理風水學- 「穴」與「明堂」

「穴」 是「氣」隨著「龍」而來所聚集的點,「明堂」才是我們所選擇適合我們居住、生活、工作的地點,「古之地理家,以穴前之地名之曰『明堂』」(《周易陰陽宅》)。它是指「穴」前靠山近水的平坦之處。而「穴」則往往成為城市中比較重要的地點,利於「氣」的集聚。「穴」與「明堂」的關系是「點」與「面」的關系。「穴」起到了一個「控制點」的作用,是明堂的前提。「明堂」的位置也符合西方學者所提出的「邊緣效應」。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說明山與水能夠提供給人類必要的生活、生產資料。近水,則有了生命的保障;近山,則提供給人類各種食物。不能離山太遠或離水太遠,這也是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道」的體現。上海浦東的陸家嘴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黃浦江從西南往東北方向流過,成為傳統風水學中的「玉帶水」模式,後建立起的眾高樓圍繞著一個中心綠地,這個中心綠地就可以認為是「明堂」的位置,從而形成一個典型的「聚氣」的模式。從城市經營的角度來看,它改善了小區域的環境,從而增加了其周圍土地的經濟價值。

3 、地理風水學-砂

「砂者,穴之前後、左右山也。」(《周易陰陽宅》)「砂」是構成穴場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風水學中以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四方的四神獸來命名穴場周圍的砂山:前(南)朱雀,後(北)玄武,左(東)青龍,右(西)白虎,並配以五行學說對砂山所構成的環境做出邏輯的分析判斷。風水學的原則是盡可能利用好的地形建設,對於一些不好的地形環境條件做出相應的改造。這里對地形的考慮就涉及到日照、氣候、土壤、風向等要素,與現代科學提倡的生態建築的基本要求吻合。

「《曲禮》注雲: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黃帝陵之風水砂山意象四方宿名也。然則地理以前山為朱雀、後山為玄武、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別四方之山,非謂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地理人子須知》)從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典型的風水模式除了有靠山(鎮山)之外,左右兩側還應該有起護衛作用的山,使整個穴場成兜抱狀,來擋住「風」對氣場的破壞,達到更好的聚氣作用,讓人們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時也能夠提供給人類一些維持生存的物質資料。

4 、地理風水學-水

「水者,龍之血脈。穴外之氣,龍非水送,無以明其來;穴非水界,無以明其止。」 (《周易陰陽宅》)風水學認為,氣也是隨著水而走的,有水必有氣。在現實生活中,人對水的依賴也超出於對山的依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葬書》)故民間一些地區仍有「陰宅(墳墓)重山,陽宅(房屋)重水」的說法。水的走向,就是「氣」的走向。而「氣」又是和水的走向相同的。 「氣」 是貫通於水的,水的流動帶動「氣」的流動。而不同的水所聚到的「氣」所具有的性質也是不同的。水質清明,味覺甘甜為吉;水質濁暗,味覺苦澀為凶。水質的不同,即水中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時,水的性質表現也有所不同,水質良好的地區當地居民的身體素質等方面比其他地方的好,而有的地區人們患有地方病也與水質有關。

水還具有交通的作用,不論古今中外、內河外海,凡是具有良好的水利交通條件的城市,經濟都比較發達。在城市中,道路也被風水家們當作水來看待,凡是交通便利的城市,經濟也較一般地區發達,從歷史上看,各個城市的發展無不與交通的發達程度相關。前面已經說過,山能夠提供給人們必要的生存資料,這也正好體現了民間流傳的「山管人丁水管財」的說法。

5 、地理風水學-向

向指的是朝向,它具有矢量性。同一物體,隨著參照物的不同其方位也不同,故不能單純的說某一物體的方位是「XX」向。在風水家們利用羅經(羅盤)進行選址,或是對某建築進行定向分金時,就是以其手中的羅盤建立起一個相對的坐標系,從而對穴場進行一些邏輯性的、適用性的分析和評價。看周圍的環境是否能夠滿足「聚氣」的要求,即整個穴場是否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的各種需要。

以某一棟建築單體來說,日照和通風是必須滿足的,滿足了則為「吉」,反之則為「凶」。我們知道,最好的朝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略有偏差。在我國,南方地區炎熱,日照條件很容易滿足,由於潮濕,通風在朝向的考慮上佔主要地位,同時要避免過分的日照,故以南偏東15 為吉;而北方地區因為寒冷,日照在朝向的考慮上佔主要地位,所以盡量要爭取「熱軸」的方向(即南偏西15 )來獲得熱量為吉。進一步說,我國位於北半球,「負陰抱陽」就是指「面南背北」,同樣的「負陰抱陽」到了南半球就成了「面北背南」了。

『拾』 風水學中的「氣」在科學中是什麼物質

風水學中講的「氣」,則側重於「地氣」。何謂「地氣」?古代風水家對地氣有所解說。

晉朝地理風水家·郭璞先師在傳世名篇《葬書》「氣感篇」中說:

「葬者,乘生氣也。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何以言之?氣之盛,雖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故藏於涸燥者宜淺,藏於坦夷者宜深。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邱壠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經曰:土形氣行,物因以生。蓋生者,氣之聚,凝結成者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郭先師在《葬書》「因勢篇」中又說:

「夫氣,竺乎地中。其氣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已勢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宛委自復,回環重復。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淺,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高水深,樊草茂林。貴若干乘,富如萬金。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而鍾。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經曰:地有吉氣,隨土而起;支有止氣,隨水而比。勢順形動,回復終始,法葬其中,永吉無凶。」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答黃道夫》中雲:「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地理風水家所說的「氣」,實際應該是由於地殼運動,或者是因山巒起伏,或者因地勢傾斜,或者因江河湖海流動,或者因地形環抱,或者因火山熔岩走向等諸多外力因素造成的一種在一定區域或范圍內的地質、氣候、微波能的能量在土地中或周圍的集聚體現。

「地氣」在土地中的運行,猶如人體中的血脈運行。「地氣」在地中運行有「歇」有「息」,有歇息才能為人所用。而血脈在人體中的運行是不斷循環,不歇不息的。中醫中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講人體血脈運行必須是暢通無阻,否則人之生命能的「氣」就會受到破壞,人的生命機體就會損傷。

風水學中將地中之氣升騰形成的「霧狀」之物以及風也稱為「氣」,並將地中升騰之氣形成的風按形態和方位分為許多種,有吉凶之分。《地理八十八向真訣》將風分為幾種,並作了注釋:

第一種,前有凹風是名堂傾斜的標志,不是沒有案山就是案山帶凶,並且不能聚集生氣。此風不吉,主貧窮潦倒,子嗣無繼。

第二種,後有凹風表明無主山。此風不吉,主貧困,人丁不旺。

第三種,左有凹風是青龍軟弱(低矮)不振的標志,為凶,會喪夫寡居。

第四種,右有凹風表明白虎斷續不連,凶,會子嗣無繼。

第五種,兩眉凹風是指從主山和青龍山以及主山和白虎山交匯處吹來之風。凶,會傷及家主和子嗣軟弱。

第六種,兩足凹風指來自青龍和白虎尾部之風(足指青龍、白虎兩抱山的尾部)。大凶,主有傾家盪產,滿門滅絕之禍。如果此風吹自艮方(東北方),則凶極無比。

生氣與死氣:歷代的術數家對「生氣與死氣」有所闡述,認為生氣是使萬物生長發育之氣。《呂氏春秋·季春》雲:「生氣方盛,陽氣發泄。」《易·系辭》雲:「生生之謂易。」而死氣是沒有生機的,不通達的死亡之氣。

民間以生氣與死氣說明萬事萬物。如稱血氣方剛、志氣高昂的人為有生氣;稱精神頹廢、情緒低落的人為死氣沉沉;稱草木茂盛,水土肥美之地為有生氣;稱沙漠等無毛之地為死地,也稱寒冷之北風為死氣。

風水學中也講生氣與其氣。《黃帝宅經》雲:「每年有十二個月,每月有生氣與其氣之位……正月生氣在已癸,死氣在午丁;二月生氣在丑艮,死氣在未坤;三月生氣在寅甲,死氣在申庚;四月生氣在卯乙,死氣在酉辛;五月生氣在辰巽,死氣在戌乾;六月生氣在巳丙,死氣在亥壬;七月生氣在午丁,死氣在子癸;八月生氣在未坤。死氣在丑艮;九月生氣在申庚,死氣在寅甲;十月生氣在酉辛,死氣在卯乙;十一月生氣在戌乾,死氣在辰巽;十二月生氣在亥壬,死氣在巳丙。」時間不同,生氣與死氣也在變換不同的方位。至於什麼是生氣?什麼是死氣?為什麼生氣與死氣的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動位置的問題,可能與天體的運動及五行的旺衰隨季節的變換有關。

而「玄空風水術」講的生氣與死氣,是以元運飛星而定。當運的下一運飛星所臨之方為生氣,過運久之星所臨之方為死氣。如2004年起二十年內屬八運,則八白星所臨之方為旺氣,九紫星所臨之方為「生氣」,而五黃、六白、七赤星所臨之方為「死氣」、「衰氣」。從大局來講,八白後天處東北方,先天處西北地區方位,這二十年為當旺之地,這兩個方位將有所發展;下一運從2024年開始的二十年為九紫運,相對於八運來說屬「生氣」運,其方位後天在南方,先天在東方,屆時其方將會有變化。關於元運所應事項及方位變化問題,將在相關篇章論述。

相學認為,人之氣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稟承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與生俱來;二是後天的調息修養;三是外界環境的熏陶。「氣」表現在精神狀態,骨骼結構,聲音素質,面部色澤中。氣有清濁、強弱、順逆、厚薄、沉浮、緩急、舒結、靜燥、明暗、紅黑、白紫之別。清朝大臣曾國藩在《冰鑒·氣色》中說:「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艷,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綠,秋黃,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有一日之氣色:早青,晝滿,晚停,暮靜是也。」

望氣與王氣:是術數家觀察地理或人事的一種預測方法。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瞭望氣的觀念。《墨子·迎敵詞》雲:「凡望氣,有大將氣,小將氣,有往氣,有敗氣,能得明此者,可知成敗吉凶。」秦代時有王氣觀念的記載。《史記·高祖本紀》雲:「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宋明帝在位時,有人報告蕭道成家的墓地有五色運氣,明帝耽心有後患,就派人在蕭家墳墓的四角釘了長五、六尺的鐵釘,籍以釘死墓氣。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做了皇帝。

風水術對陰宅陽宅的內外、里表環境、氣場有望氣選擇、判斷的論述。認為地氣有吉凶之別,有顏色之分,有形體之異。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中說:「既明堂,要識堂氣。一白好,五黃好,六白好,八白好,九紫好,此為五吉。又忌四凶:二黑宜忌,三碧宜忌,四綠宜忌,七赤宜忌。」這是依紫白九星之屬性來斷吉凶,也與奇門中的休(一白)、生(八白)、開(六白)、景(九紫)、中宮(五黃)定性有關。

勿要認為以看不見的九星星體變化來推斷氣場能量及吉凶是無稽之談。大家或許逐漸知道用岩石建造的房子對居者不利,也逐漸了解到有些屋內裝修材料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也許見到遭大路直沖的居家發生血光之災,也許耳聞目睹大門對井人家常惹口舌官非,但誰又看見那些有礙身體健康的建築和裝修材料的幅射及污染呢。這與氣與場與能量有關。有許多大學教授著書立說贊美中國古老風水術有其巨大的實用價值,如南懷謹、亢亮、慧緣、梁超等人。也有不少學者對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在花巨資開展研究的「中國術數」包括風水術加以懷疑或諷刺、嘲笑、批判,這是值得檢討、反思的。

中國古代許多發明,是與術數學研究應用有關的。火葯發明與煉丹術有關;司南(指南針)發明與奇門遁甲有關;地動儀、渾天儀與星歷學、物候學等有關。我相信,隨著高水平的國人對風水術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會發明一種處能證實、測量風水氣場的精密儀器設備。

明代繆希雍在《葬經翼·望氣篇》中說:「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藹藹,四時彌留,批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未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凋零,水泉乾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行乎他方。」這種以地理有形之氣,推斷地理生態的理論,是符合自然實際的。

納氣與氣色:納氣與氣色是相宅術、相人術、醫術的研究內容之一。納氣既為風水術所講的納入地氣和門氣,也為中醫學講的「吐故納新」的人體呼吸活動。風水家認為,地氣和門氣旺盛,可以得福。如果地氣、門氣均衰,為凶。若得地之旺氣,門之生氣、吉氣,則主富貴之人家。

而人將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將新鮮的氧氣吸納進來,特別是在有瀑布的地方吸納入帶有負離子的空氣,則精神頓時旺盛。所以強調人居環境的生態包括地質、水質、崗丘、河流、植被、道路、建築布局等諸多要素的協調。

氣色是依據辨別氣的顏色來推斷吉凶休咎。醫家據氣色斷身體及精神健康或疾病狀況;相家依據氣色斷人之貴賤、貧富、壽夭、善惡、智愚、逸勞情況;風水家則通過宅氣或其家人的氣色來判斷屋宅的興衰。風水家認為,陽宅之禍福,先見乎氣色。凡屋宇雖舊,氣色光明精彩,其家必定興發。屋宇雖新,氣色暗淡灰禿,其家必敗落。又步入廳內,若窗明幾凈,物用井然有序,有烘拱之象,其家必然興旺。若廳內陰森,寒氣逼人,灰塵層積,雜什零亂,其家必然衰敗。入門時,感覺門內紅光閃爍,富麗堂皇,有心平氣和之感,則為吉祥之兆。若給人於煩躁不安、孤寒脈跳的感覺,則為不吉。這種氣色學說,是根據表象推測事物發展的內在趨勢,是符合辯證法原理的。

氣有吉凶:就氣是否有吉凶的問題,爭論了幾千年。在漢代,王充在《論衡·自然》中有批判「氣有吉凶」的論述。清代王夫之認為陰陽兩氣充滿太虛,更無他物。熊伯龍認為氣無吉凶。他在《無何集》中批評五方惡氣說:「俗稱不祥之氣為凶神,立五猖廟以祀之。曰五猖者,五方惡氣也。余嘗入廟,窺其神位,乃中央黃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余笑曰:『五猖審氣,氣如雲煙,青赤黃白黑安得有神乎?』」 熊伯龍分析氣與人體的關系,認為祭祀不可免除毒氣。他說:「觸惡氣則病,病則身死者,此受太陽之毒,霧露之害,或瘴氣之厲也。毒有神,害有象,瘴有鬼乎?受太陽之毒,霧露之害,瘴氣之厲者,祀之可以免乎?」

象熊伯龍針對早期人們對「五方惡氣」認識不足而採取「立五猖廟」來鎮之的做法提出批評是對的。但王充、王夫之、熊伯龍他們真的對一些無形無影而有蹤有跡的「氣」了解清楚嗎?研究透徹嗎?可以肯定一點,他們對風水理論與應用方法是一竅不通的,他們對醫理、相理也是研究不深的,否則就不會對「氣之吉凶」論批評了。

君不見直路及路河相交、路路相交之路段常發生車禍;君不見路直沖、水直沖之住宅常有凶事發生;君不見在「二五交加」之方做廚房,家人多患惡疾;君不見在犯「上山下水」之宅居住有破財損人丁之禍;君不見在「一四同宮」之方讀書有利升學登科;君不見犯「六七交劍煞」、「天斬煞」、「鐮刀煞」、「穿心煞」會有傷殘之患;君不見,滿臉晦氣,諸事不順;滿面春風,萬事如意。這是氣之吉凶之應。

閱讀全文

與地理止氣石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