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的基準面是大地水準面
大地基準面(Geodetic datum),設計用為最密合部份或全部大地水準面的數學模式。它由橢球體本身及橢球體和地表上一點視為原點間之關系來定義。此關系能以6個量來定義,通常(但非必然)是大地緯度、大地經度、原點高度、原點垂線偏差之兩分量及原點至某點的大地方位角。
讓我們先拋開測繪學上這個晦澀難懂的概念,看看GIS系統中的基準面是如何定義的,GIS中的基準面通過當地基準面向WGS1984的轉換7參數來定義,轉換通過相似變換方法實現,具體演算法可參考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標准化指南》第76至86頁。假設Xg、Yg、Zg表示WGS84地心坐標系的三坐標軸,Xt、Yt、Zt表示當地坐標系的三坐標軸,那麼自定義基準面的7參數分別為:三個平移參數ΔX、ΔY、ΔZ表示兩坐標原點的平移值;三個旋轉參數εx、εy、εz表示當地坐標系旋轉至與地心坐標系平行時,分別繞Xt、Yt、Zt的旋轉角;最後是比例校正因子,用於調整橢球大小。
那麼現在讓我們把地球橢球體和基準面結合起來看,在此我們把地球比做是「馬鈴薯」,表面凸凹不平,而地球橢球體就好比一個「鴨蛋」,那麼按照我們前面的定義,基準面就定義了怎樣拿這個「鴨蛋」去逼近「馬鈴薯」某一個區域的表面,X、Y、Z軸進行一定的偏移,並各自旋轉一定的角度,大小不適當的時候就縮放一下「鴨蛋」,那麼通過如上的處理必定可以達到很好的逼近地球某一區域的表面。
因此,從這一點上也可以很好的理解,每個國家或地區均有各自的基準面,我們通常稱謂的北京54坐標系、西安80坐標系實際上指的是我國的兩個大地基準面。我國參照前蘇聯從1953年起採用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橢球體建立了我國的北京54坐標系,1978年採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推薦的1975地球橢球體(IAG75)建立了我國新的大地坐標系-西安80坐標系,目前大地測量基本上仍以北京54坐標系作為參照,北京54與西安80坐標之間的轉換可查閱國家測繪局公布的對照表。 WGS1984基準面採用WGS84橢球體,它是一地心坐標系,即以地心作為橢球體中心,目前GPS測量數據多以WGS1984為基準。
❷ 什麼是高程基準面,水準點,水準原點,它們在高程測量中的作用是什麼
水準面是高程的起算面,而水準點是似大地水準面的一種標志,也作為日常測量中高程的起算點和檢核點,而水準原點是一個國家的高程系統的總起算點。
❸ 天文地理坐標的基準面是
天文地理坐標系
天文地理坐標又稱天文坐標,表示地面點在大地水準面上的位置,它的基準是鉛垂線和大地水準面,它用天文經度λ和天文緯度φ兩個參數來表示地面點在球面上的位置。
過地面上任一點P的鉛垂線與地球旋轉軸NS所組成的平面稱為該點的天文子午面,天文子午面與大地水準面的交線稱為天文子午線,也稱經線。稱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G的天文子午面為首子午面。過P點的天文子午面與首子午面的二面角稱為P點的天文經度。在首子午面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取值范圍為。同一子午線上各點的經度相同。
過P點垂直於地球旋轉軸的平面與地球表面的交線稱為P點的緯線,過球心O的緯線稱為赤道。過P點的鉛垂線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稱為P點的天文緯度。在赤道以北為北緯,在赤道以南為南緯
❹ 地層基準面原理
基準面是一個較古老的概念,Davis早在1902年就總結了關於基準面的不同定義,多 達十幾種。目前在地質學中引用的基準面概念主要有3種:
1)地貌學上的平衡剖面或侵蝕基準面,即基準面是侵蝕作用的終極狀態;
2)地理學上的臨界面,即基準面是一個顆粒在其之上無法停留下來,而在其下則發 生沉積與埋藏作用的界面(Sloss,1962),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常將沉積基準面看作是海 洋環境中的海平面和陸地環境中的湖平面等具體物理面;
3)地層基準面(圖2-1,Wheele,1964),在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理論體系中,以 T.A.Cross教授為主的成因地層研究小組(1994)引用並發展了Wheele的基準面概念認 為基準面既不是海平面(或湖平面),也不是相當海平面(或湖平面)向陸地延伸的一個 水平面,而是一個相對於地球表面波狀升降的、連續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傾和呈拋物線狀 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其位置、運動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斷隨時間延續而變化(圖2-1)。基準面在升、降變化過程中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單向移動的趨勢,由此構成一 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基準面旋迴,是一個受湖平面(或海平面)升降和構造沉降,沉積 負荷補償,沉積物補給和沉積地形條件等多種綜合因素制約的地層基準面旋迴,因此,地 層基準面並非為簡單的海平面(或湖平面),分析基準面旋迴與成因層序形成的過程-響 應原理,是理解地層層序成因並進行層序劃分的主要依據。
需指出的是,基準面在升、降變化過程中總是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單向移 動的趨勢,因而一個完整的基準面旋迴由上升與下降兩個半旋迴構成,或基準面的上升與 下降半旋迴的組合被合稱為一個基準面旋迴。基準面旋迴的升、降可以完全發生在地表之 上,或發生在地表之下,也可以穿越地表之上再擺動到地表之下然後再返回,後者稱基準 面穿越旋迴(base level transit cycle)。在地表的不同部位,於同一時間域發育的基準面旋 回是等時的,在一個基準面旋迴升、降運動變化過程中所保存下來的岩石即為這一基準面旋迴時間域的成因地層單元,即成因層序,其以時間面為界面,因而為一個時間地層單 元。從圖2-1中可以看出地層基準面與沉積和侵蝕作用和如下關系:
圖2-1 基準面、可容納空間和反映可容納空間與沉積物供給之間平衡時的地貌狀態 (據Cross,1994略作修改)
1)當基準面位於地表之上時,提供了沉積物的堆積空間,沉積作用發生,任何侵蝕 作用均是局部的或暫時的;
2)當基準面位於地表之下時,可容納空間消失,任何沉積作用均是暫時的和局部 的,而侵蝕作用佔主導位置;
3)當基準面與地表一致(或重合)時,既無沉積作用又無侵蝕作用的發生,或沉積 與侵蝕均是局部或暫時的,兩種作用主要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沉積物僅僅表現為路過 (sediment bypass);
4)當基準面遠離地表(或沉積界面)時,可容納空間迅速擴大而處於沉積物非補償 沉積環境,可出現無沉積間斷。
由此可知,在基準面變化的同一時間域范圍內(注意:時間是連續的),在地表的不 同地理位置上可同時表現出4種地質作用狀態,即沉積作用、侵蝕作用、沉積物路過時產 生的非沉積作用及沉積物非補償(可容納空間、沉積物供給量比值即dA/dS→∞)產生的 飢餓性沉積作用乃至無沉積間斷。在地層記錄中代表基準面旋迴變化的時間-空間事件表 現為岩石+界面(間斷面或相關整合面,圖2-2)。因此,一個成因層序可以由基準面上 升半旋迴和基準面下降半旋迴所形成的岩石組成,也可由單一的上升期或下降期沉積的岩 石+界面組成,正如鄧宏文教授(1996)所描述的 「其深刻含義絕非一般經典層序地層 學理論中的准層序所能正確反映的」。
由於基準面始終處於不斷上升和下降運動狀態,當其位於地表之上並相對於地表處於 持續上升狀態時,可容納空間逐漸增大、沉積物在該可容納空間內堆積的潛在體積和速度 增加,沉積物的堆積體積和速度同時受控於物質來源和搬運的地質過程限制。也就是說,可容納空間控制了某一時間內,某一地理位置的沉積物堆積最大值。假定沉積物質供給速 度不變,可容納空間與沉積物供給量比值(A/S值)即決定了可容納空間沉積物(有效 可容納空間)的最大堆積量、堆積速度、保存程度及內部結構特徵。當基準面位於地表之下並進一步下降時,侵蝕作用的潛在速度和下切幅度將增加,侵蝕速度和下切幅度受基 准面下降幅度和沉積物搬離地表過程的雙重因素控制,在有地表徑流作用的位置侵蝕速度 相對較快和下切侵蝕幅度一般相對較大,延續時間較長,而無地表徑流作用的部位在時間 上相對滯後,侵蝕速度變慢和下切侵蝕幅度減小。因此,由基準面的升降運動可用以抽象 地描述可容納空間的形成或消失,及其基準面升、降過程與沉積作用、侵蝕作用和過路作 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變化過程。據此,可將基準面視為一個勢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與 力求與基準面平衡的地表過程之間的不平衡程度;要達到平衡,地表要不斷地通過沉積或 侵蝕作用,改變其形態,並向靠近基準面的方向運動,以達到兩者處於同一位置的平衡 狀態。
圖2-2 岩性地層剖面及侵蝕作用、沉積物路過、沉積作用 和非補償沉積作用的時空遷移對比關系圖解 (據Wheeler,1964)
❺ 地理科學中的「侵蝕基準面是什麼意思
侵蝕基準面(erosion basis,basis level of erosion)又稱侵蝕基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蝕的界限,是影響某一河段或全河發育的頂托基面。其高低決定河流縱剖面的狀態,其升降會引起長河段的沖淤和平面上的變化。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通常分為兩類:總的或永久的侵蝕基準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蝕基準面。河流下切侵蝕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條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堅硬的岩坎、湖泊與河流的匯口等,起著暫時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蝕的作用,因之這種岩坎、匯口就稱之為地方侵蝕基準面。對於終止於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對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起著控制整個流域水流的下蝕限度,因此海平面也是終極侵蝕基準面。由於海面或湖面本身並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議把河流作用停息,並為海浪過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點稱侵蝕基準面。實際上較大的河流,在入海或入湖以侵蝕基準面和局部侵蝕基準面後並不立即停止侵蝕,在一定范圍內還能繼續切蝕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態,稱湖底或海底河槽。這是由於異重流作用和河流的流水有一定的慣性,動能並不立即消失的緣故。實際測量中也發現在許多大河,離海很遠的河段上,由於渦流的侵蝕作用,在河床中常形成深槽,其底部的高度可以比海面低很多。在長江、西江的峽谷中都有這種情況。也有許多河流由於攜帶的泥沙極多,所以在遠離海邊地方就已喪失侵蝕力而轉向大規模堆積。但總的來說,海面仍不失為入海河流的侵蝕基準面。
中文詞條名:地方侵蝕基準面
英文詞條名:
河流各段的堅硬岩坎、湖泊窪地或河流匯口處,都是局部河段的侵蝕下限,稱為地方侵蝕基準面。它們分別控制著其以上河段的侵蝕過程。
❻ 實際測繪工作中,一般採用的基準面和基準線各是什麼
外業測量中的基準面是大地水準面(85黃海高程系),基準線是鉛垂線。人們在學科裡面默認說:測量工作的基準面是大地水準面,基準線是鉛垂線。高程是指一個點至(高程)基準面的垂直距離。絕對高程就是一個點至大地水準面的垂直距離。而相對高程是指從一個點至任意一個高程基準面的垂直距離。
注釋:
1、高程基準面有大地水準面、旋轉橢球面等。
2、從該點沿著鉛垂線或者基準面的法線量至基準面.
3、小范圍內(半徑10km內),可以近似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準面,超過該范圍,就不能代替了。
❼ 基準面與基準面旋迴
一、概念
基準面的概念對於地質學家來說並不陌生,早在1917年Barrell就認識到地層層序是基準面穿越地表上升與下降運動過程的地質記錄,但地質學家對基準面含義的理解卻不盡相同(圖1-1)。一些人認為,基準面即地貌學上的平衡剖面,進一步的認識是地層基準面為分隔沉積作用和剝蝕作用的理論均衡面,「在該面之上沉積物不能停留,該面之下可能發生沉積作用和埋藏作用」(Sloss,1963)。由於在基準面位於地表之上的地方,沉積物發生沉積作用,而在基準面位於地表之下的地方,沉積物發生剝蝕作用並被向下搬運到基準面位於地表之上的位置,由此,在某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基準面穿越地表的上升和下降產生了地層記錄,在這個位置上剝蝕或沉積作用交替發生,形成由不整合面分開的垂向相序。
圖1-1 基準面概念的演化及應用
Busch(1959)重新引入了地層旋迴是在基準面旋迴期間形成的沉積記錄的概念。他把術語「成因層序」作為一個地層單位。一個成因層序是在一個增加和減少可容納空間的基準面旋迴期間堆積的沉積物進積/加積的地層單元。這個地層單元包含一個完整的基準面旋迴期間在所有成因上有聯系的沉積環境中堆積的沉積物(圖1-2)。一個成因層序的半旋迴邊界發生在基準面上升到下降或下降到上升的轉換位置。在不同的古地理環境,這些轉換點或表現為地層不連續面,或表現為分別記錄了可容納空間增加或減小的整合地層。所以,在一個成因層序內的垂向相序滿足「相」對比的 Walther 定律。如果地層不連續,其不連續面同成因層序邊界一致。由此一個基準面旋迴的全部過程被岩石+間斷面的組合所記錄。
圖1-2 一個成因層序包含基準面旋迴期間所有相鄰環境沉積的沉積物
Wheeler,H.E.(1964)認為,基準面旋迴經歷了一個時間域,基準面變化對沉積物保存程度和內部結構有直接的控製作用。Wheeler提出了一個更加適合於地層分析的基準面概念,基準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海平面向陸方向延伸的水平面,同樣不具有地貌學上的平衡剖面的定義。地層基準面是一個相對於地表波狀起伏的、連續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這個面相對於地表上升和下降,其位置、運動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斷地隨時間而變化。當基準面上升時,基準面與向海傾斜的地面的交點向上坡移動,使沉積物可以堆積的基準面之下的地表面積增加,並且增加了在陸相環境中沉積物堆積的能力;當基準面下降時,會發生相反的結果。Wheeler認為,基準面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要求搬運沉積物的能量與儲存沉積物的能量是平衡的。
T.A.Cross等引用並發展了Wheeler(1964)關於基準面的含義,明確指出:基準面為一個勢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與力求其平衡的地表過程間的不平衡程度。要達到平衡,地表要不斷地通過沉積或侵蝕作用改變其形態,使其向靠近基準面的方向運動。因此,基準面描述了迫使地表上、下移動到某一個位置的能量。在這個位置上,地形梯度、沉積物供給和可容納空間是平衡的(圖1-3)。基準面在變化中總是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單向移動的趨勢,構成一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旋迴。基準面的一個上升與下降旋迴稱為一個基準面旋迴(base level cycle)。基準面可以完全在地表之上或地表之下擺動,也可以穿越地表擺動到地表之下再返回,後者稱之為基準面穿越旋迴(base level transit cycle)。基準面由上升到下降或由下降到上升的轉換位置稱之為基準面旋迴的轉換點(turnaround point)。
不論規模的大小,每種規模的基準面旋迴導致的地層旋迴都是時間地層單元,因為它們是在基準面旋迴變化期間由成因上有聯系的沉積環境中堆積的地層記錄構成。由於基準面旋迴運動在地表之下時產生剝蝕作用,基準面旋迴所經歷的全部時間由地層記錄(岩石)和沉積間斷面組成。
圖1-3 基準面、可容納空間和反映可容納空間與沉積物供給之間平衡時的地貌狀態
地層旋迴的多級次特徵說明了基準面旋迴的多級次性。最短期的地層旋迴是符合沉積相序或相組合基本定律(Walther定律)的進積/加積的地層單元,即成因地層單元(也可以稱作成因層序)。一個成因層序包括在一個基準面旋迴期間相互聯系的沉積環境中堆積的,並在地層記錄中得以保存的所有沉積物。成因層序的相序符合Walther定律。短期地層旋迴由短期基準面旋迴期間堆積在側向上有聯系的沉積環境中保存下來的沉積物組成。連續的短期地層旋迴在某些地區可以被地層不連續界面分開,地層不連續面可以是基準面上升和下降期間形成的侵蝕不整合面、沉積物路過不留面和非沉積作用間斷面。在某些地區可以被基準面上升到下降或下降到上升的整合地層分開,通過旋迴對稱性、地層結構和相序的變化可以識別出這些轉換界面。
二、基準面旋迴變化的主控因素
前面已談到,基準面是抽象的、非物理的界面,而且地層旋迴的存在表明的確存在一個變化的勢能面,其通過制約可容納空間變化而控制著地層的沉積與保存作用,這就是地層基準面。經典層序地層學曾總結出了控制層序形成與發育的四大要素,即構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積物補給與氣候。事實上,這些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反映在基準面的變化上,基準面相對於地表位置的變化又控制了層序發育特徵。基準面的變化是海平面、構造沉降、沉積物補給、沉積負荷補償、沉積壓實與沉積地形等各要素變化的綜合反映,是這些參數相對比值變化的結果。
與海相盆地不同,在陸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積物供給和氣候對基準面變化和層序發育的控製作用更加明顯。其中,構造運動的控製作用至關重要。陸相盆地構造運動強烈,具有很強的分割性。如我國東部斷陷盆地形成早期,由於拉張作用造成軟流圈上拱而具裂陷性質,晚期因熱流擴散岩石圈冷卻收縮而具坳陷性質。盆地的拉張裂陷時期盆緣同生正斷層事件是構造運動的主要形式,是一個不連續的、多旋迴的幕式沉降過程(張萬選,1994)。斷層活動中應力的積累與釋放決定了斷裂作用以不連續的間歇式活動完成,即幕式運動。斷層的幕式活動造成斷塊基底沉降的階段性及至可容納空間的周期性變化。斷層幕式活動的規模、幅度和強度則控制著可容納空間的變化速率。邊界控盆斷裂幕式活動形成長期地層旋迴,期間產生的次級幕式活動形成次一級的地層旋迴,由此導致斷陷盆地充填地層的多級次旋迴特徵。
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構造基準面旋迴的形成受區域構造運動控制,多與盆地的演化階段有關。氣候的變化僅影響沉積物的補給量和沉積物類型。對長期基準面旋迴內部次級、高頻基準面旋迴來說,除受局部構造運動控制外,沉積物補給量的變化對旋迴的形成與發育的影響明顯增強。構造旋迴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級次,形成不同級次的不整合面或沉積間斷面。構造基準面旋迴的級次愈高,形成的地層旋迴在盆地內的可對比程度愈差。區域構造運動形成的長期基準面旋迴在盆地范圍內可以追蹤對比,如斷陷盆地控盆邊界斷裂活動形成的基準面旋迴。規模次一級的基準面旋迴可以由二級斷裂的活動造成,在二級構造單元或局部地區的可對比性強。更次一級的基準面旋迴受構造沉降與沉積物補給雙重作用的控制更加明顯。短期基準面旋迴的形成除了與構造運動、沉積物補給作用等因素有關外,自旋迴作用對地層旋迴形成的影響逐漸增加,如河流的決口、三角洲朵葉體遷移等,因而一般僅能在沉積體內部進行追蹤與對比。
對陸相湖盆來說,周期性的構造運動、交替變化的古氣候條件、斷層的間歇性活動都會引起基準面的周期性升降變化、湖盆水體深度和水域大小的變化、沉積物供給速率的變化,最終導致可容納空間的變化,由此決定了地層旋迴的形成與發育特徵。
❽ 什麼的基準面是大地水準面
大地地理坐標的基準面是大地水準面,大地水準面是指與平均海水面重合並延伸到大陸內部的水準面。是正高的基準面。在測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準面為依據。
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內部質量分布不勻,故大地水準面是一個略有起伏的不規則曲面。該麵包圍的形體近似於一個旋轉橢球,稱為「大地體」,常用來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狀。
❾ 什麼是水準面,大地水準面和參考橢球面
1、大地水準面:一個假想的、與靜止海水面相重合的重力等位面,以及這個面向大陸底部的延伸面。它是高程測量中正高系統的起算面。
大地水準面同平均地球橢球面或參考橢球面之間的距離(沿著橢球面的法線)都稱為大地水準面差距。前者是絕對的,也是唯一的;後者則是相對的,隨所採用的參考橢球面不同而異。
2、水準面:即靜止的海洋面延伸通過大陸和島嶼所圍成的閉合曲面。
3、參考橢球面:為了解決投影計算問題,通常選擇一個與大地水準面非常接近的,能用數學方程表示的橢球面作為投影的基準面。
拓展資料:
水在靜止時,表面上的每一個質點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重力位相同的情況下,這下水分子便不流動而呈靜止狀態,形成一個重力等位面,這個面稱為水準面。水準面是受地球表面重力場影響而形成的,是一個處處與重力方向垂直的連續曲面,因此是一個重力場的等位面。設想一個靜止的海水面擴展到陸地部分。這樣,地球的表面就形成了一個較地球自然表面規則而光滑的曲面,這個曲面被稱為水準面。
❿ A基準面的定義
1、基準面是指在位置、運動方向以及空間上均隨時間而發生不斷變化的抽象界面.在基準面之上,幾乎沒有沉積作用發生,主要是剝蝕作用發育的地方.在基準面附近,沉積物僅是過路,在基準面之下,則出現沉積物的堆積作用。 2、與地球具有定位關系的特定橢球面稱為基準面.由於基準面不同,同一地面點的地理坐標也將不同.因此,GIS中坐標系的確定需要定義若干參數,這些參數可以分為基準面參數和地圖投影參數。 3、基準面是指套圈的外圓表面和兩個端面.這是滾動表面 (溝道)加工的基礎,基準面不好,會反映到套圈溝道的圓度、波紋度、粗糙度以及壁厚差上,這些參數都是形成振動和異常聲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