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原文選段: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1)什麼樣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此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論述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的道理。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⑵ <孟子>兩章翻譯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⑶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意思: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⑷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麼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⑸ 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舞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按照科學的定義講,地理環境就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層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它可以為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由地質、地貌、土壤、生物、氣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組成;人文地理環境又稱人文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形成的一種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現象,它由社會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風俗、文化及政治、經濟、國家、政黨和社會團體等人文要素組成。 軍事活動是人類諸多活動中的一種,必然離不開地理環境這個舞台。它一方面改造著地理環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環境及其諸多要素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地理環境歷來就受到中外軍事家的重視。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就認為指揮官在分析戰場形勢、預測戰爭的勝負以及進行戰略決策時,一定要從五個方面著手,即:「道、天、地、將、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條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講就是天文和氣候;「地」是地理,指各種地理條件,尤其是地形。並強調指出「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他把地理條件作為戰略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取勝的重要保障。 同時他還認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為指揮作戰的輔助條件;「知天知地,勝乃無窮」,認為通曉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論》一書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魯士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地理環境同軍事行動本身有著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系,它不論對戰爭過程本身,還是對戰斗的准備和運用,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就是現代戰爭,地理環境同樣是戰爭決策者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人類自有戰爭以來,就在地理環境這個舞台上,導演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縱觀戰爭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地理環境作為戰爭的客觀基礎,它既可以讓你一夜之間成為英雄,也會使你瞬間一敗塗地。例如拿破崙在土倫之戰中,由於善於利用地形,為法軍收復土倫立了大功,正是這次戰役,使拿破崙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軍官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英雄,並被破格提升為炮兵准將。當時,他才僅僅24歲。 所以,在他以後的戰爭生涯中,地理環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視。可是也正是他,由於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在進攻到莫斯科城下時,卻忽視了當地的地理條件,被莫斯科的嚴寒「逼迫」得一蹶不振,從此就敗落了下去。
⑹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戰國時期的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6)什麼樣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擴展閱讀: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⑺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⑻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處節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白話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8)什麼樣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擴展閱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創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鑒賞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佔了優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後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⑼ 地形,對戰斗有什麼影響
亞太地區過去多年來一直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相爭奪的熱點地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基本上控制了西太平洋地區。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利用日本、琉球群島、中國台灣,以及菲律賓群島一帶地理條件組成"島嶼鎖鏈",對中國大陸進行包圍封鎖。目前,美軍仍把設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南朝鮮、菲律賓、新加坡至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一線的近百個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作為一條"島嶼鎖鏈"式的"前沿基地"。靠近中國的主要基地有東北亞基地群( 東北亞基地群由設在日本(含沖繩島)和南朝鮮的基地和設施組成。它控制著宗谷、津輕、對馬三個重要海峽, 是島嶼鎖鏈的首要環節。它既可支援朝鮮半島上的陸地作戰, 又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戰)和西南太平洋基地群( 西南太平洋基地群主要由設在菲律賓的海、空軍基地及在新加坡的1個海軍設施組成。 它扼守著從西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和波斯灣的海上通道,如巴士海峽、馬六甲海峽等 是"島嶼鎖鏈" 的中心環節。它既可支援東南亞的陸上作戰,又可支援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作戰)。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60年代和70年代美蘇爭霸世界的局面已經結束,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新的世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但是西方反華勢力對我進行和平演變和顛覆的圖謀並未中止,中國周邊也並不都是和和平的綠洲。地理形勢看,中國沿海與美俄在西北太平洋軍事設施的距離多在 400-800海里左右,對方的海空軍力量均可對我構成直接威脅。台灣獨立勢力的發展和台灣軍力的增長及南中國海潛在的爭端等,都威脅著中國的安全。
⑽ 翻譯: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會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