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說出地理中各大板塊名稱及大致范圍
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里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和除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外的亞洲及其北部、西部、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東西跨度較大.非洲板塊包括整個非洲,還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東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塊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跨的大洲多.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及東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歸線以北太平洋的狹長區域.南北方向長.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洲及其周圍的部分海洋,呈團狀分 0°經線自北向南大致穿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60°E經線自北向南穿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12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120°W經線自北向南穿過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60°E經線穿過的板塊最多,最復雜.0°緯線(赤道)橫跨的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五個.23°26′N(北回歸線)貫穿的板塊多而復雜,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五個,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塊長,亞歐板塊短,即除南極洲板塊外均有.23°26′S(南回歸線)東西貫穿的板塊有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五個,唯獨沒有亞歐板塊.60°N緯線橫跨的有亞歐板塊、美洲板塊.
『貳』 地球的板塊怎麼分的地球的板塊是怎麼形成的
這個問題你的看下地理書,現在的大洲就是板塊分開的樣子,地球的板塊以前是連在一起的.隨著地殼的變動.慢慢分開.形成現在大洲,地殼的變化顯著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喜碼垃雅山脈,他是倆個巨大的板塊積壓形成的.現在它仍然在變化.比如現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仍然在長高.許多地質災難也是由於板塊移動產生的.比如地震,海嘯等.
我在說一下地球如果沒有地殼上板塊移動會是怎麼用的?
很難想像沒有板塊地動的話將是地球上沒有陸地.全是海洋~~~~
『叄』 地理中把地球劃分為幾個版塊
全球六大板塊大致劃分:
太平洋板塊:近4/5的太平洋都在此板塊內;
美洲板塊:整個美洲以及接近美洲的部分太平洋、大西洋;
亞歐板塊:幾乎整個亞洲以及歐洲,但屬於亞洲的印度不在此板塊內,還有一部分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整個南極洲以及除北冰洋外的三大洋的邊緣部分;
非洲板塊:整個非洲以及一部分大西洋;
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東、北、南的部分大洋洲國家,絕大部分印度洋,以及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都在此板塊內.
『肆』 地球六大板塊為什麼這樣分
地球板塊漂移 地球板塊構造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A朧導噬鮮嗆5追至巡��碌乜塹牡卮�W�歡喜悖�譴笱籩屑貢恍磯嗪岫喜闈諧尚《危��皇且恢旨虻サ鈉揭貧喜悖��且幻嫦蛄講嚳至眩�幻娣⑸��醬磯��鞘粲諏硪恢中災實畝喜悖���煩浦���歡喜恪A醬蟀蹇橄嘧玻�喲サ卮�費貢湫危�鉤神拗逕鉸觶�乖�捶擲氳牧嬌櫬舐椒旌掀鵠矗�械胤旌舷摺R話闥道矗�詘蹇檳誆浚�乜竅嘍員冉銜榷ǎ��蹇橛氚蹇榻喚緔Γ�蚴塹乜潛冉匣疃�牡卮��飫鍩鶘健⒌卣鴰疃�約岸狹選⒓費櫃拗濉⒀醫 �仙�⒌乜歉┏宓繞搗狽⑸�?
是什麼力量驅使板塊進行運動呢?
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里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沖鑽入地幔之中,在俯沖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 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二億年,平均厚約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類物質組成。而大陸殼已發現有37億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約35公里,最厚可達70公里以上。除沉積岩外,主要由花崗岩類物質組成。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 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發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後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於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於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大家也許都見過在北國的初春時節。大地剛剛復甦,河流剛剛解凍,河面上大塊大塊的冰塊互相碰撞著,移動著。它們運動的動力來自河水在它們下面的流動。人家能否想像到,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也類似這種情景。一望無際的大地並不是鐵板一塊的,也是由許多小塊拼湊而成的,和河流上的大冰塊一樣,它們也在不斷地移動著,也在不停地撞擊著,只不過這種運動是緩慢的,人的肉眼是看不出來的。比如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不用測量儀器是觀測不到的。如果過1000年,那就是上升1米!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也許就要被淹沒。
六大板塊的劃分大陸漂移學說的奠基人是魏格納。魏格納是個德國人,1880年出生於柏林,是位天文學博士。可正是這個人有力地撼動了傳統地質學基礎,而他卻不是一個地質學家。主要是作為氣象學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設想呢?他在《海陸的起源》一書中是這樣敘述的:「大陸漂移的想法是著者於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閱讀世界地圖時,曾被大西洋兩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當時我也隨即丟開,並不認為具有什麼重大意義。1911 年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從一個論文集中看到了這樣的話:根據古生物的證據,巴西與非洲問曾經有過陸地相連結。這是我過去所不知道的,這段文字記載促使我對這個問題在大地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的范圍內為著這個目標從事倉促的研究,並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論證,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確的。」1912年魏格納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美洲、歐洲、非洲、格陵蘭的拼合大陸漂移假說發端於大陸幾何形狀的可匹配性。而後,魏 格納從地質學、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對它進行了大量卓越的論證,從而使其確定為地質學中的一個科學假說。但在當時,卻遭到大多數學者的非難和反對,漸漸地被遺忘了。
本世紀6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喚醒了人們對大陸漂移假說的記憶,強有力地支持了漂移 假說,使全世界的大部分地質學者都承認這一學說,並投入轟轟烈烈的研究之中。
光談談什麼是古地磁。地球磁場存在很長的時期了,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地磁場會把岩石中的鐵磁性物質磁化。例如,火成岩即火山噴發時噴出的岩漿冷卻過程中就會被當時的地磁場所磁化。這一部分剩餘磁場保留到現在,就稱做天然剩磁。這里舉的例子就是天然剩磁中的一種:熱剩磁、採集合適的岩石標本,用放射性方法測出其地質年齡,再用微磁力儀測出剩磁的大小、方向,我們就可知當時的地磁場。用這種方法研究地磁場的科學就是古地磁學。
盤古大陸的演變1954年,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布萊克特及其小組研究了英格蘭地區的三疊紀(距今約2億多年)紅色砂岩的化石磁件後,發現了令人驚喜的結果。他們計算出的當時地磁極的位置竟然會偏離地球的地理極達30°之多;同時還測出了三疊紀英格蘭地區的磁傾角約為34°,這與目前該地區的65°傾角相比,小了30°多。該地區當前與三疊紀的相對位置的巨大差異,只能用英格蘭本身的移動來解釋。這種解釋與魏格納當年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是那樣地接近,這鼓舞著布萊克特繼續深入探索大陸漂移之謎。
布萊克特等對古地磁研究成果的解釋是基於軸向偶極子的假定的,並以古磁極的平均位置作為研究大陸運動的參照物。而以郎克恩為代表的另一批古地磁學家與其相反,他們把每一塊大陸作為固定的參照物,用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去探索古地磁極移的情況。但是無情的事實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其最初的假定:大陸位置不變。經過多方探求,他們最後正式承認,只有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能較為圓滿地解釋他們的成果。布萊克特與郎克恩兩個古地磁研究小組從完全不同的出發點進行的研究,殊途同歸,得到了幾乎完全一致的結論:大陸發生過漂移。
現在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太平洋上存在一串火山島,它們的火山噴射時間有著很好的先後次序。這可以用大陸漂移來解釋:上面的大陸板塊漂移著,板塊下面有一個定點,下面的火山熔岩定時噴出。就像是有一桿槍固定在一張紙下面,每隔一段時間開一槍,把紙打個洞, 而紙卻在不停地水平移動,結果就在紙上打出間斷的一串洞來。
古地磁極的遷移軌跡全球的大部分地震震中都分布在一些狹長的條帶上,這些條帶實際上勾 畫出了板塊的輪廓。例如太平洋板塊與相鄰板塊互相擠壓,發生地震,所以環太平洋有一條地震帶。
板塊運動的動力從何處而來呢?這得往地殼下面看看了。相對於剛性地殼,地幔的上部存在一「軟流層」。在海洋下面,這層「較流層」是從大約60千米的深度開始的,而在大陸下面,則是從120千米的深處開地幔對流始的,並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處。在「軟流層」中,下面的熱物質從下向上升,然後擴散並冷卻,最後成為比較緻密的物質下沉。這樣的環流將把地幔上部的剛性表皮及地殼從熱的上升區帶到較冷的下沉區,從而形成一個對流體系。 正是這種對流,成為板塊運動的動力。
板塊學說的出現,無疑是近代地球科學的傑出成就和巨大進步,是地質科學的當之無愧的第二次革命。地質科學的第一次革命是槽台學說的提出。可以這樣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近二十多年來地質科學所積累的資料和取得的進展,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200年。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正在突破板塊構造的模式並在解釋板塊學說無法說明的構造現象中獲得了巨大的進展。這些新思想新概念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正洶涌澎湃於全世界,揭開了地質科學第三次革命的序幕
『伍』 地理中的板塊是指什麼
板塊的定義:地球岩石圈層被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等構造活動帶分割形成的不連續板狀岩石圈塊體。
球岩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板塊實際上就是岩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小部分的上部地函(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陸』 地球分為幾大板塊
是分為六大板塊,地球表面以下80至400千米深處有一個熔融狀的不連續層,我們稱為「軟流層」,這里由於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釋放熱量從而使得岩石熔化,這里是地表岩漿的主要來源地。在地質學上,把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稱為「岩石圈」,岩石圈包圍著我們的地球。
但是岩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巨大的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內力作用的推動下,這些板塊之間處在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運動劇烈,多火山和地震等地質災害,而板塊內部相對穩定。
板塊運動塑造者地表宏觀地形,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邊界,根據其運動情況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板塊的消亡邊界,由於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通常會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高原,海溝,島弧等地理事物;而板塊的生長邊界,由於板塊之間相互分離,通常會形成裂谷、海洋或者海嶺等地理事物。
『柒』 地理哪五大板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
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
『捌』 地理上的六大板塊具體是哪六塊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玖』 地理幾大板塊
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拾』 地理的七大板塊
只有六大板塊之說:
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細分全球有八個主要板塊: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42398.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