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區域性是地理科學的根本特性
1.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存在於一定的空間范圍之內,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 地理環境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個特定的空間。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存在於這個空間之中,並且由於空間位置的差異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這些區域都有一定的界線和范圍,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每個區域內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存在著特殊的內在聯系,並與其它區域互相影響。區域內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形成獨特的區域地理特徵。
2.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徵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類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徵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例如,由於緯度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熱量條件差異,以及海陸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水分條件的差異,自然環境存在著地帶性差異,可以劃分為自然帶。這是地理環境在自然方面的基本差異。
2.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特徵之一,不同尺度的區域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綜合影響下,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區域特
亞洲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日本是亞洲的一個發達國家,故A錯誤;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以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故B錯誤;
歐洲西部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故C錯誤;
東南亞是世界上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故D正確.
故選:D.
3. 地理環境的幾大特性:差異性,整體性,區域性,全球性是什麼意思
差異性: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整體性:各地理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整體性的要素: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
區域性: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全球性:這個真不好說
都是從網上各處搜集來的材料,希望有所幫助
4. 地理區域性指什麼
區域學派認為,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地域分異的科學,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以區域為其研究核心。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努力,本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研究的黃金時代。早在50多年前,黃秉維在論述地理學的發展趨勢時,就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全局的綜合科學。研究地表上區域之同異,可有兩種不同途徑,即系統地理學(又稱普通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又稱特殊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當為地面區域之比較研究」,「研究地表上區域的差異之科學」,「地理學以研究世界事物所組成之復雜體之區域的差異為目的」,「區域地理為地理學之主體」,「研究區域地理不從系統地理入手,必至茫無端緒」等。區劃是地理學的傳統工作和重要研究內容。在30年代後期,黃秉維曾對組成中國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國性的區劃。50年代末他主編完成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專著,揭示了中國自然地域分異的規律,在理論方法上有很大創新與突破,內容系統而詳盡,一直為各有關部門應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據。80年代以來,他分析並指出1959年方案的不足和問題,如區劃系統過於繁雜,熱量帶應更正為溫度帶等,並提出了新的修訂方案。現代地理學既包括普通的系統地理學,又涵蓋傳統的區域地理學。其中區域地理研究對揭示地理規律,建立地理學基礎,表徵地理學特點,確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均有重要意義。本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學派受到嚴重挑戰,面臨著不斷革新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現實。現代區域地理研究應在廣博基礎上綜合,既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又涉及社會文化特徵與經濟發展,並要體現於人地關系這一地理哲學命題的研究中。地理研究的區域性要求著重注意所研究區域的總體特徵,既研究區域內部的結構、功能,把握區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規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異規律的同時,探討區際之間的聯系,為區域開發、區域協作和交流提供科學依據。
5. 地理上區域的概念是什麼
區域是指地理上具有一定空間和范圍的有大致邊界的地理空間,區域對外一般都有相似性,而區域內部又有差異性,以及整體性。這三種特性就是區域的主要特徵。這是我自己打的,不是復制的,希望你能給個高分。
6. 如何學習區域地理
區域性是地理環境三大本質特徵之一。區域地理特徵是我們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了解不同地理區域相互聯系及區別的主要依據。在各區域,不論地理事物多麼繁多、內部聯系多麼復雜,但都離不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結構體系。初中地理教學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引導、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地關系。以下是我對學生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幾種看法。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任何高效課堂的構建,都是建立在學生有著充沛學習熱情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選取一些該區域內的實效性強、意義重大、社會關注的地理材料,營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又滿足學生「慾望」的情境氛圍,以激發地理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態度。二、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內在規律 區域地理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其內在規律。地理位置是一個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以北京為例,要認識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這些位置基本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環境特徵,而這些特徵從歷史到現代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在通過北京的學習後,讓學生試著自己去歸納出台灣的地理位置,進而知道台灣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只有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再給予必要的學法指導,學生才能夠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三、區域比較學習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任意兩個區域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別存在。對比學習,能夠發現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及他們產生的原因;也能比較兩者的差異,引起學生探索不同產生原因。例如,在講我國四大地理區域是時,先找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性,每一個區域的氣候特徵不一樣嗎,如西北地區的乾旱、青藏地區的高寒。不同的氣候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不同的生活習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過比較學習,既能引起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興趣,也能完成課標要求,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四、緊扣「人—地」關系這條主線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徵,例如西北的乾旱,青藏高原的高寒。這些差異性就是這些區域的典型特徵,而這些差異性往往是由該區域所處的位置和范圍造成的。「人—地」關系也就是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關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經濟與文化,經濟包括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文化包括民居、習俗、藝術、服飾、建築、宗教等。「人—地」發展關系的結構使區域地理的教學上升到要求學生辯證地分析人類生產、生活等活動,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區域特徵的水平上。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組織教學,更要突出「人文」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關系。良好的學習方法既能夠增強學生持久的學習能力,因此老師首先應幫助學生領悟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主動分析、綜合並進行信息加工與處理,然後進行適當的表達。
7. 什麼是區域地理學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區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義個別地區包含人類及自然因素的獨特性或特色,研究某一特定地區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以及區域分異和區際聯 系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強調對人地關系的研究,不僅揭示地理環境本身的自然特徵,而且考慮社會、經濟、歷史因素,研究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其研究成果對於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解決區域生態環境、人口等問題有重要意義。
8. 區域地理:教什麼 怎麼教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地理區域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可以說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一定的時期里存在著和發展著的。因此,關於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內容是地理學的基礎性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區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關系、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可持續發展都需要落實在區域上,這是我們地理教師都有的基本認識。然而,我們對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一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惑,特別是針對高考地理復習,老師們問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區域地理知識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問題。因此,區域地理教什麼、怎麼教成為地理高考復習中的疑難問題之一。本人認為老師們之所以在區域地理教學上有此困惑,可能由於以下兩個因素:(1)《高考說明》中對區域地理的具體內容沒有明示,只籠統一句「不同尺度區域(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徵」,中國「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單元的主要特徵;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確實讓人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2)新課程高考試題中,沒有發現直接考查區域地理知識的試題內容,區域僅僅作為試題素材或問題背景出現在試題中。「教什麼」和「怎麼教」涉及了教學的兩個核心問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麼」關涉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屬於課程范疇;「怎麼教」關涉教學方法和教學效率,屬於教學問題。教什麼和怎麼教兩者哪個更重要?取決於不同的考量。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看,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些,因為,屬於課程內容和目標的「教什麼」具有「價值引導」作用。從教學效率角度看,怎麼教顯得更重要些,因為,涉及教學方法和效率的「怎麼教」具有「效率優先」的意義。對教師而言,通常會更多的注重和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由國家統一設置和學校規定的,特別是在統一高考這樣的制度下,中國教師對課程的自主權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們頭腦中的課程意識比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這是中國大多數教師的現狀,因為不需要、也沒必要、更沒可能自主地創編課程——選擇教學內容,留給我們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麼教的問題。所以,在我們的頭腦中,所謂教學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來,我們的教育科研視野就「降格為一種技術」,我們的教學行為就淪為一種「狹隘和膚淺」技術性操作,這就是我們現今的一種教學生態。回到區域地理教學。你會發現,所謂的困惑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同時面對「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兩個問題,而且「教什麼」的問題成為更迫切的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面對大量龐雜的區域地理知識內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選擇、怎樣取捨?面臨時間緊、要求高、考試難的現實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如何教、怎樣學?這就是我們面對區域地理教學的心理困境和教學迷罔。怎麼辦?問題就是研究的向導。區域地理的高考復習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需要我們作出認真的思考和艱辛的探究。對此,我曾經提出過本人的兩個基本觀點,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給區域地理一個確當的定位,明確應當給學生哪些區域地理知識,即明白區域應該「教什麼」的問題。後一句重在「教」,是給區域地理一個教學方法論的導向,知道高中學生「復習」初中區域地理的路徑和方向,即解決一個「怎麼教」的問題。這兩句話是原則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來還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話題稍作展開,以期引起討論。「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讓我們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關於「區域」的內容,教材《必修III》是圍繞區域環境與人類活動這個主題來組織的,其核心思想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下面我們對《必修III》中有關區域的內容進行梳理如下:地理區域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區域發展階段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結構空間結構 產業結構 從上面的結構體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內,關於「區域」的地理主要不是關於區域的基本地理事實和知識,而是區域的特徵、結構、差異、聯系和發展,尤其關注區域的發展問題(區域發展是與區域問題緊密相關,是針對區域問題解決而發生的,這里的「發展」意味著對環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前景),這給我們區域地理教學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向度和一個合理的內容參照。那麼區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實性知識還要不要?當然要,而且很必要。但這里有兩點要強調:(1)區域的事實性知識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所以不是區域地理復習的重點,區域地理教學內容要超越教材、教學立意要高於教材,因此區域復習不能停留在對事實性知識的低層次重復,要與高中地理知識發生聯系,初高中地理知識整合成緊密相連的整體;(2)對區域地理的事實性知識有所選擇,即恰當取、舍、增、減。因為沒有可能也沒必要要求學生都去掌握,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上面的分析能讓我們大致明白「教什麼」的問題。「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掌握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但不是唯一的任務,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標。就應對高考而言,學會知識信息的解讀和處理、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學會問題的論述和表述,是一種學力表現,也是應試要求。這就涉及「怎麼教」——如何有效復習的問題。怎麼教,不只是一個技術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學形式問題,在我看來首先是一個教學的指導思想問題。它與教學內容和目標密切相關,不能撇開教學目標和內容,單純地談論教學方法。根據區域地理的教材編排體系,一般採用「總——分——總」結構形式。基於高中學生復習區域是直接為高考服務這樣的基本實情,應當與一般意義上的區域地理教學形式有所不同。根據我的課堂觀察和實踐經驗,區域復習中以下幾種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可供參考。第一種,區域模塊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地理事實+區域」,這是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特別是在第一輪復習,多採用這種模式。因為,它與教材的結構基本相似,教與學都顯得相對容易,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也較為順手,教學進度和內容呈現,基本與教材的知識體系相一致,易於把握,各類輔導資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這種結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從突出某一區域的主要地理事實知識入手,展開課堂敘述,教學體現區域整體性原理,以掌握區域基本事實知識和地理特徵為主要目標。第二種,知識要素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地理要素+區域」。這種模式是區域地理教材的總論部分採用的形式,因為沒有在分區中採用,分區仍以區域模塊結構方式。教學中,老師們按照教材的編排體例,區域總論與分區採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內容上難免重復。如果我們大膽一點,能否設想對整個初中區域地理進行整體設計,分要素按區域進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貫穿整個區域教學。如:用「位置」要素認識各區域的空間分布,按「氣候」要素認識各區域氣候分布、特點和氣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對不同區域進行地形地勢分析比較,就「經濟活動」、「產業結構」、「環境問題」。。。。等按知識要素對各區域進行系統掃描、知識梳理和特徵概括,不再按各分區進行模塊學習。第三種,教學主題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教學主題+區域」。這種模式不再系統地講區域知識,而是以主題帶區域背景知識的形式展開。區域的地理事實性知識作為主題背景被提示和發現,這里區域知識不是目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才是目的,主題才是關鍵。每一個區域設計一個(最多兩個)教學主題,以此為紐帶將區域地理基礎知識(自然和人文歷史)整合起來,綜合性強,要求高。這種教學結構雖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執行起來的難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如果有第二論復習安排的話,對大多數普通中學而言,適宜於第二論復習。關於主題的確定,可以結合高中地理《必修III》,採用類似區域案例的方式,以區域為案例作主題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種教學模式,是在實踐中老師們摸索和創造出來的。「模式沒有好壞,教學沒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種結構框架,一種教學意向,把模式固化就會走向僵死,靈活運用,因時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麼、怎麼教是教學永恆的研究主題,對它的探究沒有終結。
9. 什麼是區域的地理環境它和純粹的地理環境有什麼區別
區域的地理環境,它和純粹的地理環境是有差別的,純粹的地理環境的范圍比區域的地理環境要寬廣寬泛一些。
10. 什麼是區域地理
區域地理學(regional geography)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以及區域分異和區際聯系的學科,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不僅揭示特定區域的自然特徵,而且區域的社會、經濟、歷史等因素,研究人類活動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為人們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等提供理論依據。
區域地理研究內容:
人地研究:把特定區的人與地理環境看作的一整體,研究環境對人和人對環境的相互影響。
景觀研究:研究區域地理景觀的特徵及其歷史發展。
區域地理調查、區劃和規劃:對區域的地理環境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評估自然條件和資源基礎,進行區域特徵和區域分異的研究。
專題性區域研究:研究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
區域綜合研究:對某一區域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進行綜合研究,結全實際情況,提出區域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