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人口知識點
2、人口遷入、遷出的影響
人口的遷入遷出,會對遷入地、遷出地造成許多的影響,主要分為兩類:
(1)遷入地
①有利影響: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②不利影響:增加了公共設施的負擔,給住房、交通、衛生和教育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2)遷出地
①有利影響:提高了務工人員的經濟收入,緩解了當地的人地矛盾,有利於更好地開發土地資源;
②不利影響:導致人才外流、勞動力不足,並加劇了當地的老齡化現象。
精講精析:(1)分析人口的遷入遷出。①讀圖,圖中橫坐標表示戶籍人口,縱坐標為常住人口(坐標數值與橫坐標應該一致),中間有一條斜線,斜線左邊表示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即為人口遷入區;斜線右側表示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即為人口遷出區;②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經濟較為發達,吸引人口的遷入,因此圖中①地和④地應該為廣東、上海,②地和③地為河南和貴州。
(2)分析各地的人口。從圖中可以看出,①~④的戶籍人口分別為0.8億、1.1億、0.4億和0.2億,再結合上面的分析,則兩個人口遷入區①為廣東、④為上海,兩個人口遷出區②為河南、③為貴州。
(3)分析人口遷出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的遷移主要是經濟原因引起的,主要從內陸地區遷往沿海地區(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並且一般遵循就近遷移的原則。廣西距離珠三角地區最近,因此廣西最有可能遷往珠三角地區。
② 初中地理,看圖分析資源以及人口分布規律這種題應該怎麼做
所給出的途中一般會有標示,資源:現在圖中尋找。有鐵,銅一類就是礦石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就是化石能源豐富。河流就是水資源豐富,如果有河流,河流經過的地方地勢起伏有比較大,還可以加上一個水力資源豐富,其他還有林木,沼澤,風力等等,主要看圖說。人口可以根據圖中給出的人口分布密度解析:一般有南多北少,片狀分布,點狀分布,集中在城市,村莊和湖泊等,還是看圖說。如果沒有給出人口分布密度,可以根據城市,村莊等進行解析
③ 請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亞洲西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一, 亞洲中部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有各個山脈。例如天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等。山地面積廣,地形復雜。
二, 這些高原和山脈造成以下後果:
1, 人員和物資不方便進入亞洲腹地,生產原料和產品不好進也不好出;
2, 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也很難進入亞洲腹地, 導致乾旱缺水.
三, 缺原料,缺水,人難進出.這些原因直接導致整個中西部地區的人員稀少.
④ 地理備課 世界人口的分布 怎麼上課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 (導入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板書並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 (板書)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非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種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總結)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 輸出的特點: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學生討論)課本 「想一想」,由學生回答,再由其它學生評判。(原因:科技移民較好的工作條件,較高的工資,較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勞動力輸出更高的工資) (教師總結)人口遷移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也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是綜合作用的結果。 【板書設計 】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數量和增長 1、人口的數量:60億 2、人口的增長:速度:緩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非洲最快、歐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2、二戰前的人口遷移: 3、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技術移民 勞動力輸出 國際難民移動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學手段】幻燈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圖〉 (導入 )目前,世界有60多億人口,60多億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樣來定量描述一個地區人口的疏密? (板書)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個有多少人? 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圖上有什麼區別呢?看甲、乙兩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較圖(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計算) 「做一做」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國:約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總結)人口密度能准確地說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讀圖:世界人口稠密地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書)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這些地區為什麼人口稠密?我們用所學過的知識對這些地區進行分析 首先,從自然條件看這里有什麼優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圖〉和〈世界人口分布圖〉對照比較, 提問:1、它們都處於什麼緯度?(中緯度) 2、它們的海陸位置有什麼特點?(近海地帶) 3、它們的地形有什麼特點?(平原為主) 4、它們在氣候上有什麼特點?(溫暖濕潤) (總結)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所以在人類歷史農業發展較早,現在也是工業、交通發達、城市集中的地區。 (學生活動)對比上述四個問題,結合已學過的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知識,分析人口稀疏區的自然條件有什麼特點? 在海陸位置上:內陸地區 在地形上:地勢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區 在氣候上:乾旱的沙漠和濕熱為開發的熱帶雨林地區 在緯度上:高緯度地區的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學生討論):「想一想」第二題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據討論的結果,教師總結: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不能用遷移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總結) 這一節主要講了人口地理的兩個知識點:世界的人口增長、遷移和世界人口分布。這兩個知識點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的遷移是認識人口的動態變化,它們的動態變化,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塑造著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說明人口增長的狀況和人口的分布情況。 (練習)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圖上,找出世界四個人口稠密區的具體位置,要求形式用紅筆在課本圖上勾畫出人口稠密區的位置。 【板書設計 】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西部 北美洲東部 四大稀疏區:高緯度地區 高山高原地區 乾旱沙漠地帶 濕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 (導入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問題是怎樣產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樣對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等產生影響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 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 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裡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終於誕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 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 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提問)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大約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 (講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界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加以量化呢? (講述)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練習)某一地區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當中,出生並成活了25個嬰兒,死亡10人,這個地區在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長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提問)請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講述)這樣的結論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存在著地區差異。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展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表 請學生粗略計算:1950年、1990年、2025年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分別是發達國家的多少倍,加深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口增長差異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設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越來越明顯,會帶來什麼問題?學生思考但不必回答,為下節課講人口問題埋下伏筆。 (過渡)大家都聽過《橄欖樹》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從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個地方的,這種人口從一個地區移居到另一個地區的社會現象,就是人口遷移。 (提問)請大家讀教材「人口的遷移」這部分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回答並評判。最後展示「16~20世紀世界人口大遷移示意圖」,教師總結。特別強調目前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即: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 (討論)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是什麼,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哪些影響? 2.你認為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為什麼? (過渡)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是不一樣的,那麼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勻呢?首先,我們學習一個反映人口分布特點的指標——人口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講述)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內的居民人數(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計算)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國家人口數(人)面積(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中國12481000009600000 加拿大303000009970000 (中國: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講述)人口密度能准確的說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圖 (提問)世界人口稠密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總結) (討論)結合世界人口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分析人口分布的規律及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總結
(討論)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練習)選擇題 探究活動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對自己的爺爺和奶奶進行一次采訪,問一問:從你的曾祖父母開始,經過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為什麼原因?現在的家庭人口是處於增長的趨勢還是呈下降的趨勢?為什麼? 2.通過你家的情況,你能否理解雖然我們已在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的總數還在繼續增長,這是為什麼? 目的:
1.通過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變化過程,印證課本上關於人口增長的結論和數據,即理論聯系實際。 2.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學生增強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加深理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家鄉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要求:查找資料(可上網查找)。 看看你們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布情況,哪個區(縣)或鄉的人口密度大,為什麼?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目的:
1.通過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布情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把書本的理論用在實際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習運用這些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如通過調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異後,用所學的知識分析這種差異的影響因素。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調查,對家鄉有更多的了解,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⑤ 地理人口金字塔怎麼看
「人口金字塔圖」是表示人口年齡、性別結構的一種特殊的條形圖。從中課判斷人口的年齡結構
人口的年齡結構
指一個人口集團(或群體)在某一時間點上的人口年齡分布狀況、各年齡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通常以百分數表示)。現在國際上通常將人口劃分為三個大的年齡組:O~14歲為兒童少年組;15~64歲為成年組;65歲以上為老年組。人口發展速度和類型以及撫養比都取決於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可以表明人口發展和人口再生產類型變動的趨勢,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人口總量中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所佔比重大,勞動力資源就相對雄厚。了解人口年齡結構對勞動力資源的管理利用和生產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義。
人口金字塔模式
「人口金字塔圖」的畫法是將各年齡男性與女性人數或百分比分別在縱軸左右畫成並列的橫的條形。按年齡增長順序自下而上排列,人口金字塔能形象地直觀地反映人口午齡、性別結構,便於說明和分析人口現狀、類型和未來發展趨勢。下圖是三種類型人口年齡金字塔。
從前面的金字塔圖可以看出:
第一種,擴張型,下寬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這種類型表明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長期都高的結果。這種類型的人口由於育齡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斷地成長起來。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來的人口再生產趨勢就是迅速增長,不斷擴張。
第二種類型,靜止型,各年齡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個清真寺的頂部塔形。
這種類型是出生率與死亡率差不多,它未來的人口再生產趨勢是穩定的零左右的增長。如果出生率講一步下降,就會過渡到第三種類型。
第三種,收縮型,底部收縮,上部變寬,金字塔已經變形。
這種類型表明少年兒童人口比重縮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長期下降的結果。這種類型的人口由於育齡人群比重低,後備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變,它未來的人口再生產趨勢呈負增長,人口縮減。
判讀步驟如下:
1.讀構成:可直接讀出該地區不同年齡段所佔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
2.定類型: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即:
(1)年輕型(增長型):——年輕人比重大,塔形下寬上尖;
(2)成年型(靜止型)——除極老的年齡組外,各年齡組人數差別不是很大,塔形較直,
只在高齡部分(塔尖)急劇收縮;
(3)年老型(縮減型)——年輕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較大,塔形下窄上較寬。
3.析變化:假設該地區是封閉的,不存在外來人口的遷入和當地人口的外遷,
某年齡段的人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升到下一年齡段,男女比重會隨著人口的死亡而逐漸減少。
4.判增長:不同的金字塔類型,標志著出生率和死亡率所決定的不同年齡結構的特徵,並看
出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
5.看異常:某年齡段男女比例突然變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計劃生育導致出生率
突然降低;或重大自然災害(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等)導致死亡率上升;或人口大量外
遷;某年齡段男女比例突然變化:其變化可能是由於就業、升學等原因導致人口大量遷入;
男女比例明顯失調:可能是戰爭導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大型礦山、大規模的工程
建設、(鋼鐵、機械製造)等重工業對男性職工的需求;或者是紡織、食品等輕工業對女性
職工的需求。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⑥ 初中地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如何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問題
1.人口增長問題
當今世界存在兩大人口問題,即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資源短缺和人口負增長引起的人口老齡化,兩者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需結合人口再生產的類型、成因及地區分布等進行掌握。
(1)人口再生產類型。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再生產類型會沿著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的方向轉變。人口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決定,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特別提醒:在判斷人口再生產類型時要注意過渡型的自然增長率要大於傳統型而小於現代性;人口自然增長率可為正值(人口總量增加),也可為負值(人口總量減少),也可為0(人口總量最大).
(2)人口增長過快及其引發的問題。人口增長過快的實質是人口增長超過了某國家或地區的合理環境容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由此而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口數量太大,人均資源短缺,生活貧困,就業困難,持續的環境壓力,影響社會穩定等。需採取的對策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展經濟解決貧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口增長過快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表現最明顯。
我國人口增長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的絕對量大,人口總數增加快。
(3)人口增長過慢及其引發的問題。 人口過慢增長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青壯年負擔過重,國防兵員不足,社會保障費用高,在發展中國家表現最明顯。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就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人口老齡化。
我國人口老齡化表現出五大特點: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地區差異明顯,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2.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素質
(1)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資源(首要因素)、科技、地區開放程度、文化生活消費水平。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全球環境容量在100億左右或略多一點。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合理環境容量為7億人。
(2)人口素質。人口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社會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經濟形勢、文化傳統、科技倫理),自然環境(①原生環境因素——地形、氣溫、濕度、降水、土壤中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自然災害等;②次生環境因素——物理、化學、生物三個方面)。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影響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影響人類活動的環境後果。
3.人口遷移與環境
(1)人口遷移的分類。按地理范圍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農村,農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農村。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產生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的生存環境有很大差別,產生遷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主要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土壤、水和礦產資源等),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和通訊、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變革、戰爭等)。
(3)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①遷出地: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緩解人地矛盾。②遷入地:可以改變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也可能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4)中國人口遷移。重在掌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特點,對遷出地與遷入地的影響,尤其是因遷移引起的民工潮問題「民工潮是我國勞動力遷移的主要形式「。
我國民工潮出現的原因:農村剩餘勞力多,經濟收入低,生態環境壓力大,文化落後,城鄉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體制改革與國家戶籍政策的解放等。
我國民工潮流動趨勢:方向上主要表現為從山區到平原,從農村到城市,從貧困區到發達區,其中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河南等中西部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出地,而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入地。
民工潮對城市的影響: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活躍了市場,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同時也導致城市人口迅猛增長,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環境壓力加大,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社會治安問題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民工潮對農村的影響:有助於加強農村與外界的經濟聯系,提高農民收入和文化技術水平,有助於改善農村經濟環境,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但同時也使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耕地拋荒,糧食減產,出現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婦老農業」問題。
特別提醒:「婦老農業」。由於以青壯年男性勞動力為主的大量農民流入城市,使農村勞動力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務農人口以老人和婦女為主,該現象稱為「婦老農業」。
「留守兒童」。在外出務工、經商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只能由祖輩照顧,子女缺乏父母監護教育,稱留守兒童。
⑦ 區域人口結構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區域人口結構:性別構成、年齡構成、職業構成、民族構成。
人口結構,又稱人口構成,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准劃分而得到的一種結果。其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構成這些標準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家庭人數等。
(7)怎麼分析人口情況地理擴展閱讀:
依據人口的生物學特徵劃分,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人口的自然結構既是人口再生產的必然結果,又是人口再生產的基礎和起點,對人口發展規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
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對人口自然結構起制約作用。
依據人口的社會特徵劃分,主要包括階級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語言結構、宗教結構、婚姻結構、家庭結構、職業結構、部門結構等。
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社會結構及其變動;人口社會結構反作用於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的社會結構對人口再生產有重大的影響,不同的階級、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職業和部門,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不同,平均壽命也有相應的差異。
依據人口的居住地區劃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結構和行政區域結構。人口的地域結構狀況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有關,合理的人口地域結構有利於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人口地域結構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壽命地區差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