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門峽網紅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網紅景點主要有以下五個:
1、豫西大峽谷風景區
它的主體景緻是以山水為主。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西是指河南省內、省會鄭州以西地區包括洛陽、三門峽、平頂山三個城市,即洛、虢、鷹三市。西接陝西,東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鄰黃河。
峽谷呈東西走向,像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
Ⅱ 陝西地理特徵是什麼
陝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
北部是黃土高原區,海拔900—1900米,總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
中部是關中平原區,海拔460-850米,總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區,海拔1000—3000米,總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6%。
在陝西境內有許多著名峰嶺,如華山、太白山、終南山、驪山,作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橫貫全省東西。
陝西歷史淵源:
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陝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陝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Ⅲ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必去的十大景點
1、豫西大峽谷AAAA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河西林場)位於靈寶市西部,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74.5%,活立木蓄積量85.9萬立方米。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
Ⅳ 三門峽 有沒有什麼旅遊景點呀 這個季節呀
1、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在市區東北15公里處,主要景點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流砥柱,黃河古棧道,三門峽湖,張公島等。寶輪寺塔位於陝州風景區內,原為陝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餘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我國最早的迴音建築之一。
2、 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春秋時秦孝公從晉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穀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公元前241年,楚、趙、韓、衛諸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現代此處有令尹望氣台、孟嘗君雞鳴台,老子著《道德經》的太初宮等,太初宮已經成為國內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場所。1992年,靈寶市政府按照原古關圖形,投資重建了關樓。目前,這里已成為知名旅遊景點。
3、 甘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門峽甘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三門峽市陝縣南部窯店林場境內,距三門峽市區30公里。總面積為3800公頃,最高峰海拔1884.64米。公園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多達1500多種,動物20餘種,林木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自然風景具有奇、秀、艷、幽、靜特色,春夏秋冬景色各異、別具一格,風景十分秀麗。主要景點有蝴蝶溝、鐵瓦廟、祖師廟、鍾樓、馬武寨、崔氏洞等。
4、虢國博物館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位於三門峽市春秋路北側,虢國博物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該館始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屬仿古歇山式建築。館內有三個基本陳列,即虢國簡史、三門峽歷代碑碣石刻藝術、虢國車馬坑和復制的古戰車。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又被評為 「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2年8月虢國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通過了IS0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8月又榮獲第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
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在上村嶺發現的,由國家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建議,予以原地原狀保護。此坑為長方形,坑底南北長15米,東西寬3.82米,深4.1米,坑內保存有戰車5輛,戰馬10匹,由北向南排列。車為木質結構,獨轅雙輪,車上施漆,由車輪、車箱、車轅等部件組成,保存完整,形象清晰。每輛車的下邊壓有兩匹馬,馬頭朝北,排列整齊,系殺死後埋葬的。車箱底下還發現有狗的骨架。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的銅車飾、銅馬飾及其它陪葬品。
虢國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東西周相交時期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63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虢國車馬坑博物館佔地150畝,其基本陳列《虢國墓地遺址與文物陳列》分為《虢寶擷英一一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梁姬風韻--虢國國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車轔馬蕭--虢國地下車馬軍陣遺址群展》、《國君覓蹤--虢季墓遺址群展》四部分。這里展示的有全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有上古國君第一陵墓、有「中華第一鐵劍」、時代最早、形制最為完備的虢季氏綴玉面罩、七璜組玉佩等國寶重器。這里是世界郭姓的衍源地,「假途伐虢」的發生地。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築造型,夢幻般的陳列設計,美倫的國寶重器,威武的地下軍陣,神秘的上古國君陵墓,全新的服務理念,高雅的參觀氛圍,成為觀光休閑、品嘗歷史文化大餐的極佳勝地。
5、 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市縣官道口鎮境內。盧氏是一個具有2116年歷史的古縣,屬我國河洛文化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燦爛,歷史悠久。相傳,秦末博土盧敖避戰亂於熊耳,煉丹治病,撲滅瘟疫。死後百姓立廟祀之。至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縣,即以其姓氏命為縣名。
6、 亞武山風景區
位於靈寶市豫靈鄉南25公里,東據崤嶺,西臨潼關,背靠秦嶺,俯瞰黃河。主峰海拔2156.9米,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相傳真武大帝在此出家,轉至湖北武當山得道,故此山名亞武山。
Ⅳ 三門峽有哪些景點值得玩
虢國博物館
虢國博物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又被評為 「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2年8月虢國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通過了IS0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8月又榮獲第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
虢國博物館佔地150畝,其基本陳列《虢國墓地遺址與文物陳列》分為《虢寶擷英一一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梁姬風韻--虢國國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車轔馬蕭--虢國地下車馬軍陣遺址群展》、《國君覓蹤--虢季墓遺址群展》四部分。這里展示的有全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有上古國君第一陵墓、有「中華第一鐵劍」、時代最早、形制最為完備的虢季氏綴玉面罩、七璜組玉佩等國寶重器。這里是世界郭姓的衍源地,「假途伐虢」的發生地。
虢國博物館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築造型,夢幻般的陳列設計,美倫的國寶重器,威武的地下軍陣,神秘的上古國君陵墓,全新的服務理念,高雅的參觀氛圍,成為觀光休閑、品嘗歷史文化大餐的極佳勝地。
古虢國
三門峽曾經是古虢國的都城。如果從那時算起,三門峽的「市」已經超過3000年。
曾經顯赫一時的虢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之中,卻依然謎一樣牽動著人們的好奇心。
古虢國簡介一、
三門峽大地上最古老的古國,應該是焦國。《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後,「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漢書·地理志》說陝縣「有焦城,故焦國」。焦國得名於焦水,即今蒼龍澗河。焦國之城,當在今陝縣七里村至湖濱區南關村一帶的黃河階地上。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最後一個君主周幽王為博得美人褒姒的一笑,在驪山上不惜燃起表示國家告急的烽火狼煙戲弄諸侯。結果,當後來犬戎大軍兵臨城下的烽火燃起時,諸侯們仍以為是君王與美人的調情把戲而拒不發兵。周幽王國滅身死後,周平王遷都洛陽,原本藩蔽王室西側的虢國也隨之由雍(今陝西寶雞)東遷至上陽(今三門峽市區)。
上陽與焦城僅數里之遙,當以窮兵黷武聞名後世的虢國把軍隊開到焦城城外時,焦國滅亡。焦國王室成員西遷至今天的靈寶市西塬上定居,並以國為姓,這也是靈寶四大姓氏之一的焦姓及焦村的由來。
古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古虢國國君,一個為雍地的西古虢,一個為制地(今河南滎陽)的東古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古虢國虢東遷後,據守上陽的虢叔被稱為南古虢,據守下陽(今山西平陸)的虢仲被稱為北古虢(據《左傳》「正義」引)。與此同時,西古虢支庶與羌人在西古虢故地又建立一個古虢國,時稱小古虢,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後出現過的5個古虢國。公元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公元前687年,小虢為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
憑借著東周王室的恩寵和強大武力,古虢國在上陽夯土築城,很快把領地擴大到今天的河南靈寶、盧氏、陝縣、澠池及山西平陸,並在桑田(今靈寶市西閻鄉稠桑村)打敗了妄圖繼續東擴的犬戎大軍(事見《左傳·僖公二年》「虢公敗戎於桑田」)。
公元前658年,古虢國的鄰邦虞國借道給晉國,使晉國奇襲古虢國得手,一舉攻取了古虢國的下陽。公元前655年,晉國又攻佔了古虢國都邑———上陽城,古虢國滅亡。班師凱旋的晉軍順路又消滅了虞國,為後世留下了「假虞滅虢」、「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典故。
亡國後的古虢國後裔也像被他們的先人滅掉的焦國後裔一樣以國為姓。後來,其中的一支演化成郭姓。
1956年至1957年,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建設,國家文物部門在三門峽市上村嶺南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虢國文物,從而拉開了虢國歷史文化研究的序幕。
古虢國簡介二
走近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郊的虢國博物館,揚聲器傳送著悠遠如清風漫野的箏鳴簫韻。
古虢國博物館靜靜地矗立在初冬的陽光下,像一名守護國寶的威猛武士。
1989年12月31日傍晚,三門峽市公安局兩名刑警到上村嶺進行案件現場勘查時,發現皚皚白雪覆蓋的田野上有一處新挖的土堆,走近細看,原來是一處挖痕新鮮的盜洞,雖深達10米,但並未挖及古墓。公安人員當晚便開始張網守候。
1990年1月4日凌晨1時許,一個黑影鬼鬼祟祟地來到盜墓現場,鑽入盜洞。冒著凜冽的寒風守候了4個夜晚的公安人員迅速出擊,將盜墓賊堵在坑中……
1990年3月5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者沿著這一盜洞進行保護性發掘,僅僅下挖了30厘米,就挖到了墓體。
經過40多天的緊張工作,考古工作者從這個編號為M2001的虢國國君墓中,共發掘出各類文物3200多件,其中大型禮樂器56件,帶有「虢季」銘文的器物35件。對這個墓葬的發掘,被評為1990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在對虢季墓進行發掘時,讓考古專家驚喜且後怕的便是那柄「中華第一劍」。這把劍位於墓的最上層,距盜洞不足1尺。當時,盜墓賊只需再往下挖一鍬,這件稀世國寶就將被竊走並從此可能難覓蹤跡。
這把玉莖銅芯鐵劍身長33厘米,劍柄上嵌有兩組綠松石。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它把我國的人工冶鐵史提前了一個多世紀。
1990年9月17日,考古工作者開始對編號為M2009的古墓進行發掘。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努力,考古專家從這個器物銘文為「虢仲」的墓中出土珍貴文物3600多件(套)。其中的724件(組)玉器,以其數量多、品種全、工藝精和玉質好,為周代考古所罕見。對這個墓葬的發掘,被評為199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驚世的考古發現,引發了學術界、考古界的虢國文化研究熱。依託虢仲、虢季兩個國君墓建成的虢國博物館,與浙江餘姚的河姆渡博物館和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一起,躋身馳名中外的中國三大遺址博物館。
1996年,虢國墓地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虢國墓地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和20世紀河南10項重大考古發現。
2003年,虢國博物館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精品」。
古虢國簡介三
古城是對古國存在的最原始、最雄辯的證明和寫照。
自從上世紀50年代發現古虢國國君兆域區後,尋找古虢國都邑———上陽城的努力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1957年,由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區東南部的李家窯發現了大面積西周時期的文化遺跡。經過鑽探和試掘,考古專家初步確定為虢都上陽城遺址。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未能對李家窯遺址進行持續深入的發掘和研究。
2000年1月,為配合城市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對位於虢國墓地東南2公里的李家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經過整整一年的工作,相繼發掘出城垣、城壕、水管、宮殿、道路等建築遺址。這個在地下掩埋了2600多年、讓考古工作者苦苦尋覓近半個世紀的虢國都城———上陽城,終於重見天日。
2001年1月8日,冒著紛紛瑞雪,我來到李家窯遺址發掘現場。
考古專家發掘出的城垣牆基寬達6米,殘存高度在0.5米至1.8米之間。牆基採用大版築和集束棍夯分層夯築,夯層厚度4厘米至7厘米。在城垣外側,平行環繞著兩道城壕,內城壕寬13至17米,深6至10米;外城壕寬15至22米,深4至6米。在人類城市發展史上,這種雙城壕的設置十分罕見。與現代戰爭相比,攻城掠地對古代戰爭顯得更為重要,城垣的出現,也許正是人類戰爭的產物。因此,這種「雙保險」的城壕與山西潞城縣發現的商周古城雙城垣設置一樣,對研究和了解古代都城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及人類戰爭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城垣之內,考古專家發現了周長約1350米的虢國宮城的遺跡。宮城內,宮殿遺址上的柱洞直徑粗達1米,可以想見當時建築的巍峨宏大。橫貫宮城中部的陶制水管道完整保存了160多米,每節圓形管道的介面為子母口套接,這與我們當今的供、排水管道的原理完全一致。為防止陶管受壓損壞,在部分地段,管道鋪設在石頭砌成的溝內。另外,在宮城和城垣之間,散布著制骨、制陶、冶銅作坊和糧庫,並發現了數以千計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及制骨工具銅鋸、礪石,陶器的成品、半成品等珍貴文物……虢國都城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的城市構築技術已經相當發達。
上陽城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西周晚期沒有發現古代都城的考古學空白,為我們更加全面、准確地了解虢國這一兩周時期的重要方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西周考古學研究樹立了一個有明確紀年的斷代標尺。
古虢國簡介四
「西看秦皇兵馬俑,東看虢國車馬坑!」虢國留給後人的,除了精美絕倫的玉器、青銅器及少量金器外,那規模龐大的地下軍陣———威武神秘的車馬坑,無疑是視覺張力最強的景觀。
在三門峽市區,有兩個陳列車馬坑的博物館。一個是1957年發掘的大夫級別的虢國貴族陪葬車馬坑,有5輛戰車、10匹戰馬;另一個便是1991年發掘的虢國國君虢季的陪葬車馬坑。
虢季的陪葬車馬坑南北長61米,東西寬21米,共發現戰車46輛、戰馬60餘匹。據文物部門介紹,在虢國國君兆域區內,經過鑽探,已發現大型車馬坑12座、中小型車馬坑20餘座,有戰車150至200輛、戰馬300至500匹。這種兵強馬壯的場面,是當時虢國軍事實力的真實寫照。
站在車馬坑前,俯在明亮的不銹鋼欄桿上,我注視著兩名文物工作者為保護馬骨而正在進行的耐心細致的工作。從她們小心翼翼的動作中,我覺察到一種在寂靜中觸摸到歷史脈搏的激動。在我眼中,她們不是在用葯水固定馬骨,而是正在拼接歷史的骨架。此時,展廳中沒有遊客,空曠與靜謐中,彌漫著考古工作的寂寞和遙遠。
這些封存在黃土之中2700多年的馬骨整齊地排列著,排列成戰陣模樣。只是這些骨殖上的生命早已冰冷,無法如虢國國君所期望的那樣營造出戰馬嘶鳴旌旗招展車輪滾滾煙塵蔽日的威武氣勢。
戰車是春秋時期軍隊最重要的裝備。在「春秋無義戰」的烽火狼煙中,戰車以其良好的機動性和強大的攻擊力,成為沖鋒陷陣的主角,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標志,以至有了「百乘之國」、「千乘之國」和「萬乘之國」的稱謂。如今,戰車的這種作用,仍以「車」的形式保留在中國象棋之中———「一車十子寒」、「三步不出車正死棋」的說法,正是諸侯爭霸時期戰車威力的延續。
按照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當時的每乘戰車,最低級別也相當於如今的一個排級單位。照此推算,虢季的陪葬戰車,為一個團的建制,整個虢國墓地中,掩埋著一個「機械化師」的全部裝備———這對於一個面積不到1萬平方公里的諸侯邦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看來,典籍所載虢國國君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最終導致國破家亡,並非貶斥之辭。
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記,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建立71國,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15人(一說16人),同姓40人,周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諸侯」。然而,經過殘酷的兼並戰爭,到春秋晚期,姬姓封國已被消滅殆盡。到了戰國時期,爭霸的七雄為清一色的外姓諸侯,這其中又蘊含著什麼規律性的東西?
凝望著虢國墓地出土的那些精美絕倫的器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Ⅵ 陝縣在哪裡
陝縣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位於三門峽市西部,東與澠池縣交界,西與靈寶市接壤,南依甘山與洛寧縣毗鄰,北臨黃河與山西省平陸縣隔岸相望,東西南三面環抱三門峽市區和湖濱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陝州區常住人口288538人。
相關說明
幅員面積1609.73平方公里;轄4鎮、9鄉,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18.0億元。
陝州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南高北低,東峻西坦,黃金、鋁土、煤炭、地熱礦泉水被列為4大優勢資源。境內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209國道和310國道縱橫交錯。著名景觀有地坑院、石壕古道、空相寺等。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Ⅶ 全村人都住在地下,河南陝縣地坑院是怎樣的呢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有一種獨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一種存在了4000年的地下穴居方式。在這里,村子裡面看不到一棟房子,村民們都住在地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當地特有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
Ⅷ 陝西在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西部腹地的一顆明珠,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較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 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陝北榆林的紅鹼淖。 三秦大地在國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別黃土漫天的時代,森林覆蓋率達41.42%,遠超很多西部省份,處處山清水碧,尤其是陝北黃土高原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堪稱「北方的江南」。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境內)為界。 陝西省地跨中國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嶺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
歷史文化: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我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徵。 經濟:陝北土地原本貧瘠,黃土高原,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後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晉語。 氣候:溫帶半乾旱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