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上產生霧或多霧的原因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 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霧的持續時間長短,主要和當地氣候干濕有關:一般來說,乾旱地區多短霧,多在1小時以內消散,潮濕地區則以長霧最多見,可持續6小時左右。
總的來說
1 水汽冷卻,潮濕
2 風小,無風
3 空氣中懸浮顆粒多
B. 大霧形成的原因
霧的形成和分類
霧的定義:貼貼地層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體,使水平能見度距離降至1千米以下時稱為「霧」,當能見距離在1~5千米時稱為「輕霧」。厚度一般在幾十到幾百米,厚的也可到1千米以上,厚度不到兩米的霧,叫做淺霧。 霧的形成機制:形成霧的機制是近地面空氣由於降溫或水汽含量增加而達到飽和,水汽凝結或凝華而形成霧。(指標T-TD)
影響霧中能見度的因子主要是霧滴的濃度和大小。
霧的分類:
①根據形成過程的不同,霧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蒸發霧。
②按物態分,有水霧、冰霧和水冰混合霧三類,它們分別由水滴、冰 、晶和水滴伴冰晶組成。
③霧的天氣學分類法將霧分成氣團霧和鋒面霧的兩類。此外
冷卻霧:
主要是由於空氣冷卻形成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
一、輻射霧: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稱為輻射霧。一般出現在晴朗、微風而近地面氣層又比較潮濕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季比較容易出現(秋冬季夜間長,晴天多,輻射冷卻量大)。
1. 輻射霧的特徵:
①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日變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後最濃,白天輻射升溫逐漸消散;
②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潮濕的山谷、窪地、盆地;
③輻射霧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幾十米到幾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范圍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連成一片。
2.輻射霧的形成條件:
①冷卻條件:晴朗少雲的夜間或清晨(SKC,NSC),地面散熱迅速,使近地面氣層降溫多,有利於水汽凝結。當低空有輻射逆溫形成時,有利於近地面層大量霧滴聚積於逆溫層下而形成輻射霧。
②水汽條件:近地面層水汽充沛時,氣溫稍有下降就會使水汽凝結。濕度越大、濕層越厚,就越有利於形成霧。當空氣被雨和潮濕的地面增濕以後,對形成此類霧特別有利。
③層結條件:近地面氣層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時,就有利於水汽和塵埃雜質的聚集,如又有輻射冷卻作用便易於水汽凝結形成霧。當氣層不穩定時,就有利於上下層熱量的交換和水汽擴散,而不利於霧的形成。
④風力條件:靜風有利於形成露、霜或淺霧,但不利於形成霧;微風(1-3米/秒)對霧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強度及一定厚度的輻射霧,僅有輻射冷卻還不夠,還必須有適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較厚的冷卻層。空氣靜穩時,垂直混合太弱,不利於形成輻射霧,而風速過大(>3米/秒)及溫度層結不很穩定時,垂直混合又太強,也不利於形成輻射霧。
3.輻射霧的預報方法:
①從天氣尺度考慮:氣壓場比較弱或均壓場(如鞍形場)、濕度較大、雲量少等;
②當地地形等因素:多產生於潮濕的谷地、窪地、盆地;
③從氣候背景考慮;
4.輻射霧的消散分析:
①分析逆溫層的存在和厚度(可以從探空曲線或各層次天氣圖分析)
②分析升溫條件:霧層的厚度,天空狀況
③分析風力條件:偏北乾冷氣流和偏南暖濕氣流,風力大小(>3mps)
④分析系統天氣:鋒面過境,降水等等
二、平流霧:平流霧是暖而濕的空氣流經冷的地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在我國沿海地區,當海洋上的暖濕空氣向較冷的海面或地面時,常常形成平流霧。這種霧,在一日之中任何時刻都可能出現,一般仍以夜間和清晨為多。
1.平流霧的形成條件:
暖濕空氣與冷下墊面的溫差較大:平流逆溫 (限制垂直混合發展和聚集水汽)
暖濕空氣的濕度較大 :水汽 條件
適中的風速 (2~7米/秒) ,風向
層結較穩定 :逆溫層
2.平流霧的預報方法:
分析天氣形勢 :入海變性高壓的西部、太平洋高壓西部以及氣旋和低槽的東部;
分析近地面層的溫濕和亂流條件 :溫濕條件-凝結,亂流條件-霧或低雲;
比較本站和上游站的天氣要素。
3.產生平流霧的天氣形勢:
①入海變性冷高壓西部的平流霧
冷高壓入海後,在其西部能否形成平流霧,主要取決於系統的厚度和系統在海上停留變性的時間。一般說來,如系統越厚變性、越大,就越有利於在系統的西部區域形成平流霧。這種平流霧多見於春季,一般出現在海陸交界地區。
②太平洋高壓西部的平流霧
入夏以後,太平洋高壓脊向西北伸展,如果這脊西緣正好伸至我國沿海地區,則有利於沿海地區出現平流霧。由於太平洋高壓脊是暖性深厚系統,維特時間較長,所以受影響的平流霧范圍廣,厚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短則1-2天,長則5-6天或超過6天。
③氣旋和低槽東部的平流霧
江淮氣旋引起的平流霧,主要出現在黃海沿岸,黃河氣旋引起的平流霧;主要出現在渤海沿岸;西南低壓槽引起平流霧,主要出現在珠江口以東的華東和華南沿岸。
上述三類平流霧出現時,沿海地區850毫巴和70O毫巴高度上都有暖平流。如果暖平流的厚度太薄,出現平流霧的可能性就較小。
鋒前的平流霧:靜止鋒、冷鋒前面或低壓槽中的偏南風流場利於暖濕空氣的輸送,往往會有平流霧出現。
4.平流霧中本站的注意要點:
(1)風向和風速
(2)上游地區的露點和本站的氣溫差值
(3)本站溫度露點差和相對濕度的變化
(4)本站周圍的天氣實況等等
5.平流霧的消散分析:
①分析平流逆溫條件:氣溫日變化
②分析風力條件:風向、風速
③系統影響:系統移動,鋒面過境破壞了平流條件
6.平流霧的特徵:
(1)日變化不顯,年變化較明顯 (春夏多、秋冬少)海陸溫差與冷暖洋流的季節性變化
(2)海上平流霧持續時間長,有時可持續幾天。陸上往往是平流輻射霧﹡,即先暖濕平流後輻射冷卻。
(3)平流霧的垂直厚度可從幾十米至兩千米,水平范圍可達數百千米以上,平流霧的強度也比輻射霧大。
(4)天氣條件:出現平流霧時常伴有層雲、碎雨雲和毛毛雨等天氣現象, 一般天氣較穩定。
7.上坡霧
空氣沿山坡上升,由於絕熱膨脹冷卻而形成的霧。上坡霧形成時,氣層必須是對流性穩定層結,霧出現在迎風坡上。
三、蒸發霧:
蒸發霧是冷空氣流經暖水面上,由於暖水面的蒸發,使得冷空氣中的水汽增加,造成飽和而產生凝結形成霧。
1.蒸發霧的特徵:
蒸發霧一般不太厚,通常約50~100米左右,大致與逆溫層的下界高度一致。
蒸發霧既不穩定也不均勻,隨生隨消,時濃時淡。
2.蒸發霧形成的條件:
蒸發霧又可分海洋霧和河湖上的秋季霧。冬季冷空氣從大陸流向暖海洋上形成海洋霧。這類霧在極地區域特別強。在不凍的海灣以及冬季冰窟窿上亦常出現這種霧。當湖中及湖內水面比陸面暖得多時,如有較冷空氣流到水面上,由於強烈的蒸發而形成河湖上的秋季霧。這種霧常見干秋天的早晨。我國橫斷山脈地區的河谷內,秋冬季節也經常出現這種河谷霧。
四、混合霧
兩個接近飽和的氣團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達到飽和發生凝結而形成的霧稱為混合霧。
有利於形成混合霧的條件
①兩個參與混合的氣團溫差要大於10℃,各自的相對濕度要大於95%,越大越有利。這類霧有時出現在海陸氣溫相差很大而風微弱時的海岸附近。
②降水是產生混合霧所需要的條件,對輻射霧、平流霧則起一定的消散作用
鋒面霧
在冷暖空氣的交界處也常有霧產生,稱為鋒面霧,鋒面霧一般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鋒後都可能發生,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內雲層中的較暖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發生蒸發,和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而成的;鋒後霧則是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過的地區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
海霧
低層大氣處於穩定狀態時,由於水汽的增加以及溫度的降低,近海面的空氣逐漸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這時,水汽以微細鹽粒等吸濕性微粒為核心不斷凝結形成霧。
海霧分類
根據海霧形成特徵及所在海洋環境特點,可將海霧分為平流霧、混合霧、輻射霧和地形霧等四種類型。
海霧-平流霧
平流霧是空氣在海面水平流動時生成的霧。暖濕空氣移動到冷海面上空時,底層冷卻,水汽凝結形成平流冷卻霧。這種霧濃、范圍大、持續時間長,多生成於寒冷區域,。我國春夏季節,東海、黃海區域的海霧多屬於這一種。冷空氣流經暖海面時生成的霧叫平流蒸發霧,多出現在冷季高緯度海面。
海霧-混合霧
混合霧是海洋上兩種溫差較大且又較潮濕的空氣混合後產生的霧。因風暴活動產生了濕度接近或達到飽和狀態的空氣,冷季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混合形成冷季混合霧,暖季與來自低緯度地區的暖空氣混合則形成暖季混合霧。
海霧-輻射霧、地形霧
夜間輻射冷卻生成的霧,稱為輻射霧。多出現在黎明前後,日出後逐漸消散。
海面暖濕空氣在向島嶼和海岸爬升的過程中,冷卻凝結而形成的霧,稱為地形霧。
我國海霧特點
我國近海以平流冷卻霧最多。霧季從春至夏自南向北推延:南海海霧多出現在2~4月,主要出現在兩廣及海南沿海水域,雷州半島東部最多;東海海霧以3~7月居多,長江口至舟山群島海面及台灣海峽北口尤甚;黃海霧季在4~8月,整個海區都多霧,成山頭附近海域俗稱「霧窟」,平均每年有近83天出霧;渤海海霧在5~7月常見,東部多於西部,集中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北部沿海。
C. 大霧天氣是怎麼形成的 大霧的形成條件
霧的形成原因:
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空氣的溫度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在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
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早晨多霧的原因。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
D. 大霧是什麼原因
大霧是由於溫差的原因,使地面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而形成的。所以這種現象一般都是在冬天才會有。
E. 地理知識:大霧天氣是如何形成的有典型地方麽(國內外)
霧的生成與特定空氣濕度及多種氣侯要素有關,空氣濕度大,流動速度慢,還必須有足以形成霧的空氣小顆粒(如灰塵、煙塵等)。像中國的重慶,地理位置及特殊的地形(四川盆地邊緣),全年氣溫較高,臨近我國第一大河長江,重工業污染嚴重,特別具備形成大霧的條件,所以當之無愧成為我國的霧都。而歐洲西部,常年受西風影響,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導致本地區空氣濕度大,西歐的工業發展迅速,污染也非常嚴重(特別是早期的工業國,如:英國),所以歐洲西部的大霧天也很多,英國首都倫敦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霧都。
F. 霧形成的原因地理答題模板是怎麼樣的
霧形成的原因地理答題模板:溫度低、濕度大、有凝結核(雜質塵埃)、無風、大氣穩定有逆溫、地形封閉。凡是在有利於空氣低層冷卻的地區,如果水汽充分,風力微和,大氣層結穩定,並有大量的凝結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霧。
霧形成的條件: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
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G. 從高中地理角度分析霧的成因是
霧主要是大量水蒸氣在溫度降低時產生的現象。1.隨海拔上升而溫度降低,恰好水氣從底部升上來形成霧。2.早上太陽直射角低,有一定熱量使大量水蒸氣形成。而恰好高一點的地區氣溫低形成霧
H. 影響大霧天氣的主要因素
霧的形成因素
霧的形成貼地層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體,使水平能見度距離降至1千米以下時稱為「霧」,當能見距離在1~5千米時稱為「輕霧」.厚度一般在幾十到幾百米,厚的也可到1千米以上,厚度不到兩米的霧,叫做淺霧. 霧的形成機制:形成霧的機制是近地面空氣由於降溫或水汽含量增加而達到飽和,水汽凝結或凝華而形成霧.(指標T-TD)
影響霧中能見度的因子主要是霧滴的濃度和大小.
霧的分類:
①根據形成過程的不同,霧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蒸發霧.
②按物態分,有水霧、冰霧和水冰混合霧三類,它們分別由水滴、冰 、晶和水滴伴冰晶組成.
③霧的天氣學分類法將霧分成氣團霧和鋒面霧的兩類.此外
冷卻霧:
主要是由於空氣冷卻形成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
一、輻射霧: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稱為輻射霧.一般出現在晴朗、微風而近地面氣層又比較潮濕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季比較容易出現(秋冬季夜間長,晴天多,輻射冷卻量大).
1. 輻射霧的特徵:
①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日變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後最濃,白天輻射升溫逐漸消散;
②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潮濕的山谷、窪地、盆地;
③輻射霧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幾十米到幾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范圍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連成一片.
2.輻射霧的形成條件:
①冷卻條件:晴朗少雲的夜間或清晨(SKC,NSC),地面散熱迅速,使近地面氣層降溫多,有利於水汽凝結.當低空有輻射逆溫形成時,有利於近地面層大量霧滴聚積於逆溫層下而形成輻射霧.
②水汽條件:近地面層水汽充沛時,氣溫稍有下降就會使水汽凝結.濕度越大、濕層越厚,就越有利於形成霧.當空氣被雨和潮濕的地面增濕以後,對形成此類霧特別有利.
③層結條件:近地面氣層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時,就有利於水汽和塵埃雜質的聚集,如又有輻射冷卻作用便易於水汽凝結形成霧.當氣層不穩定時,就有利於上下層熱量的交換和水汽擴散,而不利於霧的形成.
④風力條件:靜風有利於形成露、霜或淺霧,但不利於形成霧;微風(1-3米/秒)對霧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強度及一定厚度的輻射霧,僅有輻射冷卻還不夠,還必須有適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較厚的冷卻層.空氣靜穩時,垂直混合太弱,不利於形成輻射霧,而風速過大(>3米/秒)及溫度層結不很穩定時,垂直混合又太強,也不利於形成輻射霧.
I. 大霧天氣是怎麼形成的 大霧的形成條件
霧的生成與特定的天氣形勢和多種氣象要素有關,其中與低層濕度相關最為密切,因而陸地上的霧也與系統性雲系相伴出現。
霧的類型不同,天氣形勢和前、後期雲場特徵也不相同。如輻射霧多形成在雨(陰)轉晴的時候,因而從雲場上看,霧形成在雲帶移過的地方;平流輻射霧多形成在晴轉陰(雨)的前期,從雲場上看,霧區形成在緊靠西部系統性雲系東側的晴空區;平流霧多形成在陰雨天氣,前期溫度高,空氣濕度大,從雲場上看,霧區就在系統性雲帶南側或雲帶中。
大霧形成的條件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種類:1、輻射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4、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