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更好理解高考地理知識
一、自然地理--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作為自然地理模塊中重要的一個專題,在每年高考中均有題目與此專題相關。考生大多會記住岩石圈物質循環的「三進一出」圖,但往往對於三大類岩石屬性題目存在知識點「空白」。以往教學過程中僅僅通過文字描述告訴學生,花崗岩緻密、玄武岩疏鬆多孔、石灰岩和頁岩成層狀節理等等,或者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很快講過,課堂效果值得商榷。
根據北京考生對於生活的感知,結合往年三大類岩石考點出現的形式,新東方徐亞輝老師認為通過採集岩石樣本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感受三大類岩石的外觀並做區別,以便更好的理解三大類岩石的屬性。例如:花崗岩可以選擇八達嶺長城腳下關溝地區的緻密花崗岩;玄武岩可以選擇《爸爸去哪兒》拍攝地門頭溝爨底村的疏鬆多孔玄武岩;頁岩可以選擇紫竹院公園綠道的層狀節理頁岩等等。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岩石辨別,不僅可以保證知識點的熟記,也可以提高考生學習地理興趣,更可以培養考生的地理素養,可謂是「一舉三得」。
二、人文地理--新工業區
該知識點屬於人文地理工業專題。近些年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考題多以綜合題的區位優勢分析和產業結構調整為主。傳統教學多採用課本實例--美國「矽谷」,進行區位分析,並將此分析方法應用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工業區和中國的中關村工業區。從課堂效果上看,多數考生對於區位因子的含義理解不深刻,區分不明確,導致答題錯誤率較高。
通過分析近三年北京高考真題和各區模擬題考察此知識點的題目,新東方老師發現考題多以京津冀鄉土地理為背景對新工業區進行命題。因此,新東方老師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中關村高新工業區區位分析出發,融入北京鄉土地理知識,設計教學流程。例如:地租可以聯系西北三四環外房價;交通可以計算中關村的地鐵和公交線路數量;技術可以思考高等院校的分布等等。此種教學設計可以幫*****生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含義,大大提高區位分析題目的正確率。
三、區域地理--港澳特別行政區
區域地理是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應用,考生在學習區域地理過程中往往由於沒有當地文化背景,使得理解當地知識存在偏差。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多出考試基本是「死記硬背」參加考試,題目稍稍變化就會出錯。在傳統的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套路逐一展開,學生聽起來比較乏味,課堂效果有待提高。
針對這一問題新東方一對一徐亞輝老師以《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為例,從考生身邊「特」字頭公交車入手,抓住一個「特」字展開教學(下圖為我的教學設計)。通過課後學生反饋,此種教學設計考生更能接受,也能充分體現學科特點。
「凡教學地理,必須自己知至未知,自兒童日常所慣於見聞之物,而推至於未睹未聞,自個人所受環境之影響,而推廣及於社會全體,是故教學地理,開始必自本土地理著手。」竺可楨教授的這段話講解了認知的一般規律。如果沒有對周圍環境事物如山川、道路、天氣變化等感知,就難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因此,在課堂中講解北京鄉土地理可以更好讓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對於課堂效果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② 高考地理的材料題有哪些解題技巧
(一)明確答題方向
1.特徵描述
2.成因問題
自然環境有整體性和差異規律;因果關系規律;資源環境優勢、缺陷的形成,災害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原因。注意用聯系的觀點,地理災害的成因分析尤其應如此。
(1) 自然環境特點——性質特點的綜合成因分析。
這類題先定位最為重要。應注意圖表中的數值,在平面地圖中植被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以「水環境」為中心,圍繞「氣候——地形」這一重點的成因因子來分析。
如:氣候分析可從①氣溫高低: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寒暖流,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地形——地勢高低,人——植被破壞和城市熱島。
②降水多少:風、壓——環流形勢(西風帶、低壓帶、海風是多雨的),地形——迎風坡與背風坡,洋流——寒暖流,人——對林、草、湖、濕地的破壞與保護。
這類題目要排除雷同條件,突出主導因素。這也是近幾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范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中、小范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例1台灣火燒寮成為我國「雨極」的原因。
【答案】 臨海空氣濕潤,水汽豐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來的冬季風經海洋變性,水汽易達到過飽和。
【技巧點撥】這是小范圍局地因素所致。
例2比較舊金山和洛杉磯的氣候特點異同。
【答案】 同:兩者均為地中海式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因為兩均處於30°~40°N的大陸西岸。
異:舊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磯長,年降水量較大;洛杉磯比舊金山高溫乾旱季節時間長。因為舊金山受西風控制時間長;洛杉磯受副高控制時間長
【技巧點撥】這是大地理環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
例3 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和措施?
【答案】成因: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又曾為黃河的洪泛區,河床高懸。 ③人(社會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調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
氣候的變化、天氣的變化:多從近地面的熱力環流(風壓流原理)進行分析,用「熱(高溫) 低(壓)升(氣流上升)雨(成雲致雨);冷(低溫) 高(壓) 沉(氣流下沉) 晴(乾燥晴朗)」進行邏輯分析。
如:某地雲雨多,應扣住「大氣運動降溫」——氣流「升空」或向高緯流是什麼原因?某地乾旱少雨,應扣住「大氣運動升溫」——氣流「下沉」或向低緯度流是什麼原因?某地「冷」是如何變冷的?「熱」是如何變熱的?
例4簡要分析,秋冬季「霜打窪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氣雲量少,大氣逆輻射弱,近地面水汽易達到冰點。夜裡,地面向空中散熱,山頂的空氣比山下的空氣溫度下降得更快,於是下面的暖空氣往上跑,山頂的冷空氣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氣到達山谷或窪地後,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山谷和窪地中。於是,夜裡山谷和窪地中的冷空氣愈積愈多,氣溫便降得很低。一般窪地要比周圍的平地氣溫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還沒有霜時,谷地和低窪地中就會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話,那末山谷和窪地中的霜就更重。
技巧點撥】歸納起來:某地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氣旋控制——晴天多,雲量小;地處內陸,熱容量小,變溫快;天氣系統轉換等。
海上什麼時候出行多與風浪有關。其邏輯關系為「溫差大(如冬季)→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溫差小(如夏季)→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時倒推。
如:美英在二戰中沒有在11月而是選擇在6月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原因。——因6月中高緯間的溫差小,氣壓梯度差異小,風力小,風浪小,可減少渡海作戰的非戰斗傷亡。
我國首次三大洋科考選擇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東亞與北太平洋間溫差小,氣壓差異小,季風弱,風浪小,可方便、准確科學地采樣。
河水的補給。對於課文的知識點應知各個典型地區性的主要補給類型,特別是我國各個大區的補給類型。先定地區——南北半球、大氣環流緯度帶、海陸位置。
根據材料定補給類型。我國東北是春季積雪融水、夏季雨水補給。江南是春雨降水適量、夏季雨水大量補給。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華南是春季鋒面雨、盛夏台風雨補給。地中海氣候則是冬雨補給。
季節的演變應注意:6月22日(7月)前後愈往北白晝愈長,北半球晝長夜短。12月22日(1月)前後愈往北白晝愈短,北半球晝短夜長。
3.分布規律問題。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鎮體系分布規律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上海「寶山鋼鐵廠」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又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於與緯線平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點、線、面」綜合考慮解答。
4.評價問題。
回答此類問題注意兩點:
第一、根據題目要求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問題;
第二、從對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方面綜合分析。
5.推斷問題。
根據材料,審明題義,回歸教材,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准確表達。
6.區位問題。
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
(二)重視圖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1.圖像表達特點。
地理圖像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字、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等的確切地理位置。
「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深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等潛水位線、等太陽高度線、等地球自轉速度線等)、交通線(鐵路、公路、航空、航海、內河水運等)、輸水(氣、煤、電)線、生產網路線、地理要素相關線等。
「面」——聚落、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在大比例尺地圖中,點狀地理事物則呈面狀分布)。
「箭頭」——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大洋環流、大氣環流、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地殼物質循環等);②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動力、產品、市場信息等);③工藝流程等;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2.圖表數量特點。
統計表格——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估算勿精算。
①同一時段,比較不同地區的發展差異; ②同一地區,比較不同時代(或時段)的發展差異;
③同一區域,以史為鑒——頌今或警世; ④多個區域進行比較,借鑒取經或突出特色。
扇狀(餅狀)統計圖和三角坐標統計圖——以地理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①判斷地理要素主次關系; ②分析成因、進行評價、分析對策。
柱狀、折(曲)線統計圖——以時間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折(曲)線圖用來顯示某一變數是如何隨另一變數而變化的。只有當變數是連續性數據時,才能用折(曲)線圖。折(曲)線圖是一種十分有用的工具,因為折(曲)線圖還能用來預測一些實驗中沒有測量的數據。
①揭示時空分布特色、時代進步表現; ②說明時空差異原因。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為主。
①從數形狀態分析區域特點:注意其疏密、平曲、開閉、趨向,數值標准及單位。相鄰兩根線的關系是難點,應特別注意。②分析成因及評價。
直角坐標統計圖——以兩兩地理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標位置及變化趨勢;②分析成因、評價影響。
3.地圖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可劃分為:
「區域分布圖」——以區位分析為主:
①掌握好區域空間定位方法,取得解題「入場券」;②把握區域地理特徵,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勞動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空間區位聯系;④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整治開發的對策。
「概念圖」——概念圖在對一些概念較多的主題進[行整理時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圖從總的概念出發,逐步展開,顯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個個小概念的。這樣整理之後,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運輸網中的形式和層次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
「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地理要素間的聯系,緊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②分析該事物的影響。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間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②分析地理環境整體性和意義。
「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流程圖能夠幫助理解某組事件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發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過程的各個階段,或某一程序的各個步驟。建立流程圖時,首先把每個事件簡要地寫在方框內。然後,把最先發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發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類推。最後,把各個事件依次用箭頭連接起來。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
「漫畫圖」——以環保主題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來說明漫畫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韋恩圖:韋恩圖是用於顯示事物異同點的方法。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重合的圓組成。每一個圓代表一個特定的概念或觀點。概念之間的共同特徵(相似點)寫在兩個圓重疊的區域內,各自的特徵(不同點)則寫在相應圓中重疊區域以外的部分。目前高考中較少見。
(三)學會審題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②審設問;③審題分。
1. 定范圍——確定考的哪部分知識要點。
2. 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 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
4. 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答題要點。
5. 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四)表達准確
文科類主觀題一般是滲透思想觀點的完整短文,答題時,要有概括有說明。用地理語言回答問題,言之有據,無廢話,不離題;在語言使用上,要用直觀、明確、精練、科學化的語言,用詞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題規范
「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規范答題的宗旨。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可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一般一個要點是2分或3分,這樣如果是8分的題至少就得答出四個要點。答題一定要規范化、序號化、段落化,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也許會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六)答題步驟
1.讀懂題意:考生首先必須能夠讀懂題意,找出關鍵詞,把握試題的中心含義,以及試題作答要求,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圖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因此,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准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並要注意將圖像、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3.注意聯系: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要關注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
4.准確表述: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後,要進行答案的構思,並能夠用准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
③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辯證評價類:設問中一般有「評價」「影響」「分析利弊」等關鍵詞
➤評價類試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1.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辯證闡述,針對優勢和不足進行全面論證;二要從多角度分析利弊。影響類的問題可以從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加以分析;而區位問題或發展條件評價類問題,可以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給出限定條件,如「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從××方面進行評價」。
二、意義類:要注意兩個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五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舍棄。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並按照試題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三、對策措施類
設問形式:常見設問詞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議」「發展方向」等
➭ 在解答措施類試題時,要把握兩點:
1.即使題中沒有對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該類試題時也應該先找出造成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原因,然後針對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題時有兩個注意:
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應從改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方面來尋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一般應該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點應全面,有針對性、合理性。
● 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確定
① 發揮區域自然條件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確定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結構)
② 防止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持續發展地區經濟,防止生態問題出現的主要措施。
●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①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②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④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綜合題解題技法之一——特徵類設問答題模板
1.設問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圖中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描述」圖示地區年降水量或地形區「分布狀況」,「簡述」圖中某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變化等方面
「歸納」河流的「主要特徵」等。
2.答題模板
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的基本思路如下:
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
↓
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
↓
特徵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包括區域內地形、土壤、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徵;區域人類活動的主要特徵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遊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徵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
↓
簡潔、准確描述
3.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正確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徵:地形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名稱及分布。
②地勢特徵:地勢起伏狀況(如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勢較高)。
③地表環境特徵: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徵:水量、汛期(長短、次數)、結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蘊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徵:發源地、流向與注入海洋,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對稱與否)及河網形狀,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區。
⑥氣候特徵:氣溫(季節變化、積溫、生長期)——熱量條件,降水(季節變化、干濕變化)——水分條件,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
⑦農業生產特徵: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農業部門結構、生產水平(商品率、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集約化程度、專業化水平)。
⑧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
⑨區域特徵: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水文)、社會經濟特徵(農業、工業、貿易、旅遊、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
(2)描述語言的組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明確要描述什麼,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原理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層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專業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准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而不能口語化等。
例如,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徵,首先要明確當地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徵是描述的內容和方向;其次,氣候特徵的描述主要可從氣溫和降水兩個角度進行,在描述時要考慮氣溫和降水的搭配,如是否雨熱同期等;最後,描述要用簡潔、准確的專業用語,如我國東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不能將其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相混淆,另外描述的關鍵詞要准確,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描述為「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少雨」是不全面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應該是「低溫」,且「冬季、夏季」不能說成「冬天、夏天」(太口語化),因此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應描述為「夏季高溫(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⑤ 高考地理如何審題(詳細點)
高考地理審圖、審題方法和行文策略
一、審圖
(一)地理的圖象特點:
地理形象材料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 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時序;
2、「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交通線、生產網路線、要素相關線條等;
3、「面」——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
4、 「箭頭」——
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洋流、大氣、生態物能、地殼物質等的循環);
② 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力、產品、市場信息等);
③工藝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二)地理的數量特點:
定量定性分析地理數理統計圖表。
(1)表格統計: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約算勿精算:
①一定的時間比較空間發展差異;
②一定的空間比較時代、時段差異;
③一定的區域以史為鑒頌今或警世結題;
④多區域以比較借鑒取經或突出特色結題;
(2)扇狀統計、三角坐標統計圖:表達為「以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①判斷要素主次序列;
②分析成因、評估及對策結題。
(3) 柱狀統計圖:以時序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①以揭示說明時空分布特色或時代進步的表現;
②說明時空差異原因結題。
(4)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表達為主;
①從數形狀態分析區域特點:注意其稀密、平曲、開閉、趨向,數值標准及單位。相鄰兩根的線的關系是難點,應特別注意。
②分析成因及評價結題。
(5) 直角坐標統計:以兩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標位置及變化趨勢;
②以分析成因、評介其影響結題。
(三)地圖的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劃分為
(1) 「區域分布圖」—區位分析為主。目標為
①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間區位聯系。
③從主題要求出發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對策結題。
(2) 「概念圖」—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
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結題;
(3)「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要素間的聯系;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該事物的影響結題;
(4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結題。
(5)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序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見前述)
(6)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
②以整體性特點和意義分析結題。
(7)「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
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結題。
(8) 「漫畫圖」:環保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說明和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二、審文
審文字材料對高考地理的答題文字的組織十分重要。
1、審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題制宜,確定思路:
⑴看問題的主題——主題是命題的「眼睛」
⑵讀文字材料
⑶閱讀圖象材料。
要注意分析題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語」——確定題中主題,認定答題方向;
找「狀語」——鎖定季節(7月或1月份。鎖定空間位置(VS記憶母圖)。
找「定語」——鎖定概念內涵外延,限定的時刻季節月份和地理空間。
找「謂語」——確定主賓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包括、不包括?因、果?等
找「賓語」—---選擇題中的子項,成敗在此一舉。常用排除法,否定三項,找出目標項。客觀題就是用文字表達。
找「動詞」—— 動詞會告訴你:在材料中的「人物」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情」。 在題中告訴你「要答什麼內容?」 組織文字、畫圖、選取字母等
找「連詞」——看看要你回答幾個問題?這也是常丟分的原因。
2、對圖象處理過程為:
①看圖名定主題 。
②看圖例鎖定區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間聯系.
④分析、歸納、綜合,推理出答案要點,羅列①、②、③或甲、乙、丙。
3、注意地理試題均有明確的時間、地點、主題要求、答題方向和提示條件。
三、應對審題能力薄弱環節
(一)學會審題
A、選擇題的審題步驟
排錯法:(1)題肢本身錯 (2)與事實不符 (3)與題干無關
排異法:(1)張冠李戴 (2)因果倒置 (3)二次推理
怎樣「排錯」「排異」:(1)審題干 (2)審要求 (3)審題枝
B、主觀性試題的審題步驟
主觀性試題的類型:
①判斷分析法 ②理解說明法 ③歸納演繹法 ④比較分析法 ⑤綜合分析法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 ②審設問 ③審題分
1.定范圍— ——確定考的學科哪部分。
2.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條目和考什麼熱點。
4.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考有是簡答題,還是簡述題或論述題。
5.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C、材料論述類的解題方法
1、讀懂題目——否則答非所問,勞而無功
2、回歸教材——否則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體思維——否則缺乏全面,難有創意
4、多法並用——否則不屬開放,背離改革
5、自然銜接——否則思路難清,高分無緣
D、漫畫審題方法
一審標題————抓住「畫眼」
二審畫面————顧及「邊角」
三審文字————找准「鑰匙」
四審誇張————弄清「外音」
(二)、研究設問 准確作答
1.意義類、利於類—--拓展思維,言之有理,說法不錯
2.反映類、概括類—--直接概括材料中蘊涵的教材觀點
3.啟示類、認識類—--聯系實際,重在說明自己怎麼做
4.說明類、理解類—--圍繞要求,三問三答,形成整體
5.辯析類、評析類—--正誤評價,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6.建議類、打算類—--廣泛代表,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高考地理審圖、審題方法和行文策略
一、審圖
(一)地理的圖象特點:
地理形象材料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 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時序;
2、「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交通線、生產網路線、要素相關線條等;
3、「面」——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
4、 「箭頭」——
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洋流、大氣、生態物能、地殼物質等的循環);
② 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力、產品、市場信息等);
③工藝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二)地理的數量特點:
定量定性分析地理數理統計圖表。
(1)表格統計: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約算勿精算:
①一定的時間比較空間發展差異;
②一定的空間比較時代、時段差異;
③一定的區域以史為鑒頌今或警世結題;
④多區域以比較借鑒取經或突出特色結題;
(2)扇狀統計、三角坐標統計圖:表達為「以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①判斷要素主次序列;
②分析成因、評估及對策結題。
(3) 柱狀統計圖:以時序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①以揭示說明時空分布特色或時代進步的表現;
②說明時空差異原因結題。
(4)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表達為主;
①從數形狀態分析區域特點:注意其稀密、平曲、開閉、趨向,數值標准及單位。相鄰兩根的線的關系是難點,應特別注意。
②分析成因及評價結題。
(5) 直角坐標統計:以兩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標位置及變化趨勢;
②以分析成因、評介其影響結題。
(三)地圖的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劃分為
(1) 「區域分布圖」—區位分析為主。目標為
①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間區位聯系。
③從主題要求出發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對策結題。
(2) 「概念圖」—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
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結題;
(3)「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要素間的聯系;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該事物的影響結題;
(4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結題。
(5)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序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見前述)
(6)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
②以整體性特點和意義分析結題。
(7)「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
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結題。
(8) 「漫畫圖」:環保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說明和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二、審文
審文字材料對高考地理的答題文字的組織十分重要。
1、審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題制宜,確定思路:
⑴看問題的主題——主題是命題的「眼睛」
⑵讀文字材料
⑶閱讀圖象材料。
要注意分析題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語」——確定題中主題,認定答題方向;
找「狀語」——鎖定季節(7月或1月份。鎖定空間位置(VS記憶母圖)。
找「定語」——鎖定概念內涵外延,限定的時刻季節月份和地理空間。
找「謂語」——確定主賓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包括、不包括?因、果?等
找「賓語」—---選擇題中的子項,成敗在此一舉。常用排除法,否定三項,找出目標項。客觀題就是用文字表達。
找「動詞」—— 動詞會告訴你:在材料中的「人物」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情」。 在題中告訴你「要答什麼內容?」 組織文字、畫圖、選取字母等
找「連詞」——看看要你回答幾個問題?這也是常丟分的原因。
2、對圖象處理過程為:
①看圖名定主題 。
②看圖例鎖定區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間聯系.
④分析、歸納、綜合,推理出答案要點,羅列①、②、③或甲、乙、丙。
3、注意地理試題均有明確的時間、地點、主題要求、答題方向和提示條件。
三、應對審題能力薄弱環節
(一)學會審題
A、選擇題的審題步驟
排錯法:(1)題肢本身錯 (2)與事實不符 (3)與題干無關
排異法:(1)張冠李戴 (2)因果倒置 (3)二次推理
怎樣「排錯」「排異」:(1)審題干 (2)審要求 (3)審題枝
B、主觀性試題的審題步驟
主觀性試題的類型:
①判斷分析法 ②理解說明法 ③歸納演繹法 ④比較分析法 ⑤綜合分析法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 ②審設問 ③審題分
1.定范圍— ——確定考的學科哪部分。
2.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條目和考什麼熱點。
4.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考有是簡答題,還是簡述題或論述題。
5.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C、材料論述類的解題方法
1、讀懂題目——否則答非所問,勞而無功
2、回歸教材——否則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體思維——否則缺乏全面,難有創意
4、多法並用——否則不屬開放,背離改革
5、自然銜接——否則思路難清,高分無緣
D、漫畫審題方法
一審標題————抓住「畫眼」
二審畫面————顧及「邊角」
三審文字————找准「鑰匙」
四審誇張————弄清「外音」
(二)、研究設問 准確作答
1.意義類、利於類—--拓展思維,言之有理,說法不錯
2.反映類、概括類—--直接概括材料中蘊涵的教材觀點
3.啟示類、認識類—--聯系實際,重在說明自己怎麼做
4.說明類、理解類—--圍繞要求,三問三答,形成整體
5.辯析類、評析類—--正誤評價,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6.建議類、打算類—--廣泛代表,闡明理由,表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