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地理 某地的日出,日落在地圖上怎麼看
某地剛好在晨線上就是日出,在昏線上就是日落。
晨昏線上的不同的點時間不一定相同。如圖所示:
A和B點都位於晨線上,所以AB兩點此時都正好日出,但由於兩地不在同一條經線上,所以兩地時間並不相同。(時間是否相同主要看是否在同一經線上)
而AC兩點位於同一條經線上,兩點時間是一樣的。但C點不在晨線上,所以A日出,C卻還沒有日出。
2. 高中地理 跪求解答 南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向如何判斷
北半球每個地方,當地地方時12時,太陽位於正南.
依據每日晝長,可推知每日日出日落時間,據此推知與正南方向(12時)的角度差.
例如春分、秋分晝長12小時,6時日出,與12時正南相差90度,日出時太陽位於正東,
同理,日落時,太陽位於正西.
夏至日,晝長大於12小時,日出、日落時與正南方向的角度差大於90度(整個白天大於180度),所以日出時太陽位於東北,日落時,太陽位於西北方向.
東、西半球都一樣.南半球正午太陽方向是正北,東西沒有任何變化,他們在冬至日是,日出於東南,日落於西南.
3. 關於地球地理
一、晝夜交替
1、晝半球與夜半球的產生
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光球體。
2、昏線及其判斷
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即晨昏線,晨昏線平分地球,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二分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二至日晨昏線與經線圈夾角最大,夾角為23°26′。此時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
黑夜→晨線→白晝;白晝→昏線→黑夜
3、太陽高度及其在一日內的變化
晝夜交替的實質是某地點在一日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地點位於晝半球、夜半球、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不同(>0,<0,=0);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不同(>0,<0,=0)。
4、晝夜交替
隨著地球自轉運動,晨昏線不斷移動(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各地太陽高度不斷變化,產生晝夜交替。
太陽日時間不長,使地表溫度日變化不是很劇烈,有利於生命生存和發展。
東行的觀測者看到晝夜交替周期縮短,西行的觀測者看到晝夜交替的周期延長。
例如:假定有一觀測者乘飛機沿某條緯線向東飛行,飛行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起始位置為60°E,一小時後飛機將飛到90°E上空,12小時後飛到60°E,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周期。
如果地球只有自轉沒有公轉,地球上會有晝夜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個恆星日;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地球上也會有晝夜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是一恆星年;如果地球的自轉周期等於公轉周期,地球上不會有晝夜交替。
二、地方時
1、地方時的產生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比較偏東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點後看到日出,產生了地方時。使用地方時有很多不便。
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鍾。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地方時±4分鍾/1°×兩地經度差
某地經度=已知地經度±1°/4分鍾×兩地地方時差(分鍾)
2、時區的劃分和區時
7.5°W~7.5°E為零時區,零時區向東、西兩側每隔15°劃分出一個時區。172.5°E~180°為東12區,172.5°W~180°為西12區,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中央經線所在地的地方時間為該時區的區時。
3、時區和區時的計算
時區計算:經度數除以15,商的小數點後第一位四捨五入。
例如:140°E位於哪個時區?
140÷15≈9.3 即東9區
區時的計算:先算兩地時區差,即用偏東地點時區數減去偏西地點的時區數(東時區取正,西時區取負);然後用已知地的區時減去或加上時區差即可(已知偏西地點求偏東地點用加,已知偏東地點求偏西地點用減)
4、日期變更線
有兩條,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期變更線不完全與180°經線重合,三處有彎曲。
日界線兩側鍾點相同,日期差1天。東12區日期比西12區日期早一天(多一天)
由西向東行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行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地方時為0
時的經線位置是不確定的,經常變化。由西向東行過0時經線,日期加一天,由東向
西行過0時經線,日期減一天。
5.日期范圍的判定
地球上新的一天開始於地方時間0時的經線,隨著0時經線西移,「今天」的范圍逐漸擴大,「昨天」的范圍逐漸縮小。
已知某時區的區時,如何判定「今天」的范圍佔全球的比例?
⑴由該時區區時推算出東12區是區時X,再用東12區區時X除以24.如果東12區屬於「今天」,「今天」在全球的范圍為X/24,如果東12區屬於「明天」,則「今天」的范圍為1-X/24。
⑵由該時區區時推算出0時所在的時區,再算出該時區與東12區的時區差,用該差值除以24即可。
如果0時區為0點,全球「今天」與「昨天」的范圍各佔一半;如果0時區為12點,全球屬於同一天,即此時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與180°經線重合。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方向的偏移
1、偏向規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2、偏轉方向的判斷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將手掌伸平,掌心向上,讓四指指向物體不受力時運動方向,拇指指向為近似的物體偏轉方向。
3、偏向產生的原因
地轉偏向力 F=2mvωsinФ
地轉偏向力大小與當地緯度的正弦值成正比,緯度越高,地轉偏向力越大,偏角越大。兩極點附近地轉偏向力最大,赤道上為零。
4、地轉偏向力的應用
⑴對河岸的影響,河流兩岸不對稱
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蝕為主,河流岸邊比較陡峻,一些凹岸處可建港口;左岸以沉積為主,河岸比較平緩,水淺。
⑵對大氣運動的影響
大氣環流,三圈環流,近地面風向的形成
⑶對洋流運動的影響
四、對地球形狀的影響
地球自轉產生慣性離心力,使赤道略鼓,兩極稍扁,形成橢圓球體。赤道半徑略大於極半徑。
五、晝夜長短的變化
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經線圈分割成晝弧和夜弧。晝弧大於夜弧,則白晝長於黑夜;反之則反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地球上同一地點在一年中晝夜長短不同,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緯度)晝夜長短不同,會有規律變化。
1、晝夜長短隨緯度變化
夏至日,晝長由南向北逐漸延長,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極晝范圍最大),夜長由北向南逐漸延長,南極圈以南出現極夜(極夜范圍最大)。
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夏半年晝夜長短情況同夏至日類似。
冬至日晝長由南向北縮短,夜長由北向南延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極夜范圍最大),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極晝范圍最大)。
二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同一時刻,地球上某地點的晝長等於該地點緯度數相同的另一半球對應點的夜長。
2、晝夜長短隨時間變化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夜長最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南半球各地夜最短晝最長。
同一地點的最長晝等於最長夜。除二分日外,緯度越高的地點晝長與夜長差異越大,例如二至日南北極圈晝長與夜長相差24小時
3、晝夜長短的計算
晝長=晝弧所跨經度÷15
晝長=(12-日出時間)×2
=(日落時間-12)×2
=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不同地點不同日期除晝夜長短不同外,正午太陽高度也不同。
1、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上正午太陽高度最大達90°,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降低。某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地點可能有兩個(位於同一條經線上,與太陽直射緯度之間緯度差相同),也可能只有一個(正午太陽高度為90°的地點;正午太陽高度小於太陽直射點緯度數的地點)。
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
2、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的變化
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太陽直射點上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一年內,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在90°~66°34間變化,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
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回歸線上有一次直射,回歸線以外無陽光直射。
3、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H=90°-∣Ф-δ∣
Ф為當地地理緯度,取正值,δ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地夏半年時取正值,冬半年時取負值。
例:計算北京在二至日,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
夏至日:H=90°-∣40°-23°26′∣=73°26′
冬至日:H=90°-∣40°-(-23°26′)∣=26°34′
二分日:H=90°-∣40°-0°∣=50°
4、太陽高度分布的一些規律
⑴極晝所在半球極點的太陽高度在數值上等於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
例如:太陽直射點位於20°N,北極點的太陽高度為20°
出現極晝的緯線圈,其「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等於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數的2倍。
⑵極晝區最低緯度數值在數值上等於90°減去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
例如:太陽直射20°N,北半球極晝范圍為90°-20°=70°N
⑶極晝區最低緯度處子夜的太陽高度為0°。極晝區其它地點的子夜太陽高度在數值上等於該處緯度值減去極晝區最低緯度數。
例如:當70°N以北出現極晝時,75°N處子夜的太陽高度H=75°-70°=5°
⑷一日內,位於同緯度的各地,其太陽高度由正午12點所在地點向東、西兩側降低;如
果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某地太陽高度在數值上等於90°減去兩地經度差。
例如:某日太陽直射赤道上120°E的地點,此時90°E的太陽高度為
90°-(120°-90°)=60°
七、光照圖的判斷
1、判斷南北極或南北半球
⑴側視圖,通常是上北下南
⑵俯視圖: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根據經度變化規律判斷(東經度沿逆時針方向增大的為北極圖;沿順時針方向增大的是南極圖)
2、確定晨昏線
晨昏線是過球心的大圓,所在平面永遠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昏線各佔一半,緯度最高的兩點即位其分界點。晨昏線在地表每小時西移15°。
一般地,在二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晨昏線與緯線垂直,晨昏線過極點。其餘任何時候晨昏線都與經線斜交,其夾角范圍在0°-23.5°之間。
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白晝過渡到黑夜為昏線,由黑夜過渡到白晝為晨線。
3、確定地方時
同一條經線上各點的地方時相同,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越往東鍾點越大。 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時,太陽直射點所在地方時為12時。
晨昏線與極晝圈的切點處地方時為0點或24點,與極夜圈的切點處地方時為12點。
俯視圖中,晝半球最中間經線所在地方時為12點,夜半球最中間經線所在地地方時為0點,側視圖中晝半球最外圈經線所在地為12點,夜半球最外圈經線所在地為子夜0點。
4、太陽直射點位置的判斷
經度的判斷:太陽直射點的經度即地方時為12點經線的經度。
緯度的判斷:二分日赤道,夏至日北回歸線,冬至日南回歸線。若北緯(南緯)Φ度以北(以南)出現極晝。太陽直射點緯度為北緯(南緯)90°—Φ;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在數值上等於晨昏線與經線的夾角。
5、判斷日出、日落時間
日出(日落)時間即該地所在經線與晨線(昏線)交點時刻,即該交點所在地的地方時。同一緯線上的各地同一日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時刻相同。二分日全球均為6點鍾日出,18點日落;赤道上全年6點日出,18點日落。
日出時刻=12-晝長/2=日落時刻-晝長
日落時刻=12+晝長/2=日出時刻+晝長
6、判斷日出、日落方位及日影朝向
太陽直射赤道時,全球各地日出正東方向,日落正西方向;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外,全球各地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北極圈上日出正北,24小時後復在北點落下。南極圈上日出正北,隨即落下;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外,全球各地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南極圈上日出正南,24小時後復在南點落下。北極圈上日出正南,隨即落下。
日影朝向始終和太陽升落方向相反。
7、判斷正午日影朝向及長短
正午日影朝向取決於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正午日影朝向隨空間、日影長短隨時間和空間變化。
北回歸線以北地區,終年日影朝北(極點除外);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日影終年朝南(極點除外);北半球夏(冬)至日,北(南)回歸線及其以北(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最大值,正午日影最短;南(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日影有時朝南有時朝北。
8、計算樓距
為了更好地保持各樓層都有良好的採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的距離。
以我國為例,設南樓高度為H,則兩棟樓間最小距離:
L=Hcot(90°-∣Ф-δ∣)
Ф為當地地理緯度,取正值;δ為太陽直射點緯度,取負值(冬至日)。
南樓越高,樓間距應越大;緯度較低的地區樓距可較小些;緯度較高的地區,樓間距應較大些。最小樓間距實質是南樓在一年中最長的影長。山坡的陽坡上兩座樓之間的樓距可近些;山坡上的陰坡兩座樓之間的樓距應遠些。
4. 地理,當全球的兩個時期昨天:今天=5:3,問此時呃呃北京時間是多少
昨天:今天=5:3,今天的所佔比重為360X 3/8=135度,0 時經線為180-135=東經45度;
北京時間(東經120度)比東經45度早,經度差為120-45=75度,時差為75/15=5小時,所以北京時間是
今天0點+5小時=今天5點。
答案:北京時間是今天5點。
5. 地理坐標中如何判斷哪個坐標點先迎來日出
按照時區定義的規則,180度經線是最早迎來新的一天。其次是東12區、東11區、東10區。。。。中時區、西1區、西2區。。。。西11區、西12區。判斷出坐標點在哪個區,然後根據上面的順序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6. 高中地理: 如圖:只知道180°和0時以及陰影和非陰影的日期怎麼判斷地球自轉方向
1、180°經線東側是昨天(3月1日),西側是今天(3月2日);
2、0時經線東側是今天(3月2日),西側是昨天(3月1日)。
記住上面兩條就會了:地球都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此圖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方向,為北半球。
7. 如何判斷自己所處的地理坐標
沒有設備,絕對無法確定你的位置。有太陽就能判斷方向,要是沒有太陽,你悲劇了
8. (高中地理)已知地方時,如何判斷太陽方位
【日出日落】太陽直射點在「某」半球,全球日出東「某」,日落西「某」
如: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都日出東北,日落西北。
【正午方位】太陽直射點在該地「某」方,正午太陽在正「某」方(南/北)
如:夏至日,北京,40°N,正午,太陽直射點在它南方,正午太陽在正南方向。
其他時間,根據時間更靠近日出日落還是正午判斷,剛日出沒多久就接近日出方位,日出有一段時間了就在東南方位,正午之後在西南方位,准備日落就接近日落方位。
當然,具體的太陽方位有一套完整的計算公式。感興趣可以在這個在線課件操作看看網頁鏈接,或者更深入研究網頁鏈接
9. 天文地理學問題:昨天今天明天哪天更長
昨天(如果你是生活在無盡回憶中的人)
今天(如果你是個做實事的人)
明天(如果你是個愛幻想的人)
10. 高中 地理
三、怎樣利用經緯網定方向
1.根據兩地緯度判斷南北方向
若兩地都是北緯,緯度數值大的地點位置偏北,數值小的地點位置偏南;若兩地都是南緯,緯度數值小的地點位置偏北,數值大的地點位置偏南;若兩地中的一地為北緯,另一地為南緯,則北緯的地點位置偏北,南緯的地點位置偏南。北極點四周皆為正南方向,南極點四周都是正北方向。
2.根據兩地的經度判斷東西方向
若兩地都是東經度,經度數值大的地點偏東,經度數值小的地點偏西;若兩地都是西經度,則經度數值小的地點偏東,經度數值大的地點偏西;若一地為東經度,另一地為西經度,則把兩地的經度數值相加,如果他們的和小於l 80。,那麼東經度的地點偏東,西經度的地點偏西.如果兩地的經度和大於1 80°,那麼西經度的地點偏東,東經度的地點偏西。 四、怎樣利用經緯網量算距離
首先明確,地球為近似球體。所有經線均為半圓,其長度約為赤道的一半,故可得出同一經線上緯度差1。經線長約為ll 1 km;所有緯線均為圓,且長度向兩極遞減,與赤道關系可表示為L緯=L赤•cosa(a為地理緯度).故可推得任一緯線圈上,經度差1°.其長約為11 l•cosα km。
1.若A、B兩點經度相同,則只要算出兩點之間的緯度差,再用緯度差乘以11 1 km即可。
2.若A、B兩點緯度相同,A、B兩點間距離約為1l l•θcosαkm,其中θ為A、B兩點間經度差.,α為A、B兩點的地理緯度。
3.若A、B兩點經度不同,緯度也不同,計算兩需要進行模糊估算。一是可以先假設兩點的經度相同或緯度相同,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或縮小;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進而算出兩點間距離。
【注意】 (1)60°緯線的長度相當於赤道長度的一半。(2)緯度數相同的緯線其長度相同。
五、地球上任意任意點之間的最短距離
球面上兩點(不在同一條經線上)間的最短距離為球面上過兩點的大圓的劣弧長,具體掌握以下兩種情況,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
1.若兩地經度和等於1 80。,過這兩點的大圓便是經線圈。最短航程經過兩點,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
(1)同位於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過取點後,再向南。(如上圖中的圖I)
(2)同位於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過極點後,再向北。(如上圖中的圖Ⅱ)
(3)兩地位於不同半球,這時需要討論,要看過北極點的為劣弧還是過南極點的為劣弧,確定後再討論。如果過北極點為劣弧.則先向正北,後向正南;反之則先向正南,後向正北。-
2.兩地經度和小於1 80。,則過兩點的大圓不是經線圈,而是與經線圈斜交。最短航程不過兩極點,具體又可分為兩種。
(1)A地位於B地的東方,從A到B的最短航程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後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後向西北;位於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方法同上。 (如上圖中的圖Ⅲ)
(2)A地位於B地的西方,從A到B的最短航程為:同在北半球,先向東北,再向東,最後向東南;同在南半球,先向東南,再向東,最後向東北;位於不同半球時需討論,方法同上。(如上圖中的圖Ⅳ)
(2)利用經緯網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人,在地球上的任何地點,始終不改變方向,沿著經線向南或向北走,最終會到達南極點或北極點。但過極點後,再向前走,就改變方向了,因而沿著經線不改變方嚮往前走最終是不能回到出發點,這是因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且緯線是一個整圓。
例2.從A地(60°N,90°E)到B地(60°N,140°E),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東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東南,再向東,最後向東北走
D.先向東北,再向東,最後向東南走
簡析:如果將地球近似看著正球體,過地表兩點和地心的平面與地表的交線為一正圓,該圓被地表這兩點一一般分為優弧和劣弧,其中劣弧為這兩點間的最短跳距離,因此,當這兩點位於赤道或同一條經線(圈)上時,這兩點的最短距離為赤道或該經線(圈)被這兩點分割的劣弧長度。答案:D
【例3】不考慮海陸、地形、冰雪等條件,有人從極點附近(包括極點)某地出發,依次向正北走5千米,正東走35千米,正南走5千米正好回到原地。從極點上空看,向東走時可能
A.逆時針走了<180º的圓弧 B.逆時針走了>180º的圓弧
C.順時針走了<360º的圓弧 D.順時針走了>360º的圓弧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繪出南極點或北極點附近行走路線圖1-1-10,培養空間想像能力。
從題意分析可知,此人可能位於北極、或南極點附近,向北走5千米,逆時針沿周長為35千米的緯線一周,又向南走5千米,正好回到原地,也就是順或逆時針走了360º的圓弧,但不符合題意。此人也可能位於南極點,向正北走5千米,若認為半徑是5千米,沿緯線順時針走360º的圓孤約是31.4千米(圓的周長是2лr,即2×3.14×5=31.4)。
【答案】D
(2)利用經緯網全球定位。熟悉表1、表2、表3。
表1 重要緯線的地理意義和穿越的地區
重要緯線 地理意義 穿越地區
赤道(0°) 南北半球分界線,緯度劃分的起點 非洲中部、印尼、南美北部
北回歸線(23°26´N) 有無太陽直射點的分界線,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 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印度、我國華南地區、墨西哥高原
南回歸線(23°26´S) 有無太陽直射點的分界線,熱帶和南溫帶的分界線 非洲南部、澳大利亞中部、南美中部(智利、阿根廷、巴西南部)
北極圈(66°34´N) 有無極晝或極夜的分界線,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分界線 歐洲北部(挪威、瑞典、俄羅斯北部)、阿拉斯加半島、加拿大、格陵蘭島南部
南極圈(66°34´S) 有無極晝或極夜的分界線,南溫帶和南寒帶的分界線 南極大陸外圍(威爾克斯地、南極半島)
30°N 北半球低緯度和中緯度的分界線 非洲北部、西亞、印度北部、我國長江流域、墨西哥北部、美國南部
30°S 南半球低緯度和中緯度的分界線 南非、澳大利亞南部、智利、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
60°N 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的分界線 北歐、俄羅斯中部、阿拉斯加半島南部、加拿大中部
60°S 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的分界線 橫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部、德雷克海峽
90°N 北極點 位於北冰洋
90°S 南極點 位於南極大陸
表2 重要經線的地理意義和穿越的地區
重要經線 地理意義 穿越地區
本初子午線(0°) 東西經度劃分的起點 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法國、西班牙、非洲西部
180° 大致與日界線重合 俄羅斯楚科奇半島、太平洋、大洋州東部群島
20°W 東西半球分界線,以西為西半球,以東為東半球 格陵蘭島東側、冰島、大西洋
160°E 東西半球分界線,以東為西半球,以西為東半球 俄羅斯東西伯利亞東部、太平洋、大洋州東部群島
120°E 東八區的中央經線、北京時間的參照經線 俄羅斯中西伯利亞高原東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印尼、澳大利亞西部
表3 七大洲和重要國家陸地的經緯度范圍和位置特徵
大洲或國家 緯度范圍 經度范圍 位置特徵
亞洲大陸 1°17´N—77°43´N 26°03´E—169°40´W 北回歸線和北極圈通過,跨南、北和東、西半球,及北半球低、中、高緯度帶
歐洲大陸 36°00´N—71°08´N 9°31´W—66°10´E 跨東、西半球(冰島),北半球中高緯度帶
非洲大陸 34°51´S—37°21´N 17°33´W—51°24´E 赤道和南北回歸線穿越,跨南、北半球,以熱帶為主
北美大陸 7°12´N—71°59´N 168°05´W—55°41´W 北回歸線和北極圈穿越,跨東、西半球(格陵蘭島),北半球低、中、高緯度帶
南美大陸 53°54´S—12°28´N 81°20´W—34°46´W 赤道和南回歸線穿越,赤道大致過亞馬孫河口,熱帶面積廣闊
大洋州 47°S—30°N 110°E—130°W 赤道和南回歸線穿越,跨南、北和東、西半球,同時存在兩個日期
南極洲 62°S以南 跨360°經度 南極圈經過南極大陸外圍,長城站(66°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
中國 4°N(南部大陸21°N)—54°N 74°E—135°E 北回歸線穿越南部,地處中、低緯度地帶的東半球
印度 8°N—33°N 72°E—97°E 北回歸線穿越中部,大范圍地處低緯度地帶的東半球
日本(四大島) 31°N—46°N 130°E—145°30´E 地處太平洋西部,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群島國家
德國 48°30´N—55°N 6°E—15°E 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東半球和歐洲大陸的十字路口上
俄羅斯 43°N—78°N 28°E—170°W 北極圈穿越北部,地跨東、西半球和歐亞兩洲的歐洲國家,位於中、高緯度地帶
美國(本土) 25°N—49°N 125°W—73°W 大范圍位於中緯度的西半球,有海外州夏威夷州(北回歸線穿過)和阿拉斯加州(北極圈穿過)
巴西 34°S—5°30´N 74°W—42°W 南回歸線穿越南部,大范圍屬低緯度,熱帶雨林最廣
埃及 21°30´N—31°30´N 25°E—35°E 北回歸線穿越南部,大范圍是低緯度的熱帶沙漠
澳大利亞 41°S—10°30´S 113°E—153°30´E 南回歸線穿越中部,位於中、低緯度的東半球,獨佔一塊大陸
(二)時區與日界線
1、時區
(1)時區的劃分:全球按經度分成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將東西經度各為7.5°度的范圍作為零時區(也叫中時區),然後每隔15°為一個時區。零時區以東的時區為東時區,分為東一區——東十一區;零時區以西的時區,分為西一區——西十一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佔7.5個經度,即各為半個時區,故將兩者合為一個完整的時區,稱為東西十二區,全球其分為24個時區。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從零時向東,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增加一小時,向西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減少一小時。西十二區比東十二區在時間上少24小時。
(2)區時: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統一使用一種時刻,這種時刻叫區時。區時也叫標准時,每一時都用該時區中央經線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全區通用的時間(經度數能被15整除的經線為該時區的中央經線),這種時間成為這個時區的區時,在區時上,除東西十二區外,任意相鄰的兩個時區,區時相差一小時,任意兩個時區之間,相差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小時。在時刻上,較東的時區,區時較早;較西的時區,區時較晚。如:當東八區是12點時,東十區是14點;西二區是2點。即東八區比西二區早10個小時,比東十區晚2個小時。
(3)時區和區時的計算
①求時區:(某地的經度+7.5°)÷15°所得的整數商即為該地所在的時區或某地經度÷15°所得的商若大於7.5,商進1,若小於7.5,商不變,商為該地所在的時區
②求時區差:若兩地都在同一側時區,即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則時區序號相減,所得的差即為時區差;若兩地不在同一側時區,即一地為東時區,另一地為西時區,則時區序號相加,所得的和即為時區差。簡言之:同側時區相減、異側時相加。
③求區時:在時差上,兩地相差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小時。若已知區時的地點在東,所求地點在西,則用已知區時減去兩地的時區差;若已知區時節的地點在西,所求地點在東,則用已知區時加上兩地是時區差,即東加西減。所以在時刻上,較東的時區比較西的時區區時要早,簡言之:時刻上是東早西晚。
2、地方時
(1)概念:由於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在同緯度的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時刻就要早。因此,就會產生因經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同一條經線上的各地,地方時相同。東早西晚。
(2)地方時的判讀:將晝半球等分的經線,其地方時為正午12點;與其相對的經線,地方時為0(或24)點。在赤道上,與晨線相交的經線其地方時為6點,與其相對的經線(昏線)的地方時為18點。赤道上日出時刻是6點、日落時刻是18點。其它緯度地區,與晨線相交的經線的地方時為日出時刻,與昏線相交的經線的地方時為日落時刻。
(3)地方時的計算
a.已知某地的地方時,求另一地的地方時
已知地方時±差×4分鍾/每度=所求地方時
注意事項:
b. 已知某地的經度,求另一地的經度
已知經度±兩地的時差數×1°/4分鍾或÷15°/小時=某地經度
注意事項:
時區和區時
3、北京時間:我國通用的標准時,是120°E經線的地方時。即東八區的區時。我國領土遼闊。東西跨了62個經度,分屬五個時區(東五區——東九區)。但現在全國(除新疆採用東六區的區時,稱烏魯木齊時間外)都採用「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時早約15分鍾。
4、日界線:①國際日期變更線(人文日界線)---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1884年在華盛頓國際經度會議上,規定原則上以180度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②自然日界線---地球上地方時為0時(子夜)所在的經線。
性質: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時所在經線和時區中央經線過這兩條日界線,都要更換日期。在鍾點上,人文日界線兩側是相同的;在時間上,自然日界線兩側是連續;②運動性---人文日界線相對地球而言是靜止的,相對於太陽來說則是運動的(隨地球一起自西向東);自然日界線相對於地球而言是運動的(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向西移動),相對於太陽而言則是靜止的;③轉折性---為了照顧人文日界線附近國家或地區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線不完全按180度經線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線,而自然日界線與地球上的經線平行④意義---人文日界線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點和終點;自然日界線是當地新的一天的起點和終點
5、日期分界線的確定與應用
(1)日期分界線
日期分界線是地球上兩個日期——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一般來說,地球上日期分界線有兩條:一條是國際上人為規定的「國際日期變更線」即180°經線。實際上,為了不使橫跨日界線的國家「一國兩日」,照顧180°經線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見,國際日期變更線和180°經線並不完全重合,而是稍有彎曲,在三個地方偏離了180°經線。 另一條就是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
這兩條日期分界線都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但有一定的區別:
180°經線 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
相同點 都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點和終點,是地球上日期更替的開始。
不同點 人為日界線(人為規定的) 自然日界線(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
經度固定不變的 經度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條經線
鍾點不固定,從0點到24點 鍾點固定,只能是0點
東側日期晚一天,西側日期早一天
西側是新日,東側是舊日 東側日期早一天,西側日期晚一天
東側是新日,西側是舊日
(2)日期分界線的確定
①180°經線的確定。
日界線西側
日界線東側
時區
經度
時刻
日期
日期變更
自轉方向
在有圖的試題中可以根據圖上的經度(東經度自西向東由小到大,西經度自西向東由大到小)或者經線兩側的日期(180°經線東側日期晚一天,西側日期早一天)進行推斷。
在無圖的試題中可以採用圖解法。一般採用繪制極點俯視圖的方法,也可以繪制側視展開圖。在圖上先確定180°經線(可以任意繪制,但一旦確定,其它的經度就要以此為准),然後根據解題的需要確定其它的經線。 ②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的確定。
確定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必須藉助題干或者圖中提供的信息。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Ⅰ、夜半球中間的經線就是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Ⅱ、晝半球中間的經線是地方時為12時的經線,此經線相對的一條經線就是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Ⅲ、根據晨線與赤道相交點的經線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相交點的經線地方時為18時,或者其它已知經線(或時區)的地方時(或區時)進行推算。
6、時間題的計算
(1)某個日期佔全球范圍。方法:一是確定哪一條經線是0時刻;二是利用地圖判斷東西方向;三是根據時間的計算方法,計算地方時。
①當0時經線在東經范圍時,新的一天佔全球的少一半,前(舊)一日佔大一半。
②當0時經線和0度經線重合時新的一天和前(舊)所佔范圍相同,各佔一半。
③0時經線在西經范圍時,新的一天佔全球一大半,前(舊)一天佔全球的一小半。
④0時經線和180度經線重合時全球都是在同一個日期。
要求畫出四幅極視圖來表示上面四種情況:
【例6】圖中心點表示北極,陰影區為3月21日,非陰影區為3月22日,讀圖1-1-13回答:
(1)NA的經度為 ;NB的經度為 。
(2)這時北京時間為3月 日 時。
【解析】本題有一定的難度,解題時應認真審題,抓住所給條件展開分析:
(1)N表示北極點,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2)NA和NB是日期分界線,其中一條是180 º經線,另一條為0時(或24時) 經線。如果NA是180º經線,則其西側為東十二區,比東側(西十二時區)日期要早一天,而圖中NA的西側為3月21日,比東側3月22日要晚一天,所以NA不是180º經線而是0時經線,NB則是180º經線。NB(180º經線)往西120º是東經60ºE;
(3)第2小題求北京時間,要明確實際是求東八區中央經線(120ºE)的地方時,它與NA之間經度差為60º,即時差為4小時,且又位於NA的東面,所以北京時間是3月22日4時。
(2)日照圖。
①根據兩極地區的日照情況判斷日期或直射點的緯度北極附近出現極晝,則直射點一定在北半球,如果北極附近的極晝范圍在不斷的擴大,則直射點在北半球並且向北移動,直射向北每移動1度,則極晝的范圍向南擴展1度,直射移至最北的北回歸線時,極晝向南移動的范圍也達到最大,即北極圈,也就是說直射點的地理緯度與極晝(極夜)對應的地理緯度是互余的
②晨線與相交的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的經線的地方時為18點,時間的計算首先從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入手
③白天的中央經線為太陽直射點經線,地方時為12時據此確定直射點經度或判斷時間;夜晚的中央經線為0時,也是自然日界線的位置,據此可以判斷新舊日期所佔的范圍
(3)時間與經度的計算模式---求某地的時間或經度,需要確定一條經線的經度和時間,如右圖:在四個量中,往往要確定三個量是已知的,即根據每15度相差1 小時或每1度相差4分鍾可求出任一個(知三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