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戰國七雄的各個首都分別都在哪
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
楚國——郢城(今湖北省江陵紀南城)
燕國——薊城(今北京城西南)
韓國——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
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市)
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
秦國——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戰國七雄時期的主要戰役:
【1】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是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奪取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雲夢縣一帶)的大片土地的戰役。此戰過後,楚國國力大損,此後一蹶不振。
【2】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是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復交戰數次。魏國自三家分晉後,魏文侯政治上任用翟璜、吳起、李悝、魏成子等人進行改革,使魏國國勢逐漸強盛;軍事上魏國聯合趙、韓,西擊秦,東擊齊,南擊楚,創建了由魏國領導而由韓、趙輔佐的中原霸權。而秦國自秦厲共公以後,政局不穩,數位國君或殺或廢,國力日趨衰弱,加上西方及北方又有戎族入侵,在魏國的連續攻勢下,只能被動防守。
【3】棘蒲之戰
棘蒲之戰發生於前381年,楚國、趙國聯軍打敗魏國的一場戰爭,以各國皆疲弱而告終。主因是趙國侵佔了衛國大塊土地,威嚇到魏國在中原地區的利益,使得魏國出兵支援衛國,齊國也派兵支援,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國也加入了這場大戰。這場戰役也是魏國自魏文侯改革以來首次在戰場上失利。
⑵ 戰國七雄對應現在的位置都在哪
戰國時期的七雄地圖分布是由秦國、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和趙國組成,秦軍秦國在現在的陝西省一帶,燕國在現在的遼寧省和河北省之間,齊國為山東省一帶,魏國在現在的河南省一帶,趙國在現在的河北河南省之間韓國夾在秦國、魏國和趙國之間,現在的山東和河南之間,楚在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地區。
這個歷史知識初中課本上以很明了。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人皆知之。
從古地圖上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分部領域和當代地圖不同。和當今地圖相比,各國領地各有互相交錯所佔。
齊國:在今山東。佔有今河北西南,山西東南部分領地。都城今山東淄博。
楚國:在今湖北。佔有今河南,安徽,湖南等部分地方。都城今湖北。
秦國:在今陝西。佔有甘肅和四川的部分領地。都城在今陝西咸陽。
燕國:在今河北。佔有東北三省的部分領地。都城在今北京。所以北京又叫燕京。
趙國:在今河北。佔有今山西,內蒙的部分領地。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魏國:在今河南,佔有今山西大部分領地。都城在今河南開封。
韓國:在今河南。佔有山西大部領地。都城在今河南新鄭。
這就是占國七雄各自的領地,歡迎互相討論。
齊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其中,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齊國佔領的。當然,除了山東地區,齊國的勢力還延展到河南、河北等周邊地區。
燕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北京也被稱為燕京,這個稱呼和春秋戰國時的燕國存在密切關系。除了北京、天津、河北等部分地區,燕國還積極向今天的遼寧地區擴張。
⑶ 春秋戰國,七國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1.秦國——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2.齊國——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3.韓國——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4.趙國——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5.魏國——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6.楚國——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7.燕國——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七國,指戰國七雄。春秋末期,韓趙魏滅掉智氏後,進而瓜分晉國建立趙國、魏國、韓國,三晉與秦國、齊國、楚國、燕國七個國家亦稱戰國七雄,持續時間是前403年—前221年。
齊(前11世紀—前221年)
本為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田氏。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齊桓公死後,人亡霸滅。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公元前548年,崔杼殺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
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
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呂氏絕祀。
楚(前11世紀—前223年)
姓:羋 氏:熊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顓頊之子稱的玄孫季連。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燕 (前11世紀—前222年)
姓:姬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韓(前403年—前230年)
姓:姬 || 氏:韓
韓國先祖為晉國公族。(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曲沃桓叔生子萬,姬萬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晉武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趙(前403年—前227年)
姓:嬴 || 氏:趙
趙國先祖造父(與秦國人同宗,為伯益、蜚廉、季勝之後)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魏(前403年—前225年)
姓:姬 || 氏:魏(畢)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其後代魏犨助晉文公登基並成就霸業。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秦(前770年—前206年)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先人為伯益、蜚廉、惡來之後。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他封在秦,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⑷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是什麼呢
春秋時期的霸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被稱為東周王朝。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齊桓公任命管仲為丞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了軍事制度,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 "尊王攘夷 "的命令下,軍隊逐漸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公元前7世紀末,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後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一百年後,楚莊王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
秦國:今天它占據了陝西的大部分,甘肅的東部和內蒙古的一小部分。後來它的勢力擴大到四川、貴州、湖北、湖南、河南和山西。最後,它消滅了其他六個國家,統一了中國。首都。咸陽(今陝西西安市咸陽周邊)。齊國:今天包括山東的大部分地區,河北的東南部,江蘇的北部和河南的一小部分。首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
楚國: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南南部、貴州的一小部分。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後遷至壽春,在今天的安徽壽縣)。燕國:今天的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的一小部分。首都。吉(今北京)。趙國:山西大部分地區,河北中部和西部,河南部分地區,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首都。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至邯鄲(今河北邯鄲)。
魏國: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和陝西東南部。首都。起初為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的禹王城),後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韓國。今河南中部和山西西南部。首都:原在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鄭國滅亡後遷至新鄭(今河南鄭州)。
⑸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口訣
戰國七雄六國滅亡順序順口溜
秦統一中國滅亡東方六國的順序對於大部分人也不容易記住,我們不妨這樣記憶:
a.諧音記憶:韓趙魏,楚咽(燕)氣(齊)。
b.方位記憶:根據東方六國的地理位置進行記憶,先滅中間的三國韓趙魏(順序是南北中間),在滅剩餘三國楚燕齊(順序仍然是南北中間)。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現在對應的位置
1. 秦國:今陝西大部、甘肅東部、內蒙古一小部分,後來勢力擴展到四川、貴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後滅掉了其他六國,統一中國。國都:咸陽(今陝西西安咸陽一帶)
2. 齊國:今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江蘇北部、河南一小部分。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
3. 楚國: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南南部、貴州一小部分。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後遷至壽春,在今安徽壽縣)
4. 燕國: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一小部分。國都:薊(今北京)
5. 趙國: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內蒙古部分地區。國都:原來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來遷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6. 魏國:今河南大部、山西東南部。國都:開始是安邑(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後來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7. 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國都:原先在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滅鄭國後遷到新鄭(今河南鄭州)
⑹ 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齊國在山東省一帶,楚國在在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地區,秦國在陝西省一帶,燕國在遼寧省和河北省之間,趙國在河北省和河南省之間,魏國在河南省一帶,韓國在山東省和河南省之間。
1、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制陶最為發達。
2、楚國(?~前223年),又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
3、齊國(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位於現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南部。
4、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
5、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國都幾經變遷,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定都晉陽(今太原),公元前451年,趙襄子遷都邢(今邢台),公元前423年,趙獻侯遷都中牟(今鶴壁),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今邯鄲),從此邯鄲成為趙國的國都。
6、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魏國領土曾先後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7、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戰國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