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文化地理學對旅遊研究的影響有哪些

文化地理學對旅遊研究的影響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0 01:06:35

1.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圍

盡管文化地理學的主題比較分散,但研究分析問題的方法比較一致。景觀研究在小區域主要依靠直接考察和形態分析,具有經驗的、觀察的和歷史的研究特徵。從大范圍講,文獻資料更為重要。廣泛收集文獻和實物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進行整理排比和分析論證。文化地理學是論述相對於自然而言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地理規律的科學。其中包括政治、宗教、民族、種族、人口、城市、農業、工業和交通的起源、景觀、擴散分布及生態等方面的論述。內容涉及國家的起源與職能;宗教的產生與傳播,民族和種族的習俗;民間文化與流行文化的特點;工、農業的區位;交通的作用與發展;城市的產生和職能;商業網點的布局;人口的理論與動向,人們居住地的選擇。 從內容來說,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是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和自然地理學的多變的復合。由於一個地區的文化體媳有它的歷史傳統,歷史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形成文化-歷史地理,但文化地理學對歷史地理學的依靠更多。由於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地理學和社會地理學有互相交叉的研究課題,所以歐美國家有時將兩者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從它的研究內容來說,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有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側重不同。例如對農業,文化地理著重研究它對人類生活方式所起的作用,勞動工具的起源和傳布,以及農業景觀的形成等,而農業地理學著重研究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此外,政治地理學研究常常要涉及文化地理學的內容。聚落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同文化地理學也有許多重疊的研究領域。
具體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地理學導論、地理科學導論)、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社會地理學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當今的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如今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2. 人文地理學其中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絛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 文化地理學的概念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在起源、傳布方面與環境的關系的學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同時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是人類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http://61.144.36.8/HJXJ/News_Detail.asp?id=1317

4. 跪求學完人文地理後的感受2000字。

【論文關鍵詞】:人文地理; 自然; 區域; 趨勢

【論文摘要】:人文主義地理學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是時歐美正涌動著人文主義思潮,它帶動了對邏輯實證主義知識體系進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論的出現,人文主義地理學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討了人文地理的含義與發展歷程,並對當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人文地理的含義[1]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系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學被並列為地理學的兩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學科有經濟、城市、人口、部落、旅遊、社會、文化、政治、軍事、民族、行為、感應地理學等等。

2.人文地理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5. 結束語
中國現代的人文地理理論與方法論是在鴉片戰爭後通過傳教士、外國學者和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受前蘇聯自然科學體系的影響,人文地理逐漸被經濟地理學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復興中國人文地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間最廣闊的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也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原有的社會制度、歷史遺存文化、社會結構形態等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國家的發展。中國需要發展人文地理,而且中國也具備了人文地理發展的肥沃土壤。

參考文獻
[1] 王興中,劉永剛.人文地理研究方法論的進展與"文化轉向"以來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 林珍銘.二十一世紀人文地理的教學優化和創新[J].內江科技,2006,(8).
[3] 楊志英.服務業地理學的理論與人文地理方法論革新探討[J].人文地理,2006,(6).
[4] 趙建吉.試論人文地理中的分析與綜合[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8).

5.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6. 外來文化入侵對旅遊地文化的影響都包括哪些方面

建議參閱論文:
[1]閆阿慧,趙玉宗,張方雲.集體記憶:旅遊地社會文化變遷研究的新視角[J].四川旅遊學院學報,2017(06):76-80.

[2]李惠惠.旅遊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的相互關系及意義[J].旅遊縱覽(下半月),2015(02):32-33.

[3]肖佑興.國外旅遊地社會文化變遷研究述評[J].人文地理,2011,26(06):19-23.

[4]王雅婧.文化變遷與旅遊地的可持續發展[J].生產力研究,2009(18):58-60.

[5]龔勝生,何小芊.旅遊地文化變遷與整合的文化地理學透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3):450-454.

以上在中國知網上均可以找到。

7. 論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空間組合的一門人文地理分支學科,也是文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種文化現象的分布、空間組合及發展演化規律,以及有關文化景觀、文化的起源和傳播、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環境的文化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8.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可以培養高雅和品位。有一段話:「有詩書氣腹來自中國。」閱讀文學名著只是讓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繁榮,更重要的是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滲透系數,培育文明國家應具備的人才質量守恆。閱讀史哲典使從深入思考,思維,中國的民族和文化的了解,從頭部的骨頭,反映恩典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會員多;把握深度和我們從宏觀上國家的思維方式知道這些,知道是什麼原因,用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有越來越多的人崇尚「運動」,以推動中國文化,表面上是人們開始注重傳統文化,但在深厚的傳統中國文化失去了太多太多,讓痛苦的洞察力點。當代青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快餐文化,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閱讀經典書籍,不需要我們非常熟悉的,但需要我們通過對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 - 書籍閱讀,達到了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客觀的認識,從而在碰撞東西方文明至少不迷失方向,做出理性的思考。不擔心在東方文化,而不是醉心於西方文明。學習中國文化的最大意義也在於此;我們不得不拿起被丟棄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國家文化與西方文化平等碰撞,互相學習的碰撞

閱讀全文

與文化地理學對旅遊研究的影響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