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學習地理直指原真大全這本書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7、練習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確實應該抓好。由於地理不同於其它學科,側重於圖,很多知識都要落實到圖上,所以建議你在預習中,除了要了解文字內容外,還要多看圖、看懂圖。當然,有些內容較難,一時不能理解,做個記號,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如果還不明白,就要及時問,直到掌握為止。
第一、要多看圖,這樣才能記住各種地理事物,如河流、山脈、城市等。
第二、要多理解,不要死記硬背,要把基本知識點及原理落實到地圖上,這樣才能記得住,才能靈活運用。
第三、適當地做些題目,檢查所學情況。最後記住:對自己要有信心,對地理要有興趣。
B. 酈道元是哪個朝代的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C. 酈道元是哪個朝代的
酈道元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為北魏、北齊、北周政權,南方先後為劉宋、南齊、南梁、南陳政權.酈道元雖然只是活動在北魏統治的地區之內,但他的著作並沒有受政權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視野遠遠地超出了北魏政權統治的范圍,反映了他盼望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心情.在《水經注》中,酈道元所記述的內容包括了全國各地的地理情況,還記述了一些國外的地理情況,其涉及地域東北至朝鮮的壩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頭河 (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蘇聯鹹海),北到流沙 (今蒙古沙漠).可以說,《水經注》是北魏以前中國及其周圍地區的地理學的總結.
D. 在指南針發明之前 ,古人們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呢》最早的地圖是哪個朝代
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辯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E.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源於哪個朝代 其中的「天文」具體指代什麼「地理」又具體指代什麼
早在《黃帝陰符經》裡面就有「天地」「文理」的說法.原文為:「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古人善於解字,於是有了「天文」,「地理」一說.關於天的知識稱為天文,相應的關於地的知識為地理.《漢書》中已有天文志、地理志的內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於形容某個人的知識豐富.
F. 酈道元是哪個朝代的
北魏
酈道元,人名,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家,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
酈道元
(約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范之子,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酈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
在酈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為長,承襲其父永寧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關中(今陝西臨漳縣)。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酈范年少有為,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後以卓越才能成為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北魏都城於公元493年南遷至此)擔任過騎都尉、太傅掾、書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職,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擔任過冀州鎮(今河北省冀縣)東府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之後,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於統一大願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後,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叛亂,四方騷動。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故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酈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G. 住在三合里的人是哪個朝代
楊公所創的三合派是風水界的主流,用三合的理論勘察陰陽宅的易友不計其數。三合風水也有不同的分支,有三合古法、三合新法、向上三合之分。三合古法是目前贛州最為流行的風水術,其創始人為風水鼻祖楊筠松,主張用天盤雙山配十二長生消砂納水,代表作有《天玉經》、《玉尺經》、《青囊奧語》等,世稱楊公九經。三合新法的創始人為楊公之徒裔、宋代明師賴布衣,他在羅經上增添了人盤,使羅經天、地、人三才合一。其格龍立向納水等仍然用三合古法,但主張用二十八宿五行配合人盤雙山消砂,代表作有《催官篇》等。向上三合為明清風水大混亂時期,沒落儒生王徹瑩和尚和趙九真所創,將風水術的龍、穴、砂、水、向五要素,用立向作為最終的統一,並從向上起長生,反而把最關禍福的龍、水降為次要地位。其代表作主要有《地理五訣》、《地理原真》等。 什麼是三合?三合指的是金木水火四局的生、旺、墓三合,也就是地支三合。如木生於亥,旺於卯,墓於未。三合風水講究的是父母三般卦,要求龍的入首、坐度、水口三卦合一,如水口是四大局的金局水口,來龍入首是金龍,就要求穴的坐度一定得控制在金龍的坐度之內。而羅盤上每個地支之下,都有含有金木水火四大局屬性,如子字,在某些度數內,屬金龍,某些度數內又屬火龍,所以一個字就有不同的理氣方法,不同的龍局其十二長生宮完全不一樣,並非某些學術認為的那樣,子字就一定是水局。 三合風水注意什麼?由於三合古法、新法主要通過心傳口授的方式傳播,流傳的區域有限,目前只限於江西贛南和閩、奧等部分地區。而向上三合則通過書本,特別是李非編譯的《地理五訣》一書在市面上大量傳播,其書又冠以楊公之名,因此流傳廣泛,危害極大。
H. 張衡是哪個朝代的祖沖之又是哪個朝代的
張衡:東漢,祖沖之:南朝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被後人譽為「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祖沖之( 429─500)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出生地南京。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
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
I.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戰國。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9)地理直指原真是哪個朝代的擴展閱讀:
指南針的有關學說:
在《論衡》中,並未指出司南是磁勺子,而且,在剛認識到磁石吸鐵的同時就發現其指極性不符合認識的規律,另外要把磁石加工成能指南的磁勺,要有意識地『順其南北極向』磨鏤。在十一世紀指南針發明以前,古文獻中從未有過磁石兩極以及它的指極性的記述。
50年代錢臨照院士曾受郭沫若之託試圖以天然磁石製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而王振鐸先生的復原物為鎢鋼在人工電磁場中磁化,這在兩千多年前是無法辦到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已不再展出司南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