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楊公是哪個省出生的人
出生於古竇州,今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楊公辭官後在興國三僚村和他的弟子受藝
❷ 「楊公」指的是誰
楊公指的是楊筠松。
一代堪輿宗師楊筠松,因其用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後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更被易學界尊稱為「楊公」。公元854年,年方二十歲時登科第入仕為士。
唐僖宗時,官至朝廷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主管宮廷建築、重要寺廟的規劃布局,以及天象觀察、皇族祭祀等職。公元875年黃巢兵起,880年京都長安陷落。為避兵禍,楊公私攜御庫秘籍《郭璞·葬書(禁中玉函秘書)》逃離長安。輾轉奔波,南逃至虔州府轄崇賢里,寄宿黃禪寺。
楊公文化影響
楊公出生貧苦、為官品性清廉,一生鑽研堪輿事業,救濟扶貧,為人排憂解難,深得民間敬仰。在堪輿學理論上力主巒頭形勢為上,強調因地制宜、因龍擇穴,著有《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望龍經》、《天玉經》、《天元烏兔經》、《都天寶照經》等著作傳世。
楊公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迅速流傳,起初在贛南開始興起,近而影響到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經過一千多年來人們的大量實踐,不知不覺使到楊公風水術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楊公風水術是堪輿學的主流和旗幟。在一千多年前楊公與弟子所堪定的陰宅古墳一直沒有衰落,而在整個中國各地名門望族的族譜上都有記載,歷史證明了一切。
❸ 楊公的人物簡介
楊公,字筠松,號救貧(另有稱號叔茂)。經考,楊公生於公元834年,卒於公元904年。楊公天資聰慧,少年悟性異常。始收徒講學。楊公潛心二十餘年,研究、發展、實踐並傳授堪輿秘術,匡真揚善,救貧扶弱,德藝雙馨,聲名鵲起,遐邇聞名,故能流芳千古,佳譽永駐。故稱之為中國風水宗師。《江西通志》載:「筠松,竇州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昆侖山。步龍一過虔州,以地理術行於世,稱救貧仙人是也,卒於虔,葬於中葯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又載:「筠松名益,贛州人。」
❹ 風水師楊公是誰
楊公,是中國風水的祖師爺。與弟子曾文辿、廖瑀創立了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風水流派——贛派風水。
楊筠松,字益,號救貧。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
❺ 地理先師楊平松出生與宋朝哪個年代
據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昆侖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葯口壩」。
三僚曾氏族譜卻有關於楊救貧的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御庫。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
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里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卧著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里,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為「三僚」)。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據說海外的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都會拿著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的「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楊救貧一生致力於風水之術,扶危濟困,晚年卻不幸為政客所害。在他所處的時代,唐帝國已經衰微,諸侯稱霸。統轄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諸侯是盧光稠,他早有獨霸天下的野心,於是自立為王,號稱盧王。盧光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便請楊救貧為其卜天子地,卜得後,將其母改葬。在答謝楊救貧的宴席上,盧光稠問楊救貧還有天子地否?楊救貧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盧光稠不願別人也得到天子地,與他爭奪天下,於是在酒里下毒。楊救貧察覺後,立刻帶著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葯口壩,便毒性發作,楊救貧問弟子曾文辿此處何地,曾文辿說是葯口,楊救貧嘆道: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報也。臨死之前告訴曾文辿游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詢問其中的奧妙。楊救貧解釋道,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鑿井,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後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
《宋史。藝文志》中所載楊救貧,亦不詳其始末。惟術家相傳以為筠松名益,竇州人。掌靈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廣明中遇黃巢犯闕,竊禁中玉函秘術以逃,後往來於虔州。無稽之談,蓋不是信也。
明李國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為楊筠松所著《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
❻ 楊公是什麼意思
楊公一般指楊筠松。
俗名楊救貧,名益,字筠松,號救貧,別號玄赤,唐代竇州(今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
著《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青囊奧語》、《一粒粟》、《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葬法倒杖》、《天玉經·內傳》、《天玉經·外編》等書。
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後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
廣明中(880年),黃巢破京城,筠松離京出走,先入昆侖山,後到虔州(江西贛州),以地理術行於世,民間稱救貧先生。
留虔州期間,在崇賢里黃禪寺遇曾文辿,邂逅於方丈之內,唔談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風水學識所傾倒,遂拜筠松為師,朝夕跟隨,竭盡弟子之禮。後隨師雲游山川,尋龍捉脈,得楊筠松悉心指點,觀龍以勢,察穴以形,巒頭砂水,體用兼妙。曾文辿遂漸通堪輿之道,成為楊筠松第一個高徒。
❼ 唐朝楊公的出生年月日
據三僚曾氏族譜,【楊公仙師傳略】
楊公生於:唐大和八年(834)甲寅歲三月初八日戌時,
歿光化三年(900)庚申歲三月初九日,
享年67
❽ 楊公先師指的是誰
楊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唐代竇州(今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著名風水宗師。楊筠松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玄赤,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
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後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2]
楊筠松,字叔茂,號玄赤,世稱救貧仙人,唐代堪輿大師。
楊筠松生於唐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竇州(今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江西堪輿形法理論祖師。其父親楊淑賢生三子:長子筠翌,次子筠賓,三子筠松。
筠松幼年聰穎過人,學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後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廣明中(880年),黃巢破京城,筠松離京出走,先入昆侖山,後到虔州(江西贛州),以地理術行於世,民間稱救貧先生。
留虔州期間,在崇賢里黃禪寺遇曾文辿,邂逅於方丈之內,唔談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風水學識所傾倒,遂拜筠松為師,朝夕跟隨,竭盡弟子之禮。
後隨師雲游山川,尋龍捉脈,得楊筠松悉心指點,觀龍以勢,察穴以形,巒頭砂水,體用兼妙。曾文辿遂漸通堪輿之道,成為楊筠松第一個高徒。
楊筠鬆口授其徒曾文辿操筆著述。又著新水經。天下萬書唯《青囊經》至上,至元朝劉秉忠注玉尺經天機配合楊公天星理氣。楊公傳曾文辿劉江東胡矮仙李華。曾文辿傳廖禹劉江東傳譚文謨,譚文謨十八世孫譚寬傳劉基。
老曾又傳十八世。至清初李青雲,鄭松山及徐守貞在閩浙戇區域較為出名。李青雲,乃江西撫州府人氏,李邦尋之子,自小精通經書吏。十七歲擢進士受知獎南州。
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土色,後因故逃奔閩泉州林家入贅為婿,後投耿精忠耿王為參軍與守貞仝事。後耿王兵敗逃入山中在李家山十二年,有扦李氏一穴後因富貴足南宋垟為師長。又扦數穴兒孫發達皆由此也。康熙乙未封君仝處蒲川十餘載。與諸名士同游,日走名山尋穴夜畫圖自記。
後至南坪扦柏林祖墓又扦大坑內李一穴其餘不能書述又至平陽江南夏口吳氏出水蓮花又至北港大溪邊並塔邊等地扦黃李池施數穴皆成巨族,年高八十終。
鄭松山先生人稱虱子鄭,與李相遇,換覽其書,念其才不亞於李。二師合二為一李先夙道骨鄭青夙合為《青夙道骨》。
鄭衣冠不整嗜酒妄談,眾名士雖深信也難為言爾。晚年在平陽橋墩大王沙村張順家安度並卒於張家,張以父禮事之。鄭以李鄭合著《青夙道骨》增張並其生所學教之。由此張順先生當時名聞浙閩地區。
張家傳承八代至共和初年其後人贈教於平陽青街李公。李為當時該地區高手,斷墳宅如親眼所見。至新世紀李由於自己年邁,其後代無人學習此絕學怕失傳於世,後贈於蒼南呂青雲,並言傳身教數年。徐守貞乃福州人明朝舉孝廉耿精忠為軍師。
耿王兵敗逃至平陽南港入贅許家故改名許進同游四方以論三元氣運而扦積善人家用之富貴,凶暴之家用之敗絕。
浙江一支由此傳承。廖瑀、范越風、厲伯紹、劉淼、葉七、邵庭監等先後投入其門下學藝,均成為著名的堪輿大家。楊筠松拋棄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條,因地制宜,因形選擇,觀察來龍去脈,追求優美意境,特別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物、地氣、土壤及方向,盡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之處,逐漸演化發展,形成風水「形法理論」,「巒頭之法」。
形法理論「肇於贛州楊筠松、曾文辿、賴大有、謝子逸輩,其說為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1],故又名贛派風水。形成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個程式。近現代而至當代的風水學者,都踐行楊筠松的風水理論,尊他為中國堪輿祖師。
楊筠松著作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青囊奧語》、《一粒粟》、《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葬法倒杖》、《天玉經·內傳》、《天玉經·外編》等書。其著述為後世風水家所推崇。
唐光化三年(900年)三月初九日,楊筠松病逝於虔州,終年67歲,葬於虔州於都寒信峽葯口壩。
❾ 想問一下楊公是誰呀
楊公指的是楊筠松。
楊筠松,俗名楊救貧,名益,字筠松,號救貧,別號玄赤,被後世稱為楊公,是唐代竇州人。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
著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青囊奧語》,《一粒粟》,《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葬法倒杖》,《天玉經·內傳》,《天玉經外編》等書。
楊公的人物經歷:
楊公一生致力於風水之術,扶危濟困,晚年卻不幸為政客所害。在他所處的時代,唐帝國已經衰微,諸侯稱霸。統轄虔州的諸侯是盧光稠,他早有獨霸天下的野心,於是自立為王,號稱盧王。盧光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便請楊救貧為其卜天子地,卜得後,將其母改葬。
在答謝楊公的宴席上,盧光稠問楊救貧還有天子地否,楊公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盧光稠不願別人也得到天子地,與他爭奪天下,於是在酒里下毒。
楊公察覺後,立刻帶著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葯口壩,便毒性發作,楊救貧問弟子曾文辿此處何地,曾文辿說是葯口,楊救貧嘆道: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報也。
臨死之前告訴曾文辿游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詢問其中的奧妙。
楊公解釋道,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鑿井,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後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