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地理)怎樣判斷某一個地方是什麼風向那個什麼信風帶之類的有什麼用啊
判斷一個地方的風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風產生的原因是氣壓不均造成的(空氣受熱不均),
由此可以推出幾個風向
季風影響:我國的季風,夏季多是東南風,冬季多是西北風
氣壓影響:一般會給出一個氣壓線,然後判斷
溫度影響:熱島效應,風由效區吹向城市。
信風帶可以讓你判斷一個地區大致風向
而且可以記住洋流的流動方向
㈡ 高中地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信風帶形成的原因
1、 赤道低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赤道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陽高度角大,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多,氣溫較高,氣流強烈對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熱力原因)。
天氣特徵: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之下,氣流上升過程中降溫冷卻,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雲致雨,高溫多雨。
2、 極低高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極低(90ºN/90ºS)附近
形成原因:極低地區,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氣溫較低。氣體遇冷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氣壓(熱力原因)。
天氣特徵:受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之下,氣流下沉增溫,大氣中的水汽不能凝結,干(燥)嚴寒
3、 副熱帶高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30ºN/30ºS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地區上升氣流,源源不斷流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積下沉,地面形成高氣壓(動力原因)
天氣特徵: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增溫,高溫乾燥
4、 副極地低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60ºN/60ºS附近
形成原因:從極地吹來的冷而重的東風與從副熱帶高氣壓地區吹來的暖而輕的盛行西風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輕的氣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氣壓(動力原因)
天氣特徵:寒冷濕潤
二、 六個風帶
1、信風帶(北半球——東北信風帶;南半球——東南信風帶)
形成原因:氣流由較高緯(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低緯(赤道低氣壓帶),氣流逐漸升溫,難以凝結致雨
氣候特徵:高溫乾燥
2、盛行西風帶(北半球——西南風;南半球——西北風)
形成原因:氣流由較低緯(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較高緯(副極地低氣壓帶),逐漸降溫,冷卻致雨
氣候特徵:濕潤溫和
3、極地東風帶(北半球——東北風;南半球——東南風)
形成原因:氣流由極低東風帶吹向低緯(副極地低氣壓帶),難以致雨
氣候特徵:嚴寒乾燥
㈢ 高中地理:請問受赤道低氣壓控制的地區中,信風是否也會同時影響這樣地區為什麼謝謝
當然會,信風帶是風,氣壓帶是氣壓。只是有強有弱,信風也可以存在在氣壓帶。比如說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吧,夏季的西南季風就是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懂了嗎?
㈣ 高中地理的氣壓帶和風帶就是什麼時候吹西風 什麼信風 還有就是洋流 我沒有學好 請問從哪開始學現在
找以前的課本上面有介紹,反正我們的以前是初中八年級下冊。上課發滴!望採納哦!謝謝
㈤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一東北信風什麼時候出現
一直都有啊。只不過會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移動
㈥ 高一地理關於信風的問題
0°附近為赤道低氣壓帶;30°N附近為副熱帶高壓帶,水平方向上,風從高壓吹向低壓,即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刮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東北風。
㈦ 高中地理。 請問那些信風是怎麼來的比如什麼東南信風、東北信風等的成因。還有盛行風什麼的... 到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就是信風,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
主要刮某種風,這種風就是盛行風。
㈧ 今天開始看老師發的地理資料(高二),是氣候專題的,密密麻麻的兩頁,很多的術語我看不懂比如信風
信風
開放分類: 地理、自然、自然現象、風、氣候
信風(trade wind)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這種風的方向很少改變,它們年年如此,穩定出現,很講信用,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譯成 「信風」的原因。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信風」這個詞,指的是「隨時令變化,定期定向而來的風,即季候風」。查《辭源》「信風」條可以看到這個解釋及引用文獻。所以,信風這個詞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如這里現代氣象學中的專指trade wind的意思。
西方古代商人們常藉助信風吹送,往來於海上進行貿易,這一點導致Trade wind 有時候被譯成「貿易風」,但這是望文生義,是不對的。Trade這個詞並非現代英語中貿易的意思,而是來自中古英語,相當於path、track的意思。所以,trade wind原意是「在常軌上的風」的意思。網上的英文維基網路有trade wind條,解釋了這個問題。另可查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當航海探險家麥哲侖帶領船隊第一次越過南半球的西風帶向太平洋駛去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長達幾個月的航程中,大海顯得非常順從人意。開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著東南風,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後來,東南風漸漸減弱,大海變得非常平靜。最後,船隊順利地到達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這其實也是依賴信風的幫助。
信風成因
信風的形成與地球三圈環流有關,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在南北緯30度附近遇冷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高」流向「赤低」。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運行時,空氣運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南半球反之形成東南信風。在對流層上層盛行與信風方向相反的風,即反信風。信風與反信風在赤道和南北緯20~35°之間構成閉合的垂直環流圈,即哈德萊環流。由於副熱帶高壓在海洋上表現特別明顯,終年存在,在大陸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熱帶洋面上終年盛行穩定的信風,大陸上的信風穩定性較差,且只發生在冬半年。兩個半球的信風在赤道附近匯合,形成熱帶輻合帶。信風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系統,但也有明顯的年際變化。有人認為,東太平洋信風崩潰,可能對赤道海溫激烈上升有影響,是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其增強、減弱是有規律的,厄爾尼諾時信風大為減弱,致使赤道地區的緯向瓦克環流也減弱。反厄爾尼諾時,信風增強,瓦克環流增強並向西擴展。
信風周期
南北半球上的信風帶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南北移動。如北半球太平洋上的東北信風帶,每年3月份位於北緯5°—25°,到了9月份,整個風帶向北移動到北緯 10°—30°,到第二年3月份,整個風帶又退回到北緯5°—25°附近 。這樣,在信風帶活動范圍的特定區域內,就會出現信風周期性的變化現象。
信風帶
有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地區的定向風叫信風。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向發生偏離,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終年吹著信風的地帶,叫信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