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區域性
區域性:指一個地方的地理特徵,地理優勢,地理屬性。我們常說:這個地方有區域性優勢,是說這個地方在區域性上有優勢,比如這個地方臨海,則在海運上有優勢。又如廣東一代的做淘寶網店有區域性優勢,是因為廣東的區域性,即廣東電子產品等的發達。區域性,就是一個地方在地理位置,發展成度上所表現出來的屬性。
B. 地方性和區域性的區別
區域、地域、地區,三者實質是一樣的,都表示的是空間概念,具有一定的空間范圍。但三者也有區別。
「區域」(region):是一個普遍的概念。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如管理、規劃、研究、描述等)在地表劃出的認為有用的地理單元。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理解:經濟學把「區域」理解為一個在經濟上相對完整的經濟單元;政治學一般把「區域」看作國家實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單元;社會學把「區域」作為具有人類某種相同社會特徵(語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區。
「地域」 (territory):一般范圍較大,是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且更強調地方性、景觀性、人文性和系統性。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別具一格的地域景觀。
「地區」(area):是特指,較大的空間范圍,如多山地區、發達地區;「地區」(prefecture)∶行政劃分單位,如地區差價;「地區」(mandated territory)∶指未獲得獨立的殖民地、託管地等。
由此看出,這三個概念其實質是一致的。 只是「區域」是泛指,范圍有大有小。而「地區」則是特指,范圍較大。 「地域」一般范圍較大,且更強調地方性、景觀性。
C. 地理區域的劃分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D. 地理課程是如何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
地理學科屬於一門綜合性的科目,兼具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內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在教學中運用區域地理材料,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應變能力。在講述華北地區環境問題時,結合淮北地理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於家鄉發展旅遊業和特色果樹種植有了清晰的認識,提高了他們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學科特色,重視在新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綜合能力、地理素養的培養。因此,利用區域地圖為載體,要求考生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題目負載信息的提取、認定、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以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是地理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順利、有效、正確地解答區域類綜合題,教師必須做好針對性的復習,重視對學生進行該類題目解題策略的培養。在學習中,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達到課標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素養」,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一面要鼓勵學生多讀報,多關心國家的時事政治之外,也要將知識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復習交通運輸這部分內容時滲透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重要鐵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鐵路建成後對西藏經濟的促進作用;南昆鐵路的修建的經濟意義和對我國邊境貿易、聯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復習農業問題時結合世界糧食問題等。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學生對任何題目的思維狀況和思維能力如何,最終都要用文字來反映,而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判斷也只能藉助單一的文字來完成。近年來,學習地理的綜合題基本上都是以簡述題的形式出現,而地理簡述題能夠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答題的空間,能夠加大學生自己組織答案的自由度,可見學習地理試題對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進行文字准確、條例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實際上學生普遍存在對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視,往往出現答案思維方向正確,但無法用文字准確、完整、規范地表達出來,或表述缺乏層次性、邏輯性,要點不突出,不能科學准確地應用地理術語等情況。在復習中,教師要耐心、持之以恆地督促學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錘煉、答題的層次,以幫助學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鴻溝,提高得分率。 新課程標准下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更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地理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識作為地理綜合學習的載體,把地理知識與當地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提升地理素養和人地和諧觀念。 區域地理教學是用區域地理知識培養教育中學生的教學活動 。它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多內容、多層次的實踐活動 ,讓中學生直接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也為學生提供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和條件,真正實現《地理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功能,並在實踐與探究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所以區域地理教學應該能在「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等,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區域地理進入課堂會激發學生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慾發起的原動力,是思維培養和理論提高的最好「誘餌」。並且,培養興趣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是中學地理對課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愛追問,如果在這個時候適當加入客觀存在於學生生活之中的生動、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在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之時,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地理課的質量。 例如,在講述不同地形類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情況,因為我們區山區面積廣大,佔全區的95%以上,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山地的利用特點(優點和缺點),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最後教師小結。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於課本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將身邊的事物和理論相連接,同時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特別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認識上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時存在困難,而教材所選擇的事例往往離學生比較疏遠。這就需要教師重新搜集資料,而在我們周圍就有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實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們作為事例講解,學生就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垂直地帶性分布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海拔高度對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的影響,我就以我們相山為例,給出大家熟悉的圖片景觀,從現象講到本質,這樣就有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內容,並且對本地的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具備了理論依據。 區域地理的教學和材料運用,都是從身邊的事物入手,然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地理規律,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得更多具體的感性材料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抽象的地理現象和原理。在講解「華北地區的氣候」時,給學生講解了該區域的氣候特徵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種植了哪些農作物,種、收的時間為何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徵怎樣,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最後通過學生匯總,知識點基本全面,因為是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所以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另外,通過區域地理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這些學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還面。這就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後果,並明了家鄉的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繼而熱愛自己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區域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熱愛,繼而喚起學生對祖國和世界環境的熱愛,從內心深處產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E.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地理的區域性怎麼看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F. 地理上區域的概念是什麼
區域是指地理上具有一定空間和范圍的有大致邊界的地理空間,區域對外一般都有相似性,而區域內部又有差異性,以及整體性。這三種特性就是區域的主要特徵。這是我自己打的,不是復制的,希望你能給個高分。
G. 地理:如何界定一個區域
地理區域是一個有聯系性、相容性、協調性、地區性、地理地勢性、種族性的分區。為了各個體單位的更加和諧,所以就有必要來劃分一定的區域。
區域的介定有的是依靠地形地勢的,例如:山川、河流等,各大洲的分界線大都以江河湖海及山脈來分隔;有的是區域間的聯系緊密,例如武漢市由漢口、武昌、武漢三個以前分隔地區合並為一,還有京津塘、滬寧杭、珠三角等;
首先看它的經緯度
如果途中沒有經緯度,就看圖的輪廓,地形地貌,
(一般圖題都會給出經緯度,因為圖中的輪廓不準確,憑空想像很難,逾越了中學生的能力)
看經緯度,要自身對地球每個大洲,大洋,以及重點國家的范圍心中有數(不要求很准確)
如果這些記憶有些模糊,就聯想當地的氣候,地形,以及降水等來確定!
區域定位是難點,要求綜合水平,要聯系各種知識點!只要基礎穩,做幾道題就可以應對了!
H. 地理環境的幾大特性:差異性,整體性,區域性,全球性是什麼意思
差異性: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整體性:各地理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整體性的要素: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
區域性: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全球性:這個真不好說
都是從網上各處搜集來的材料,希望有所幫助
I. 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的特點.差異性.整體性.層次性.變化性.分別是指什麼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J. 地理區域性指什麼
區域學派認為,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地域分異的科學,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以區域為其研究核心。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努力,本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研究的黃金時代。早在50多年前,黃秉維在論述地理學的發展趨勢時,就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全局的綜合科學。研究地表上區域之同異,可有兩種不同途徑,即系統地理學(又稱普通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又稱特殊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當為地面區域之比較研究」,「研究地表上區域的差異之科學」,「地理學以研究世界事物所組成之復雜體之區域的差異為目的」,「區域地理為地理學之主體」,「研究區域地理不從系統地理入手,必至茫無端緒」等。區劃是地理學的傳統工作和重要研究內容。在30年代後期,黃秉維曾對組成中國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國性的區劃。50年代末他主編完成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專著,揭示了中國自然地域分異的規律,在理論方法上有很大創新與突破,內容系統而詳盡,一直為各有關部門應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據。80年代以來,他分析並指出1959年方案的不足和問題,如區劃系統過於繁雜,熱量帶應更正為溫度帶等,並提出了新的修訂方案。現代地理學既包括普通的系統地理學,又涵蓋傳統的區域地理學。其中區域地理研究對揭示地理規律,建立地理學基礎,表徵地理學特點,確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均有重要意義。本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學派受到嚴重挑戰,面臨著不斷革新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現實。現代區域地理研究應在廣博基礎上綜合,既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又涉及社會文化特徵與經濟發展,並要體現於人地關系這一地理哲學命題的研究中。地理研究的區域性要求著重注意所研究區域的總體特徵,既研究區域內部的結構、功能,把握區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規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異規律的同時,探討區際之間的聯系,為區域開發、區域協作和交流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