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有什麼方法
優質解答
一、位置(區域定位)
1、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區域范圍,確定一個具體地點)
2、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島嶼、半島、大陸東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從山脈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狀,流向判斷區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據國家或區域輪廓,鄰國、鄰省輪廓判斷區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從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網中線、點的分布判斷區域.
二、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
①地形類型與名稱:可以根據區域位置得出,還可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圖判斷.
②地形特徵:主要從地形類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上來描述.
③地勢特徵:主要從地面起伏變化的趨勢上來描述,常用的描述語言有兩種,如西高東低或由西向東傾斜.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a用等高線判斷;b根據圖幅提供的圖例來判斷;c根據河流的流向來判斷.
④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指板塊的碰撞、擠壓和張裂以及大的地質構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蝕作用,低平的地區主要是堆積作用,降水多的區域(濕潤、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主是風力作用.
⑤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氣候:可從氣候類型、氣候要素指降水和氣溫分布,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和河流的影響,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紹兩個方面.
①氣候類型: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判斷氣候類型.
②
氣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大區域的氣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氣候特徵,第二種局部地區氣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據
其局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來分析,如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等溫線在局部地區的彎曲、延伸、閉合及影響因素.
3、河流:主要從河流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徵: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斷流、乾涸)、含沙量、冰情(有無結冰期、冰期長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徵: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歸屬、河道(河谷寬窄、河床的深淺、河流彎曲系數).河網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關系),流域面積(面積、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資源等.
③開發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區,主要是開發水能資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河通寬闊,流量穩定的地區開發內航運.
『貳』 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83
1.多使用圖,加強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
2.加強培養學生圖與圖、圖與文的轉換能力。
3. 培養學生空間定位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4.培養學生准確獲取圖表信息的能力。
5.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加強讀圖訓練。
『叄』 認識一個區域可以從那些從哪些方面入手
①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該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
② 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該地區域地理特徵
③ 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這些地理特徵的成因
④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該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
第一步:搜集區域的相關資料.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條件(包括人口、經濟、文化、歷史沿革等).
第二步: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文字整理歸類:成因分析、數據分析、圖表繪制等.
第三步:區域差異分析、比較.區域發展條件、優勢和劣勢.區域經濟分析.區域發展
第四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可持續發展模式.
『肆』 認識區域可以從哪些角度著手
一、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以及與周邊重點區域的位置關系等。
二、氣候,包括降水、氣溫、溫差、光照等。
三、地形,包括人地關系,比如人多地少,人少地多等
四、土壤,土壤類型,肥沃程度等。
五、水文,包括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比如多少,內流還是外流等。
六、植被,類型,多少
七、礦產資源,豐富程度,種類多少
八、人類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旅遊業等
『伍』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類比法教師把某一問題同學生已學過的另一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包括兩種比較方式:①同類同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徵,對比的結果是:兩個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特徵,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較、亞洲與歐洲海岸線輪廓的比較都具有這種性質。②同類異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不同,對比的結果是:兩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相異的特徵,如秦嶺、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徵的比較。歐洲與非洲氣候的比較都具這種性質。
縱比法 將同一地理對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狀況加以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去和現狀,並推斷其未來,明了其變化過程的規律。如地形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形態,河流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狀況,氣候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特點,某國、某地區各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等的比較,都屬於縱比法。
聯系比較法 把兩種地理對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以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的比較方法。例如講歐洲大陸輪廓時聯系非洲進行講述,可突出歐洲是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
並列比較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並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這種比較、能夠明確被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例如,把黃河、海河、遼河幾條河流並列起來進行比較,可找出每條河流的個性和共性,使學生認識黃河、海河和遼河這三條河流的個體和整體特徵。
綜合比較法 把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國家的地理綜合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比較的方法。它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較復雜的比較法。多用於地理復習和測試。
『陸』 地理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的理解
地理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的理解
區域認知能力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於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形成系統的地理概念,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缺失,就很難形成完整的地理學習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會感覺吃力,無法良好地繼續地理學習。區域認知能力主要是讓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結合在一起,從而能融會貫通,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的地理知識,全面性、綜合性地理解所學區域的地理特點。
地圖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對地圖進行分析學習,圖文並茂的學習方式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記憶,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圖片內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培養起空間思維能力。因此,地理教師應當認識到,地理地圖是非常有效的教學工具,其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教學手冊。一張完備的地圖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地理信息,其可以將教材內容上文字描寫晦澀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起來,這無疑會增加地理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以地理地圖為依據,將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地總結起來,形成以地圖為依據的地理體系,讓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吸收。
『柒』 如何認識區域
必修三第一單元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一節 認識區域 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說明區域的內涵
2)、了解區域的分類,並舉例說明不同類型的區域
3)、結合實例,分析說明區域的一般特徵。
重點、難點:
1)、辨析均質區和功能區的概念
2)、分析說明區域的一般特徵
方法指導:合作探究、自主探究
知識連接:回憶地理環境的特點、地理問題的綜合分析法
自主探究:
一、區域的含義:
A 1、概念:
以前經常提到聊城地區,聊城就是一個區域,那麼什麼叫區域?
聯系甘肅省的干濕區劃分,總結歸納區域的含義:
思考:區域一定有明確的界線嗎?區域一定沒有明確的界線嗎?
A 2、區域的劃分
1)、單一指標、綜合指標:
舉例:
2)、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舉例:
3、區域劃分的目的:
二、區域的類型
A自主學習 區域的類型 完成下列問題:
1、均質區概念:
舉例:
2、功能區概念:
舉例:
3、區域的空間尺度:(空間尺度與對區域描述的關系)
B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經濟發展特點及所包括的省份)
1)、三大經濟地帶的經濟差異
東部經濟地帶 中部經濟地帶 西部經濟地帶
省份
經濟差異 發展速度
發展水平
2)、三大經濟地帶的特徵和發展
地帶 特徵和優勢 主要問題 發展方向
東部經濟地帶 (1)主要的農業基地
(2)最主要的工業區
(3)交通便利,海運獨具優勢
(4)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5)科技文化水平最高
(6)城市分布最密集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各省區淡水短缺
(3)環境污染嚴重
(4)江河下游的澇年汛期防洪問題突出 (1)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建設人才、信息、外貿、國際金融、海洋開發基地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
(3)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加強傳統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革,大力拓展新興產業
中、西部經濟地帶 (1)面積廣闊
(2)能源和礦產豐富
(3)我國主要的牧區和糧食、棉花、油、糖的重要產區
(4)中部地帶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
(5)中西部邊境貿易有較大優勢 (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2)基礎設施落後
(3)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 (1)充分發揮資源的優勢
(2)改善生態環境
(3)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4)鞏固和發展農業基礎
三、區域的特徵
A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下列幾個特徵:
1、整體性:
2、差異性:
3、開放性:
開放性的表現 :經濟全球化
B海南島:
閱讀課本海南島的一組地圖,思考下列問題:
1、 海南島地理位置的特點:
2、 海南島的自然地理條件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3、 海南島經濟發展的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