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阻擋蝗蟲直接進入中國內陸的天然屏障是什麼地區型的
青藏高原山脈是阻擋蝗蟲從印巴進入中國的天然屏障。蝗蟲很難飛越海拔4千米以上。
『貳』 中國擁有什麼地理上的天然屏障令沙漠蝗蟲威脅降至最低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都擋住了蝗蟲微信。
『叄』 為什麼歷代往常的邊界都在陰山戛然而止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很多個,大多數王朝北方邊界都是在陰山地區,這是因為陰山山脈天然地理環境決定了一切。古代時候少數民族騎兵經常會穿越山谷向陰山南部地區進行搶掠,中原王朝統治者在陰山修築長城建立要塞,因此這里成為了蒙古高原與中原王朝分界線。陰山東西長一千二百公里,北坡低緩但南坡坡度很大,中間只有兩條穀道可以通行,因此從地理上來講陰山起到了天然屏障作用,使得歷代中原王朝可以有效抵擋少數民族騎兵。陰山北部是游牧文明,而陰山南部是農耕文明。這是因為陰山南部有黃河穿流而過,滋養了附近萬畝良田。而陰山北部乾旱少雨,少數民族只能逐漸水草而居。
1、是蒙古高原與中原王朝分界線
因為天然地理環境原因,所以陰山以北屬於是游牧文明,百姓逐水草而居,一旦當年內因為自然原因導致牛羊減產,就會跑到中原搶奪。而陰山南部是農耕文明,黃河水滋養了大片土地,可以保證長年獲得糧食豐收,百姓世代在此安居樂業。
『肆』 我國的南北天然屏障是指哪裡啊
我國的地理學家認為,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具體地說,這條分界線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幹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
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 面都有明顯差異。從氣候方面來看,它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其南側屬亞熱帶范圍,雨季較長,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季較短。
從氣候學角度看,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國的氣候專家預測,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的南北方分界線將由現在的秦嶺、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以北。
『伍』 為什麼說平流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
顧名思義,平流層的最大特點是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極少垂直方向的對流運動。這主要是因為平流層的溫度結構與對流層不同,在對流層頂到距地表大約35公里的高度內,大氣溫度變化非常微小,這一高度平流層的大氣溫度非常低,大約在-80O 左右。自35 km 到平流層頂,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平流層溫度低,空氣稀薄,極少水蒸氣,在這一層也極少天氣過程發生。
由於平流層的高度較對流層高,因此與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相比,平流層的太陽輻射含有更多的短波紫外輻射。一般將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按照波長的大小分為三個區,波長在315-400 nm (1nm =10-9 m)之間的紫外光稱為UV-A 區,該區的紫外線不能被臭氧有效吸收,但是也不造成地表生物圈的損害。事實上,這一波段少量的紫外線也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促進人體的固醇類轉化成維生素D,如果缺乏會引起軟骨病,尤其對兒童的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波長為280-315 nm的紫外光稱為UV-B 區,這一波段的紫外輻射是可能到達地表並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波長為200-280 nm的紫外光部分稱為UV-C 區,該區紫外線波長短,能量高,不過這一區的紫外線能被大氣中的氧氣和臭氧完全吸收,即使是平流層的臭氧發生損耗,UV-C 波段的紫外線也不會到達地表造成不良影響。
平流層中最重要的化學組分就是臭氧(O3)。臭氧是地球大氣中的一種微量氣體,由三個氧原子組成,是我們熟知的氧氣的同素異形體。臭氧在大氣中通常分布在兩層,即對流層和平流層中。環繞在地球表面至高空8-16公里范圍內的一層大氣稱為對流層,這一層中的臭氧對人類和生態環境是有害的,它也是當前城市大氣光化學煙霧污染的主要物質。對流層向上至大約50公里左右的范圍,就是通常所稱的平流層。實際上,平流層保存了大氣中90% 的臭氧,位於這一高度的臭氧能有效地吸收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紫外線(UV-B段),從而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
『陸』 阻擋蝗蟲直接進入中國內陸的天然屏障是什麼地形區
喜馬拉雅山脈是阻擋了蝗災向北進入我國的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脈屬於青藏高原,是高原地形區。
『柒』 它是南亞大陸上多個國家與什麼國家之間的天然屏障
喜馬拉雅山脈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屏障。
『捌』 比利牛斯山的地理結構有什麼特點
天然的大屏障
比利牛斯山是歐洲西南部山脈,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界山。東起地中海海岸,西止大西洋比斯開灣畔,全長約430千米;西端,它沿著伊比利半島北海岸逐漸彎曲而與坎塔布連山脈相連接。除少數地方外,比利牛斯山脈的山頂就是法、西兩國分界線的明顯標志,不過有個小自治公國安道爾位於群峰競立的峽谷之中。最高點是中比利牛斯山脈馬拉德塔山的阿內托峰。
龐大的比利牛斯山實際上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延伸,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自然特徵。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古生代頁岩和石英岩構成,並遍布冰蝕谷、冰蝕湖,冰川廣泛發育。現代冰川多集中在冰斗和懸谷之內。
比利牛斯山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以南坡為例,海拔400米以下及山麓地帶,冬季氣溫-6℃~2℃,大氣濕度較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如石生櫟、油橄欖、栓皮櫟等;海拔400~1300米之間,冬季氣溫-6℃~-13℃,降水較多,是落葉林和其他闊葉落葉林分布帶;海拔1300~1700米之間,冬季氣溫-13℃~-16℃,降水量多,是山毛櫸和冷杉組成的混交林帶;海拔1700~2300米之間,冬季氣溫-16℃~-20℃,主要為高山針葉松林帶;海拔2300米以上則為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為雪線所在,有穩定的冰雪覆蓋層。
比利牛斯山是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的天然屏障。山脈構造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特徵。按地理環境可分西、中、東3個自然區。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變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變化明顯。山北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山南屬地中海氣候,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山地多森林,多硫磺溫泉,以溫泉浴著稱。
比利牛斯山脈是一串古老山脈地質的再現,而不是像阿爾卑斯山脈那樣是比較近代、強勁活躍的造山運動的產物。大約5億年以前,覆蓋現由比利牛斯山脈所佔據的這一區域的是古生代時期所創造的褶皺的山脈——海西山脈,現今法國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僅為其兩處殘留物而已。這些高山自其出現以來,雖然其他高山比較平靜,沒有什麼內部變形或地殼變動,而比利牛斯地塊卻沉沒在地殼較不穩定的區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層是堆在花崗岩基礎上被嚴重褶皺的沉積物,它們沉沒後又由第二層沉積物所覆。後來,它們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為兩條平行的山脈,在原先海西山脈的南邊和北邊延伸。這樣,它們便成為兩條先比利牛斯山脊帶,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帶發育得更充分,這些山脊帶就是現在比利牛斯山主脈的大山嘴。
東比利牛斯山又稱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從加龍河上游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這段山脈海拔較低,多為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和山間盆地。
比利牛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