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形成地理概念

如何形成地理概念

發布時間:2022-08-12 05:52:25

㈠ 中國地理的學習方法(高中文科)

小議「地理學習方法」

作者:張廷芳 文章來源:山東省鄒平縣月河中學256200 點擊數:2639 更新時間:2006-3-3

1、字頭記憶法 :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
例1、有關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流經省市名稱以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識,地名數據多,硬記有困難,可用字頭法編成順口溜:
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雲流六千三;
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雲」是字頭,指明長江流經的十省市名稱,「六千三」(百公里)是長江全長,「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面積,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各拉段」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聯想到長江的發源地「各拉丹冬」。

例2、記憶世界煤炭儲量豐富的七個國家,可以這樣記憶: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亞五國,哈吉塔土烏。
2、綜合法 :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下面結合北美簡易圖像,說明如何分析它的氣候特徵。並介紹綜合法的一般步驟。
圖中哪種氣候分布的面積最廣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裡的問題。
(2)根據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及風帶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麼作用。由上圖可知,緯度、西風和地形的特點都對北美氣候產生了影響。
(4)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在北溫帶,並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系。
3、用地圖學地理法 :大家都知道,學地理時,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許多地理屬性、特徵、特點以及與其他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內涵規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們知道了某個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緯35度某大陸西岸。這樣,我們就容易一下子推斷出:它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沒有長久的冰凍,生長著耐旱的,樹皮很厚的常綠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於游覽等等。
上述是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談談地圖運用的效能。地圖對學好地理的作用當然不局限於此。有人曾說:離開地圖,便不是地理課。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課,事先是經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
運用好地圖的另一個做法是要把《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和教科書中的插圖,作為自己學習上得心應手的輔助工具。「兩圖」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與教材緊密配合的。而且色調鮮艷悅目,內容生動活潑。如《中國地圖冊》中《地球》一圖,只要看一眼,便會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結論,而且會掌握大陸分布的基本形勢。《地球五帶》一圖,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顏色顯示地帶溫差,配合以動植物畫面,十分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地帶的特點。運用好地圖的最後一個做法是不要忽視地理作業填充圖的作用,一定要按教師的要求和布置認真做好填充圖作業。
4、諧音記憶法 即把枯燥的數據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
例3、下列幾個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點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兒);
(2)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22米(加大馬力壓那海狗,它只搖搖動雙耳)。這是利用漢字諧音來換字,一語雙關,生動有趣,易於記憶。

例4、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5、識圖記憶法 :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例4、我國地形特徵之一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這一特徵在地圖上用三種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儲色:由此往北往東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屬第二段;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相同的地區,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過識圖,即可記得一清二楚。其次,要養成看圖用圖習慣,日積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6、簡化地圖法 :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例5、長江水系簡圖: 長江幹流猶如「L」和「w」兩個英文字母連接而成。從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為上游,谷深水急,虎躍峽(A)、三峽地段,長江幹流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峽東端處。「w」河道則為長江中下游。「w」兩端分別是宜昌(B)和南水北調東線的江都(F)水利樞紐,中點武漢市(D)則有長江最大支流雙江匯人。「w」下方兩處轉折點是我國兩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陽湖(E)、BE河段為長江中下游,湖泊眾多。
7、歸類記憶法 :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例6、以半島為例,主要半島我國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亞洲有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非洲有索馬里半島;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島。
8、串珠成線法 :在一定范疇內,許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當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時,應該放到與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聯系的整體上去認識。聯系的方法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線法是聯系法的一種,是根據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將零星的地理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認識地理事象的廣度與深度。
例7、用鐵路、河流把鐵路樞紐和城市連接記憶。
9、比較法 :比較法在地理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地理課的特點所決定的。運用比較法就是把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鄉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新的地理知識,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現在,比較法不僅在教學、總復習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各級各類命題考試中也常出現。
在地理學習中,以選擇同類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徵作比較最為常見,目的是有利於減少頭緒,減輕學生負擔。如常常把亞馬孫河與剛果河(扎伊爾河),喜馬拉雅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海河治理與淮河治理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已知的,不能選擇那些尚未學過的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本質特徵相同或相反的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還應該具有典型性,即對比各點,無論異同,都要個性鮮明,特徵突出。此外,選定比較對象時,還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則,不要舍近求遠。
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通過反復比較得出來的。由於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地理教學中的比較法類型的多樣化。杭州十一中張愛珍老師根據比較對象的性質和比較方式的不同,歸納總結了以下幾種比較教學方法:
1.圖表直觀法
即利用課本中的各類景觀圖、曲線圖、示意圖等進行直接逐項比較,從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徵。
例8、比較長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溫度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一月均溫
大於00C
小於00C

干濕狀況
濕潤地區
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年降水量
大於800㎜
小於800㎜

結冰狀況
冬季河流不結冰
冬季河流結冰

植被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耕地類型
水田
旱地

糧食作物
水稻
小麥、玉米、高粱

經濟作物
甘蔗、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棉花

例10、如通過對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等四個大城市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圖的比較,可以得出我國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1)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很大——哈爾濱一月平均氣溫-20℃,廣州一月均溫約15℃,南北溫差達35℃。
(2)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哈爾濱、北京1月平均溫度在0℃以下。此線以南的武漢、廣州1月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圖中四城市7月平均溫度都在22℃以上,南北溫差不大——哈爾濱22℃,廣州28℃,南北溫差僅6℃左右。
為了說明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個氣溫分布特點,教科書上安排了兩張冬季景觀圖:一張是我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北部山區,大地披上銀裝,地面積雪很厚,冰天雪地,人們穿棉衣戴皮帽,揚鞭催馬,在冰雪上行駛扒犁,說明冬季嚴寒;另一張是我國南方的海南島,濃綠闊葉的椰子樹呈現出熱帶風光,廣闊的田野上,插秧機正在忙於插秧,說明這里的冬季溫暖如春。通過這樣的直觀比較,能強化形象理解。
2.類比法
即學習某一地理事物時,引用已經學過的同類地理知識進行比較。
類比法根據對比各點的異同,又可分為同類同型比較和同類異型比較兩種:同類同型比較,就是同類地理事物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徵。
如北美洲地形與南美洲地形相比較;亞洲氣候與北美洲氣候相比較,都具有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的共同特徵。同類異型比較,即是同類地理事物的對比各點不同,具有相異的特徵。
3.借比法
就是把難以想像,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藉助學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季風的成因,是教學中常常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點。可藉助露天游泳池和池邊水泥地來說明陸地、海洋受熱和散熱不同而形成季風的道理。夏天,我們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腳站在水泥地上覺得腳下發燙,跳到水裡覺得很涼快,這主要是固體、液體的熱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陸增溫快—→氣溫高—→熱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反之,大洋增溫慢—→氣溫低—→形成高氣壓。空氣同流水一樣,從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我國夏季常出現由海洋吹向大陸的偏南風,這就是夏季風。同樣道理,冬季常出現由亞洲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叫冬季風。
4.演變法
即同一地理事物從發展過程中,作今與昔的自身比較的方法,又稱歷史比較法或自身比較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過去和現在,從而推斷其未來,明了其發展變化過程和規律。
利用演變比較法,分別對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國經濟主要指標、科技、國防等逐項進行比較,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國的「昨天」和「今天」。隨著一大串大小數字的比較,在學生思想上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也隨之增強。
實踐證明,比較學習法在地理學習中是一種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減少頭緒,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法。

10、 形象記憶法: 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藉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如: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像展翅飛翔的老鷹,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遼寧省像個大逗號,山東省像攥起右手伸開拇指的拳頭,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邊形,福建省像相思鳥,安徽像張兔子皮,台灣省似紡錘,海南省似菠蘿,廣東省似象頭,廣西似樹葉,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頭,甘肅像啞鈴,陝西省像跪佣,雲南省像開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蓋帽,湖南江西像一對親密無間的伴侶……

㈡ 地理是怎樣形成的

地理學是有原來的文學傳記中記載一些自然現象和自然景觀等內容,慢慢發展而成的!

㈢ 為什麼說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按照孔穎達的解釋,「地理」的概念不僅要弄清地表的形態,而且還需進一步了解這些形態的分布關系,探索其隱藏在事實後面的原因和道理,也即「知幽明之故」。地理概念的形成,利於有關知識的集中和條理化。所以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㈣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其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


(4)如何形成地理概念擴展閱讀

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學對國民經濟有很大的貢獻:首先可以根據地學所研究的成果去發掘各種資源,從而為人類提供生活、工農業生產的資源;

並且,由於地學研究的發展,海洋變化的預測、天氣變化和環境質量的預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並且,地震預報也在研究之中,從而減輕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災害,這是第二個應用;第三個應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統。

㈤ 周代的地理知識

周代包括了西周(前11世紀至前8世紀)、春秋(前722-前481)的漫長歷史時期。

周人本是西羌,並非農業民族;古公亶父帶著族人遷到歧山下,就定居下來。岐山是夏民族的根據地,有較高的農業文化,二者融合產生了新的周文化。周人的月令源於《夏小正》在豳風《七月》里,夏歷與周歷並用。同時,周人也接受了東方的殷文化。武王滅紂,統二東西。這樣,就創造了自己面目全新的文化。所以,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周文化的精神是農本文化的社會,建立了封建社會。農本社會,接近自然,多看植物,少看動物,人們的胸懷易與自然融合,遂渲變為「同天」的人生哲學。歌頌自然、安天樂命,形成了「溫柔敦厚」的詩教。此期是從青銅器時代過渡到鐵器廣泛使用的時期。同時,農業生產大發展,城市經濟繁榮,使得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少數重要青銅器鑄有較多銘文,甲骨文繼續使用並興起竹簡記事。由於竹簡的出現,文字得以廣泛應用,系統的學術著作出現,有的並輾轉得予保存下來。種種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都促進了地理知識的進步和發展。這一時期已出現並保存至今的有《禹貢》和《山海經》等著作,另外《管子》、《周禮》和《詩經》中也有一些篇章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地理知識和地理觀念,將在後面介紹。

我國最早的「地理」概念就開始出現在這一時期。《周易·系辭》中提出「……故能彌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什麼叫做「天文」、「地理」呢?唐代孔穎達作疏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者,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謂事也。」按照孔穎達的解釋,「地理」的概念不僅要弄清地表的形態,而且還需進一步了解這些形態的分布關系,探索其隱藏在事實後面的原因和道理,也即「知幽明之故」。地理概念的形成,利於有關知識的集中和條理化。所以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周代由於農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已經注意到發展生產與保護和協調環境的關系。認為自然環境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進而認為:「天其有五材,而將用之,力盡而敝之,是以無拯」,「能協於天地之勝,是以長久」。認識到生產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的基本性質相協調,社會才能安定發展。基於保護各種動植物的資源,是保護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環境條件的認識。相傳周文王曾在鎬召見太子發(後來的周武王),諄諄告誡說:「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龜鱉之長;不卵不躦,以成鳥獸之長。畋獵唯時,不殺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馬不馳,使天下不失其時。潤濕不穀,樹之竹葦莞蒲,礫石不可谷,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這遺囑當中,包含了保護草木、鳥獸、魚鱉等自然生物繁衍的遠見卓識,把畢生對於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認識歸結為反對掠奪式開發,反對開發性破壞的明智思想。提出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使之「不失其宜」、「不失其性」。「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分別種植樹木、藤本、竹子、蘆葦、水草等。」這些思想作為先王之法,要求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圖取之不盡,達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這些思想,對後世有深刻的影響。

㈥ 地理的含義,由來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

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6)如何形成地理概念擴展閱讀:

學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2、人文地理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等。

㈦ 地理是什麼

學科概念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與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前者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與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後者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氣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學及觀察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自然界和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科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層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土地利用與覆蓋以及生態環境與地理之間的關系。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則是計算機技術與現代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採用計算機建模和模擬技術實現地理環境與過程的虛擬,以便於對地理現象直觀科學的分析,並提供決策依據。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㈧ 怎樣才能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

老師用的,借鑒一下吧。

  1. 注重知識體系的運用,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發展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許多知識難以運用,所以學生是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促進思維能力培養的內容,對這些內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後實施教學。如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為什麼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如光合作用,就要請教生物老師,有關太陽高度的問題,就要請教數學老師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時為完善地理知識結構,地理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注重知識系統的建立,使學生完善知識體系,以便熟練運用。
    2、從生活實際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後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後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例如:運用鄉土地理知識對比別區或別圖的地理事物,從而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在掌握鄉土地理的情況下再比較學習黃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又如,在學完黃河中下游地區之後比較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的異同點來學習長江中下游地區,無論在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中,學生則能更好地掌握長江中下游的地理環境。從而鞏固了舊知識,學習了新知識,不僅學到的知識得到遷移,而且還發展了形象思維,提高了分析綜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業為什麼低產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的原因有哪些,屬於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麼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來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學會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各方面地理思維能力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不可缺少的直觀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進行形象思維的有效手段。因為地圖是形象的,但地圖上的各種符號是對地理事物的現象和抽象,某種意義上說地圖是抽象化的形象。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這種表象往往會促使學生產生直覺思維,從而進入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中。因此,經常閱讀地圖,綜合地圖要素,歸納區域地圖特徵和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於形象思維


閱讀全文

與如何形成地理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