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四大地區分界線內的省份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大致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即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向東南到橫斷山脈。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南方地區: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青藏地區: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㈡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各自的所有省份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北京、天津、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寧夏、河北、河南、陝西、山西,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四川、雲南、重慶、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海南、福建、廈門、台灣、上海、安徽、浙江、江蘇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㈢ 我國四大地區的省
我國四大地區是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所包含的省份如下:
1、西北地區:青海、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新疆;
2、北方地區:山西、陝西、黑龍江、吉林、天津、山東、河南、遼寧、北京、內蒙古東部、河北、江蘇北部、安徽北部;
3、南方地區:江蘇大部、安徽大部、香港、甘肅東南部、廣西、廣東、湖北、湖南、澳門、海南、台灣江西、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陝西南部、浙江、福建、雲南大部、上海、河南信陽市和南陽市;
4、青藏地區: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
(3)哪個省份佔四個地理分區擴展閱讀
四大地區的劃分依據及界線如下:
分界線: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是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理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方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方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藏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西北地區
㈣ 中國總共有多少個地區各地區包括哪些省份
中國有七個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四季分明的東北地區坐擁中國最大的平原,教育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繁榮、工業實力雄厚;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華東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華東地區面積79.83萬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3.93億,佔全國29.3%。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28.8萬億元,佔全國38.7%。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華北地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現時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華中地區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地區,涵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之間,眾多國家交通干線通達全國,具有全國東西、南北四境的戰略要沖和水陸交通樞紐的優勢,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望北的作用。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華南地區南北向基本以北回歸線分為南部與北部,東西向以福建與廣東、廣東和廣西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6,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地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7.3%。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
四大地理分區: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網路--中國地理區劃
㈤ 全國分為幾個地區,都包含那些省份
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華南地區: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港澳台地區: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
(5)哪個省份佔四個地理分區擴展閱讀:
四大地理分區:
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
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㈥ 中國地理分為四個部分,中國四大地理區劃是哪四個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中國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自然區。其中東部季風區由於南北緯度差別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又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此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1、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中國的20%,人口約佔中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4、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佔中國的25%,人口不足中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㈦ 跨越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省份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個國家接壤,
㈧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哪個省份佔四個地理分區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㈨ 地跨四大區域的省份是哪
甘肅省,跨越了下述4個區域——
北方地區 秦嶺--- 淮河以北、青藏高原、大興安嶺以東
南方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西北地區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祁連山以北
青藏地區 喜馬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昆侖山—祁連山以南
㈩ 中國地理區劃的四大地理分區
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
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
界線C:主導因素是降水和地勢地形,是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