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原和高原,山地,丘陵的區別是什麼
平原指陸地上海拔高度相對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以較小的高度來區別於高原。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多數形成一般都是河流沖擊的結果。
丘陵,為世界五大陸地基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岩石圈表面形態起伏和緩,絕對高度在500米以內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由各種岩類組成的坡面組合體,起伏不大,坡度較緩,地面崎嶇不平,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B. 山麓適合形成聚落嗎,為什麼
沖積平原因為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所以適合發展種植業(農業),就是因為地勢低,又容易遭受澇災,故聚落不分布於這里,而是稍微靠上的山麓地帶(這里地勢相對比較平緩,容易土建,地勢稍高,一般無水患).聚落只是住人,生產活動一般在外面(城市稍微特殊)
C. 平原好還是山區好
山區 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嶇的高原,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 山區在發展旅遊,采礦和農業多種經營等方面優勢較大,部分水熱條件較好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發展種植業。但是,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難度較大。總的來說,山區比較貧窮。 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有: 崩塌,就是土石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 主要防治措施:採用攔擋,網包,清挖和錨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就是在重力作用下,土石體沿著滑動面作整體下滑。暴雨或者在斜坡上蓄水灌溉,也常常引發滑坡; 主要防治措施:開挖排水溝或截水溝工程,減少滑坡體含水量。 泥石流,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質多,植被覆蓋差的地方,當夏季突降暴雨或冰雪融水匯集時,常會發生泥石流。 主要防治措施:護林造林,修建水庫,攔沙壩,開挖導流溝等工程。 山區的分類方法很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分類。按山區的基礎物質,可分為黃土山區,石灰岩山區等;按山區的景觀可分為高寒山區,密林山區,荒山區等;按距離城市和交通線的遠近可分為深山區,淺山區;按山區的地面組成物質,可分為石山區、土山區等;按山區的高度可分為高山區,中山區和低山區。 平原的定義 陸地上海拔高度相對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指廣闊而平坦的陸地。它的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較低的高度區別於高原,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以較小的高度來區別於高原。 平原的類型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多數形成一般都是河流沖擊的結果。堆積平原是在地殼下降運動速度較小的過程中,沉積物補償性堆積形成的平原。洪積平原、沖積平原,海積平原都屬於堆積平原。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沖積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最後形成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狀,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 平原的其他分類很多,成因復雜。根據海拔高度,平原可分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間)。根據地表形態可分為平坦平原(如沖積平原),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狀平原(如內陸平原、湖成平原)、波狀平原(如冰磧平原,多河流泛濫平原)等。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和非構造平原,非構造平原分為:堆積平原和侵蝕平原。 平原的形成 平原是地殼長期穩定、升降運動極其緩慢的情況下,經過外力剝蝕夷平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的。 沖積平原主要由河流沖積而成。它的特點是地面平坦,面積廣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兩岸地區。 侵蝕平原主要由海水、風、冰川等外力的不斷剝蝕、切割而成。這種平原地面起伏較大。 華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億三千多萬年以前的燕山運動時期。那時北方地區曾發生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高聳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時,太行山再次抬升,東部地區繼續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東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狀沖積平原,由於黃河、海河、灤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挾帶大量泥沙,自西而東沖刷和堆積到東部低窪地區,使古沖積扇面積不斷向東延伸擴大,最後終於形成了坦盪遼闊的華北平原。 平原的特點 世界平原總面積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平原不但廣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網密布,交通發達,是經濟文化發展較早較快的地方。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另外一些重要礦產資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帶。 黃淮海平原基本特點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它大體以黃河為軸線,往南到淮河,屬淮河水系,通稱黃淮海平原 ,這一平原,東北為沂蒙泰山區,西部為伏牛山區,面積15萬方平方
D. 賀蘭山東坡山麓與寧夏平原生產條件的差異
東坡比西坡多了森林帶, (2分)西坡比東坡多了沙漠帶 ,(2分)東坡比西坡各植被帶 的海拔都低。(2分) 原因:( 東坡地處夏季東南風的迎風坡, 西坡地處夏季東南風的背風坡) 東坡比西坡降水多。(2分)
E. 平原丘陵哪個好
就地理方面的一些知識而言,實際上是,熱帶0-23.26緯度是丘陵好,亞熱帶、溫帶即23.26以上-60緯度之間,平原最好。
相對而言還是平原好。在農耕社會,那平原就是頂級,就中國而言,丘陵發展比較好的有重慶、香港、台灣。
而中國大城市最主要還是分布在平原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另外,還有些面積較小的平原如成都平原、珠三、台西平原,這些 地區平原面積雖小,但他們都是經濟發達區,也相當重要。
F. 平原和高原,山地,丘陵的區別是什麼
平原(plain)
陸地上海拔高度相對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
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以較小的高度來區別於高原。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多數形成一般都是河流沖擊的結果。堆積平原是在地殼下降運動速度較小的過程中,沉積物補償性堆積形成的平原。洪積平原、沖積平原,海積平原都屬於堆積平原。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沖積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最後形成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狀,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山地,屬地質學范疇,地表形態按高程和起伏特徵定義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
地球陸地的表面,有許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山由山頂、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們以較小的峰頂面積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丘陵。這些群山層巒疊嶂,群居一起,形成一個山地大家族。
山地的表面形態奇特多樣,有的彼此平行,綿延數千公里;有的相互重疊,犬牙交錯,山裡套山,山外有山,連綿不斷。山地的規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稱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稱為中山,海拔低於1000米的稱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為褶皺山、斷層山、褶皺一斷層山、火山、侵蝕山等。褶皺山是地殼中的岩層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擠壓,向上彎曲拱起而形成的。斷層山是岩層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層發生斷裂,然後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皺山,江西的廬山是斷層山,天山山脈屬於褶皺一斷層山。
盆地,顧名思義,就像一個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有下凹和隆起的部分,是一種四周高(高原或山脈)中間低(丘陵或平原)的地形。
人們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狀地形稱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東非大陸中部,叫剛果盆地或扎伊爾盆地,面積約相當於加拿大的1/3。這是非洲重要的農業區,盆地邊緣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盆地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地殼構造運動形成的盆地,稱為構造盆地,如我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江漢平原盆地。另一種是由冰川、流水、風和岩溶侵蝕形成的盆地,稱為侵蝕盆地 ,如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盆地,主要由瀾滄江及其支流侵蝕擴展而成。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稱為高原。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別於山地。
G. 哪個國家的地理條件最優越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南寬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澤西州,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和新罕布希爾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
美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中北部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
美國橫跨西五區至西十區,共六個時區。每個時區對應一個標准時間,從東向西分別為東部時間(EST,西五區,包括大西洋沿岸及近大陸的19個州和華盛頓特區,代表城市是華盛頓)、中部時間(CST,西六區,包括芝加哥和新奧爾良兩個地區)、山地時間(MST,西七區)、太平洋時間(PST,西八區,包括太平洋沿岸的4個州,有洛杉磯等城市)、阿拉斯加時間(AKST,西九區)、夏威夷時間(HST,西十區)。按照「東早西晚」的規律,各遞減一小時。所謂西部時間是指太平洋時間
H. 山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地形對氣候影響
地形不僅影響宏觀氣候,也影響局部小氣候。地形對宏觀氣候的影響表現在四個方面:
①
形成獨特的高山高原氣候區,
如青藏高原、
天山山脈由於海拔高,
形成了獨特的高山高原氣
候區。②
導致非地帶性氣候區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於赤道地區的東非高原本應該形成熱帶
雨林氣候,但是由於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氣流對流運動減弱,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本應該是熱帶草原氣候,
但是由於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受地形抬升多地形
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溫增濕作用,最終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③
雨影效應,如南美洲巴塔哥
尼亞高原乾旱環境的形成。④
影響大氣環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脈阻擋了西風深入,而
東西向的阿爾比斯山脈利於西風深入;
北美中央大平原貫穿南北利於冷空氣南下和暖空氣北
上,
而中國東西向的陰山、
秦嶺、
南嶺等對冬季風的阻擋明顯。
⑤
在乾旱地區山地易形成
「
雨
極
」
,如我國祁連山、天山降水多於周圍地區,是西北地區的
「
雨極
」
。
地形對局部小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
影響局部氣溫。海拔高度要影響氣溫,一
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山體的陰坡和陽坡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體
陽坡氣溫高於陰坡。
山體陰風坡和背風坡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
同一海拔,
迎風坡氣溫低
於背風坡(焚風效應)
。山脈埡口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當暖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後方
氣溫較高;當冷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後方氣溫較低。河谷地形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河
谷地形水汽較多且不利於散熱,氣溫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氣溫。②
影響局部降水(地形雨)
。
就同一山體而言,從山麓到山頂,降水先增加後遞減,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體的迎風
迎風坡降水遠遠大於背風坡。
地形雨的形成對山體高度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要求相對高度高
於
500
米。就同一地區不同山體而言,海拔高的山體降水量較多。③
影響風速。山脈與風向
大致垂直,可降低風速;山脈與風向平行,對風速削弱作用較弱;山脈隘口可增加風速。
2
、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
氣候是河流之父,
地形是河流之母
」
,
地形對河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
地形影響河流流向,
如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②
地形影響河流的流域面積和水系形狀,如
秦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流流域的分界線,
南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界線;
盆地多為向心狀
水系,平原多樹枝狀水系(羽毛狀水系)
。③
地形影響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區河流流
速較快,平原區河流流速較慢。④
地形影響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區河流多呈
「V」
字型,
平原區河流多呈
「U」
字型。⑤
地形影響河流的航運條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
運條件較好,
山地、
丘陵河流航運條件較差。
⑥
地形影響河流的水能狀況,
一般而言,
平原、
盆地內部水能較貧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邊緣處水能較豐富。
3
、地形對植被、土壤、地質災害的影響
山地的坡向要影響植被分布,陽坡一般為喜陽植被,如馬尾松;陰坡一般為喜陰植被,
如冷
杉。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響植被分布,
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植被由常綠闊葉林
→
落葉闊葉林
→
針闊混交林
→
針葉林
→
草甸草原
→
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況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區水土流失較嚴重,
土壤肥力會逐漸下降;平原區
泥沙會逐漸沉積,有利於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
泥石流、
塌方等地質災害與地形關系密切。
山地、
丘陵多滑坡泥石流,
陡崖、
塊狀山,
坡度較大的山地多塌方。
5
、地形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首先,
地形要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
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原區適合發展種植業,丘
陵、
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報高低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
坡度小於
25°
可修築梯田發展種植業,
坡度大於
25°
發展成林業或養殖業;從山麓到山頂可依次發展種植業
→
果園
→
毛竹(或經濟
林)
→
薪柴林
→
原始林(或次生林)
。其次,地形要影響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平原區機械化
水平就較高,山區機械化水平較低。地形對工業影響較小。
6
、地形對交通運輸等工程建設的影響
地形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
影響交通運輸線的走向與形狀,丘陵山地交通運輸線
一般分布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形態上一般呈
「
之
」
字型,
平原地區交通運
輸線呈網狀分布。②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山區交通運輸方式多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
鐵路。③
影響交通運輸建設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區交通運輸建設成本低於山區。④
影響
交通運輸網的密度,山區交通網密度小,平原區密度大。⑤
位於大地形單元交界處易形成交
通要道,
如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聯系幾乎都要經過河西走廊,
大型山脈的埡口也易形
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經過多個埡口。
許多工程建設也需考慮地形地質因素。
如水庫需要避開斷層,
壩址多選擇在峽谷處,
地鐵多
修築在背斜下方等。
7
、地形對人口、聚落、旅遊的影響
地形影響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數量越少,密度越小,熱帶地區人口分布
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較大,山區、高原的人口密度較小。
地形影響聚落形態,平原地區多為群居式,聚落規模較大,呈帶狀(河流較多的平原區)和
多邊形(河流較少的平原區)
;山區聚落多為散居式,聚落規模較小,多分布於河流階地、
洪(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河谷。地形影響聚落分布,平原區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場所,聚
落較多;山區聚落較少,多分布於地勢較低的河谷。
I. 高原,平原,山地,山脈,丘陵,盆地的詳細講解
樓上只是列舉出我過的幾大地形區,下面我說下具體的資料
1.高原(plateau)
高原是指海拔超過l000米,面積較大,頂面起伏較小,周圍形成陡坡的高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它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別於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
2.平原(plain)
陸地上海拔高度相對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
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以較小的高度來區別於高原。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多數形成一般都是河流沖擊的結果。堆積平原是在地殼下降運動速度較小的過程中,沉積物補償性堆積形成的平原。洪積平原、沖積平原,海積平原都屬於堆積平原。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沖積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最後形成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狀,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
3.山地
山地,屬地質學范疇,地表形態按高程和起伏特徵定義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
地球陸地的表面,有許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山由山頂、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們以較小的峰頂面積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丘陵。這些群山層巒疊嶂,群居一起,形成一個山地大家族。
山地的表面形態奇特多樣,有的彼此平行,綿延數千公里;有的相互重疊,犬牙交錯,山裡套山,山外有山,連綿不斷。山地的規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稱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稱為中山,海拔低於1000米的稱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為褶皺山、斷層山、褶皺一斷層山、火山、侵蝕山等。褶皺山是地殼中的岩層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擠壓,向上彎曲拱起而形成的。斷層山是岩層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層發生斷裂,然後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皺山,江西的廬山是斷層山,天山山脈屬於褶皺一斷層山。
山地是大陸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廣泛。尤其是亞歐大陸和南北美洲大陸分布最多。我國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天山、阿爾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4.山脈
山脈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稱之為山脈。構成山脈主體的山嶺稱為主脈,從主脈延伸出去的山嶺稱為支脈。幾個相鄰山脈可以組成一個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包括柴斯克山脈、拉達克山脈、西瓦利克山脈和大、小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著名的山脈主要有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喜馬拉雅山脈為世界上最大的山脈,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科迪勒拉山脈,長7000~8000公里,它的支脈與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相連,全長1.7萬公里,構成世界上最長的山系。
5.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6盆地
盆地(basin)
人們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狀地形稱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東非大陸中部,叫剛果盆地或扎伊爾盆地,面積約相當於加拿大的1/3。這是非洲重要的農業區,盆地邊緣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盆地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地殼構造運動形成的盆地,稱為構造盆地,如我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江漢平原盆地。另一種是由冰川、流水、風和岩溶侵蝕形成的盆地,稱為侵蝕盆地 ,如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盆地,主要由瀾滄江及其支流侵蝕擴展而成。
J. 一般情況下山前洪積扇和山麓平原哪個土層深厚些 為什麼
這不太好比較,個人認為山麓平原土層更深厚,因為山前洪積扇地勢較平原高,且地勢由扇頂向邊緣傾斜,外力侵蝕、搬運作用較強,而平原地區地勢較低,以沉積作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