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圖有哪些重要性
1.地圖可以識別用其它方式不能體現的空間分布、關系和趨勢。人口統計學家通過比較古今的城區地圖,可以支持公共決策。流行病學家通過把罕見疾病爆發地點與周圍環境因素相關聯便可以找出可能的病因。
2.地圖可以將不同來源的數據集成到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中。市政府可以將街道分布圖與建築布局圖結合起來以調整市政建築結構;農業科學家可以把氣象衛星影像圖與農場、作物分布圖結合起來,以提高作物產量。
3.地圖可以通過數據的合並或疊加來分析空間問題。省政府可以通過合並多層數據來找到合適的廢棄物處理地點。 通過地圖,包裹速遞公司能夠找到最有效的運輸路徑;公共交通設計者也能設計出最優的公交路線。
(1)地理圖的功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圖可以理解為「地理信息」與「人類對信息理解」這之間的媒介。地圖借用人類特有可識別的空間格局的感知能力,提供地理對象和地點的有關情況的可視化信息。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抽象。地圖的使用者不同,那麼所得到的對地圖信息的理解也會有不同。對於特定的使用目的,地圖將表現特定的信息。電子地圖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一種,它具備了地理信息系統的大多數功能。智能交通系統的大部分信息都需要通過電子地圖來表示。
❷ 地圖有什麼用途
一、地圖的定義
地圖是地球(或星球)在平面上的圖形,更確切地說: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星球)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通過概括和取捨用符號縮繪在平面上的圖形。 且按每一具體地圖的用途不同有選擇和有說明的顯示出若干現象的地理分布和相互聯系。地圖所表現的是地球的物體和現象在平面上的縮寫,但是它不同於地面的寫景圖、照片或圖畫,因為它有獨特的特性:
常見地圖的品種很多,但一般都是按一定的數學法則,運用符號系統概括地將各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縮小表示在平面上,並以單張或圖集的形式展示給人們閱讀、使用。它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旅行經常利用的工具,更是研究地理學及相關科學、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地圖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方法,從編制到應用都隨之不斷發展,從而也就形成了許多不是常規形式或採用特殊材料復制的地圖,如有聲地圖、數字地圖、立體地圖(包括立體模型、計算機輔助製作的三維透視圖、光柵地圖、互補色地圖等)、盲文地圖、發光地圖、非紙質地圖(包括塑料地圖、絲綢地圖、珠光膜地圖)等,我們統稱其為特種地圖。地圖大家族中的這些特殊成員豐富和發展了地圖學理論,擴大了地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以及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立體地圖
地圖一般只表示地面的平面特徵。要說明高度分布的特點,必須通過加註高程數據,或者繪制等高線圖,或者運用暈渲等方法才可間接表示。而立體地圖則可以直接運用目視的方法或藉助於儀器設備,觀察地形及其它地理要素的立體形態。目前常見的立體地圖有好多種,如立體模型、計算機輔助製作的三維透視圖、光柵地圖、互補色地圖等。
立體地形模型
傳統的地形模型常用石膏或砂、石、泥土壘成。這種方法和材料延用已久,目前已逐步被塑料壓模製作的立體模型所替代。這種新型材料的立體地圖輕便、牢固,色彩鮮艷,精度較高,注記清晰,深受歡迎。
計算機輔助製作的三維透視圖
這是計算機與傳統地圖製作相結合的新穎圖型。它在對原等高線地形圖數字化的基礎上,經過繪制三維透視圖的自動繪圖軟體,在繪圖機上自動繪制而成,可從不同的透視角度(0°—90°)和方位(0°—360°)上獲得同一地區無數個不同的三維透視立體圖,方法簡便,圖形新穎,地形特徵明顯、突出,但量算精度較差。三維透視圖不僅可以表示地形要素,現在更已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專題地圖。它以平面表示地理現象的地域位置,而以立體的柱形、網格或趨勢而等形式表示專題要素,如人口、環境、社會經濟要素等的分布特徵。
光柵地圖
我們可以在一些畫冊的封面或學生用的直尺圖案上看到,有些圖像從某個角度觀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風景畫或立體影像,這是光柵立體照片。有些地圖也具有這種特徵,它是利用雙鏡頭照相機從不同的角度對立體模型的地圖或景物進行攝影,然後把這兩張影像迭印在一起,得到多組條狀像對,再覆蓋一張由塑料製成的光柵薄膜通過光柵即可見虛的立體圖像。目前由於成像清晰度不夠,還受到攝制照片的幅面及工藝所限,只能製作一些較小的表示概貌的地圖。
互補色地圖
互補色地圖是根據地貌形態和地理景觀的實際情況,應用人眼的視差現論和紅綠互補的原理製成的。當人用雙眼同時觀察某一地貌形態或地理景觀時,它們在左右兩眼視網膜上成像的大小、形狀和亮度基本相同。由於人的雙眼是從兩個不同位置和角度觀察景物,在左、右兩眼視網膜上所成的平面圖像的位置存在一個位差,即人眼的視差,它經過大腦視區的加工後,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有立體深度的圖像。此時,藉助顏色中紅、綠是一對互為補色的色彩,將高山、河流、建築物、風景點等不同的地貌形態和地理景觀印刷成紅、綠兩色相互錯開而又迭置的圖形,就可得到一張用肉眼看來似乎是雜亂無章,但在紅、綠眼鏡下卻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地圖。使用互補色地圖時,只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紅綠互補色眼鏡,即一邊為紅色,一邊為綠色。由於紅綠鏡片的濾色作用,使每一隻眼只能看到一種顏色的線條,通過紅綠眼睛將具有視差的兩張圖各自反映到大腦中,就能建立起一個立體的景象。互補色地圖由於能生動逼真、色彩醒目地給人展現出立體地形,使人感到活潑、直觀,因而在地理教學中,使學生能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多種地貌形態(如冰川、河谷、岩溶、黃土溝谷、海岸等),也能為旅遊者提供更全面、更直觀的旅遊區域概況。
有聲地圖
紙張是地理信息的常見載體,盡管通過圖型的合理設計以及色彩的科學運用,圖面的載負量已經相當可觀,但是需要在地圖上表示的地理信息量更大,往往受到幅面、比例尺的限制,只能有選擇地表示部分信息,且以靜態的地理景觀及其時空分布特徵為主。過分強調提高圖面載負量,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而增加地圖的信息容量,提高應用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改變紙張作為單一的載體形式。於是,就將具有高密度記錄信息的磁帶加上附加裝置與常規地圖相結合,形成了「有聲地圖」。有聲地圖是根據人的視聽處於比例協調的情況下,能夠幫助提高識記能力的原理而設計製作的。根據心理物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類的感覺器官中,以視覺傳遞信息最快,聽覺次之,如果採用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視覺和聽覺,在大腦皮層上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會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完善,最後形成完整的物像概念。有聲地圖由普通地圖、指控器、檢索墊和錄放機附加器所組成。指控器是一根由電子線路構成的指示棒,可用來指點地圖上的地物符號,並能從磁帶中檢索出地物符號的說明;檢索墊是由尼龍做成的,表面印有能作為地圖定位用的許多方格,夾層內具有導電樹脂混合膠印成的檢索柵格和引出電極;錄放機附加器具有記憶、定址和控制功能,它受檢索墊輸出的信號控制。有聲地圖使用時,只要將地圖放在檢索墊上,並按原來的定位要求定位,當指控器指向地圖某一地物符號時,指控器輸出的檢索信號由檢索墊夾層內的柵格通過引出電極進入錄放機附加器,並從磁帶上檢索出相應的解說內容。這樣,在觀察地圖上某一地物符號的同時,也能聽到有關該地物的解說。隨著時間的延續,視覺注視某一地物符號,聽覺卻在不斷按受新的內容信息,此時,使人處於思想高度集中的狀態,有利於提高地圖的閱讀和應用效果。
數字地圖
普通的地圖都是印刷在紙上或其它材料上,可以直接進行閱讀、量算。而數字地圖則是一種把需要表示在地圖上的所有信息經過數字化貯存在計算機內不顯示圖形,使用時則進行有目的處理、分析,然後以圖形和其它形式(剖面、過程線等)或直接提供答案數據的方式表示的特種「地圖」。它的數據來源於各種遙感圖像以及普通地圖、專題地圖,運用專門的程序將這些信息全部轉化為各類數據,可根據用戶要求進行分類、組合、計算、處理,然後形成不同比例尺系列的各種新圖型。由於數字地圖快速、精確、信息量豐富、圖型新穎多樣,用途日益廣泛。如以數字地圖形式表示的交通圖可以根據需要及時顯示所需地區的圖形並將比例尺調整至足以分辨的程度,提供不斷變化著的詳細的道路信息。又如瑞士國家圖集,也可將其全部信息存貯在一張特定的46軟盤上,供讀者在微機上調用、閱讀。
盲文地圖
專供盲人使用,以大小相同、不同組合的凸形圓點顯示地物要素。這在許多國家都有製作,小比例尺的如波蘭地圖,大比例尺的如美國編制的白宮游覽圖等。
發光地圖
也稱夜光地圖、熒光地圖,是採用特製的彩色油墨和普通印刷方法,將地圖內容印在特製的熒光紙上,在黑暗環境下,藉助不可見的紫外線連續照射圖面,從而清晰地閱讀內容。熒光地圖種類很多,有熒光地形圖、熒光航海航空圖及其它地圖,廣泛運用於夜間軍事行動或地下工程使用。
非紙質地圖
根據承載地圖要素的材料,有塑料(塑料片、塑料布、珠光塑料膜等)、絲綢、滌棉等多種非紙質地圖。這些地圖一般都具有耐折、耐磨、輕便、不怕水等特點,其中滌棉地圖是作為教學掛圖的良好材料,愈來愈受到教師的喜愛及採用;塑料地圖中的透明聚酯塑料片地圖,往往可以作為地圖集的第二底圖(如製作行政區的塑料片底圖,可以覆蓋在各種專題地圖上,供專業分析)或作為某一專題圖的組合(如用塑料片製作點法的人口圖,作為覆蓋在其它人口圖上進行分析)。
地圖是一個「大家族」。如果按照地圖的功能作介紹,那麼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不少新的品種。所有這些特種地圖和我們常見的普通地圖、專題地圖、影像地圖,在各行各業中,特別在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中發揮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並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❸ 地圖的地圖作用
地圖具有以多種方式表達現實世界的獨特功能。
地圖可以識別在某一位置上有什麼東西。在地圖上,指向圖上任何位置,都能夠知道這個地方或對象的名字以及其它相關的屬性信息。
地圖可以標明你所處的位置。如果你的地圖可以實時地輸入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數據,你就能看到你在哪裡、以多快的速度在旅行並且你的旅途目的地在何方。
地圖可以讓你識別用其它方式不能體現的空間分布、關系和趨勢。人口統計學家通過比較古今的城區地圖,可以支持公共決策。流行病學家通過把罕見疾病爆發地點與周圍環境因素相關聯便可以找出可能的病因。
地圖可以將不同來源的數據集成到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中。市政府可以將街道分布圖與建築布局圖結合起來以調整市政建築結構;農業科學家可以把氣象衛星影像圖與農場、作物分布圖結合起來,以提高作物產量。
地圖可以通過數據的合並或疊加來分析空間問題。省政府可以通過合並多層數據來找到合適的廢棄物處理地點。 地圖可以用來確定兩地之間的最佳路徑。通過地圖,包裹速遞公司能夠找到最有效的運輸路徑;公共交通設計者也能設計出最優的公交路線。
地圖可以用來模擬未來的情況。公共事業服務公司可以模擬新設施添加後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並且根據這個效果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投入。市政規劃者也可以模擬一些嚴重的意外事故如有毒物質泄露等,從而得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GIS 技術的發展拓寬了人們對地圖的認識。與過去作為單純的靜態實體相比,地圖成為了地理信息動態表達的一種主要手段。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一種圖形表達方法。為了信息表達取得更好的效果,地圖在視覺必須要有很強的感染力。另外,圖形設計的很多經驗如版面設計、比例、色彩平衡、符號和版式等都被應用到地圖的製作中。
地圖可以理解為「地理信息」與「人類對信息理解」這之間的媒介。地圖借用人類特有可識別的空間格局的感知能力,提供地理對象和地點的有關情況的可視化信息。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抽象。地圖的使用者不同,那麼所得到的對地圖信息的理解也會有不同。對於特定的使用目的,地圖將表現特定的信息。地圖將一些復雜的並且內部結構隱藏著的數據進行簡化。同時,也可以在地圖上對數據進行描述——如,用標注(label)表示名稱、種類(categories)、類型(types)和其它信息。
數據建模的目的就是設計一種能夠創建包含豐富信息量和美學特點的地圖的數據結構。理解地圖信息的表達方式,是創建「恰當」的數據模型的前提。
電子地圖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作用
電子地圖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一種,它具備了地理信息系統的大多數功能。智能交通系統的大部分信息都需要通過電子地圖來表示。電子地圖能夠把數字信號(包括對數字地圖、遙感數字圖象及自行數字化採集的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後形成的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
電子地圖主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是多維地圖的靜態顯示和動態顯示作用;二是動態環境下空間資料庫與專題資料庫的交流作用。兩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完成GIS中空間數據視覺化的任務。智能交通中的電子地圖作為空間信息特別是交通信息的可視化產品,將交通路線及周圍環境以視覺甚至是聽覺感受的方式傳輸給用戶,成為智能交通系
統與用戶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因此,電子地圖製作的好壞,直接影響智能交通系統的成敗。
地形圖在軍事上有何重要作用
軍隊打仗,總是離不開地圖的。有的把地圖比作是「協同作戰的共同語言」,「行軍的無聲向導」,「軍隊的眼睛」等等。這些比喻生動、恰當地表明了地圖在軍隊作戰行動中的重要作用。
❹ 地理底圖的作用
地理底圖用作專題地圖的骨架和控制的統一地理基礎,也是專題地圖科學內容的背景和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專題地圖的精度和詳細程度。地理底圖具備地圖數學基礎(包括大地控制點、經緯網、比例尺)和基本地理要素(包括海岸線、水系、地形、居民點、交通線、政區界線等)。這些內容是建立專題要素的地理空間分布(如空間定位、形狀、范圍、面積等)和反映區域特徵的必要條件。具體內容隨主題、用途、比例尺、制圖區域的特點而不同。如水系流域圖詳細表示水系數量和結構、地質圖著重選取與大地構造直接關聯的水系等。根據用途分為兩類:一為編稿用底圖,要求內容完備、詳細,具精確性;一為印刷出版用底圖,要求簡明、扼要,具易讀性。兩者內容不盡相同而又不能相互矛盾。為了緊密配合主題內容,一些出版的地理底圖增加地貌暈渲、等高線分層設色,或用遙感影像作背景。高質量的地理底圖,是提高專題地圖質量的重要保證。
❺ 地圖的作用
地圖可以識別在某一位置上有什麼東西。在地圖上,指向圖上任何位置,都能夠知道這個地方或對象的名字以及其它相關的屬性信息。
地圖可以標明你所處的位置。如果你的地圖可以實時地輸入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數據,你就能看到你在哪裡、以多快的速度在旅行並且你的旅途目的地在何方。
地圖可以讓你識別用其它方式不能體現的空間分布、關系和趨勢。人口統計學家通過比較古今的城區地圖,可以支持公共決策。流行病學家通過把罕見疾病爆發地點與周圍環境因素相關聯便可以找出可能的病因。
地圖可以將不同來源的數據集成到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中。市政府可以將街道分布圖與建築布局圖結合起來以調整市政建築結構;農業科學家可以把氣象衛星影像圖與農場、作物分布圖結合起來,以提高作物產量。
(5)地理圖的功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圖的特徵
1、由特殊的數學法則產生的可量測性。特殊的數學法則包含地圖投影、地圖比例尺和地圖定向三個方面。
2、由使用地圖語言表示事物所產生的直觀性。地圖上表示各種復雜的自然和人文事物都是通過地圖語言來實現的。地圖語言包括地圖符號和地圖注記兩部分。
3、由實施制圖綜合產生的一覽性。
4、地圖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法則。地圖是繪制在平面上的,必須准確地反映它與客觀實體在位置、屬性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5、地圖必須經過科學概括。縮小了的地圖不可能容納地面所有的現象。
6、地圖具有完整的符號系統。地圖表現的客體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包括自然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過完整的符號系統,才能准確的表達這種現象。
❻ 地圖有哪些作用
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
一、運用地圖,幫助學生提高記憶能力
我們常說「史地不分家」,可見歷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學習歷史時,要求記憶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同學缺乏空間概念,對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環境、經濟特徵缺乏了解,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如果適當運用地圖,使其形象化,就會克服這一障礙。
例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辟了10個通商口岸。這10個地名如果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枯燥無味,而且不容易記牢。對此,我們可以藉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來記憶:首先把這10個地名分為3類,長江沿岸的從東到西依次為鎮江、南京、九江、漢口,沿海的從北到南依次為營口、煙台、汕頭,位於島嶼的有瓊州、台灣、淡水。然後把這10個地名編成口訣:長江鎮南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台淡。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弄清它們的方位,記住它們的名字,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地圖,加以口訣記憶」——掌握了這—方法,記憶力就會隨之提高。
二、藉助地圖,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高考《考試說明》的規定。通過比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的發展趨勢。
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在講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文革」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4個時期時,都提到了每個時期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這是學生容易混淆的一個重要知識點。通過對比和區分每個時期的示意圖,我們就會從中挖掘出這樣一些知識: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中,一五計劃建設的一些大型重工業項目主要集中於東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得益於蘇聯的幫助,反映50年代中期以前中蘇關系非常友好,鐵路建設主要集中在東部;在《1957—1966年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中,鐵路建沒開始向西部推進;在《1966-1976年主要建設成就示意圖》中,建設成就明顯比前兩個示意圖中減少了,說明穩定的政治環境是進行經濟建設的重要條件;在《1978—1999年工業建設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圖》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工程項目明顯增多,反映通過對外開放,吸收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通過對比4幅地圖,學生就能掌握各個時期建沒的主要特徵,把散亂的知識形成完整的體系。如果在教學中隨時提醒學生把類似地圖進行對比,養成一種習慣,比較能力肯定會有顯著提高。
三、巧用地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的話,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探索,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做學生的感受,加之4年教學經驗的積累,我覺得如果對課本中的一些地圖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夠運用它來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其思維能力。
例如在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時,單憑老師的講述,學生對長征所經地名的先後順序會非常模糊。對此,我在講完之後,讓學生把重要地名列舉出來,然後加以聯想,用一個類似的圖形來形容。結果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象「L」形,有的認為象「C」形,有的則用「月牙」二字來形容。講到《太平大國形勢示意圖》時,學生又總結出:太平軍從起義到3次軍事征伐所涉及的地名呈「S」形,而且「S」形的兩頭分別是北伐的最北地點靜海和運動的發源地金田,其中以都城天京作為一個轉折點。學習秦朝的疆域時,可以用「+」字形對秦朝疆域四至進行形象記憶,學習清朝疆域時,可以剛「*」字形加以形象化。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只要善於發掘,注意左圖右史,史地結合,就能使學生易於學,樂於學,提高思維能力。
總之,尺水可以興波,三尺講台就是創造的天地。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做教研、教改工作,注意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自信心,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