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ppt
興趣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講:「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對於初中階段據福科地位地理學科來說,顯得尤其重要,方法也特別豐富,我在教學實踐中常用下面幾種方法。
一、 利用小故事
根據新課的內容,轉述和編造一些簡短、生動、活潑的小故事,及時引入新課,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引用教材中的「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切入海陸的變遷;利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傳神人物諸葛亮,他的「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的故事導入「天氣與氣候」。
二、 利用詩歌
在教學過程中,引用一些生動、形象、確切的詩歌,營造情景,解決地理事物的基本規律,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引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龐大的地球引入其模型——地球儀;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闡述「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三、 利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地理課中,巧妙地運用比喻,能將地理知識由復雜變得簡單,由難懂變得易學,便於學生掌握,同時增添了課堂的情趣。例如:在講授「地球的自轉」時,用「人乘車行進時,看到路旁的樹向後走,而實際上樹不動,是人和車向前行駛」,來比方「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陽東升西落,而實際上太陽不動,是我們和地球一起自西向東轉。」
四、 利用競賽形式
青少年具有易動、爭強好勝的特點。好勝突出表現的心態使學生樂於搶先回答問題,寓學於樂,興趣盎然。例如:學習「南、北方時」,「南、北」雙方搶答或分組必答,根據答題情況得分,最後公布成績。因為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好勝性動機和求成功的需要會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增強,所以大多數人在競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
這樣,我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實際合理開展一些課內競賽活動,如要常在小組間、個人間、男女生間開展動手、回答問題等競賽活動。在競賽中,教師的一次高分,一句贊美之詞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新的希望,產生神奇的力量,有些甚至影響終生。對於後進生,更應注意給予鼓勵,獎其助學所長,讓他們也體驗到學習的興趣。
五、 利用設疑
根據新課中的重點和難點,設計若干有趣的問題作為引子提出,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心理准備。例如:在講授「日界線」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對雙胞胎,妹妹的生日反而比姐姐大,怎麼回事?」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是難點迎刃而解。
六、 利用圖像和視頻
新課程教材圖像多樣化,有景觀圖、分布圖、示意圖、漫畫圖等,並輔之以精煉的文字語言。擯棄了舊教材繁瑣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簡潔、易懂的圖像語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像,或彩色粉筆設置的版圖,以及多媒體設置的動態圖像和視頻,同時設計諸如「想一想」、「找一找」、「畫一畫」等一系列有趣、新奇的小問題,促使學生觀察、判斷能力的提高,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七、 利用易記的歌訣、諺語、順口溜
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並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如長江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有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編成順口溜:「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人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八、 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語言既要正確、准確、條理、簡潔,又要生動形象,適時融入幽默,吸引學生的注意,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降水的形成」時,這樣說:「氣溫越高,大氣的胃口越大;氣溫越低,大氣的胃口越小。怎樣使大氣的胃口變小,把多餘的水汽吐出來,從而形成降水呢?」這樣啟發學生聯想,引申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總之,興趣是好老師,要使學生有興趣學,就得有好的教材,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手段,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堅定信心,轉變觀念,教的有趣,學有所樂,更好的完成初中地理教學任務。
B. 如何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在我看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知識水平,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起到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地理教師只有首先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才有可能實現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提高地理學習的能力。具體來說,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
一、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現地理教師的個人魅力。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形象直觀,把興趣培養貫穿始終。
1、採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教學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C. 作為一個地理老師,怎樣才能把地理課上得很有趣
新老師考試,老師競爭,還是去新單位申請,說班級往往是主要的面試方法,時間非常緊張,不一定非常熟悉,我如何准備一個良好的地理?熊師建議分別以下六個方面:起點問題,大氣是令人愉快的,並且內容的內容的特徵在於,該過程正在移動結構。這六項建議並不是使教師的教師肯定遵守什麼條款,但六個方面,沒有與一些教學模式,剛性的順序。它可以是教學設計開始時的定向指導,也可以作為自我評估課程時的診斷標准,看看它是否已經實現。
該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參加的承運人。我無法想像一課中沒有活動過程。有兩種遷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必須具備特定形式。所以每個人都在看別人課程,或在互聯網上看到一些視頻,我必須有意識地積累某種形式的課堂活動,更好,總有一個適合場景。更積累,你可以相信。小組討論,所有意見,競爭分數,問題,有限的時間回答,看看圖片,這是真的,實踐演示,角色扮演,海上幫助,彩票回答問題,對話設計採用活動,一節不可用,並不是太多。有必要採取行動,不採取活動。摘要是課程的重要鏈接,但如果只有以前的內容只是重復,那麼它只是審查的作用。發明內容還假設上述知識,系統地概括,因此必須有結構化摘要。此時,董事會書是以思維的形式使用的最佳用途,並且總結了知識。電線連接到關鍵字。地理學科是自然的地理位置,經濟地理,區域地理和固有結構,可以提前准備一般思維地圖,具體課程的內容是好的。
D. 關於小學生地理課上課的課件怎麼做,如何授課.
做課件用軟體啊,比較簡單的就用PPT,PPT也最常用。也有用AUTHORWARE的,動畫效果比較好。也可以用FLASH。如果想要很快做好課件,就到網上下做好的模板吧,改改就可以用了。授課主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哦。簡單的課件我可以幫忙做哦
E. 教研活動怎樣讓地理課精彩起來
巧設問題讓地理課堂「精彩」起來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深入展開,一堂好的地理課,需要教師能通過問題的設計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每次備課都要下一翻功夫設計課堂上的提問,既讓學生感興趣,又使學生能聽得懂問題。下面我結合地理課堂教學工作的實踐,談幾點關於問題設計的方法。一、設計問題要注意趣味性和懸念性趣味性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樂趣之中接受知識的熏陶。懸念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增加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於北極圈內,是濱臨挪威海的一個港口,那裡的冬天有兩個半月不見太陽,長夜漫漫,路燈連續幾個月不滅,人們只能在燈光下工作和生活。同學們聽了異口同聲地「哇」,通過這些描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慾望。這時,教室里靜靜悄悄的,每個同學睜著兩只大眼睛望著老師迫不及待想知道為什麼。然後指出發生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就出現在南緯66.5°以南和北緯66.5°以北的地區
F. 如何提高ppt的教學效果
一、字要大,清晰
二、一張幻燈片不要放太多內容
三、配合圖片
四、關鍵在講要和幻燈片配合,但不能照著讀
G. 如何利用地理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巧妙導入新課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新課導入能吸引學生,那麼,學生就會精力集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就是俗話說的:「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1、歌曲導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不少內容可以用歌曲導入新課。比如,在學習「長江」一節時,教師可利用「長江之歌」這首歌曲引入新課,可採用錄音、教師唱或學生唱等形式進行。通過歌曲,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並激發學生了解「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慾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長江的無限贊美之情。
再比如,在學習我國「季風氣候顯著」一節內容時,教師可用「黃土高坡」這首歌曲中的幾句歌詞引入新課:「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通過歌曲,學生便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黃土高原一帶吹的是西北風和東南風?它們分別出現在什麼季節?」這樣,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季風」這一內容上,而且同學們也會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2、謎語導入。在初一年級新生入學後,他們即將學習地理這一學科。為了讓同學們對地理學科產生興趣,教師在進行第一章「地球」的教學時,可先讓同學們猜謎語:「上一半、下一半,中間有線看不見,兩頭冷、中間熱,一天一夜轉一圈。」有的同學可能猜得出是「地球」,這樣就自然導入新課。通過謎語,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比如,在教學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時,可先讓學生猜幾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船出長江口」、「碧波萬傾」、「寶地」、「銀河渡口」等,這些謎語,大部分同學可能猜不出來,這時,教師不必忙著說出答案,而是要求同學們認真聽課後再回答,這樣,同學們便會帶著迫不急待的心情,投入到教學之中。
3、聯系生活,設問導入。在地理教學中,設問導入新課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引入新課。
比如,在學習「新疆」一節時,教師可這樣設問:「當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賣烤羊肉串或賣葡萄乾時,你會想到什麼地方?」絕大部分同學都會回答「新疆」,教師可接著問:「說到新疆,你會聯想到什麼」?同學們可能會各抒己見,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綠洲……」等,在同學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導入到新課。
再比如,在了解「東南亞」一節內容時,教師可聯系生活實際設問:「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出國旅遊的中國居民也越來越多。就連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居民出境旅遊了。同學們是否知道,我國居民出境旅遊的熱點地方是哪裡?」問題提出後,會有不少同學回答「新馬泰」。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政區圖」,在圖上明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在世界所處的位置——東南亞,從而導入新課。
二、設置懸疑
當我們在觀看電視連續劇時,往往在最精彩、最懸念叢生的時候,故事就暫告一段落,讓人興趣大增,老在猜測之後的情節。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也可以採用設置懸疑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東南亞」一節中,第一課時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狀況,第二課時了解東南亞的人文特點。在第一課時結束時,教師可這樣設置懸疑:「假如你准備到東南亞去旅遊,你會擔心有語言障礙嗎?這個問題下節課我們再進行探討」。這樣設置一個懸疑,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促使他們自主地去進行學習、了解。
三、教學中穿插詩歌、諺語、民謠
地理學科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在「西北地區」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穿插古詩:「敕勒川,陰山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風低見牛羊」。以此詩來把內蒙古草原的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既可讓學生了解到內蒙古草原的變化,以及樹立相應的環境意識,又可激發學生的興趣。
又比如,在學習「青藏地區的交通變化」一節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青藏地區解放前落後的交通狀況,可穿插當時當地流傳的民謠來說明:「姑娘出嫁遠方,馬道又遠又長,翻過三座大山,淌過三條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喲,才到新郎帳房。」這首民謠的引用,既可以生動地形容青藏地區解放前落後的交通狀況,還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在「新疆」一節的教學中,當了解到新疆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時,可用諺語:「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新疆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
四、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音像形象直觀的表現出來,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如果運用多媒體手段把這些自然災害發生時的狀況展示出來,便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再比如,進行「東南亞」一節的教學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東南亞的自然風光、物產、人文景觀等內容,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異國的風土人情。這樣,既可讓學生容易理解所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總之,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條件許可的基礎上,積極地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刻苦鑽研,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並能在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狀況,自身素質以及學校實際等情況,不斷探索、實踐,尋求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讓同學們滿懷求知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有效地學習。
H. 地理PPT主題
http://www..com/?q1=%B5%D8%C0%ED&ft=ppt
第一步:找一個你比較熟悉的國家.
第二步:列出該國主要的自然災害類型,如地質災害,氣候災害等
第三步:結合課本知識,看各種災害防災減災的具體措施.
第四步:組織答案.
I. 如何讓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一堂好的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從《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通過教師創設學生分析、討論的探究性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共同來落實教學中的知識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使課堂成為歡樂的課堂。
通過《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得到很大啟發,我們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改變的教學方式,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讓課堂更精彩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探討。
首先,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白一堂課為什麼教(學生成長)、教什麼(知識和技能)、怎麼教(過程和方法)、什麼用(價值)、得什麼(情感)。注重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教案設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使教學內容能有效的傳達,加強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的聯動,突出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的引導。
其次,創設情境、喚起熱情
創設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使地理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愛學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給學生建立一個溫暖的、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獲取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讓學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拉近學生和新知識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誘發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全部主動參與能力、掌握各種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我用POWERPOINT製作《旅遊景觀審美特徵》多媒體課件插入大量風景名勝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講解旅遊景觀特徵,同時案例分析了石阡旅遊景觀特徵,使地理知識得以延伸。只要我們留心找情,精心設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就會使地理課堂更加精彩。
其三、探究問題、抓重攻難
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探究點」,設計探究層次,選擇的「探究點」應是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為了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通過問題導航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落實目標,釋疑解難。讓學生帶著石阡有哪些著名景觀,請說明景觀特徵,讓學生去看書讀圖,查找資料,努力完成目標要求。對學習目標中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師生、生生互助解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問。
其四、滲透德育,引領做人
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一個導游,我緊緊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要求學生守時,要求學生注重自己的儀表。這種有針對性的即時引導比乾巴巴的說教效果肯定要好。這樣做,很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要滲透德育的要求。並且,學生的表演,也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增進教學趣味性的效果和目的。教師最後引導學生作為一個主管縣旅遊領導如何發展石阡旅遊業,問題設置思維含量高,探究價值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旅遊業成功的事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放棄機會,要敢於爭取,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只要愛自己不懈奮斗,就會達到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容應對挫折、堅強不屈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的教學,對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我通過師生齊唱「歡迎你到泉都走」歌曲,城招天下客,投資石阡,建設石阡,將石阡變得更美麗。話外有音,耐心細致的引導,循循善誘的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得到交友的重要性,從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增進了學生的交友意識和交友願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突顯了新課改重視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提高學生行為能力的理念。
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J. 如何創建一堂高效而優質的地理課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