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亞洲海陸位置特點是什麼
亞洲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美洲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
1、緯度位置:
亞洲最北端的北地群島,地處北緯80,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島,地處南緯10,南北跨緯度約90,且跨寒、溫、熱帶。
2、經度位置:
亞洲最東端白令海峽,地處西經170,最西端地中海海濱,地處東經25,東西跨度165左右,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州。
河流:
特點:大江大河多,如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一位,黃河(我國第一長河,5500米左右),湄公河(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流經亞洲國家最多)。
湖泊:
亞洲的裏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屬於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L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約400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巴爾克什湖的湖水一半是鹹水,一半是淡水。
氣候:
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⑵ 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
地理位置: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氣候特徵:
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的綜合影響,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氣候類型多樣,各地的氣候差異很大。北冰洋沿岸地帶是寒帶氣候,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銀裝素裹,冰封千里 ;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是熱帶雨林氣候,長年皆夏,森林常綠;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熱帶沙漠氣候,乾旱少雨,沙漠廣布;西部的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則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自然景觀呈明顯的垂直變化。
亞洲廣大的內陸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降水較多,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分布面積最廣、季風特點最為典型的地區。冬季盛行偏北風,降水較少;夏季盛行偏南風,降水豐沛。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業生產,但是降水很不穩定,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d地形特徵:
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形成眾多較長的外流河。
亞洲的地勢特點總結為三點:
1.地形復雜多樣;
2.中部高,四周低;
3.地勢起伏大。
亞洲的河流特點為:由於河流多發源於高山地帶,所以亞洲的河流多發源於中部,也導致河流呈放射狀發育。
亞洲水系
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4]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和黑龍江)。
河流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⑶ 亞洲三方面地理位置特徵和兩方面進行特徵
亞洲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南鄰大洋洲,北鄰中國,印度大陸 相對位置:位於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經度位置:亞洲最東端白令海峽,地處西經170°,最西端地中海海濱,地處東經25°,東西跨度165°左右。
緯度位置:亞洲最北端的北地群島,地處北緯80°;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島,地處南緯10°,南北跨緯度約90°。
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由於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所以河流的流向特點是呈放射狀由中部流向周邊的海洋。
⑷ 亞洲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
亞洲:1。經緯度位置: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2。半球位置:
東半球、西半球、北半球。
3。海陸位置: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相對位置: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亞洲大陸中心地帶是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周圍還有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高大山脈眾多.平均海拔900多米高,僅次於南極洲. 一)地勢最高的大陸
亞洲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約950m。高原和山地分布很廣,約佔全洲面積的3/4,海撥200m以下的面積僅佔1/4。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喜馬拉雅山脈長約2500 km,寬約200-350 1xm,平均海拔超過6000m,8000m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經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量,以黃海平均海面為基準的高程為8848,13m(已扣除覆雪深度),為全球第一高峰。
(二)地勢起伏極端,地形類型復雜
亞洲地勢不但最高,而且起伏高差極大。一方面亞洲具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山脈和高峰;另一方面也具有世界著名的平原和窪地,如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1500km,南北2300 km,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m以下;死海地溝是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以地中海海面為基準,死海水面為-392米,死海湖底為-792米。亞洲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接觸的海底部分,也表現出起伏極端,一方面弧形列島多由較高的年輕褶皺山地構成,僅其外則伴生有極深的海溝。
(三)地形結構中南部高,山脈組合形式成群成帶
亞洲地形結構,中南部高聳,多崇山峻嶺和高原;四周低下,多屮、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脈結構多成群成帶,且與山間高原和盆地緊密結合。亞洲山脈結構,可分三條山帶。
第一條山帶位於連接青臧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西隆起帶,太致以帕米爾山結和亞美尼亞山結為樞紐,向東西兩側升延出一系列高大山脈。在隆起帶北側主要有高加索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興都庫什山脈、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與祁連山脈等;在隆起帶南側主要有托羅斯山脈、扎格羅斯山脈、蘇來曼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等。
第二條山帶位於亞洲中東部,夾持於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與中西伯利亞高原之間,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和北東的山脈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山群,也有呈近東西向展布的。主要山脈在西部有薩彥嶺、杭愛山、阿爾泰山、天山等;在東部有雅布洛諾夫山、外興安嶺和陰山等。
第三條山帶呈東北--西南向分布於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構造上屬於新華夏系隆起帶,最東的一列包括西太平洋島弧上的若干山脈;第二列為錫霍特山脈及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南沿海諸山脈;第三列包括朱格朱爾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等。
這種山脈結構,形成了亞洲地形的主要格架。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聳立於亞洲中南部,構成亞洲地形的"屋脊"。在高原、山地的外圍,分布著若乾麵積廣闊的平原,如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亞的印度河--恆河平原、東亞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北亞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中亞的土蘭平原等。在這些平原中,填充著不同類型、不同厚度的第四紀沉積。
(四)大陸東緣有島弧帶
亞洲大陸瀕太平洋邊緣,自北而南具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例如千島群島、田本群島、琉球群島、非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等,它們形成亞洲東部的雙重海岸,並圍成許多邊緣海。
⑸ 亞洲地理位置 地形特徵 氣候特徵 河流特徵 人口國家 還有歐洲的
給你一部分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形主要特徵
亞洲 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歐洲 ⑴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⑵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⑴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⑴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⑵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⑴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⑵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⑵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洲名 氣候主要特徵
亞洲 ①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所跨緯度和東西所跨經度,各大洲中最廣,因此地面受熱狀況和干濕程度,各地差異很大)②季風氣候顯著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巨大的面積和完整的大陸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的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促成了大陸性和乾燥性氣候范圍的廣大;另一方面,冬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非洲 ①乾燥(a南北回歸線橫穿大陸的南部和北部;b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陸的港灣,減少了海洋的影響;c東北部緊鄰亞洲大陸乾燥區,從那吹來的東北信風性質乾燥)②暖熱(a緯度位置決定了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量多;b乾燥地區廣,空氣透明度高;c相當大地區處於背風位置,加強了高溫的程度)③氣候南北對應
歐洲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 ②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a緯度位置決定36°N-71°N;b大陸輪廓,以南歐為底邊略呈三角形,縮小了寒冷北冰洋影響的范圍)③海洋性顯著(a西風帶;b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山脈東西走向;d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陸輪廓,使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廣,西北歐沿海地區成為同緯度冬季最溫和的地區)
北美洲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大陸形狀北寬南窄,其中50°N-70°N最寬,所以溫帶氣候占優勢,熱帶氣候縮減)②氣候類型多樣(北美大陸南北延伸很廣,地面受熱狀況有很大差異,幾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熱帶以外的所有氣候帶)
南美洲 ①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由於多雨面積廣,乾旱沙漠區面積相應狹小,它在南美大陸所佔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熱帶氣候為主(大陸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寬廣,使得熱帶氣候占優勢。同時南回歸線以南大陸緊縮,52°S已近尾閭,使亞熱帶、溫帶氣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寒帶、寒帶氣候)③氣候類型結構的獨特性(大陸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氣候類型截然相反)
大洋洲 ①乾旱區面積大(山地偏居大陸東岸,阻礙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廣大內陸地區因此乾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環狀(地形單調,無氣候障礙,使中西部氣候類型漸變)③普遍暖熱(大陸輪廓東西寬、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積且南北各地受熱狀況差異小)
南極洲 烈風、暴雪和酷寒的極地氣候
⑹ 地理:1、亞洲的地理位置 2、亞洲的氣候特徵 3、亞洲的地形特徵 4、亞洲的水系特徵
地理位置:亞洲(Asia)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洲。其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亞歐大陸的一部分。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面積為4400萬平方千米。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氣候特徵:A 亞洲氣候的特點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 溫帶大陸性氣候廣布
B 影響:因為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所以在亞洲有很多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動物和植物 多樣的氣候為多樣的種植業提供良好的條件 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是季風氣候類型最齊全 分布面積最大的一個大洲 所有季風氣候都雨熱同期 熱量和降水的良好配合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不好的影響是降水集中 季風強弱不同 易造成旱澇災害 溫帶大陸性氣候廣布使得大陸中部全年乾燥少雨 廣泛分布著荒漠 、針葉林 夏季高溫炎熱 冬季寒冷而乾燥
地形特徵: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3/4;
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第三,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海拔—400米)和遼闊的平原。
水系特徵:第一,長河數量多。
亞洲區域遼闊,許多河源遠離海洋,形成長河。流程在4000千米以上的河流共7條:鄂畢河(5570千米)、葉尼塞河(5940千米)、勒拿河(4270千米)是北冰洋流域的長河;黑龍江(4350千米)、黃河(5464千米)、長江(6397千米)、淵公河(4500千米)是太平洋流域的大河.就是中亞的內陸河錫爾河(2991千米)也比歐洲的多瑙河(2860千米)長一些。
第二,水系結構呈輻射狀。
亞洲的地形結構是中部高四周低,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聳立於中南部,亞洲的大部分山脈都從這里分散出去。因而亞洲水系分布受地貌結構的制約,也呈不勻稱的輻射狀,並以荒漠為中心,由帕米爾高原、阿爾金山脈、蒙占高原東緣、阿爾泰山山脈、哈薩克丘陵、土爾蓋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緣的山脈,圍成廣大的內陸水系。內陸流域外圍是外流水系,由朱格朱爾山、外興安嶺、雅布羅諾夫山脈、薩彥嶺、哈薩克丘陵等圍成的向北冰洋傾斜的北冰洋流域;大興安嶺、橫斷山脈以東,為太平洋流域;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以南,屬印度洋流域。另外,還有少數短小河流分別注人黑海和地中海.
第三,內陸流域廣大.
亞洲內陸流域面積約為1 770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的40%,這個比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僅次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之所以形成廣闊的內陸流域,主要是受地形和氣候影響的結果,同時,與第四紀地質史也有密切關系。內陸水系多分布在中亞、西亞閉塞的山間高原、盆地與低地,這些地區多是年降水量小於300毫米的乾燥荒摸和半荒漠地帶。亞洲地域遼闊,乾旱的內地距海遙遠,也是內陸流域面積廣大的原因之一。
第四,紀大冰期後,鄂畢河、葉尼塞河改道北流,過去向南流的舊河道逐漸乾枯,成為遺跡,促使中亞地區向千燥的內陸荒漠轉化。
⑺ 亞洲的自然地理有什麼特點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