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中有哪些氣候都有什麼特點
1、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分布:赤道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分布: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氣候成因:乾季受信風帶,濕季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季交替;氣候成因:冬(旱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雨季):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4、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5、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分布:回歸線~30度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氣候成因:終年受副高或信風控制(信風是從大陸吹來的干風,且是由高緯吹向低緯,是一個升溫的過程,不易形成降水)。
6、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7、地中海氣候:
氣候分布:30~4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氣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風(濕)交替控制。
8、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分布:40度~6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終年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高於0度,夏天低於20度);氣候成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暖濕風)。
9、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35~50度,大陸東岸;氣候特點:冬寒冷乾燥,夏高溫多雨;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10、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分布:溫帶大陸內部;氣候特點:干,冬冷夏熱溫差大;氣候成因:身居大陸內部。
11、極地氣候:
氣候分布:極圈內;氣候特點:終年寒冷乾旱;氣候成因: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
㈡ 地理中的各種地形和氣候
地形: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的地區,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范圍寬廣,面積較大,外圍陡峭,內部起伏較為緩和
山地:具有聳立的山頂,陡峭的山坡和低緩的山麓(即山腳),高度和起伏變化都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大多成脈狀分布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區,周圍是山地或高原,中間是平原或丘陵
丘陵:地勢起伏不大,坡度和緩的高地,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
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c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雨季多雨。最冷月的均溫值>15℃。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間。季節分配為夏雨型。分布於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
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乾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
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降水量少而變率大,氣溫高、溫差大,蒸發強、相對濕度小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乾燥,分布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乾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
溫帶海洋氣候: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全年降水均勻,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
溫帶大陸氣候: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全年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
寒帶苔原氣候:全年皆冬,冬季酷寒而漫長;僅1-4月溫度在0°~10℃之間,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
寒帶冰原氣候: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
高山高原氣候: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變化顯著。自下而上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永久積雪帶,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區
㈢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哪些 地理現象都包括哪些
1、地球運動
北半球夏半年白晝長於夜,冬半年白晝短於夜;從窗戶射入房間的陽光,夏季少,冬季多;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日出時影朝西南,日落時日影朝東南。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不同,極晝極夜現象出現的地區也不一樣,由此確定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節氣,或南北半球的季節。
2、海洋河流
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索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舟山漁場夏季墨魚汛,冬季帶魚汛;長蘆鹽場曬制海鹽最好的季節是雨季來臨前的一段時間。
海南和台灣的鹽場曬鹽則是夏天最好;南大洋冬季封凍線范圍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時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較多;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聖誕節前後)。
3、季節氣候
亞歐大陸上的活動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壓,冬季是亞洲高壓;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氣壓帶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極地低氣壓帶;華北春季乾旱,長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 7月上旬梅雨,梅雨後伏旱,北方秋高氣爽;昆明准靜止鋒在冬半年影響雲貴高原,貴陽等地冬半年陰雨連綿。
4、動物遷徙
非洲草原上動物的遷徙與植物的枯榮相關,植物的枯榮又受該地的熱帶草原氣候影響,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正處於夏季,氣候濕潤,形成濕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動物來此生活,非洲南部熱帶草原與此相反。
在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活動的動物夏季北遷到苔原帶,冬季遷至亞寒帶針葉林帶;北半球候鳥夏季北遷,冬季南遷;天山高山牧場,夏季牧場在林帶以上,冬季牧場在林帶以下。
5、農事活動
越冬作物如冬小麥和油菜等是秋天種, 次年初夏收; 一般的作物是春種秋收, 如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後,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棉花在秋季收摘;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為羊毛品質好。
6、資源利用
水資源一般豐歉與降水季節變化、河流補給類型相關,蓄清排渾,一般10月份水庫開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發揮發電與航運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風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於其他季節;沼氣利用夏季優於冬季(氣溫高); 太陽能利用一般是夏季優於冬季, 沼氣也是夏季好於冬季;伏季休漁。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區不完全一致。
7、自然災害
寒潮在冬半年發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為大。台風、暴雨一般在夏半年發生,旱災則要注意發生的地區,如華北春旱,長江中下游伏旱;中國台風一般發生在夏、秋季節;地質災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誘發因素暴雨發生的季節。
㈣ 生活中的地理有哪些
生活中的地理有地震、氣候、降水、山脈、河流等。
1、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氣候
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定性。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
3、降水
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
4、山脈
山脈,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且有某種整體性質可以一起稱呼,而稱之為山脈。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中的內營力作用,有明顯的褶皺,從而區別於山地,而山地則是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褶皺現象不明顯。
5、河流
河流通常是指陸地河流經常或間歇地沿著狹長凹地流動的水流。河流一般是在高處作源頭,然後沿地勢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的終點。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環的重要路徑,是泥沙、鹽類和化學元素等進入湖泊、海洋的通道。著名的河流有長江,黃河,亞馬遜河,尼羅河等。
㈤ 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有哪些
如下:
1、雨後晴朗的早晨會出現大霧。
2、山谷里白天和晚上風向會不一樣,海邊也是。
3、南北半球廁所或者洗手池沖水水的旋轉方向不一樣。
4、城市裡氣溫普遍高於郊區。
5、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時候在排水口處往往會形成逆時針的漩渦,從而了解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
知識源於生活,地理知識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關, 因此提倡聯系生活實際,這個觀點非常實際,也具有指導意義。
地理現象是指地理事物在發生、發展和變化中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徵。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現象都可稱為地理現象。地理現象又可分為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由於受傳統地理學的影響許多地理現象被排除在地理學家的研究范圍之外(主要是指諸多自然地理現象)。
總之與生活有關的地理現象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發現,人低頭思考的多了,抬頭看路的少了,近視眼多了,對周圍的環境觀察觀察的少了,因此多聯系一下生活實際,用地理的規律和原理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㈥ 中國地理位置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一、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地跨熱帶、北溫帶,其中大部分位於北溫帶.東部和南部臨海,自北而南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二、中國地理位置四至點:
最北端:位於東八區,北緯53度33分,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上
最南端:位於東八區,北緯3度52分,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 南,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雖然它們比 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認為曾母暗沙是中國最 南端)
最西端:位於東五區,東經73度40分,一般認為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烏茲別里山口的烏恰 縣(真正的西至點在帕米爾高原上,在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三國交界處略南的一 座雪山上)
最東端:位於東九區,東經135度2分30秒,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原中國最東 端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黑瞎子島回歸後,變為中國新的最東端.黑瞎 子島滿語名字叫摩烏珠島,意思是「馬頭」.於2008年10月14日,西端的一半回歸中國.】
㈦ 地理中、什麼什麼樣的雨有多少種例如對流雨、鋒面雨、各自特點是什麼我現在是高中。
中學教材中常見的降水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鋒面雨:主要是由於冷暖空氣相遇面形成鋒面,暖空氣沿鋒面爬升而形成。這種類型主要見於中緯溫帶地區,我國絕大多數降水均屬於這種類型。
2、地形雨:主要是由於空氣運動中遇到地形阻擋,使空氣沿坡面爬升而形成。這種類型常見於地表崎嶇的山地丘陵地區。
3、對流雨:主要是由於地面溫度較高,造成空氣的強烈對流上升面而形成。這種類型常見於近地面氣溫較高的低緯地區,中緯如我國北方夏季的午後也會出現。
4、氣旋雨:主要是由於在一個低壓氣旋中心出現了上升氣流而形成。這種類型在溫帶地區較常見。
5、台風雨:形成於台風演化過程,成因過程與氣旋雨相似(台風其實就是一種熱帶海洋氣旋),甚至可以說是氣旋雨的一個特殊,但分布與一般氣旋雨不同,所以可以單獨列為一種類型。這種類型主要出現在低緯度的沿海地區(受台風影響的地區)
當然其他還有一些如人工雨等中學教材中涉及很少,就不再詳述了。
㈧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有哪些
日出日落、晝夜長短、陰晴雨雪、四季變換、草木枯榮、動物南遷北回、貓狗冬天長毛春夏脫毛等自然現象。這都是由於地理因素影響造成的。還有是我們人類社會的商業布局、交通形勢以及走向、農業生產的分布、自然景區的形成、人文景點的地理環境限制等,這些都是地理現象。
日出日落、晝夜長短、陰晴雨雪、四季變換、草木枯榮、動物南遷北回、貓狗冬天長毛春夏脫毛等自然現象。這都是由於地理因素影響造成的。還有是我們人類社會的商業布局、交通形勢以及走向、農業生產的分布、自然景區的形成、人文景點的地理環境限制等,這些都是地理現象。
㈨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
二、台風
台風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台風。
三、龍卷風
龍卷風是發生於直展雲系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 。龍卷風可見於熱帶和溫帶地區,包括美洲內陸、澳洲西部、印度半島東北部等,常見的發生時間是春季和夏季。
龍卷風的產生條件包括近地面的風切變和顯著的垂直運動/不穩定能量,雷暴是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的理想環境,也是引發龍卷風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級單體引發的龍卷被稱為超級單體龍卷,其它情形被稱為非超級單體龍卷 。超級單體龍卷強度的強度和規模通常大於非超級單體龍卷。四、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 的總稱,是荒漠化的標志。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沙塵,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具有突發性和持續時間較短特點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災害性天氣現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顆粒物捲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五、霜
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以下, 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種天氣現象, 屬於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內容。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0℃時,才會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