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泉州市區人口是多少
泉州市區人口是8782285人。泉州市人口超過200萬人的縣(市、區)有1個,在100萬人至200萬人之間的縣(市、區)有2個,在50萬人至100萬人之間的縣(市、區)有3個,少於50萬人的縣(市、區)有7個。其中,人口居前三位的縣(市、區)合計人口佔全市人口比重為52.18%。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有11個縣(市、區)人口增加。人口增加較多的3個縣(市、區)依次為:豐澤區、南安市、晉江市,分別增加168917人、99063人、75104人。
泉州市區人口分布情況。
泉州市區15-59歲人口比重在70%以上的縣(市、區)有4個,在60%-70%之間的縣(市、區)有7個,在60%以下的縣(市、區)有2個。9個縣(市、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 %,其中,5個縣(市、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0 %。
Ⅱ 福建泉州地理位置在哪裡
地理概況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和Zayton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占 泉州示意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Ⅲ 泉州市是哪個省
福建省。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泉、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
Ⅳ 誰能告訴我福建泉州是個怎麼樣的城市啊
或許,一座城市也是可以有情緒的。比如泉州。
她有自豪。這里是閩南文化的源頭,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她有喜悅。這里是國際聞名的花園城市,經濟總量連續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她也可以有憤懣不平。今年,泉州(古刺桐)申遺失敗,不幸成為中國首個申遺失敗的城市案例。
但是,如果你走進泉州,不會發現這座城市中充斥著情緒的波動。城與人都散發著一種使人放慢腳步的迷人氣質,根源無外乎兩個字——知足。
這份從容來得殊為不易。閩南人敢闖敢拼,連皇帝都叫他們「漳泉刁民」。泉州人自是血氣方剛,一身用不完的力氣。他們走遍世界,世界也曾在泉州路過。或許正因如此,泉州城才謙遜低調,百折不撓,永遠帶著一絲古典主義的優雅。
1.刺桐古城,鯉躍龍門
有高調的實力,才能談到低調。那麼泉州有沒有這個資本呢?答案是肯定的。
放眼整個中國,能夠稱得上對世界有所影響的城市並不多。泉州有幸成為了其中之一,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泉州古稱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鯉魚,又名鯉城。
稱泉州為鯉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極長的一段歷史中,只能說是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設立閩中郡開始,泉州這片土地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斷被劃分給不同郡縣。甚至在唐朝時,泉州這個名字都曾屬於福州。
隋唐時,泉州作為一個港口日益突顯,可在廣州這個老大哥面前仍然顯得底氣不足。論歷史也不及更靠南的合浦、徐聞等地。
然而,泉州這條「鯉魚」,終於是有了躍龍門的機會。自晉室南遷,中國的東南逐漸得到開發,再經由隋唐的穩定發展,已是「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為產品尋找銷路,排上了主政者的日程。
無巧不成書,大陸的另一端,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正在崛起。阿拉伯帝國正值阿拔斯王朝統治,那裡不斷有船隊前往東方,收購絲綢、瓷器等等手工藝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買主。他們從中國的南海之濱登陸,尋找最有價值的貨物,填進商船空空盪盪的肚子。
往來不絕的船隊,使得中國大多數港口應接不暇。中國的商品不愁銷路,愁的是在何處交易。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泉州作為官方貿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確立。泉州的崛起可謂是占盡了天時。
南宋偏安東南一隅,失掉了大片土地的宋皇室,急需海外貿易的稅收來支應巨大的開銷。這時,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與相鄰的明州(今浙江寧波),都有成為貿易大港的潛質。泉州眼看著剛剛取得的優勢就要溜走。不過還好,泉州也占盡了地利。
「泉居八閩之南,山勢蜿蜒,不見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揚。——《隆慶府志》」
短短一句話,道盡了泉州作為港口的地利。泉州地處福建省南部,海岸線曲折,多港灣,加上沒有寒冷的冬天,建設港口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唐宋時期的中國,以及阿拉伯、東南亞等地的造船技術已足以應付遠洋行船。但是,商人們都希望縮短航行距離,來盡量降低風險與成本,將利益最大化。對這些客商來說,前往臨安與明州,要多行駛三個月之久,實在不劃算。
看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想,那一定是廣州最合適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客商希望港口盡量靠南,但是南宋政府希望「錢袋子」離自己越近越好。兩廂妥協,泉州這個選擇正是平衡點。
況且,唐宋之際,福建-琉球航路開辟並日趨成熟。泉州一港可以同時承接西南(東南亞-阿拉伯-非洲-西洋)、東南(台灣-琉球)、東北(高麗-日本)三條航線。泉州之地利,無人能比。
此外,福建的「山勢蜿蜒」又幫了泉州一個忙。
山多田少,大量福建人逃離土地,下海謀生,對所謂「農本商末」的說法嗤之以鼻。泉州人有極重的鄉土觀念,有同鄉幫扶,越來越多的人出海經商。在封建社會里,他們這群人的叛逆,正是泉州崛起的人和。
此後,泉州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過五分之一的年收入。超越廣州,在元朝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聯結在一起,都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
2.海禁鎖國,龍困淺灘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泉州之後的日子並不順遂。
元朝末年的一場兵亂,摧毀了泉州的繁華,泉州由雲端落入凡間,「番貨遠物珍玩異寶之淵藪」不復存在,在泉外商一鬨而散。眼見她起高樓,眼見她宴賓客,眼見她樓塌了。世人眼中的泉州,有了一絲悲劇的色彩。
隨之而來的政策變化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立國之初,就實行海禁,採用朝貢貿易政策,只允許外商以朝貢的名義互市,一應商品也由官府作價收購。此時,泉州與廣州、寧波一起,作為唯三設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著來華商隊。
然而,各種繁瑣的規定,就像是一鍋溫水,泉州就是水裡的青蛙。
比如,各國使節只允許走特定商道,南洋走廣州,日本走寧波,朝鮮走遼東,只留下國力最弱的琉球給泉州。泉州的尷尬,就像突然變成龍套的一線巨星。
禍不單行,明太祖朱元璋賜予琉球一支「公派移民」隊伍,史稱「朝陽通事三十六姓」,他們的後裔專司對明朝朝貢等一幹事宜。這對泉州絕非好消息,因為這「三十六姓」都是福州人。從此,琉球使團都經由福州入華。市舶司也隨即遷往福州。
明王朝的朝貢貿易常常是以高額的賞賜結束,其價值遠超進貢的物品。明政府以「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壟斷海外貿易,同時藉此顯示自己的國力強盛,卻也扼殺了中國最有活力的一股力量。
生命自會尋找出路。重壓之下,民間的走私屢禁不止。這些走私商人或是生活所迫,或是有志難舒,總之,這股民間力量讓明政府頗為頭疼。其中,當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鄭芝龍,福建南安人,走私商中的梟雄。一生周轉於政府、洋人、商人、倭寇之間,完成了海商、海盜、官員等不同身份的轉換。從荷蘭人的翻譯,到部眾三萬、大小船隻近千艘的海上霸主,鄭芝龍只用了四年時間,而且,他當時只有二十四歲。不過,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恐怕還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鄭成功。
鄭芝龍死於清政府之手。泉州,與他殊途同歸。
對泉州來說,清朝的海禁政策刀刀見血,酷烈之極,幾乎徹底扼殺了泉州翻身的機會。這一切針對的正是盤踞台灣的鄭氏家族。
「無許片帆入海」,大海之上幾乎再看不到泉州人乘風破浪的身影。「遷界」政策一出,沿海居民又不得不背井離鄉。面對昔日親密的大海,鯉城在寒光閃閃的刀槍之下,如臨深淵。泉州港的地位一落千丈。
自此,泉州的輝煌,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3.古稱佛國,滿街聖人
泉州的經歷,如月之盈虧。命途多舛,並不能左右泉州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寵辱不驚,才是這座城市的主旋律。「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泉州人肉體凡胎,又多是善男信女。
當年繁盛無比的泉州城,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們稱泉州為「光明之城」,因為這里夜夜燈火通明。
旅居泉州的外國商人,帶來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也帶來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傳出的喚拜劃破寧靜;摩尼教的聖火熊熊燃燒;基督教堂里的禱告虔誠平靜;梵音稱頌自佛堂中幽幽傳出。它們沒有打擾道觀里的清修,沒有阻擋天後宮里的頂禮膜拜,更不會遮蔽書院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朗朗讀書聲。
宋元時的泉州,達到了一種精巧的大和諧。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每個靈魂都有處安放。幾乎同一時間,西方正經歷著十字軍東征——人類史上最漫長的宗教性戰爭。而泉州人的字典里,幾乎連隔閡與誤解這兩個詞都不存在。
多元化是創造力的沃土。泉州人敢於開風氣之先,甚至總有些「越軌」的舉動。
李贄十二歲便寫書批駁孔子言行。一生著述頗豐,卻命名《藏書》、《焚書》,總是要說些反正統的「奇談怪論」。泉州能走出李贄這位離經叛道的大學者恐怕不是偶然。
李贄的叛逆,是不是這座城的主流呢?是,也不是。
捨本逐末,追逐商業利潤的「叛逆」自不必說。泉州官府也是特立獨行,把政策決議以榜文的形式張貼於城中,這種公開透明,在君主專制的年代實屬罕見。南宋末年,泉州甚至還曾出現短暫的「城邦自治」。彼時,南宋政權搖搖欲墜。蒙古人的鐵騎已逼近泉州城,城中的官員、商人、士紳一齊商討這座繁華大城的出路何在。
話說回來,泉州籍作家蔡崇達曾這樣形容自己家鄉的小鎮:
「在我生活的這個小鎮,所有人都篤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靈,人與鬼神親近地生活著。我們還相信,魂靈有著和現世一樣的屬性,會餓到,也會吃太飽,會太胖,然後也會心情不好,也會悶出病……——蔡崇達《皮囊》」
泉州人是有所敬畏的,不逾矩,對神明崇敬得不像那群果斷敢為的商人、水手。另一邊,因為富足又有所寄託,而善於知足。不因庸庸碌碌而心焦,更不會把腰纏萬貫作為炫耀的資本。
當然,這是個連「魂靈」都會發胖的城市。歷史的大悲大喜,並不是生活的終結。
4.閩南之根,煙火人間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聽天命的前提,是要盡人事。閩地古來因山海相阻而顯得隔絕,這里的生活方式對外地人來說充滿新鮮感。
泉州人的一天從一碗面線糊開始。熱氣騰騰,好像連白晝都是那水汽把黎明暈開而生出的。
泉州是值得用舌頭去體會的城市。蚵仔煎的焦香中一直帶著海的氣息;土筍凍則直接以海的咸腥呈現最重口的美食誘惑;同樣是來自海洋,石花凍的清爽香甜是泉州人不能割捨的味覺記憶;還有潤餅呢,泉州人餐桌上最質朴、最豐富多彩的存在;四果湯的出場,總能止住令人不安的焦渴,也總能擊中那一根叫做「鄉愁」的神經。
泉州值得引以為豪的東西數不勝數,轉念一想,它們又不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泉州有頗多古建築,這當然是她今年申遺的最大資本。可能它們看起來有些陳舊,甚至破落,但是這些被時間淘洗過的城市印記,正是泉州人腦海中家鄉的輪廓。
茶葉和瓷器,曾經帶著中國這個名字走遍世界。我們可以在泉州找到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鐵觀音的醇厚甘香,是它綿延余韻的基石。蜷曲的茶葉以清香撫慰國人的同時,也漂洋過海,幾乎在海外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
初見德化白瓷的人,想必會對它潔白晶瑩的光澤感到訝異。溫潤的白釉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次泉州工匠的失敗與嘗試。
泉州故事未完待續。
清朝的壓抑早已成為過去時。低調的泉州,在改革開放之前是福建省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如今,已是全省經濟的龍頭老大。只要門縫透出一縷光,泉州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
那一代泉州商人就像當年冒著生命危險出海謀生的先輩們一樣,篤信「愛拼才會贏」,縱然當年那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已不復存在,泉州人也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機遇。
此時,閩南人身上那種務實與進取的性格,在泉州人身上展現到了極致。泉州人以家鄉為榮,同時深知自己已落後了太多。泉州人不躺在榮譽冊上睡覺,放得下身段,敢想敢幹。民營經濟開始在泉州大展拳腳。安踏、匹克、特步、七匹狼等等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皆出自泉州。
泉州是一座由汗水與血淚在時間中交融而成的城市。特殊的經歷,也讓她透出別樣的溫潤氣質。
泉州城是一個人一生必去的一座城。無論你是為了與歷史擦肩而過,還是僅僅希望體會泉州人的愜意與悠閑。
參考資料
1.蔡崇達《皮囊》
2.陳拱《泉州文史資料第4輯·泉州市建置沿革》
3.黃暉菲《略論市舶司制度及其對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之影響》
4.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5.李金明、廖大珂《中國海外貿易史》
6.劉錫濤《試述泉州海洋文化的歷史特色》
7.林音如、劉錫濤《元代泉州港「第一大港」譽稱考證》
8.邱堅娜《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歷史之維與現實之策——從「光明之城」到「東亞文化之都」》
9.王思傑《「海上絲綢之路」視域下的宋元泉州與宗教共生》
10.徐文彬《思想家李贄的地域考察——兼論明代中後期泉州社會轉型》
11.葉朗《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12.周中堅《泉州港為什麼在兩宋之際異軍突起》
Ⅳ 泉州地理位置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南臨台灣海峽,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地處閩東山地中段和閩東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
泉州是國家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Ⅵ 泉州的地理位置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方言:閩南語。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的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晉江,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圓、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安溪鐵觀音和永春蘆柑是拳頭出口產品。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德化高嶺土質量居全國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Ⅶ 泉州地理位置的特點
泉州市地形呈"E"型,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東經117°25'~ 119°05',北緯24°30'~ 25°56,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北與福州及莆田市接壤,南與經濟特區廈門市相接,西與三明市、漳州市為鄰,東與台灣省隔水相望,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僅距97海里。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蜒,總長約421公里,占福建省海岸線的12.7%,沿岸有4個港灣和14個港口。
Ⅷ 泉州屬於哪個省
泉州是屬於福建省的;屬於福建省的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鄰。
圖為泉州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