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原地區包括哪些省份
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
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晉冀魯豫――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
拓展資料
三秦、三晉、燕趙、齊魯、中州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文明最初的舞台。
上三代以地理位置而言,夏朝居中,商朝在東,周朝在西,而三朝的更迭與後世的改朝換代並不完全相同,其取代的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封邦建國」的封建制是當時的主要模式。
1,秦漢
秦漢,是我國的第一次大一統,也是華夏文明擴展至整個陰山~長城以南的時期。
漢末三國,統一於西晉。可是,西晉卻擔不起大一統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亂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亂導致了我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大分裂時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隨之而來的就是華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指的是中原世家大族的集體南遷,而當時的遷徙之地就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東南地區。
衣冠南渡至江南,五胡內遷於中原,這便是南北朝。不過,此時的中原五省與周邊相比依然有著強大的經濟文化優勢,於是鮮卑融於華夏,北朝統一南朝,我國的第二次大一統時代――隋唐時期得以建立。
2,隋唐
隋唐,依然以中原五省為核心,一如當年的秦漢時期。
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麼就是江南作為帝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崛起,同時東北地區的契丹、奚、靺鞨開始在唐朝的影響下崛起,他們將在唐朝滅亡之後影響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
遼~金~元三朝步步為營,直至完全統一天下。之後,朱元璋建立大明,迫使蒙古人重新回到大漠草原,但明朝卻無力恢復元朝的規模。
明朝末年,天下又是三分之局――大明、後金和蒙古,最終後金~清朝滅南明和蒙古,一統天下。
Ⅱ 中原指的是哪裡
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又稱華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中原地區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時代。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後演變為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地理范圍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Ⅲ 古代稱中原 是指現在的哪些地區
歷史上的中原地區主要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是華夏文明主要發源地,在西晉以前都是中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1、中原狹義指的是
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華夏」「神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地區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決定性作用。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上下5000年來,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
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佔了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
2、中原廣義指的是
黃河中下游流域以河南為中心與重心向河南臨近省份滲透形成的,自古以來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當前中國「中部崛起戰略」的主導地域和未來中國發展的看好地帶。
目前,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以河南鄭州為中心,以河南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鞏義、新密、禹州、新鄭、偃師、滎陽、登封、舞鋼、汝州、輝縣、衛輝、沁陽、孟州、長葛等23個河南城市,34個縣城,374個建制鎮。
(3)中原的地理位置現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Ⅳ 中原指哪裡
中原(China Central Plain,別稱中土、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是中華文明及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中原地區也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中原一詞從現存文獻最早可見於《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但並未形成完整而統一的地域概念,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
現代中原地區稱謂一般使用廣義的大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中心,涵蓋周邊地方的廣大地區,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湖北省的襄陽、 十堰、 隨州、安徽省北部、江蘇省的徐州地區;大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同時又是華夏民族早期形成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
[1]狹義中原一般專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河南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重要決定性作用。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之一。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之後有「中州」和「中原」之稱。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黃河中游地區,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有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殷鄴七朝古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不過河南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災難最集中的一個地區,很多民族、種族、國家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逐鹿中原。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大批大批的中原人士為了逃避戰亂而遷往異域他鄉,這極大地促進了祖國很多地方的開發和中華文明的傳播。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Ⅳ 古代打仗總說逐鹿中原,這中原到底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打仗說逐鹿中原,中原大概在河南一帶,古代的中原和現代的中原表達的其實是一個地理位置,現在方向大致相同。
現在中原地區仍舊是土地肥沃,也是糧食出產的重中之重,人口極為密集,也是不容小覷的地區。
古代打仗說的逐鹿中原和現在所謂的中原地區,其實是相似的都是講的河南附近,因為古代的版圖比較小,但是現在的版圖比較大,河南地區也還是處於中原地區。
Ⅵ 古代的中原指的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有什麼記載呢
中原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真的是經常出現的,特別是打仗的時候,都希望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因為中國只有中原地區人口比較密集,而且都是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又是代表著正統文化。所以一直來說中原都是每個王朝必爭之地。
Ⅶ 中原地區是現在的哪個地方
中原地區是現在的河南省。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地理范圍: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Ⅷ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洛陽一帶是夏後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西晉末年,「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傳播了中國南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