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地理考察著作的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這本書一共只有1193個字,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卻根據當時的自然地理山脈、河流為主要的標志,將國家分為了不同的9個區,並且對於這9個區中的每一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簡要的記錄。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有傳說是禹所做,但是實際的作者卻並沒有詳細的記錄。在該書中對於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區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脈記錄是比較詳細的,而其他河流的記錄比較粗略。
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
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述。
②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
第二部分是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
第三部分是敘述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
第四部分是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臃yong)塞潰決之患;第五部分是敘述在國力所及范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
(2)國最早出現的地理現象是什麼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
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③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是《尚書·禹貢》,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
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根據土壤的顏色和性狀,將九州的土壤分為白壤、黑墳、赤埴墳、塗泥、青黎、黃壤、白墳、墳壚等類別,這是有一定分類價值的。
《禹貢》中專論山嶽和河流的"導山"與"導水"兩部分內容,是純粹地理的內容,它們開創了中國關於區域地形的分部門研究的範例。"導"字被認為是"治理"的意思,以與禹治水的史跡相聯系。
④ 九月初中國出現的地理現象謝謝
(一)區域認定,落實分布——充分利用地圖,活化地圖是突破區域地理的關鍵和基礎
1. 依據經緯線認定
(1)四至點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東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歸線、30°N、40°N穿過的地區;90°E、100°E、110°E、120°E穿過的地區
2. 按地形分三大塊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階梯界限
第二階梯
階梯界限
第三階梯
3.按氣候區分三大塊
4.省區輪廓
5.地形有明顯變化的地區(注意等高線的分布和變化)盆地、河谷、山脈等
6.剖面圖的認定
7.熟練掌握以下基本地圖
(1)中國地形圖(三大階梯、16條主要山脈、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圖(30°N、36°N、89°E)
(2)中國氣候類型圖(溫度帶、干濕地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各類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
(3)中國水文圖(中國的河流、湖泊分布圖,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布,黃河、長江、珠江水系圖)
(4)中國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
(5)中國的人口
(6)中國的交通(鐵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國的農業(種植業、畜牧業,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
(8)中國的工業(四大工業區)
(9)商業中心的分布
(10)中國分區(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
(11)中國政區圖
(二)比較差異,把握特徵
分區地理是在中國地理總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具體化的區域地理,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塊進行闡述的同時,又將台灣、香港與澳門單—列闡述、從總體上看,四大區域的自然條件、人文地理特徵差異很大。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徵又是各種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的自然人文綜合體。每個區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植物、人口、民族、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名勝古跡等該地區較為獨特的地理特徵,每個區域特徵的形成,盡管是各種地理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導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氣候寒冷;而西北地區主要是因為離海洋遠、地形閉塞造成的乾旱環境。所以抓住主導因素和主要線索去學習區域地理往往會取得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個地區的區域地理優勢及限制因素,進而分析其經濟發展方向是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也就是通常講的區域國土整治開發研究。這是地理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歷年高考地理試題中從不迴避的重點。國情是制定國策的基礎,有關規定是實施國策的保證。進行國土整治開發與政治,要以科學的觀點和對國情的理解去認定、判斷、評價和反思,這樣回答有關問題才能把握方向。
⑤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5)國最早出現的地理現象是什麼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⑥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我想你的意思是最早出現「地理」這個詞語的地方吧?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
最早的地理著述有《山經》《禹貢》等,比較詳細地記錄了我國的山川、水系等地理要素。
⑦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網頁
知識
問問
新聞
更多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搜索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_約226個回答_搜狗知識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最佳答案] 我想你的意思是最早出現「地理」這個詞語的地方吧?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最早的地理著述...
搜狗問問
2015-09-18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中國在亞洲板塊.亞洲板塊按照板塊漂移理論是在赤道附近.中國所在地最早出現地理位置在赤道附近.
網路知道
2015-09-17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
搜狗問問
2017-01-17
搜狗知識
查看更多
誰知道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文獻是什麼?-作業幫
回答:1提問時間:2017-10-10
[最佳答案]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
作業幫
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著作是什麼?-作業幫
回答:1提問時間:2017-11-03
[最佳答案]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作業幫
87%的人還搜了
中國最早的地理中國最早出現地理考察著作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
中國史上出現的最早的地理中國最早的地理考察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最早的自然地理學著作是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中國第一區域地理學著作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最早的地理學著作記錄了
我國古代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最早自然地理考察
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黃河的人文歷史地理
廣西最早的大學關於地理上陰陽的解釋
賈思勰的著作是什麼近代中國四大米市
被李約瑟稱為地理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郵展
郭守敬的著作是哪一部最早的農業科學著作
孫思邈的著作是什麼名著有哪些
中國最早的地理記錄是什麼?_中國國情_中國網
[圖文] 現已發現的十幾萬塊甲骨卜辭材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系統文字材料,所記錄的內容十分可觀,其... 具體說就是「中央」管控大量「地方」的辦法,地理的政治內容因此出現. 商代所謂的「地方」是...
中國網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_視頻
03:34
看鑒地理 第105集:中國最早的城市長這樣?
愛奇藝
2017-09-18
01:48
山西歷史地理——臨汾 「中國最早在這里」
青蓮讀書
2020-01-20
02:16
中國最早被撤銷的直轄市,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如今發展追上北上廣
探秘歷史
2020-02-13
01:15
公務員考試題: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很多人都答錯了
騰訊視頻
2020-06-04
03:41
中國最遠古的一部神聖怪異寶典,更是世界最早的地理志
阿木時間
2018-04-24
00:20
山西人文地理魅麗山西·太原晉祠 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皇家園林建築...
山西人文地理
2020-04-01
03:13
[地理·中國]一株小草 使天一閣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CCTV
2019-11-10
01:12
[地理中國]中國最早的北回歸線標志塔
CCTV
2019-05-22
查看更多
搜狗視頻
查看更多
揭秘中國出現最早的地圖是在什麼時...
這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表示地貌的科學方法,它雖然還不是18世紀出現的等高線,但已具備了高度... 但是在駐軍圖上已繪制出相當於現代東經111度至112度30分,北緯23度至26度之間,1度30分經差...
趣歷史網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中國史上最早的地圖介紹_...
瀏覽:2270更新時間:2019-10-17
1.
禹貢地域圖
2.
1700多年前,西晉人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地圖集.在序言中提出了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制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制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
3.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搜狗指南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____。,學習強國 學習強國答案 學習強國題庫 的相關資源如下: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
m.3gmfw.cn
智慧樹2018《中國歷史地理概況》章節測試答案_3G免費網
中國歷史地理概況答案 的相關資源如下: 智慧樹2018《中國歷史地理概況》章節測試答案 對應章節 ... 「中國」兩字最早出現在何尊中。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3【單選題】(2分) 早期關於「中國」...
m.3gmfw.cn
中國地理_搜狗網路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約等於歐洲整體面積。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中國可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有省級行政單位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
⑧ 中國最早出現的地理考察著作是哪一個
您好:
中國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夏書·禹貢》;作為《尚書》中的一篇,《禹貢》全文以「禹」的名字作為篇名,描述了他「奠高山大川,任土作貢」的功績。文中不僅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地區,並對每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描述,是歷代學者的重要參考文獻。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⑨ 中國歷史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⑩ 中國最早的出現的一片陸地是哪
是河南嵩山。
在地球演變的編年史上 , 地球的年齡約在 46 億 年左右 , 而嵩山距今已有 36 億年的歷史。當整個世界 還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時 , 嵩山便橫空出世。
可以說嵩山見證了整個地球演變的全過程。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連續系統、良好地出露著全球絕無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變質岩和沉積岩地層序列 , 地學界稱之為 " 五代同堂 " 。
在距今36-25億年的太古宙時期 , 由海底基性岩漿噴發作用和酸性岩漿侵入作用共同構成登封群的花崗綠岩建造 , 鑄就了嵩山的結晶基底。
在距今 25~5.43 億年間的元古宙 , 沉積了濱一淺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鹽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 5.43~2.5 億年間的古生代 , 發育著寒武系和奧陶系的濱海相的碳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疊系的海陸交替沉積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其中廣泛貯存著煤、鐵、鋁、建材等沉積礦產。古生代是生命大爆發的時代地層中保存著豐富的動、植物化石 , 這些古生物化石成為地層年代和沉積環境的見證。
在距今 2.5~0.65 億年間的中生代 , 發育著三疊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夾煤線。在陸相盆地一一河流環境沉積的中生代紅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層 , 其中含 有豐富的陸生動、植物化石。
在距今 0.65 億年 ~ 現代 , 沉積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礫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鬆散沉積層。園內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保羅系、 白歪系和新近系。其 中含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類、古文化遺址。
太古界、下元古界構成該區基底 , 岩層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構成蓋層 , 岩層近東西向展布 , 其蓋層、基底格局非常顯著 ,接觸關系一目瞭然。在嵩山地區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圍元 , 清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 25 億年、18.7億年、5.43 億年三次前寒武紀造陸和造山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 整合接觸面及典型的構造形態遺跡。這三次 " 翻天覆地 " 的全球構造運動分別被地質學家稱為 " 嵩陽運動 " 中嶽運動 " 、 " 少林運動 " 。
根據嵩山地區內 " 五代同堂 " 的地層層序和構造運動遺跡的基本特徵, 按照地質科學的原理 , 可以追溯出嵩山形成的過程和發展、演化的景象 : 地球發展 的早期階段 , 表面被水包裹著。大約從 36 億年前開始 , 嵩山地區的海底發生了來自地。幔的基性熔漿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 , 共同堆積了以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為主的被稱作登封群的花崗綠岩系。在距今 25 億年前 後 , 嵩山地區發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 , 地質學家稱它 為 " 富陽運動 " 。富陽運動的結果 , 使海底沉積的花崗綠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應力作用、溫壓效應而發生褶皺隆起 , 慢慢露出崢嶸。後來經過長期風化剝蝕, 富 山漸漸被夷平了, 加上地殼不斷下降 , 夷平的嵩山又 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 形成海濱和淺海環境 , 於是接受了被稱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質、泥質及鈣、鎮等物質的 沉積。到了距今 18 億年前後 , 嵩山地區發生了被稱為 " 中嶽運動 " 的全球性地殼運動 , 來自東西方向的應力 作用和溫、壓效應使海底的碎屑岩一鹼酸鹽地層慢慢隆起成山 , 露出海面 , 嵩山第二次屹立於中州大地。 " 中嶽運動 " 後 , 嵩山再次被慢慢的風化、剝蝕、夷平、 下降 , 逐漸被海水吞噬 , 形成濱海、淺海、山間盆地 等環境 , 先後沉積了被稱作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羅圈冰磧層的地層層序。到了距今 5.43 億年前後, 嵩山地區又發生了被稱為 " 少林運動 " 的地殼運動 , 使 嵩山一帶大范圍地升出海面 , 形成嵩山系 , 結束了地球生命大爆發前的元古宙演化歷史。後來雖然發生了古生代廣泛的海浸, 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終未被海水淹沒。嵩山從此揚眉吐氣。在距今 2~0.65 億 年的中生代晚期 , 強烈的 " 燕山運動 " 使地區產生了 巨大的剪應力, 在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唐窯一中嶽廟斷裂和五指嶺斷裂帶攔腰將嵩山山系截為三截 , 並使峻極峰及五指嶺依次向北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 0.65 億年後的 " 喜馬拉雅運動 " 使嵩山進一步隆升並遭受風化剝蝕 , 歷經滄桑的嵩山終於顯現出當今的面貌。
嵩山復雜的地質地理條件 , 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 , 形成獨特的氣候條件, 造就了種類繁多的地質遺跡。典型的地層層型剖面, 絕滅的動植物化石 , 重岩疊峰的斷塊山體, 千尺飛瀉的懸崖瀑布、清流晶瑩 , 素湍綠潭 , 幽靜宜人的湖光山色 , 巧奪天工的地學景觀 , 給人以精神陶冶, 給人以科學的啟迪和深思, 給人以文化的源泉。
嵩山岩石類型齊全 , 既有各種類型的片麻岩及片岩等變質岩, 又有礫岩、砂岩、粘土岩、碳酸鹽岩等系列沉積岩, 還有基性一酸性的輝長岩一花崗岩等侵入岩及其噴發岩。
嵩山發現有煤、鐵、鋁土礦、銅、鈮鉭、磷、石英岩、脈石英、水晶、鉀長石、石棉、石灰岩、白雲岩、粘土、天然油石與玉石、麥飯石、建築用砂和石材等 18 種礦產 , 其中具有較大開采價值的是石英岩 , 主礦層產於言山群羅漢洞組 , 其規模達大型一一特大型
嵩山如同是一部最直觀表現地球發展、地層演變的 " 奇書 ", 又恰似一部記錄地球幾十億年滄桑巨變的《史記》 , 有人稱它是 " 地球演變的稀世絕版 , 五世同堂的曠世奇觀 ", 也有人稱它是一部完整的 " 地學網路全書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 天然地質博物館 " 。
嵩山集典型、稀有、系統完整性於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貴地質遺跡 , 是研究地殼演化規律, 追溯地球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
對嵩山地質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 中次七經》記載 :" 少室之山其下多鐵 " 。《山海經 -五藏小經》記錄了當時產鐵之山有34 處 , 在今河南省境內的有六處, 少室山即是其中之一。
嵩山地區現代意義上的地質調查, 開始於20世紀初。嵩山地區經歷的 36 億年漫長的地質歷史 ," 三 大構造運動 " 的不整合面 , 錯綜復雜紛繁多姿的構造型態 ," 五代同堂 " 的地層序列 , 以及蘊藏著的豐富礦產資源 , 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包羅萬象的地學知識 , 其 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保護性等 , 吸引了眾多的地質學家和地質工作者到此進行 調查和研究 , 逐步揭開了嵩山地質遺跡神奇的面紗。
1950年 ,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士、河南籍地質學家張伯聲教授在登封富岳寺塔西南溝中發現了片麻岩與石英岩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系, 確立了 "嵩陽運動 " 。1954 年 , 西北大學張爾道教授把五佛山一帶分布的一套輕微變質或不變質的岩層稱為 " 五佛山系 ", 指出五 佛山系與嵩山石英岩之間為不整合接觸 , 最先認識並確立了 " 中嶽運動 " 。 1958 年至 1959 年, 中國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所王日倫等對嵩山進行路線地質調查。 1960 年, 王曰倫教授發表了論文《嵩山地質觀察》 , 進 一步證實並肯定了 " 嵩陽運動 " 和 " 中嶽運動 " 。命名五佛山系與寒武系之間的不整合為 " 少林運動 " 。 1958 年以來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馬杏垣11次登臨嵩山 , 對嵩山的構造變形史和五佛山群的地層劃分進行了詳細研究 , 在五佛山群葡萄嶺組頁岩與駱駝畔組砂岩之間發現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觸關系 , 創立了重力滑動構 造理論。馬教授對嵩山情有獨鍾 , 甚至為嵩山地質研究傾注了畢生精力。半個世紀里, 他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 , 溝溝坎坎 , 說起嵩山現象 , 如數家珍。 l990年, 國家准備將 " 嵩山地質遺址 " 向國際文化與自然遺址保護委員會提出申請 , 馬杏垣教授致信極力推薦。信中說 " 嵩山地區地質現象中最可貴的是它的重力滑動構造 , 這是世界上最宏偉 , 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前寒武紀重力構造 , 雖然在西南非 ( 納米比亞 ) 也有 , 但不如中國嵩山精彩。從古構造觀念講 , 它 們是輕沉積物的變形 , 琳琅滿目。 " 字里行間, 透射出一個老地質學家對嵩山的深切關愛之情。 l973年 , 王鴻禎、劉鴻允等對嵩山前寒武紀地層, 特別是羅圈組冰磧層進行了考察研究。這些調查和研究的成果奠 定了嵩山地區的地質研究基礎。
20 世紀60年代以來 , 河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 ( 區調隊 ) 、北京 ( 武漢 ) 地質學院和西北大學等相繼開展了包括嵩山地區的 l :20 萬和 1:5 萬區域地 質礦產調查和專題科研工作。 1965 年和 1977 年河南省地質局區測隊分別開展 l :20 萬臨汝幅和許昌幅區 調工作。對區內地層、岩石、構造和礦產進行了系統 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 所、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宜昌礦產地質研究所、北 京 ( 武漢 ) 地質學院、西北大學、南京大學、西安地 質學院、鄭州地質學校以及省內各有關科研、教學和 生產單位, 均對嵩山地區的地質礦產調研投入了大量工作。
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吧 , 他們不辭辛苦 , 對嵩山地質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是 : 嵩山地質構造運動命名者 : 張伯聲、馮景蘭、張爾道、王日倫。中國科學院院士馬杏垣、王鴻禎、董申課、張文佑、徐 克勤、郭令智、郭文魁、孫豐區、葉連俊、葉大年、任 紀舜、孫大中、李廷棟、張國偉 ; 國內著名地質學家 劉鴻允、趙宗溥、叢柏林、李繼亮、李蔭槐、胡受美、 錢祥麟、王澤久、王乃文、游振東、索書田、劉如琦、 王清晨等幾十位在嵩山工作過的專家。國外著名地質學家一德國美因茨大學地質系、 OGS 構造委員會秘書 長 A. 科納爾教授 ; 瑞士蘇黎世工學院地質研究所、世界著名小構造專家 J.G. 萊姆塞教授 : 美國威斯康星大 學地質系 C. 古拉多克教授 ;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局長 R.W.R 魯特蘭德教授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質系 W- M. 施沃特教授 : 加拿大地質調查所 A. 戴維森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傑拉爾德、舒伯特教授等 13 國 20 多位學者都先後來嵩山考察過。
凡到嵩山考察過的地質科學家和地質工作者 , 大都有著→種共同的感受 : 嵩山 , 對於人類來說真是太奧秘、太神奇 , 它的每一座奇峰異景都是力的展示、力的傑作 , 大自然以宏偉的氣魄和神奇的雕刀為人類鑿 輩出嵩山這塊瑰寶 : 嵩山真是太古老、太悠遠 , 它的誕生和演化就是中州滄桑變遷的見證。它告訴人們一 條真理 : 世界上如有永恆 , 那便是運動和更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 , 嵩山地質遺跡為世界地質公園所矚目。 1980 年 ,13個國家 60 多個地質專家集聚嵩山 , 召開了 " 嵩山前寒武紀構造地質討論會 " 。很多外國專家發表了許多嵩山地質構造研究論文 , 尤 其他們實地看到了嵩山豐富的地質構造型跡時 , 驚喜地大喊大叫 , 歡呼雀躍。 1996 年, 第30屆國際地質 大會在北京召開 , 籌委會將嵩山列為地質旅遊路線之一。作為大會准備工作的一部分 , 閩南地礦廳區調隊 提前兩年在嵩山開展了前寒紀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研究 , 撰寫了會上宣講的論文《嵩山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
嵩山地區伴隨著歷次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 , 形成了豐富的內外生礦產資源。經地質勘探 , 已發現有煤、 鐵、鋁土礦、磷礦、白雲岩、石英岩、水品、油田、粘土礦等。
嵩山不僅是地質學家的舞台 , 更是眾多地質工作者的搖籃。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 , 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華北地質研究 所、南京建材古生物研究所、湖北地質研究所、西安地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幾十所科研院所 , 地質、煤田、冶金、建材、化工、石油、核工業等部委所屬 的地質隊 , 省內各系統有關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的 大批專家學者、地質工作人員和學生 , 都對嵩山投入 了大量的工作 , 出版和發表了數以千計的研究專著和 論文 , 為發展嵩山的地質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