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我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是什麼

我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5 19:29:34

Ⅰ 影響旅遊資源開發的條件有哪些

第一個理論就是地域分異理論。旅遊資源的特性、區位和環境共同組成旅遊資源開發的地域條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分異規律是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條件。在《論我國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這篇文章中,就探討了我國旅遊資源的地域特徵和我國自然地理地域差異的關系,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旅遊的地域分異性,並以此為依據進行旅遊區劃分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途徑之一。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和人文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我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旅遊資源區劃,尋找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可以提高旅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二個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礎:其一,旅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因子,旅遊資源的開發應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其二,旅遊資源的強度與可利用的潛力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本動力,以資源為導向的旅遊開發應在保護旅遊資源的前提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開發要協調自然、社會環境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前提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保護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同實現。

第三個理論是系統性理論。旅遊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要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要從整體布局出發,進行系統的規劃,分析資源、基礎設施、客源市場和投資條件等,分步驟、有重點,循序漸進,依次進行。運用系統論的思想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明確重點、分清主次,使一個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周圍環境和其他地區相和諧,在整體上具有層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個理論是區位理論。運用最多的就是點-軸開發理論。「點-軸」系統理論是區域資源開發的基礎,它是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根據中心地理論、空間擴散理論和增長極理論提出的。《南疆鐵路沿線旅遊資源「點—軸」開發模式研究》就是以「點—軸」開發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南疆地區鐵路沿線旅遊資源的類型和空間分布特點,從而提出了開發旅遊資源的構想。我國旅遊資源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地帶層面還是省級層面、小區域層面分布嚴重不平衡,旅遊資源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點軸串聯,可以優化旅遊資源的空間結構,發揮輻射帶動功能,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第五個是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遊地的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甦階段。旅遊資源的開發也需要根據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分析旅遊地所處的階段,「對症下葯」,考慮對旅遊資源是深度開發,較小規模改造,再調整
還是考慮關閉等等。一個地區的旅遊生命周期特點源於資源特點,二資源開發也應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開發與改造,從而促進旅遊資源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個是旅遊者行為理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身心需求,在開發當中必然需要考慮旅遊者的行為模式,充分了解旅遊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礎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行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本層次游覽觀光,提高層次娛樂、購物,專門層析休養、療養、會議、宗教朝拜等。此外,還包括旅遊者的決策行為、旅遊者的空間行為等等。只有充分考慮旅遊者的行為動機,才能設計開發出滿足旅遊者需要的旅遊產品,這樣的旅遊資源開發才更為有效,更為合情合理。

Ⅱ 我國地理背景對旅遊資源特徵有哪些影響

中國旅遊資源具有四大特徵:
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多種功能。以地貌景觀而論,從海平面以下155米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不僅有緯向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南北既有四時如春的繁花似錦的美景,又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和高緯地區的避暑勝地,還有銀裝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趨暖的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絢麗多姿。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歷史業績,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匯融的結晶,又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而宗教文化影響較為深遠。
豐厚性
中國旅遊資源雄厚,開發利用保證程度高,以花崗岩山景為例,既有節理發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劈天摩地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育使巨大花崗岩體突兀凌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岩組分特性而導致的球狀風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至於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古代建築,園林藝術,民風習俗,更是不可勝數,多采多姿,其資源之豐度足以位於世界各國前列。
古老性
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許多旅遊資源以其歷史悠久、文化古老而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不勝數,遍及29省、市、自治區。雲南開遠小龍潭的古猿化石分屬於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見開遠市),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古猿化石,據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歷史,祿豐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在世界上乃屬首次發現(見祿豐縣)。迄今為止已發現的猿人化石有元謀人(見元謀縣)、藍田人(見藍田猿人遺址)、北京人(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丁村人(見丁村文化遺址)、長陽人、大荔人、桐梓人、柳江人、峙峪人、資陽人、山頂洞人及安徽和縣龍潭洞和營口金牛山(見營口市)的古人類遺址。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歷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頭蓋骨最完整。其他如仰韶文化(見仰韶村文化遺址)、半坡遺址(見西安市)、陽城故都(夏都)、安陽殷墟、岐山周原、豐鎬周京、咸陽秦城(見咸陽市)、京杭運河、萬里長城(見長城)、秦陵兵馬俑坑(見臨潼縣)、銀雀山漢墓(見臨沂市)等,無不以古稱絕。旅遊資源的古老性是發展中國旅遊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國際旅遊業的巨大優勢所在。
奇特性
從萬里長城到大熊貓的故鄉皆中國所特有的旅遊資源。以喀斯特地貌風景為例,千形萬狀、千嶂疊瘁、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奇幻無比的興文石林洞鄉和具有奇山、碧水、異洞三絕的桂林山水(見桂林市)皆著稱於世。1980年貴州發現織金打雞洞,全長13公里,最大跨度1750米,洞內有各種類型的喀斯特構造,還有舉世罕見的特異景象——發育在鍾乳石上的捲曲石,其中心為密封儲水的空心管道所貫通,管壁極薄,通體透明,在周圍的障礙中曲屈四旋,自由伸展。這種奇異的喀斯特構造,引起了旅遊者、世界洞穴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中國的自然奇觀不可勝數,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見大理市),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隨節令變化不斷更換羽色的大興安嶺的柳雷鳥,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見錢塘江),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等(見查布間歇泉、瑪旁雍熱田)。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加豐富多姿,如周原一帶出土的《大豐簋》、《盂鼎》、《毛公鼎》等西周著名的青銅重器和1976年扶風庄白一號窖藏發現的數量眾多的青銅器,其中《史牆盤》銘文284字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土銅器中銘文最長者,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業績,後段歷敘家世,是研究西周歷史極珍貴的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見臨潼縣)。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屍和大量帛書 (見長沙市)、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屍(見江陵縣)、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見滿城縣)及監沂銀雀山漢墓的大量竹簡文獻等出土令中外考古界神往,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遊者回溯歷史的最佳場所。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見敦煌石窟)。「柱腳懸空永不落,三層木閣無釘鐵,絕招結構聖人作」的廣西真武閣也是建築史上的一絕。雄踞凌雲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佛(見樂山市)

Ⅲ 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旅遊業發展的。

你好!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有它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內在因素來說主要表現在當地旅遊業的開發程度如何了,比如它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是否齊全,景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是否具有它的獨特性和吸引力,景點的規模和集聚性,而吸引力是主要的。2、外在因素來說就有1、旅遊交通條件是否便利;2、人口因素,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旅遊慾望;3、自然環境、氣候水文是否適合大眾的需求,(比如那種危險的地方只有少數冒險的人才敢去)4、旅遊對外宣傳、民族文化、政府支持對旅遊業發展也有很大促進作用。以上這些因素都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沒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旅遊資源以及服務配套設施就不能方便遊客來玩,沒有一定的生活水平遊客就沒有經濟承受能力,沒有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做背景,旅遊的意義就不大也不能吸引人。
我大概就是這么想的,謝謝!

Ⅳ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我國南北 東西跨度都比較大,氣候差異很大,水文條件也不一樣,這樣各地就形成了獨特的風光,比如東北的黑土地 沼澤地,內蒙的草原 西北的荒漠,雲南貴州等地的自然山水美景 及喀斯特地貌 石林能,形成了各地的獨特代名詞 西北荒涼空曠 ,東部婉約溫柔, 西南的秀麗與多彩,這些都是很好的旅遊資源。人文地理: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不同的生存條件和獨特的衣食住行文化。西北地區人口少 交通不便,就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沒有太多的漢化色彩。草原的開闊賦予草原人的豁達熱情,民族服飾和飲食的獨特。西南地區更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很多地方幾乎與世隔絕,這也是這里的少數民族保持了比較多的自己的特色的一個很大原因,比如貴州的苗族 雲南的傣族等。另外很多少數民族都是依靠當地的自然環境生存發展的 ,形成了很多與自然環境相關的節日,還有自己獨特的民族信仰。現在很多人想去更多的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比如挑花刺綉之類的都回去貴州和雲南。還有東南地區天氣潮濕多雨 ,多季雨,他們的住房和飲食都與這有關。

Ⅳ 我國的旅遊資源形成於怎樣的自然與人文地理背景下

美麗、壯觀、獨特

Ⅵ 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中國的旅遊資源創造了哪些條件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陸地面積960×104km²,疆域遼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大國。最東端為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相匯處,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km;最南端為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南北相距約5500km。中國陸地疆界長2.28×104km,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等國家相鄰。大陸海岸線長達1.8×104km以上,島嶼6300多個,總海岸線長達3.2×104km。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台灣東岸太平洋海域等5個海區及台灣海峽、瓊州海峽環列於大陸海岸線外側。隔海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望。我國現行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由於歷史因素,香港、澳門曾長期分別被英國、葡萄牙佔領,現已先後回歸祖國,作為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廣袤的地域空間,孕育了我國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各種自然旅遊資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載體。廣闊的沃野良田,眾多的江河湖澤,豐富的自然資源,復雜的天象氣候以及悠久的歷史,為我國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Ⅶ 地理環境對旅遊資源的影響

根據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一般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其中許多旅遊資源的形成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關。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類型齊全;氣候變化類型較多,即有濕潤的季風氣候,又有乾旱的大陸氣候,還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呈現多種氣溫、降水、風的組合狀態;水文特徵變化多端,即有常見水文特徵,也具備多種特殊水文現象,形成瀑布、冰汛等多種景觀;土壤種類繁多,變化多樣;生物種類多,具有多種特有動植物資源,如熊貓、揚子鱷等。
總之,我國各個自然要素變化多端,不同自然要素會形成不同獨特組合,加強了我國旅遊資源的多樣性、非凡性等特點,使我國具有多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如果考慮到我國獨特的人文底蘊,那麼旅遊資源的這些特性將更加明顯。
有用請採納~~

Ⅷ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基礎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基礎:

一、地質作用的概念、類型
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叫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是由地質營力引起的,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營力作用和內營力作用。
外營力作用也稱外力作用,它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是太陽輻射熱能所引起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澱作用和成岩作用。
內營力作用,也稱內力作用,是由來自地球內部能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旋轉能和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所引起的作用,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
二、地貌的形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種形狀,也稱地形。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乾旱風沙區地貌、冰川冰緣地貌、湖成地貌、熔岩地貌等;按其基本形態可分為平原、太低、丘陵和山地。按其規模可分為星體地貌、巨地貌、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微地貌。
一般認為,地貌是在地球內營力和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不斷發展變化的。
三、地質地貌與旅遊的關系
(一)地質地貌影響旅遊環境。
地質地貌是自然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地質地貌條件影響到自然環境,進而提供了不同的旅遊環境。
(二)地質地貌條件是自然景觀存在的基礎和前提。
除部分氣象氣候景觀外,自然景觀總是孕育、誕生於特定的地質地貌環境中,並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質地貌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地質地貌對一個自然風景區的構成起著骨架作用。另一方面,地質地貌作用及形態,又是許多自然旅遊資源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地質地貌可以單獨夠景,直接形成旅遊資源
(四)在某些景區通過地質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五)地質地貌條件對風景區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一定的旅遊資源實體特徵為旅遊者所感受,使旅遊者能獲得一定的寓意和情趣,這就是意境。不同的旅遊資源的組合特徵,能反映出不同景區的意境。這些意境的形成,主題旅遊資源的特徵固然很重要,但也需要一定的背景做為基礎。而地質地貌在許多情況下能夠提供這樣的作用。
地貌之所以能起到增加意境的作用,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立體形象感染力。地貌形態不同,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明晰的感受。
四、旅遊吸引因素與旅遊功能
(一)具有形態美,可以開展觀賞性旅遊活動
1、雄偉美。可以使人產生仰慕、自豪之情,增加人們的豪情壯志,鼓勵人們奮勇前進
2、奇特美。可以給人以特殊的愉快、高興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3、險峻美。可以激勵人們奮勇進取,全力拚搏,去爭取勝利,可以鍛煉人們的意志,不畏艱險,頑強不屈。
4、幽靜美。可以使人有超然世外之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幽境有利於養情怡性,是靜養的好地方。
5、暢曠美。能給人以闊大無邊、奔騰豪放的美感,置身於曠景之中,能使人心曠神怡,促進心胸開闊。
(二)具有科學文化屬性,可以開展求知、科學考察旅遊
(三)具有空間載體特徵,可以看站休閑、游樂、體育活動
五、地質旅遊資源
1、岩石景觀
2、化石
3、典型地層
4、構造形跡
5、地震
六、地貌旅遊資源
1、山地 2、峽谷 3、岩溶地貌 4、乾旱風沙 5、黃土風景 6、火山與熔岩風景
7、冰川地貌 8、丹霞地貌 9、海岸島嶼
七、山地的美學特徵及其旅遊意義
山地是對許多山的統稱,它由山嶺和山谷組成。其特點是具有較大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山地美可以概括為:雄、奇、險、秀、幽、曠、野等。
意義:山地具有較高的高度,尤其是名山,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給遊人以雄、奇、險、秀、幽、野等多種美感,又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是旅遊觀光、登山活動的場所,又是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科普活動的陣地。利用名山可以看站觀光游覽、科學研究、體育活動、求知等多種旅遊活動。
八、峽谷的美學特徵及其旅遊意義
峽谷是指谷地深狹,兩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觀。
峽谷風光以氣勢磅礴為總體特徵,以「險、雄、幽、隱」為其主要美學特徵。
意義:峽谷雖然可以其體量、形象吸引遊人,但其內在的造型景觀意義也很大。峽谷的文化景觀也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九、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的形態有哪些?
地表水及地下水對可溶性岩石所產生的化學作用過程(溶蝕和沉澱)和機械作用過程中(流水的侵蝕、沉積、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積等)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它是以溶蝕為主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常見的具有旅遊價值的地標形態有石芽與溶溝、落水洞、豎井、漏斗、天生橋、峰林、峰叢、孤峰等,地下岩溶形態有溶洞、地下河、地下廊道、洞穴堆積等。
十、乾旱風沙地貌的主要類型
沙漠景觀、戈壁景觀、雅丹地貌
十一、黃土風景類型
黃土梁峁,水土流失形成的千溝萬壑,形態各異的黃土橋、黃土柱、黃土塔、黃土牆、黃土洞、黃土林一級層層梯田、黃土窯洞
十二、火山與熔岩風景的類型
火山錐、火山口湖、堰塞湖、溫泉、熔岩洞穴、熔岩台地
十三、冰川地貌類型
圍椅狀冰斗、平直的U型谷、尖峭的角峰、單薄的刃脊、匍匐狀的羊背石及波光粼粼的冰斗湖。鼓丘、蛇丘、冰積丘陵。
十四、海岸地貌的主要類型
海岸、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島嶼、珊瑚礁

Ⅸ 中國旅遊地理的主要內容

1.旅遊產生的條件及其地理背景
2.旅遊者行為規律
3.旅遊流預測
4.旅遊通道
5.旅遊資源評價
6.旅遊地演化規律和重要旅遊地研究
7.旅遊環境容量
8.旅遊區劃
9.旅遊開發的區域影響
10.旅遊規劃

閱讀全文

與我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