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研究人類不同類群(集團、階層等)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行為類型和決策行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學。是在行為科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方法論性質的應用地理學新分支。
『貳』 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不包括自然的什麼求答案
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不包括自然的()。
A、空間的組成及分布
B、成因和變化規律
C、運行的機制
D、利用的價值
正確答案: D
『叄』 地理是不是分為廣義地理學和狹義地理學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肆』 行為地理學的介紹
研究人類不同類群(集團、階層等)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行為類型和決策行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學。是在行為科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方法論性質的應用地理學新分支。
『伍』 談談你對人文地理的認識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系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學被並列為地理學的兩大支柱。
人文地理學包括的分支學科有經濟、城市、人口、部落、旅遊、社會、文化、政治、事、民族、行為、感應地理學等等。
人文地理學是地地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興起的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它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其分支學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旅遊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
為此,人文地理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指不包括經濟地理學的人文地理學,廣義的則是指包括經濟地理學的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區域性以及綜合性。社會性是指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地理學科;區域性是指人文地理學包含了區域研究的特性,重視了區域特徵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綜合性的特點來源於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是指人文地理學在綜合研究一個區域的人口、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發展的條件、特點、分布規律和人地之間地相關以後,在一個更高地層次上發現問題。人文地理學在各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表達內涵。
『陸』 人文地理的要素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柒』 地理學是否包含天文
不包含,二者為並列的一級學科。部分高校霸天文學歸為物理系,把地理學歸為地質系等。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
僅是高中的地理課包含部分簡單的天文知識。
『捌』 什麼是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中出現的新分支學科,也有的學者把其作為一種新的人地關系的思想觀點和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論.行為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工作者借鑒心理學,行為科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學研究范疇開辟的新研究領域,主要是從人類行為的角度,採用非規范和非機械的整體方法,研究人類對不同地理環境的認識過程和行為規律.這些規律能夠從人的認識論的本質上揭示人與地理環境的空間關系實質,以彌補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事象空間分布規律的缺陷和不足.
行為地理學把心理,行為等因素引人人地關系的研究中,揭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平衡,反饋的空間關系規律.一般說來,人類對地理環境刺激的自動條件反射所產生的行為不屬於行為地理學所研究的行為范疇.行為地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在行為(心理行為)和外在行為(表現行為或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側重於探討人類的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和外在行為等的機製作用和過程.正是由於這些機製作用和過程才使人類形成一定的行為空間和區位選擇.
『玖』 行為地理學的其他
廣義還包括感應地理學。人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有一種感應過程,即人們對環境的地理物象、信息的處理與知覺的判斷等知覺過程;而人類的行為是對感應過程的反應結果,最後決定人類在特定地理環境中採取一定類型的決策行為。雖然每一個人的行為可能帶有不少主觀成分,但對特定的集團或階層而言,其行為的統計效果卻能反映一定的客觀規律,可採取一定的方法進行研究。從地理學角度研究地理物象和人類行為始於20世紀初,並汲取了產生於美國的行為科學中的合理因素。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索爾(C.O. Sauer),他在《歷史地理緒言》中提出行為地理學與感應地理學相關研究的問題。30年代在西方生產布局(區位論)研究中就注意對行為因素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為與感應地理學日益發展。如賴特(J.K. Wright)於1947年在《地理學中的物象空間》一文中提出行為地理研究的目的。古爾德(P.R. Gould)認為60年代6個方法論進展之一為「行為地理學,對環境的識別和空間行為的研究」。美國學者奧爾遜(G. Olsson)和哈維(D. Harvey)於1969年相繼撰文,論述行為學地理學概念及理論和應用問題。人文地理學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R.G. Golledge)所著《通論行為地理學》中也作了系統闡述。70年代感應與行為地理學迅速發展,道溫斯(R.M. Downs)甚至提出「行為革命」的口號。行為地理學對人的行為機制也派生出「環境理解法」和「行為地理法」兩個分支。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出版《再論行為地理學的一些問題》,指出人在空間中的行為受到個人本身和社會的約束,反映了行為地理學發展的新趨勢。現今行為與感應地理學在西方地理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美、英、加拿大等國形成研究中心地區。研究主要內容為:居民的感應與行為地理;企業經理階層的區位行為;規劃決策者的感應和行為;感應和行為地理研究與城市規劃的關系;生活在特殊環境下(災害地區)人類的感應與行為。感應和行為地理學正致力於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探索從人的社會化整體來探討不同空間行為和地理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