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滕王閣序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2作者怎樣寫宴會的人物

滕王閣序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2作者怎樣寫宴會的人物

發布時間:2022-08-15 23:38:16

㈠ 滕王閣序講的什麼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講的是: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游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作品屬對嚴格,四六句的形式整飭,講究聲律詞采。鋪排、描摹、敘事、抒情熔於一爐,對偶、聲韻、事典、辭藻自然去雕飾。打破一般駢文敘寫風物模山范水的雕琢藻飾舊格。

把情致融入綺麗的詞采和生動的描繪,呈現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畫圖,格調高逸,寄意深遠。文章語氣奔放,文字明麗。內容充實,有真情實感。為駢文範本,傳誦不絕。

(1)滕王閣序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2作者怎樣寫宴會的人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

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

賞析:

全文共四個段落:第一段敘事,是個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寫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敘事,照應開頭。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滕王閣宴會,作者用略寫的方法。

分散在各個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餞宴,而是以寫景為鋪墊的抒情。全文由地理人文的敘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繪,再由美景轉到抒情,緊密聯系,轉換自然。

展開來看,作者從敘寫洪州的形勝入手,極盡鋪陳誼染之能事,把宴會盛況,膝王閣內外上下的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然而王勃並非為遊山玩水而來,他只是路過此地。

被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觸景生情,從宴遊盛會的聚散聯想到人生的窮通離合,禁不住「興盡悲來」,自會有一番感概要抒發的。

也就是說,在良辰美景、賢主熹賓都齊備的情況下,作者舉目遠眺,盡情嬉遊,可是天高地遠,宇宙無垠,他忽然覺得人生短促,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有定數,感概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二段寫景時,巧妙地把敘事穿播在其中,如「儼摻驕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它既是對前文的承接和歸結,又自然轉入對「賓主盡東南之美」的稱贊,由遠而近,順暢自然。

第二段的關鍵句是「披綉闊,俯雕亮」,作者在它出現之後,即一反前面對高閣的仰視,轉而由近到遠,自上而下地俯視周圍的萬千氣象。收得攏,撒得開。

第三段的關鍵句分散在兩處。作者先用「天高地迥」、「興盡悲來」,把敘事、寫景轉向抒情,議論。其中「覺得宇宙之無窮」是觀看天上地下美景後發出的贊嘆,是承接上文。

而「識盈虛之有數」則是樂極生悲後對個人不幸命運的感慨,是開啟下文。但是,當此段又一關鍵句「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一出,文章便轉入表達自己雖遭挫折而仍思進取的可貴志向。

對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鳴乎」、「所賴」、「雲爾」等嘆詞、語助詞與「勃」的自我稱謂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語和六字一語的對偶句。

這中間有的是單句對,如「雲消雨弄,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有的是復句對,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還有的是本句對,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中,「襟三江」與「帶五湖」對。

「控蠻荊」與「引甌越」對。再如「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龍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對。這種對偶句不僅句式工整勻稱,而且錯綜多變,讀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㈡ 《滕王閣序》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

歷史悠久:南昌故都,洪都新府。
地勢雄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境域遼闊: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㈢ 聯系作品分析《滕王閣序》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81372330朋友,你好。以下是《滕王閣序》全文以及賞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全文可分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起筆用四字短句,簡捷明快,朴實無華,在對偶中見工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寫稱名的沿革,道出歷史的久遠;「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由天及地,寫界域的廣大,可見轄境的遼闊。「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不僅字面上相對,而且音韻上也相對。在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間,平仄相反。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與律詩的格律相同,所以音韻和諧,金聲玉振,文質兼美,讀起來琅琅上口(這樣的句子在本文中還很多,如「雄州霧列,俊采星馳」「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接下來的兩句,具體寫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襟」「帶」活用為動詞,生動形象,並同「控」「引」一樣,將洪州的氣勢寫出。然後寫「物華天寶」和「人傑地靈」,兩個四六句相對,既擴展了敘述,又升華了情感。「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兩句,又轉為四自短句,節奏的變換帶來了文意的轉折,由贊美「雄州」到稱贊「俊采」,另闢話題,漸近本事。「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兩句,寫州城形勝,寫賓主才美,作為過渡句,承上啟下。下文以六四句式寫「都督閻公」和「宇文新州」大駕光臨,節奏舒緩,語氣雍容,給人一種和樂的感覺。「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幾句,又變而為四字短句,起到這樣幾個作用:一、在寫作方法上,由平和的敘述轉為抒情;二、在內容上,由詳寫到概寫;在結構上,分離上下文,避免單調的羅列。「騰蛟起鳳」和「紫電清霜」兩句,接著寫來賓。句式又變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後,節奏急促,格調高昂,造成「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與前面的人物出場相對應,別有情味。最後又歸於四字短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這幾句寫自己的「闖入」,委婉含蓄。贊美而又不失身份,謙遜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處。

第二部分,二、三兩段,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兩個短句,點明了時令,字面與音韻屬對工整,格調高亢嘹亮,領起下面對秋景的描繪。「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兩個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論,「而」字前為因,「而」字後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兩個有代表性的特徵來寫秋天,寫水寫山,動靜結合,如詩如畫。接下來的四個六字短句,寫來賓駕著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節奏放慢,詞意不迫。「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已開始轉入正題。「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兩個四六句,「四字」托出敘述主體,「六字」作解釋說明,意在指出閣在山水形勝之地。

第三段開頭加快節奏,首次用三字句。「披綉闥」,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視下。僅用六個字,就極簡練概括地寫出登閣的情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兩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以虛詞「其」為分界,「其」前實寫,「其」後虛寫,虛實相間,有尺幅千里之勢。下面,又用兩個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氣象。「雲銷雨霽,彩徹區明」又變而為四字句,轉寫自然景物,繪出雨後天晴的景色,由此引發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將對滕王閣的景物描寫推向高潮。經過前面的變奏,又用兩個四六句收束。「漁舟唱晚」,寫生活之樂;「雁陣驚寒」,寫候鳥之歌。社會與自然各具情趣,又融為一體。

第三部分,四、五兩段,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開頭兩個四字短句起過渡作用,從寫登覽之樂回到寫宴會。「甫暢」和「遄飛」,都表明興致高昂,情緒激動。「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寫管弦之盛,歌聲之美。接著,用兩個四六句,鋪敘歡飲娛樂的場景。這里交錯迭用歷史典故,暗示出宴會的豪華,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練。下面「四美具,二難並」兩個三字短句,變換節奏,心緒也為之一轉,由喜悅漸生悲慨。「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放開一筆,視野又擴展到宴會之外,感情亦隨之升華,為下面的抒情張本。接著的兩個四六句,充滿哲理玄思,一方面體悟天地之大,宇宙無窮,另一方面感嘆人生無常,盛衰有時。「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兩句是虛寫,表面上是「望」「看」,實際上是在想。這里用了雙關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長安,由雲海而想到東北的吳會,日下即長安,雲間即吳會的意思又暗含其中。「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進一步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面的感慨,即:「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兩個四六句,一問一答,答非所問,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兩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情意綿綿。

第五段,轉為更強烈的抒情。開頭以「磋乎」發端,從消沉中振起。「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是比較現實的認識,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以此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下面用兩個六四句拓展這層意思,申述以上觀點。「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言之鑿鑿;「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反問有力。「非無」「豈乏」,一個否定判斷,一個反詰論述,行文活靈活現。然後以「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作結,總束上文開啟下文。「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一種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觀。「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作進一步的補充,同時也表現了樂觀開朗的情懷。下面的四字短句,是自我砥礪之辭。「北海雖賒,扶搖可接」以超越空間為喻,「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趕時間為喻,都表現出了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接著,用兩個四六句,微譏孟嘗,非議阮籍,來反襯自己堅定的意志。典故隨手拈來,為我所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四部分,六、七兩段,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第六段開頭自稱其名,鄭重言事。「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是自謙之詞,如此簡單地給自己定位,其復雜心情一言難盡。下面兩個四六句,又避開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寫懷。先以終軍自比,表示請纓無路;再以班超、宗愨自許,表示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這兩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的決心。接著的四個六字句,以平穩的語氣,含蓄地敘述了自己棄官事父,「路出名區」,得以結識各位嘉賓的人生際遇。然後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親的教誨和今日拜謁閻公,都是值得高興的事。然後,以兩個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嘆懷才難用和知己難遇。

第七段,以「嗚呼」開端,比前面第五段開頭的「磋乎」更具傷感意味。「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寥寥數語,寫盡古今盛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凄涼。「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歸結到寫詩做序的本事上來,從對宇宙人生的無限感慨中回到現實情境。「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是說自己不避淺近,先寫了序和詩;「請灑潘江,各傾陸海」是期望在坐的嘉賓各展文才,各賦所懷。全文在這種禮讓中結束,不失分寸,非常得體。

三 寫作特點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一般來說,二字句用於抒情(文中有兩處:「嗟乎」「嗚呼」),三字句、四字句用於一個話題的開始或轉折。六字句或七字句連用,為平實的敘述;四六句或六四句連用,為敘述或抒情的展開部分。僅有一個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頓。這樣,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轉。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駢是「兩馬並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即一句之中,平節和仄節交替;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對偶的情況,下面舉幾個別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為:平平仄仄,仄仄仄(於)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 仄仄。「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於)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於) 仄仄,仄仄平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為:平仄仄(於)平平,仄平平(於) 仄仄。(以上「覺」「識」「屈」「曲」「乏」「落」「一」「色」「極」「日」為人聲字,算仄聲;「共」古代為平聲字,「暇」古代為去聲字。)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當然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

藻飾是指運用色彩濃艷、華麗典雅的詞語,來裝飾文句。這篇序文,如「物華天寶」「俊采星馳」「紫電清霜」「鍾鳴鼎食」「青雀黃龍」「睢園綠竹」「鄴水朱華」等,都是講求辭採的典型例子。這樣,使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強論證的作用外,還能以古比今、借古寫懷,可以使文章內容充實,聯想豐富,語言簡練,風格典雅。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典故,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明用,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這篇序文之所以生動感人,千古傳誦,還在於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在於它有詩意之美。本文題名曰「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駢文。它繼承了漢、魏以來駢文的傳統,吸收了賦體的成功的藝術經驗,形成了規模祟麗、氣象清新的風格。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說:「賦」這種文體,「吟詠性情,各從義類。故情形於辭,則麗而可觀;辭合於理,則則而可法。使讀之者有興起之妙趣,有吟歌之遺音。揚雄所謂『詩人之賦麗以則』者是已。」這篇序文,可以說是「詩人之賦」的典範之作。王勃是初唐具有革新意識的詩人,他的為文,也同他的詩歌創作一樣,散發出一種清新誘人的氣息,主要表現為詩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創造。他是以詩人的眼光來觀察與滕王閣有關的客觀事物的,而且是以詩人的心情去體驗和抒發真實感受的。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他有遠大的抱負,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這樣歌詠山河風光的佳句,同時也能抒發「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情懷。然而,由於時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詩人的理想不能實現,壯志難酬,免不了有「興盡悲來」之嘆,免不了要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深沉的孤獨感。正因為有這種出自內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干百年以後它仍然能撥響與他有某種類似體驗的讀者的心弦。這篇序文與前此某些諂諛鋪張、雕蟲篆刻的大賦有所不同,它不是炫學使才的無病呻吟,而是由衷之言的千古絕唱。這種情感並不單單表現為序文的個別章節,而是貫穿全文各個部分的整體效應。正是出自內心,意深義高,才能在整體上把抒情、寫景、敘事、議論、使事、用典熔於一爐,而獲得以情感人的藝術功效。因為序文具有真摯的情感和濃郁的詩意,所以它的影響遠遠超過同時創作的《滕王閣詩》。下面特錄此詩,不妨作一比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語凝練,內容含蓄,概括性很強,且又極富詩的形象與詩的韻味。但它畢竟不能像序文那樣,大開大合,縱橫出沒,規模祟麗而又氣象清新。作為主體的這首《滕王閣詩》,只有參讀附於詩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其內蘊。反過來,正是因為有了這篇序文,又使這首詩的藝術價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沒了。很多讀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詩,其中的奧秘是很值得探尋的。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體明辨序說》中說:序,「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王勃此文,發揮了「次第有序」的特點,但它不是「善敘事理」而是善抒真情。全文層次清晰,首尾聯貫,針線細密,次第井然。對此,前面已有具體分析。這里要說的是駢文的對偶問題。全篇除「磋夫」「所賴」「勃」「嗚呼」「雲爾」九字以外,其餘多為四、六偶句,句式非常整飭。但過分整齊必將呆板而缺少活潑之氣,所以文中還多用七字句或間用三字句,整中見散,搖曳多姿。句中還不時雜用「之」「而」「於」「其」等虛詞,或適當運用「磋夫」「嗚呼」之類的感嘆詞,整切之中富有變化,做到奇偶相生,避免了板滯的缺點。文中不僅句與句對偶,有時句中的詞與詞也構成對偶,如「騰蛟起鳳」「紫電清霜」;「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龍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陳蕃之榻」。有些深層的對偶,表面上看不出來,需要透過一層才能發現。如「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蘭亭」對「梓澤」,十分清楚,但「已矣」和「丘墟」之間就看不出是對偶了。其實,它們之間也是對偶關系,不過,它們不是一般形態下的對偶,而是以雙聲為對。「已矣」,是雙聲;「丘墟」在古代漢語中均為「溪」母,也是雙聲,所以成對(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有些對偶從不同側面向心地集中於一個重點,因而又帶有排比與連珠的修辭特色。這說明,王勃寫此序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效地增強了詩的韻昧。

再次是繪畫之美。如果從繪畫的角度來透視這篇序文,可以看出,本篇並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記,而是把山水、建築、人物融匯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畫,是一幅以滕王閣為中心的全景畫。作者非常注意畫面的構圖與布局的整體性,因為它是用文字寫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萬里之遙的自然景觀恰當地納入自己構思的畫面中來。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力,「三江」「五湖」「蠻荊」「甌越」「長安」「吳會」「南溟」「北辰」,均可「撫四海於一瞬」。作者的想像超越空間的局限,他通過想像的視角遙攝各種景物, 統馭全局,服務於滕王閣的描寫。在構圖與空間時間關繫上,作者注意到空間的深度與歷史的深度,使這篇序文具有縱深的立體感。「故郡」與「新府」相聯系,前代名人與在座高朗相銜接,有時還恰當運用具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把現實與虛無的天界、幻境融為一體(如「星分翼軫」『龍光射牛斗之墟」),形成多維的藝術空間。技法運用也呈現多樣化。有的是工筆細描,反復勾勒,如滕王閣的建築;有的是水墨烘染,信筆點綴,如閣外自然景觀。凡此種種,都能意到筆隨,自成佳趣。色彩運用也極為豐富。有時重彩疊金,濃麗耀眼,如「層巒聳翠」「飛閣翔丹」「瞧園綠竹」「鄴水朱華」。有的靠自然本色,或與外部色彩相輝映,如第二段關於秋景的描繪。有的則在事物變化的瞬間捕捉色彩的變化,富有動感,如「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這都不是一般畫筆所能達到的。

最後是音樂之美。在講究對偶的同時,文章還特別追求文字聲調的平仄相對。就一聯而言,上聯的下半部分如以平聲字結尾,則下聯上半部分的尾語也必用平聲。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上聯「墟」字平聲,下聯「靈」字處也必為平聲。反之亦然。如「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主」是仄聲,那麼,下聯「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中的「曲」字處,亦必用仄聲(「曲」為入聲字)。這種手法是「平接平」,「仄接仄」。再就一句本身而言,不論四、六句或七字句,均如同律詩一樣,在雙音節處要交替使用平仄聲字,以使句中平仄相間,鏗鏘起伏,錯落有致。一聯中的兩句,也如同詩句一樣地講求平仄相對,使全文抑揚頓挫,回環往復,具有悅耳的音樂之美。
《滕王閣序》賞析

一、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餞別而作,但對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獨辟蹊徑。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謀篇,取捨立意,亦頗見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為例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脈絡:

先用一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後易老,李廣難對。」而後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郁悲涼:「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最後又用先短後長的一組對偶表明心志:「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表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決心。

三、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台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棨戟遙臨: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襜帷代車駕,實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凌雲而自惜:凌雲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誇其賦「飄飄有凌雲之氣」。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家君,稱自己的父親。童子,王勃自稱。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縣的縣令,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稱。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示對長輩的恭敬。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裡聆聽教誨。

《滕王閣序》的用典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並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龍光」之典見於《晉書?張華傳》,張華因斗、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徐孺」之典見於《後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寓。

2.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語言,使典故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起到恰當而曲折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閣序》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孟嘗高潔,空餘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屬暗用典故。

「馮唐」「李廣」兩典見《史記》,「梁鴻」「孟嘗」兩典見《後漢書》。這幾個典故比較熟悉,本文不再詳解。「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佳》,廣州北20里的石門有水叫貪泉,據稱人飲此水必起貪得無厭之心,吳隱之至此,取泉水飲,並賦詩一首:「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涸轍」之典見《莊子?外物》,此為語典,車轍無水,故曰涸轍,此處喻窮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見《晉書?阮籍傳》,身處魏晉間的阮籍,因不滿於司馬氏,便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前面有什麼障礙不能前進時,就痛苦著回來。

以上這些典故,或事或語,均由王勃化用為自己的語言,而用典中所蘊涵的卻是作者不為當世所用的自怨自嘆的復雜情感。但又由於王勃借用了「貪泉」「涸轍」之典,把自己強行振作、不甘頹廢的信念表露無遺。

3.說古喻今,比況自身——化用

化用即點化後使用。這是一種作者將敘事詳備,文字較長的事典合理化

㈣ 滕王閣序怎麼劃分層次,然後概括段意

滕王閣序劃分四個部分,每段段意如下:

第一個部分:第1段 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同時交代了自己有幸參加盛宴的情況。

第二個部分:第2、3段 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個部分:第4、5段寫宴會的盛況,抒寫人生的感慨。

第四個部分:第6、7段 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4)滕王閣序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2作者怎樣寫宴會的人物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孫,唐代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㈤ 滕王閣序一文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麼特點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寫出了該地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達。

㈥ 求滕王閣序賞析,要包含段落分析整體分析和語言賞析

一、段落分析。

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共分為七節:第一節點題;第二節近境;第三節遠近結合;第四節遠境感悟;第五節抒懷勵志;第六節自我介紹兼回收題意;第七節收篇致謝。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通過點題,讓讀者明了當時所處的境況。接下去描寫近境,以人的眼目為支點,由近至遠,第二、三、四節也就順理成章的現形出來了,這是一個層次感的問題。這樣的處理,條理清楚,而且讓人覺得自然。

同樣,抒懷也是如此,從第四節下半截淺述至第五節加深到第六節先深又轉淺,到第七節不著痕跡的收篇。都是充滿著層次感。

二、整體分析和語言賞析。

1、文章整體寫景、抒情自然融合。

此文重點珠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歷史沿革後。便由閣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寫起。接著,作者的筆由遠及近,由外景轉而描繪內景。王勃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槍。

轉而慨嘆自己的「不齊」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郁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情由景生,寫景是為著抒情、景、情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2、對比鋪敘,色彩鮮明。

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際情緒,都能洋洋灑灑。展轉生發,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宣染的方法。

而這種鋪敘,又是在對比之中進行的。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躍起伏,回環往復。通過地域上的對比、情緒上的對比以及懷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對比。這種色彩強烈的映襯對比,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憂,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產生相反相成、鮮明曉暢的藝術效果。

3、對偶工美,用典恰切。

全篇中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語和六字一語的對偶句。這中間有的是單句對,有的是復句對,還有的是本句對。這種對偶句不僅句式工整勻稱,而且錯綜多變,讀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4、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冗贅晦澀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5、化靜為動,以物擬人。

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客觀靜止的事物寫成富有動態之感,這是《滕王閣序》的又一特點。作者善於選詞煉字,活化物態「飛閣流丹」、「層台聳翠」,只因了「飛」、「流」、「聳」諸字,巍峨的樓閣便騰飛起來,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層疊亭台上的翠色也高高聳出.靜物變成了動物,確有畫龍點睛之妙。

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帶」、「控」、「引」,變成了一位裁「三江」為衣襟,摘「五湖」作衣帶,近則制「蠻荊」,遠則接「甌越」的巨人。至於如「星馳」般的「俊采」。「如雲」的「勝友」,更是靈動活現,氣韻不凡。

(6)滕王閣序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2作者怎樣寫宴會的人物擴展閱讀:

原文(節選):

《滕王閣序》(節選)唐代:王勃

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釋義:

打開精美的閣門,俯瞰雕飾的屋脊,放眼遠望遼闊的山原充滿視野,迂迴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驚嘆。房屋排滿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隻布滿渡口,都裝飾著青雀黃龍的頭形。雲消雨散,陽光普照,天空明朗。

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齊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漁船唱著歌傍晚回來,歌聲響遍鄱陽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氣驚擾,叫聲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邊。

創作背景: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里,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在藝術上,《滕王閣序》有以下寫作特色: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起承轉合。這樣,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轉。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講求辭採的典型例子。這樣,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㈦ 滕王閣序全文分為幾個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㈧ 在滕王閣序中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和參加宴會的人物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寫名稱的沿革,兼顧歷史與現實,道出歷史的久遠;「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由天及地,寫界域的廣大,可見轄境的遼闊;「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具體寫地理位置,寫出了地勢之宏偉。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照應了前文的的那個詞語人傑地靈

㈨ 關於《騰王閣序》的問題

你好,你只需要點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cca3dd0100eeo5.html
進入,你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了,下面只是個示範,那個博客對你很有用的,別忘了加分哦O(∩_∩)O哈哈~

2、提問: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麼特點?

學生思考後,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寫名稱的沿革,兼顧歷史與現實,道出歷史的久遠;「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由天及地,寫界域的廣大,可見轄境的遼闊。「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具體寫地理位置,寫出了地勢之宏偉。

3、提問:從「物華天寶」到「賓主盡東南之美」幾句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龍光射牛斗之墟」一句呼應「星分翼軫」;「徐孺下陳蕃之榻」一句為當時「洪都」人才的出場作鋪墊)。「雄州霧列」四句將地勢與人才兩方面交叉在一起寫。(「雄州霧列」寫地,是「星分」四句的補充;「俊采星馳」寫人,是「物華」四句的發揮。「台隍」一句復說「星分」四句,「賓主」一句補充「物華」四句,並為引出後文作鋪墊。)

4、提問:作者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範」「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5、提問:文章開始不寫樓台,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滕王閣序》 王勃
課文第1、2兩節主要描寫了滕王閣的地理風貌、與會人物,深秋時節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氣象。
學生朗讀一遍。
二.翻譯第三、四、五段。
今天我們來學習後面三段文字,看看作者透過前面的鋪墊,引出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1.先結合課文註解、《詞語手冊》和翻譯本,翻譯第三段。
……
遠望的胸懷頓時舒暢,飄逸的興致油然而生。排簫發出清脆的聲音,引來陣陣清風;纖細的歌聲彷彿凝住不散,阻止了白雲的飄動。(今日的宴會)很像是當年睢園竹林的聚會,(在座的詩人文士)狂飲的氣概壓過了陶淵明;又有鄴水的曹植詠荷花那樣的才氣,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詩人謝靈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都有,賢主、嘉賓,難得卻得。放眼遠望半空中,在閑暇的日子裡盡情歡樂。天高地遠,感到宇宙的無邊無際;興致已盡,悲隨之來,認識到事物的興衰成敗有定數。遠望長安在夕陽下,遙看吳越在雲海間。地勢偏遠,南海深不可測;天柱高聳,北極星遠遠懸掛。雄關高山難以越過,誰悲憫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異鄉的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等待在宣室召見又是何年?唉!命運不順暢,路途多艱險。馮唐容易老,李廣封侯難。把賈誼貶到長沙,並非沒有聖明的君主;讓梁鴻到海邊隱居,難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能夠依賴的是君子察覺事物細微的先兆,通達事理的人知道社會人事的規律。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貪泉的水,仍然覺得心清氣爽;處在乾涸的車轍中。還能樂觀開朗。北海雖然遙遠,乘著旋風仍可以到達;少年的時光雖然已經消逝,珍惜將來的歲月還不算晚。孟嘗品行高潔,卻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羈,在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返?
2.同學們找找看,這里哪一句話是作者由描寫轉到抒情了?
……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覺:覺得,感覺。識:認識,了解到。
3.王勃抒發了哪些感慨?
……
(1)宇宙無窮,個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2)懷才不遇,功業無成之悲: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3)壯懷激烈,窮且益堅: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賒,扶搖可上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3.好,下面我們翻譯第四段。
……
我,地位低下,一個書生。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雖然和終軍的年齡相同;(像班超那樣)有投筆從戎的胸懷,也仰慕宗愨「乘風破浪」的志願。(寧願)舍棄一生的功名富貴,到萬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親。不敢說是謝玄那樣的人才,(卻)結識了諸位名家。過些天到父親那裡聆聽教誨,一定要像孔鯉那樣趨庭有禮,對答如流;今天舉袖作揖謁見閻公,很高興登上了龍門。司馬相如倘若沒有遇上楊得意,只好拍著他的賦而嘆息:我今天遇上了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麼羞愧呢?
4.王勃在這段話中又發出了哪些感嘆?
……
表達報國之志和遠大的理想抱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5.好的,下面翻譯第5段。
……
唉!名勝的地方不能長存,盛大的宴會難以再遇。蘭亭的聚會已經沒了,金谷園(也)成為廢墟。離別時寫幾句話作紀念。有幸接受厚恩參加這次宴會;登高作賦,那就指望在座的諸公了。冒昧地用盡鄙陋的心懷,恭敬地寫下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韻小詩也已寫成。請各位像潘岳、陸機那樣,展現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這段文字寫自己應命作詩,有幸與會的心理,是謙遜的說法。
三.歸納:這三段文字主要是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來寫的,通過前面對滕王閣景色和盛會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復雜的人生感慨,完成了由景到情的轉化,文章也從原來的敘述、描寫深入到了抒情、議論,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3、4、5三段。
第三教時
主要內容:
理解王勃所抒發的人生感慨並探索感慨的原因;領會情景交融的寫法;欣賞部分寫景詩句。
一. 復習回顧。
1.昨天我們學習了一篇駢文,大家來回憶一下作者和題目:
……
王勃 《滕王閣序 並詩》
2.下面出示一些學過的文言知識,請回答:
(1)注意讀音和寫法
鶴汀鳧渚 tīng zhǔ
孤鶩 wù
雲銷雨霽 jì
樽 zūn
天高地迥 jiǒng
東隅 yú
勝筵 yàn
(2)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寫出本字
雲銷雨霽 通「消」
青雀黃龍之軸 通「舳」
(3)理解下面加點詞在句子中意思
襟三江而帶五湖 以……為衣襟 以……為帶 意動用法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像霧 像星 名次作動詞
川澤紆其駭矚 使……驚駭 使動用法
屈賈宜於長沙 使……委屈 使動用法
竄梁鴻於海曲 使……流竄 使動用法
(4)說說下面幾個句子的倒裝現象
都督閻公之雅望 宇文新州之懿範 雅望之都督閻公 懿範之宇文新州
儼驂騑於上路 訪風景於崇阿 於上路儼驂騑 於崇阿訪風景
二.《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它1-2兩段寫景為主,3-4段抒情議論。再聽一遍課文錄音,感悟作品情景交融的特點。
……
好,我們先來研讀3、4兩段,看看作者抒發了哪些人生感嘆。請簡要概括並用原句印證。
……
(1)宇宙無窮,個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對自然的感慨
(2)「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一問一答,答非所問,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3)「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言辭哀婉,情意綿綿。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抒發作者對人生理想的堅定信念。
(5)「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表現出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
(6)「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以微譏孟嘗,非議阮籍,來反襯自己堅定意志。
——對人生的感慨
三.好的。我們再來探究一下,王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是什麼觸動了他的這些感慨?
……
作者有感於前面寫到的滕王閣周圍雄偉的氣勢、美麗的自然風景,還有宴會的興盛。
說得好,這樣,我們說前面的景物描寫就有了依託,景也就有了作者的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觸景生情。
我們在以前學過的文章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蘇軾《赤壁賦》,先描寫了赤壁勝景,然後引出自己的感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杜牧《阿房宮賦》,先鋪陳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觀,然後引出自己對歷史興替的感嘆,提出借鑒意義。
這就是人類的共性。
然後自然轉到自己對人生感慨。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慨?
……
因為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說得好,但是作者並沒有完全沉溺於悲傷之中,作者把重點放在自己積極樂觀向上的一面:
壯懷激烈,窮且益堅,表達報國之志和遠大的理想抱負。
這與作者的性格有關系:
我們來回顧一下王勃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賦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一反離別的悲苦,寫出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所以說許多時候作品是與作家相關的。
這就是王勃的個性。
歸納:正是因為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經歷,觸動了王勃的感觸,也留下了這篇唱絕宇內的文章。
四.把這3、4兩段朗讀一遍。
五.另外,這篇作品質所以稱為千古美文,不僅僅因為王勃唱出了人類思想上的共性和個性,還因為它在寫景時,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詩句。
下面請同學們找找你認為景物描寫寫得絕妙的句子,能做點簡單的點評。
……
重點賞析以下幾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欣賞名句時可根據課堂具體事情,調節欣賞詩句的順序)
1.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對偶,白描的寫法,從動態、色彩、空間等多角度描寫,就像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彩色圖畫:背景是晚霞,時間在傍晚,有動態的落霞和孤鶩,有靜態的秋水和天空。
展示圖畫
2.此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這句寫出色彩變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
3.運用誇張突出樓之高,水之深。「翠」突出了層巒顏色鮮艷悅目。「飛」字化靜為動描繪出閣道如鳥之欲飛。
小結:由此可見,王勃寫景頗具特色,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寫山水,體現一定的美學特徵。這也是《滕王閣序》成為千古美文的原因之一。
六.總結
韓愈曾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則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這是因為王勃此序不僅有真實的感情和充實的內容,而且有靈活多變的寫景方法。
所以說歷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七.朗讀全文,再次體會文章的優美動人之處。

滕王閣序 賞析
一.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父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於「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有詩文集《王子安集》。
二.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三段,第1、2段寫景,概述滕王閣的地理風貌,引出參會人物,點明時間,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第3、4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三. 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台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僅用十六個字就形容出台閣建築的壯麗。「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用誇張的筆法突出樓之高,水之深。「翠」本是翠綠的琉璃瓦色,這里借指瓦,突出了顏色鮮艷悅目。「飛」字描繪出閣道高聳如鳥之欲飛,「流」 字形容彩畫形貌。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四.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棨戟遙臨: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襜帷代車駕,實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凌雲而自惜:凌雲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誇其賦「飄飄有凌雲之氣」。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家君,稱自己的父親。童子,王勃自稱。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縣的縣令,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稱。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對長輩的恭敬。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裡聆聽教誨。
五.《滕王閣序》的用典
王勃用典不僅多而且靈活,由明用、暗用、畫用、連用等。
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屬明用典故。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屬暗用典故。前兩句句寫自己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言辭哀婉,情意綿綿;後三句又抒發作者對人生理想的堅定信念。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句屬化用,雖說的是古,而喻的卻是今,寫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華。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句屬連用。四個典故恰當地表達出了年輕的王勃受寵若驚而又自怨自嘆的復雜心理,也表達了自己報國之志和遠大的理想抱負,給人以一氣貫之的暢快淋漓之感。
六.《滕王閣序》寫景「四美」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贊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課外閱讀訓練

流淚的滕王閣 潘碧秀

江畔小舟、輕搖的蘆葦、南來聚攏的風……贛江上一覽無余,視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閣的一隅,獨想王勃。
遊人脆脆的思緒如牽強的秋風,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閣穿越時空的堅強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閣上,睜眼閉眼間全是王勃清瘦憂郁的神情。斜陽擁抱著欲泣的滕王閣,閣影斜斜地躺在江水裡盪漾。帝王君子猶不見,檻外長江空自流。寂寞的閣上,觥籌交錯的場景不復存在,詩弦管樂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閣的階梯上獨自聽江的聲音;江波的皺褶里藏著絕代的才子王勃。
閣的憂傷無聲息地讓我追隨。每一寸樓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顫動。想為流淚的滕王閣續一首詩,詩裡面是傷痕累累的王勃。流淚的滕王閣日日孤寂地走入我夢中,獨自徘徊復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詩句,無數醒著的黑暗的夜裡,枕著閣影到天明。
有人說:所有的風景都會拒絕一部分人,偏愛一部分人;所有人,生來都會屬於不同風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貶,然而層層不得意卻抹不掉他悠遊於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貶到贛江邊任小刺史,他仍意興遄飛地要為自己建一座閣「拍檀板唱歌,舉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臨放歌。那個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獨角戲」正上演著。他深望著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復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卻在紙上無羈地飄灑,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紙背的全是對生活的嚮往。有人說「厚積」是為了「厚發」,王勃客居劍南數年,終有了其巔峰之作。滕王閣只不過是顯其巔峰昂然之姿的一種憑借罷了。此時的長安,或許已將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凈。誰會在撫箏時,思緒在箏上游移間,想起王勃?如今,贛江畔的孤鶩年年此時都要背起王勃饋贈給它們的禮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飛,托起無限秋水長天的風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遊人仍在閣上徘徊留連,眺望閣外水雲間,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欄干。淺雲灰灰地襯著閣,如一雙飽蓄淚水的眼瞼。
扁舟載著一截悠悠的閣影,憂郁地前行,湧起的江浪層層間依稀可見當年王勃的風姿。這個自幼飽讀詩書、貫通九經的青年,彳亍於線裝書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縮在蜀地的鄉居里,不再想讀書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長安已遙遙又遙矣。無人識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縱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內驚瞻」(楊炯語)。人生有許多門,可其中一些門只對一些人是永遠敞開的;不要試圖去敲門,去敲人生遺憾的門。王勃若一心為文,歷史也許會重新改寫吧。可惜,王勃在劍南之地逍遙了三年,終究不甘寂寞,躊躇北上,到河南任參軍。書生之迂,終惹大禍,龍顏大怒,險丟小命。人生沉浮反復,王勃心冷了。
一片閣/躲在雲層下/疲倦和黃昏的鳥一樣/面對江水慟哭。江水緩緩流,終有溫柔得叫人落淚的時候。一介書生咬文嚼字,終有讓人品錯味的時候。該張皇,迷惘,失落,還是憤懣?畢竟人生不是「數點扁舟向斜陽」那樣詩意、簡單而又直觀。——人無語,惟有惆悵地醉去。滕王閣不在出產帝王將相的長安,站在這玲瓏典雅的閣上,贛江無限風情一覽無余,王勃的夢魂可以與閣相依偎至永遠了。
昆德拉說:生活是棵長滿可能的樹。王勃在客居劍南的日子裡,也許模擬了日後的種種可能,卻沒料到人生最絕望的一種可能就立在水中候著。
王勃如斷線的紙鳶一頭栽進江里去了,靈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魚兒身上?想他經行處會不會開出一江的花來,讓魚兒也欣喜,讓魚兒也惆悵。
斜陽已成余輝,閣上人去,鳥去,空留一片寂寥。

選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 注 ]據《唐才子傳》載,王勃因溺水而亡。
閱讀訓練

1、開篇說:「贛江上一覽無余,視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誰?「贛江」與被尋找的這個人的什麼關系?(4分)

2、文中說:「想為流淚的滕王閣續一首詩,詩裡面是傷痕累累的王勃。」從全文看這里的「傷痕累累」有什麼含義?(6分)
3、文中說:「人生有許多門,可其中一些門只對一些人是永遠敞開的;不要試圖去敲門,去敲人生遺憾的門」,結合文意,分析其中含義。
4、有人說作者的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60個字)(6分)

附:《流淚的滕王閣》閱讀參考答案。

1、指的是王勃;(1分)王勃寫過著名的《滕王閣序》,而滕王閣就建在贛江江畔,況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贛江之水寫起容易產生對王勃的追思。(3分)
2、懷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縱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過早結束了人生。(每條三分)
3、選擇永遠敞開的門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是條坦途,而選擇那扇關著的門,可能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遺憾。王勃如果「一心為文」,那它就選擇了永遠敞開的門,但他不甘寂寞,走上仕途,選擇了那扇對他來說關著的門。
4、文章選取獨特的視點展開對一代文人王勃的追思, 既寫了王勃在滕王閣上洋洋灑灑的詩文、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又寫了他誤入官場,觸怒龍顏,終至落泊溺水而死的悲劇人生,充滿了對王勃的同情。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在情感的熱流里融入了理性的沉思,沒有簡單地將王勃的悲劇歸咎於當時統治者的腐朽,而是從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王勃的悲劇人生,慨嘆王勃不該去敲那扇不屬於自己的官宦之門,而應在文學的殿堂里揮灑自己的才情,見解獨到,富有警世作用。

閱讀全文

與滕王閣序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地理風貌的2作者怎樣寫宴會的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