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農業類型有哪些
綠洲農業:綠洲農業指乾旱荒漠地區,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進行灌溉的農業。綠洲農業一般分布於乾旱荒漠地區的河、湖沿岸,或沖積扇、洪積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匯聚的山麓地帶,一般呈帶狀、點狀分布。
河谷農業:在河谷地區發展的農業稱為河谷農業。高山地區的河谷地帶,由於地勢較山地低,氣溫較高,無霜期比山地長,降水條件較好,河水又可作為灌溉水源,河谷之間的山嶺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質較豐富,土壤比較肥沃,是山區適宜耕作的地區,河谷地帶的農業發達。例如我國青海省黃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農業區,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區。
壩子農業: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壩上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雲貴高原上農業興盛、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雲南省約有1100多個壩子,壩子的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貴州的壩子約佔耕地的四分之一。
彩色農業:就是指除了單一顏色的農作物!比如花卉和園藝業生產部門所生產出的產品!還可以說棉花類型的農作物。但是一般單一的彩色農業都是指花卉等多顏色的作物。
基塘農業: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魚塘-台田農業:在我國華北平原中東部地區,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洪澇、乾旱、土地鹽鹼化,改造中低產田所採取的措施。
立體農業:地勢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區,農、林、牧業等隨自然條件的垂直地帶分異,按一定規律由低到高相應呈現多層性、多級利用的垂直變化和立體生產布局特點的一種農業。如中國雲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體農業均比較突出。這里種植業一般多分布於谷地和谷坡,山地為天然林,間有草地,林線之上為天然草場,具有規律性顯著、層次分明的特點。
Ⅱ 初二地理
長江沿海地帶相比新疆而言分散得很散,新疆受地形和降水的影響比較大,城市大都分布在地勢低窪的有水源的地方,呈帶狀或點狀分布,哪有水且地勢相對平緩就往哪住,長江及沿海地區就不受此影響,呈片狀分布
Ⅲ 空間分布特徵的描述是什麼
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徵描述:
1、點狀地理事物:
(1)點的數量、疏密:
①均勻一致;
②分布不均:何處密集(多)何處稀疏(少)。
(2)點的位置:在線形事物(沿河流、河谷、海岸線、邊境線、交通線)上分布;在面狀事物(地形區、行政區等)上分布。
(3)點的大小:代表的含義(如規模、等級)
(4)點的動態變化。
2、線狀地理事物:
(1)描述一條線的分布情況: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總體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
②數值分布: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圍,極值(最大值、最小值);
③疏密狀況:疏密分布位置。
3、面狀地理事物:
(1)分布范圍、方位。
(2)延伸方向。
(3)形狀(條帶、團塊狀等)。
(4)面積大小與變化。
在地理中,「分布特徵」的一般答法:
1、精準定位描述主體。
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確定某區域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然後從圖文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2、結合圖文信息進行區域特徵分析。
(1)區域自然特徵:包括區域內地形、氣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徵。
(2)區域人文特徵: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遊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徵。
3、簡潔、准確描述。
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盡量使用地理術語,避免口語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空間特徵
Ⅳ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影響因素: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和400mm年等降水量線;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份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降水)。
界線C: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即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4)地理呈點狀分布還有什麼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Ⅳ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各是什麼
http://ke..com/link?url=RYD_cMXXSRrPUQHK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自然地理界線(有的資料把中國地理分區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1、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北方)
秦嶺—淮河以南(南方)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攝氏度
高於0攝氏度
年降水量
小於800mm
大於800mm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冬季結冰)
大(冬季不結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大豆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3、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草原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輸送到這里)。
4、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由於空氣稀薄,氣溫低。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
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6、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7、在青藏地區,發展河谷農業;在新疆,發展綠洲農業。新疆有一個著名的引水工程:坎兒井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差異比較
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西北地區
以「高寒」為主要自然特徵的青藏地區
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連綿、冰川縱橫、大河源地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藏北高原波狀起狀,高原東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湖泊星羅棋布
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多呈點狀
農田、村鎮、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7、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的影響因素
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
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
界線C:主導因素是降水和地勢地形,是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Ⅵ 西北地區的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為什麼多呈點狀或帶狀
我覺得應該考慮下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風貌,乾旱缺水是主要特徵,而沒有水是沒法發展的,呈點狀是不是因為有綠洲、湖泊等低窪地,呈帶狀則多是因為河流經過。也有歷史原因,也許這里現在已經沒有河流了,但人們世代生活在這里,形成一大的聚集地。
Ⅶ 在地理中除了呈放射狀分布以外還有怎樣的地理用語
如果是河流水系,除了放射狀分布(青藏高原周圍的河流),還有向心狀分布(例如剛果河)、羽毛狀分布(例如我國橫斷山區的河流)、樹枝狀分布(例如我國長江等)、扇形分布(例如我國的海河)等。
如果是城市地域形態,除了放射狀分布,還有集中式、組團式和條帶狀分布。
Ⅷ 高中地理商業區呈點狀或條狀是什麼意思
點狀:就是分布很零散,未形成聚集效應。比如西南除了重慶、成都,周圍就沒啥大城市,如果把重慶成都比喻成兩個點,周圍再沒其他的點能與其呼應,分布就呈點狀。
條狀:分布沿一定規律,比如長江中下游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布較密集,沿海或沿江分布成條狀
Ⅸ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