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地理知識點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各具有什麼性質 求幫忙 拜託!!
氣壓帶:
1、2個極地高壓帶:
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使空氣受冷收縮、積聚,而高空氣流輻合,質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
2、2個副極地低壓帶:
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各約五度。由於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熱空氣向北移動與來自極地高氣壓帶的冷空氣南下(北半球)兩者相遇熱空氣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壓而形成的。
3、2個副熱帶高壓帶:
分布在南、北緯20~30°的強大高壓帶,是自低緯高空向極流動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發生質量輻合形成。它隨季節南、北移動達幾十緯度,活動范圍約佔地球的一半,是對大氣環流影響最大的氣壓帶。
4、1個赤道低壓帶:
分布在赤道附近。由於終年高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到高空向兩側外流,引起氣柱質量減少,低空形成低壓帶。全球七個緯向氣壓帶排列規則,而且高、低壓帶交錯分布。
風帶:
1、2個極地東風帶:向低緯度源源不斷地輸送乾冷空氣。
2、2個西風帶:溫暖濕潤、含水汽多。
3、2個信風帶:乾熱、穩定、風力強勁、方向不變。
(1)地理六風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氣壓帶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南北平移。地球上的水平氣壓帶有7個:兩個極地高壓帶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是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兩個副極地低壓帶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
風帶形成的原因: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
同時,在海陸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
B. 地理課結束語
一、總結歸納式結尾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結束方法。這種方法是授完課時,對全課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它可以是教師示範,也可以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或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意在讓學生綱舉目張,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歸納總結時必須簡明扼要,力戒重復啰唆、拖泥帶水,避免產生消極作用。例如:「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一節的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有地勢高低和氣溫高低,一般它們呈反比。地勢高氣壓低,氣溫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氣溫低氣壓高。2.地球上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可簡稱為「六風」「七帶」)其名稱要求記住。
二、懸疑激思式結尾
地理教材內容有著嚴密的邏輯系統,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後面的知識則是前面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課堂教學結尾時,設置懸念,使學生在「欲知後事如何」時卻戛然而止,從而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慾望,為下一節課打下埋伏,使本節課的結尾變成了下一節課的開頭,以便與下一節課有機地銜接起來。例如:講完「地球公轉軌道、周期、速度」後,我做了如下結尾:「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橢圓軌道上有兩個特殊的點:近日點和遠日點。就我們所在的北半球而言,地球運行到近日點,反而是氣溫較低的1月;地球運行到遠日點,反而是氣溫較高的7月。由此可看出,氣溫的高低主要不是日地距離造成的,那麼它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等下一節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樣學生們就很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急切等著下一節課,並為上好下一節課做好了准備。
三、繪圖列表式結尾
地圖是地理學一種特殊語言。我們要求學生一方面能通過對地圖的分析去獲得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又能把獲得的知識記憶在地圖上。運用圖示或表格概括總結當堂所學知識,或提示新舊知識的區別和聯系,變零為整,化繁就簡,可以使知識之間脈絡清晰,一目瞭然。其實,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板書已為運用此法進行小結奠定了基礎。
C. 全球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示意圖
如圖所示
D. 地理上怎樣判斷一個地區吹的風
1、要記住所在地區的氣壓帶、大氣環流狀況以及大氣環流在實際中遭到擾亂的幾個因素。
2、要明確一年四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形成位置和移動情況;
3、地球偏向力對流動中的空氣產生的偏轉作用;
4、了解地形對氣流的阻擋作用;
5、洋流主要是由大氣(漂流)運動引起的(當然也有密度流、順岸流,潮流)洋流的流向代表地球上風帶的風向,同時洋流冷熱循環又影響局部地區的風向;
引起風向的原因是一個綜合因素,不過,風在世界各地區的流動在一年裡的變化基本不變。掌握以上一些知識才能對風向進行判斷。總之是空氣由高壓向低壓流動。
例如:白天與夜晚海洋與陸地的風向。因為陸地的比熱容比水小,所以在太陽的照射下,白天陸地上方空氣溫度高密度小熱空氣上升,而海洋上方空氣溫度低密度大下沉流向溫度高的地方,所以白天的風由海洋吹向陸地。而夜晚相反,陸地上方的空氣溫度低,而海洋上方空氣溫度高密度小上升,所以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E. 地理六風七帶小論文
地球的自轉,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太陽直射赤道,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從北半球來看,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到30°N附近上空時偏轉成了西風,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能再繼續北流,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動。由於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大氣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由北風逐漸右偏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之間便形成了低緯環流圈。
近地面,從副熱帶高氣壓向北流的一支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即盛行西風。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逐漸向右偏形成東北風,即極地東風。較暖的盛行西風與寒冷的極地東風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鋒面(極鋒)。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形成了副極地上升氣流。上升氣流到高空,又分別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氣流在副熱帶地區下沉,於是在副熱帶地區與副極地地區之間構成中緯度環流圈;北的一支氣流在北極地區下沉,是在副極地地區與極地之間構成了高緯度環流圈。由於副極地上升氣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使近地面的氣壓降低,成了副極地低氣壓帶。
同理,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個氣壓帶、6個風帶。
F. 如何判斷一個地區吹什麼方向的風
其實,不需要怎麼去判斷,只要記住就行了.氣候和大氣運動都要考慮的.
首先,考慮大范圍,地球上的七氣(七個氣壓帶,無明顯風向)六風(六個風帶).比如,南極地區為東南風(極地東風帶),美國西海岸地區西南風(盛行西風帶)等等.
再者,從氣候考慮.一個地區的氣候類型基本都和風向有聯系的.比如,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南亞大部熱帶季風氣候,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方.歐洲西部大部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風(也就是西風帶)等等.
個人覺得從該地區的氣候的成因比較好判斷.比如,熱帶草原氣候地區,信風帶(東南、東北信風)和赤道低壓帶(無明顯風向)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地區,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季風氣候區受冬夏季風控制等等.
G. 地球的氣壓帶如何分布 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如何分布受什麼影響特點是什麼
氣壓帶,由於地球表面緯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於是形成不同的氣壓區域,這些區域就是氣壓帶.
在平滑、均勻的地球表面上,氣壓水平分布表現出緯向帶狀.地球上的水平氣壓帶有七個,它們是:
①2個極地高壓帶: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是空氣受冷收縮、積聚,而高 空氣流輻合,質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
②2個副極地低壓帶: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是因高空氣流輻散、質量減少在低空形成的低壓帶.
③2個副熱帶高壓帶:分布在南、北緯20~30° 的強大高壓帶,是自低緯高空向極流動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發生質量輻合形成.它隨季節南、北移動達幾個緯度,活動范圍約佔地球的一半,是對大氣環流影 響最大的氣壓帶.
④1個赤道低壓帶:分布在赤道附近.由於終年高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到高空向兩側外流,引起氣柱質量減少,低空形成低壓帶.全球七個緯向氣 壓帶排列規則,而且高、低壓帶交錯分布.
氣壓帶可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南北平移.
風帶,共有六個,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和東北(南)信風帶,南北半球相似.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分別為: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在簡化後(認為大氣在均勻地面上運動),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同時,在海路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氣壓帶風帶的季節位置移動也是成因之一).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隨季節的變化而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同時引起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低氣壓帶位於赤道兩側南北緯5°之間.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點自赤道逐漸北移至北回歸線.夏至時,氣壓帶和風帶比春分時北移5°左右.這時的赤道低氣壓帶北移至赤道與北緯10°之間;由於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時間很短,低氣壓帶來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氣壓帶不可能移到北回歸線附近.但這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過赤道,吹送到北半球,並偏轉成西南風.
從夏至到秋分,太陽直射點又逐漸南移至赤道;從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歸線.這時地面上的氣壓帶和風帶,比秋分時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時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氣壓帶這時已南移至赤道與南緯10°之間,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可一直吹送到赤道,並有一部分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北風.由於氣壓帶和風帶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所以在南北緯5°—15°、35°—45°、60°—70°之間的地帶便成為風帶的過渡地帶.
好好學地理,這么有意思的一門課不要荒廢了!遠離了高中你就基本上沒有上地理課的機會了,好好珍惜!
H. 地理上怎樣判斷一個地區是受什麼風或者什麼風帶控制
其實,不需要怎麼去判斷,只要記住就行了。氣候和大氣運動都要考慮的。
首先,考慮大范圍,地球上的七氣(七個氣壓帶,無明顯風向)六風(六個風帶)。比如,南極地區為東南風(極地東風帶),美國西海岸地區西南風(盛行西風帶)等等。
再者,從氣候考慮。一個地區的氣候類型基本都和風向有聯系的。比如,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南亞大部熱帶季風氣候,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方。歐洲西部大部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風(也就是西風帶)等等。
個人覺得從該地區的氣候的成因比較好判斷。比如,熱帶草原氣候地區,信風帶(東南、東北信風)和赤道低壓帶(無明顯風向)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地區,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季風氣候區受冬夏季風控制等等。
I. 地理中表示風的級別和方向的圖標怎麼看
級別:
1--2級:1豎杠1橫
3--4級:1豎杠2橫
5--6級:1豎杠3橫
7--8級:1豎杠4橫
8級以上:1豎杠1三角像個小旗子
風向:風向稈有表示的是風向。如①,表示該地吹7到8級的西南風,風從西南方吹來,吹向東北方向。②表示該地吹7到8級東北風,風從東北吹來,吹向西南。
J. 地理中的三種風是什麼
城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