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為地理學產生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為地理學研究得到日益發展。賴特(J. K. Wright)於1947年在 《地理學中的物象空間》一文中提出了行為地理研究目的;古爾德(P. R. Gould)把「行為地理學對環境的識別和空間行為的研究」視為60年代六大方法論進展之一;美國學者奧爾遜(G. Olsson)和哈維(D. Harrey)於1969年相繼論述了行為地理學概念及理論和應用問題;人文地理學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R. G. Golledge)撰寫了系統闡述行為地理學的專著 《通論行為地理學》;70年代道溫斯(R.M. Downs)甚至提出「行為革命」的口號;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在 《再論行為地理學的一些問題》著作中指出人在空間中的行為受到個人本身和社會的約束,為行為地理學研究指明了發展的新趨向。
⑵ 革命是什麼意思
「革命」原本用於君主制朝代之變革,日本人將之略微擴大語義,亦用於共和制變革君主制,如率先稱呼孫中山等人為「革命黨」。清末,「革命」詞義更加擴大,泛指重大革新。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號,稱為革命。近代則指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
比較著名的革命有:
1、辛亥革命。
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⑶ 行為主義革命是什麼
作為戰後西方主流政治學的行為主義政治學,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發展嬗變。這一嬗變過程就是所謂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新革命」――後行為主義革命,其興起標志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戴維?伊斯頓在1969年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時所作的就職演說。在這篇著名演說中,伊斯頓對美國行為主義的研究現狀作了前所未有的尖銳批評,他指出:「目前美國的政治學中正在發生一場新的革命。前一場革命――行為主義革命,還沒有完成,就讓我們這個時代日益增長的社會政治危機所取代了,而新的革命正在發生。我把這個新的挑戰稱之為後行為主義革命。」①伊斯頓的批評,在美國政治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並迅速得到了羅伯特、達爾、喬治?格雷瓦姆、喬治?卡略里等許多行為主義政治學家的積極支持,從而在美國、進而在整個西方形成了不斷發展的後行為主義政治學(Post―behavioral Political Science)。後行為主義的產生開創了當今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新理論格局,對當今西方政治學其它各主要流派,特別是政策科學(Policy Sciences )和回歸國家學派(The New State―Centric Scholars)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⑷ 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革命有兩種社會含義,而且不僅僅在國家大事層面,各種行業領域都有出現過這類群體性行為。革命第一層意思:一群人不樂意跟隨另外一群人制定的「游戲規則」過日子及獲得分配的模式,所以群體性共同以改寫新「游戲規則」作為這群人共同的參與革命動力。一般而言,發動革命的群體必定是原本處於弱勢的被領導群體,因為不滿的情緒日積月累,繼而組織起來推翻原本處於分配上游位置的群體,重寫社會「游戲規則」所以,這里的革命是個中性形容詞,看用在什麼事件上去比喻。例子一:古時候很多農民處於整個社會最下層的分配鏈內,創造的價值層層被剝削,導致曾經出現過很多次的農民革命或起義,但社會最底層的人群能獲得革命成果的並不多,這點與美國的黑人歷史很接近。區別是美國從未由黑人社會群體主導或他們的整個社會上層建築:政治圈,充其量就是有幾位黑人走入了白人社會當上了領袖,如奧巴馬,但其從嚴格意義來說,只是膚色屬於黑人,從教育背景到職業成就再到財富的基礎都處於白人社會的上游位置,所以他不完全代表美國黑人能走入社會上層架構。而中國的區別則是有幾位農民出身的人物帶領農民,曾經成功統治了整個國家,如朱元璋、劉邦、毛領導等,這幾位革命前所代表的階層利益與奧巴馬代表的階層利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奧巴馬更像是白人社會選出來的黑人「代言人」,坐上了總統這個位置,也有利建立美國種族平等的懷柔政策世界印象。這點,與央視啟用少數民族主持人的理念是相通的,像小尼這些,代表某些弱勢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成功典範,啟用後對地方的不穩定因素能提供一些正面作用。另外,美國的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問題是一直存在矛盾的,所以歷史上的美國從英國手中獨立出來後,幾乎未出現過黑人政權社會,操控社會及國家的一直是白人。延伸一點背景知識:美國的黑人地位低是源自於黑人到美洲大陸時,是以補充勞動力的角色進入社會有關的。那時候的白人大多從歐洲過去,或開設農庄生產補給歐洲的糧食,或飼養動物,家禽、鳥獸等,他們掌握了所有的科學、文化、經濟等核心知識、技術與社會發展模式,只是極需要找人幫忙做事,特別是勞動力的事,所以才出現了從非洲及亞洲進口「勞動力」等移民現象。而黑人因為體魄好善於勞作,加上賣身形式才能入境,黑奴一詞便是這樣產生的。要以奴隸的管理方式去管理黑人,也與他們普遍缺乏教育背景、天性粗暴等特徵有關。總而言之,美國的白人社會(歐洲人後裔)統治國家基本是自美國土著瑪雅人(真正的美國本土人)消失後從未變過。總結:第一層意思里的革命,指推翻原有社會「游戲規則,建立新模式」。這里一般多出現在兩大類群體,第一類是上面說的社會最底層階層推翻領導階層,第二類的是由社會最富裕階層組織起來推翻社會游戲規則,目的與第一類群體搞革命基本一致,都是不跟「你定」的規則,覺得不合理,我們自己來定,這里一般以階層為革命單位,革命成功則為此階層制定一切有利的新社會秩序,千古不變地重演再重演著。清朝非常不幸地面對了這兩個階層聯合起來的革命,不倒才怪。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城市資產階級與以毛領導為代表的工農階級很罕見地都希望當時的政府倒台,明顯就是一場階層覺得被清政府壓得喘不過氣來,工農階層覺得萬年難得一遇的翻身做主人機會來了,剛剛碰上巧巧,孫中山碰上毛領導,那後面的故事基本不用說了,肯定會變成中國的走向當地是偏農村化還是偏城市化,兩個階層主導的利益及主要群體人員組成完全不一樣,這又是another story啦。但這個當時的清政府居然讓社會所有階層都不滿也是搞笑,做生意的難賺錢,勞動力換收入的又舉步維艱,還坐著就可以收各階層貢獻上去的財富。這種革命,今天不爆發,後天都覺得遲了吧。
第二層革命的意思一般指變革與更新,如一些國家的工業革命、一些品牌推出新產品時候號稱是「革命性產品」等,像10年前從只通話的手機變革成智能機smart phone時代,也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一次生活模式進步演變與技術革命。
⑸ 土地革命是什麼意思
十年內戰,亦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土地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1927-1937),指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時期,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地主、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同時也可指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革命)。十年內戰時期的即初級土地革命。
⑹ 現代地理學四大革命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理論革命和數量運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行為革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區域綜合研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可持續發展研究
⑺ 革命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革命
革命,本義指變革天命,後詞義擴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於政治。因古代認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謂之革命。最早見於《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命」原本用於君主制朝代之變革,日本人將之略微擴大語義,亦用於共和制變革君主制,如率先稱呼孫中山等人為「革命黨」。清末,「革命」詞義更加擴大,泛指重大革新。
(7)地理行為革命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革命的三個基本觀點:
第一,革命是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存在著階級矛盾、沖突和對抗。當這種矛盾、沖突和對抗大大激化時,就會發展為政治革命。
第二,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反動落後的統治階級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都不會輕易地退出歷史舞台,都會竭力反抗進步階級的革命,千方百計地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進步階級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達到變革社會制度的目的。
第三,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動。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動。這種政治行動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為它不是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由社會矛盾運動規律決定的。
⑻ 何為行為革命行為革命發生經歷了哪些階段
定義
二戰結束後,沉寂已久的政治論壇重新活躍起來,一些政治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在反思傳統的政治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有關政治研究的新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戰後十幾年中,這些反思與創新逐漸匯繼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領域內一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行為主義革命」。
發展過程
這場變革突破了西方傳統政治理論的模式,將一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引入政治研究,採用新的思維方式與分析方法,重新認識和解釋社會政治現象,建立起一整套獨特的政治概念的邏輯體系。行為主義革命結束了傳統政治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確立了現代政治學的主導地位,從而開辟了西方政治理論發展的新階段
註:以下引自《政治學概論(第二版)》 孫關宏、胡春雨、任軍峰主編
概括的來講,行為主義革命即指既反對傳統政治哲學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繹的方法,也反對舊制度主義的靜態描述和簡單寫實,認為應該將政治科學研究的對象鎖定到實際存在的、可觀察到的政治行為上。為實現這一研究目的,行為主義非常重視政治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並要求在進行價值去除的同時,在現象和數據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多掌握和運用數學,尤其是統計學的定量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來得出明晰的結論,從而達到對政治行為的解釋、預測和控制。在實際研究中,數學模型、模擬實驗、直接探查、實地觀察等是行為主義經常使用的研究技術。
⑼ 什麼是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中出現的新分支學科,也有的學者把其作為一種新的人地關系的思想觀點和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論.行為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工作者借鑒心理學,行為科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學研究范疇開辟的新研究領域,主要是從人類行為的角度,採用非規范和非機械的整體方法,研究人類對不同地理環境的認識過程和行為規律.這些規律能夠從人的認識論的本質上揭示人與地理環境的空間關系實質,以彌補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事象空間分布規律的缺陷和不足.
行為地理學把心理,行為等因素引人人地關系的研究中,揭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平衡,反饋的空間關系規律.一般說來,人類對地理環境刺激的自動條件反射所產生的行為不屬於行為地理學所研究的行為范疇.行為地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在行為(心理行為)和外在行為(表現行為或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側重於探討人類的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和外在行為等的機製作用和過程.正是由於這些機製作用和過程才使人類形成一定的行為空間和區位選擇.
⑽ 革命是什麼
1.革命是一種實現正義和恢復秩序的行為。
2.革命是一種權力轉移的方法。
3.革命是一種發泄不滿和改變現狀的途徑。
4、革命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
第一,革命是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
第二,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
第三,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動。
革命(revolution)
【拼音】gémìng
【釋義】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稱為革命。近代則指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
【出處】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易·革》
【演變】
在中國古代,「革命」的意思很窄,只指改朝易性;語源是《易.革卦》的彖傳:「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是變,命是天命。這一詞義,兩三千年裡沒有變化。
「革命」現在的用法,是從日本語來的。旅美學人陳建華,在98年的《讀書》上寫過一篇文章,指出晚清王韜的《法國志略》(1890年),第一次使用了現代語義的「革命」、「法國革命」,而王韜這個用法,和他這本著作的很多地方一樣,取自日本人岡千仞的《法蘭西志》和岡本監輔的《萬國史志》。
在日本,「革命」這個詞本也是從漢語來的,但到後世,已經被改造,可指變革,如「明治維新」便被稱為「革命」,再後則與「國際用法」接軌。據馮自由《革命逸史》講,1895年,孫中山來到神戶,見到當地的報紙,上面說「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對陳少白說,這個意思很好,以後我們就叫革命黨罷。陳少白的回憶(《興中會革命史要》)與此略同,並講到此前他們也只以為做皇帝才叫革命,自己只算是造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已接受了西方「共和革命」的內容,復加以排滿的「種族革命」,故不但與保皇黨勢難兩立,便與改良派也互相水火。
由於「革命」的現代用法初進中國時和法國大革命的關系,以及這個字眼在本土原有的語義,使它從一開始就有兩種色彩,一是暴力,二是正義。特別是後一點,使清政府只說「亂黨」,「賊黨」,「叛黨」,而絕不願對孫中山輩使用「革命黨」這樣的雖然已經流傳開來的字眼。孫中山《革命運動概要》說:「革命之名字,創於孔子。中國歷史,湯武之後,革命之事實,已數見不鮮矣。」這在當時,是為自己的「革命行動」爭取合法性的努力,但稍後,很多人已指出中國歷史上只有造反和變亂,鮮見革命,而此時的革命,已舊瓶新酒。所以章太炎說:「吾所謂革命,非『革命』也。」(《革命的道德》)就是這個意思。
「革命」很快流行起來。1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上著文提倡「詩界革命」,「革命」獲得更廣泛的語義。1902年,主張保皇立選的康有為寫了一篇《答南北美州諸華僑論中國只可行立選不可行革命書》,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這是當時,是影響非常大的一場爭論。(同年鄒容寫了著名的《革命軍》。)
1949年後,「革命」的詞義變得越來越寬泛和具有壓迫性,包容了上次革命行動的一切成果和與正統有關的各種現象,並成為價值體系中裁決一切的核心詞。在理論上,馬、恩曾提出「不停頓的革命」的設想,為毛澤東繼承後,演變為新的繼續革命的思想。
毛澤東曾說:「看到革命兩字就高興。」在那個時代,「革命」一詞,真可以用「一切」來形容;而「反革命」是一種罪名,要被槍斃的。還有一種用法,叫「不革命」,是落後分子的標簽。
1980年代以來,「革命」的極端色彩淡化了一些,而用法更寬泛了。在很多場合,它是「變革」,甚至是「變化」的同義詞。但它那種來自過去時代的「正義」性,始終是主流用法。同一事件的對手,仍要爭奪「革命」的身份,爭奪話語的上風。另外,「繼續革命」的理論雖然不再使用,但它的某些內涵,仍然被繼承下來。
1990年代後,在知識分子中間,開始在「革命」一詞的用法上「西化」,有意在世界通行的語義上使用這個術語。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澤厚和劉再復合著的《告別革命》,提出「革命」是激進主義和情緒化的,「二十一世紀不需要革命」。這本書在兩個方向上遭到批判。
現在「革命」一詞的歧義,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與暴力相聯這一點上。即使在西方的現代用法上,「革命」也經常用來指各種領域里「新」的變革,比如醫學革命,生態革命,未必有手段激烈的含義。當然「革命」盡管被廣義地使用,仍然保存那種令人想到法國大革命賦給的狹義。當與「改良」成為對立詞時,便有這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