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是什麼
首先,我們有必要正確認識一下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土壤具備的能夠滿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水份、養分、空氣、熱量等生活條件和調節這些生活條件的能力。這說明:土壤肥力是土壤通氣性、透水性、保水性、礦質含量、腐殖質含量、酸鹼度等諸多因素的一個綜合概念,而不是指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
在土壤學上,「糯米黃泥」並非黃壤,而屬於山地紅壤。因富含鐵離子,土壤顏色呈紅色,土壤PH值呈酸性。這種土壤,腐殖質含量少,土壤呈粘性,極易板結,不透水,不透氣。所以,根據它的理化特性,不難看出,就大多數花木而言,「糯米黃泥」並不肥沃,不值得偏愛。可見,綠化種植過程中,「追趕潮流」的做法有很大的盲目性。
當然,這種習慣沿用至今是有其根源的。城市綠化在技術上借鑒和承襲了林業上造林綠化的一些經驗。松類植物在造林上運用很普遍。松類植物有個特點,其根系能與土壤中的真菌以共生的形式形成菌根。菌根擴大了根系吸收和傳遞營養的能力。松類在移栽過程中,通常人工接種菌根菌,即客土,也就是選擇老林地土壤移到種植穴中,接種後以迅速形成菌根,提高造林成活率。而客換的土壤就是山地紅壤。所以對耐貧瘠的松類植物來說,「糯米黃泥」當然是最佳選擇了。也許,這便是人們偏愛「糯米黃泥」的來龍去脈。
其次,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土壤肥力的相對性含義。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物學特性,要求一定的生態環境條件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因此,植物也要求一定的土壤生態條件。所以,一種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從理論上講,只能針對具體植物而言才有意義。所以,把「糯米黃泥」當成「萬能土」來處理實際問題確實不可取。
那麼,什麼樣的土壤才是合適的種植用土呢?我認為含腐殖質較豐富的壤土較為理想。比如:潮土、沖積土、林地面層土、耕作土(田土、菜土)等。城市綠化場地的土壤條件一般比較復雜,完全適合花木生長的土壤不多見。換土,是綠化種植施工的一個不可省略環節。
土壤的概念
什麼是土壤?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土壤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是真正給土壤定一個確切的概念,是不容易的。歷史上在土壤學中存在著不同的土壤概念,這是因為人們從不同的出發點來研究土壤,概括土壤概念的角度不同,所以就產生了不同的土壤概念。
我國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對土壤就有了樸素的認識。公元121年前我國古書《說文解字》中就記載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古代土同吐,壤同月襄,月襄——肥肉也,即肥沃的土稱之為壤。
地質學家從岩石風化的地質學觀點來認識土壤,認為土壤就是破碎了的陳舊岩石。或認為土壤是堅實地殼最表面的風化層。將土壤僅作為岩石的變態來認識。
植物營養學家認為土壤是植物養料的貯存庫。認為土壤是能生長植物的那一部分地殼。或認為土壤僅是陸地植物生長的自然介質。
19世紀70~80年代俄羅斯學者,土壤發生學派創始人道庫卡耶夫(B·B·Докучаеь)把土壤作為獨立的自然體,認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生物、母質、氣候、地形和時間綜合作用的產物。這是從土壤發生學觀點來認識土壤,在土壤學界得到廣泛的認同。
近代美國和西歐對土壤下的定義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如美國學者N.C.Brady認為:「含有風化破碎的礦物和腐解的有機質的不同的混合物構成剖面形式的自然體的集合,它在陸地上呈薄層覆蓋,並在含有適量空氣和水分時能為植物提機械支撐和營養。」美國《土壤學名詞解釋》對土壤的定義是:⑴地陸地表面,由礦物、有機質和生物所組成的能生長植物的一個動態自然體。⑵占據部分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體的集合,它能支撐植物並具有由一定地形、氣候和生物,通過不同時間對母質所起的綜合作用而發生的性狀。或以看出他們很注意把土壤與其它自然因素聯系起來,強調土壤能夠長植物,進行植物生產這一根本特性。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1998年公布的土壤定義為:土壤是陸地表面由礦物質、有機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具有肥力,能生長植物的未固結層。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條件下發育的土壤,是發展林業生產的基礎,相對於其它土壤有其特殊性。關於森林土壤將在後面用一章專門講述。
土壤的組成
土壤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固體部分包括礦物質土粒和土壤有機質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動物。土壤礦物質約占固體部分的95%以上,有機物質的質量百分數一般不到5%。有機質常包被在礦物質土粒外面。固體部分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種養分並構成支持植物的骨架。土壤液體和氣體共同存在於土壤孔隙中。土壤液體是土壤水分,因溶解著多種養分物質,實際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氣體是土壤空氣。土壤三相物質的體積比因環境條件的差異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土壤固體佔50%;液體和氣體佔50%,氣體和液體不穩定,其比例為氣體佔15%~35%。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關於肥力的概念,不同的學者,不同的時代對土壤肥力有不同的解釋:
20世紀30年代,蘇聯土壤學家威廉斯認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部過程中,同時而且不間斷地供給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養分及水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其它自然體所沒有的。但現在看來威廉斯理論已不夠全面和完整,其原因是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水分和養分,還包括溫度、通氣狀況等。
沈陽《農業土壤學》:土壤肥力是諸因素綜合性狀的具體表現。
南京土壤所:土壤肥力是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能力。
侯光炯先生: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的體質和生命。
我國目前較公認的土壤肥力的概念為:土壤能供應與協調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和水、空氣、熱的能力。
土壤肥力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
1.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 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等,自然肥力的高低決定於成土過程中諸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的作用。我國廣大林區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壤的自然肥力,來達到林木速生和豐產。
2.人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為肥力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耕作土壤、果園土壤等已開發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為肥力,兩者的關系是自然肥力為基礎,人為肥力為主導。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高低。
3.經濟肥力,由於受環境條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現出來,這部分肥力稱為「有效肥力」,又稱「經濟肥力」,即在一定農業技術措施下反映土壤生產能力的那部分肥力,亦稱自然肥力與人為肥力的總和。在林業生產中,具有經濟肥力的土壤,主要是苗圃地、母樹林地、種籽園地、經濟林木園地和必須進行改良才能營造森林的土壤。尤其是苗圃地、種子園地和經濟林木園地的土壤,其面積雖然有限,但在國民經濟中以及在擴大人工林面積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4.潛在肥力,另一部分肥力則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稱「潛在肥力」,指受環境條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可轉化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第四節 土壤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與林業生產的關系
一、土壤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無論是全球生態圈或較小范圍內的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土壤都是重要的環境因素,它是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分界面,生物與非生物體進行物質與能量移動和轉化的重要介質。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很多是直接或間接通過土壤進行的。這些影響有的有利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例如,沙漠通過綜合治理變為綠洲;寸草不生的鹽鹼灘塗通過排水洗鹽,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等改造為良田。但有些活動如毀林開荒、陡坡開墾耕地、過度放牧等,使水土流失、洪澇乾旱災害頻繁。可見人類的生產措施不能僅著眼於短期內的經濟效益,而且要考慮其對生態系統的長期效果。土壤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土壤的開發利用,不能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而應有利於維護和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根據土壤與其它自然因素的特點,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既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和提高經濟收益,又要防止生態系統失調和得天獨厚環境的破壞。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生產植物產量(生物產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因除土壤外,大氣、溫度、降水、日照、污染等因素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另外,即使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不同植物對土壤提供的條件吸收利用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同一肥力的土壤可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有效肥力水平。對於生態上適宜某種土壤的植物表現出有效肥力高,對於不適宜的植物,則表現出有效肥力低。例如能使側柏生長良好的石灰性土壤,如栽種松樹則會發生生長不良的現象。這就是土壤肥力的生態相對性。再如,在一些水濕的甚至是積水的泥炭沼澤土上,赤楊生長良好,而其他樹種則不能良好地生長。所以只有把樹種的生態要求和土壤的生態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土壤的肥力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這就是生產實踐中強調的「適地適樹」。
在我國造林工作中,有時因樹種選擇不當,造成林木生長不良或死亡,其原因不是由於土壤中不存在或為林木吸收利用的物質或能量,而是土壤中不具有該樹種所必需的物質或能量。因此在造林工作中進行樹種選擇時,土壤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
㈡ gis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測定某區域的土壤肥力狀況么
首先需要帶上GPS實地采樣和記錄土壤肥力的其他指標,然後在實驗室分析樣本的養分及其他肥力指標,最後把采樣點位置和分析數據輸入GIS,如果是ESRI的ArcGIS的話,可以利用克里格插值,將不完全采樣的數據插值成整個需要分析的區域的養分,利用柵格計算或者疊加等工具以及土壤肥力的計算公示來評價區域的土壤肥力狀況。GIS本身不能測土壤肥力的,呵呵,這只是一個空間數據分析的平台。o(∩_∩)o
㈢ 高中地理:請問北極圈附近生長苔原的地方和高山高原上生長高寒草甸的地方,土壤肥力怎麼樣為什麼,謝謝
土壤肥力差
土壤肥力是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和協調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於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徵,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
四大肥力因素有:營養因素:養分、水分;環境條件:空氣、熱量。苔原帶和高寒草甸屬於最低等的植物鏈條,這里沒有森林樹木等大型的木本科植物就已經明確說明這兩個地區土壤肥力很差,水分,養分和熱量都不足,高寒地區的空氣含量也就是土壤的含氧量也不高,所以肥力很差……
㈣ 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的肥力如何關系著農作物生長、關系著農民收成。那麼影響土壤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根據多年的經驗,並結合相關資料,總結有如下6種情況:
一、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少直接決定土壤好壞,有機質多的土壤即肥沃,反之則貧瘠。一般健康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0%—30%之間。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不僅營養成分全面,還透氣含水分多,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產量自然就高。有經驗的農民,在使用化肥一段時間後,會施用農家肥,即有機肥來緩解土壤結構,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五、土壤鹽分。當化肥過度使用,土壤鹽分會增大,土壤結構鹽漬化,土壤中的鹽離子,如鐵、鈉就會與酸離子結合,使土壤顆粒固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土壤板結,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六、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土壤中的有害物質主要來源於農葯大量使用,使用後的土壤農葯殘留物大量聚集形成了有害物質,如砷、鈷等重金屬元素與蛋白酶結合,使作物爛根、枯葉,而我們食用經常打農葯的農作物會影響身體健康。
㈤ 如何檢測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屬性。有關土壤肥力的概念,世界各國目前仍無統一的認識。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其中,養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溫度和空氣是環境因素,水既是環境因素又是營養因素。各種肥力因素(水、肥、氣、熱)同時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因此,歸納起來可以將土壤肥力定義為: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土壤能經常適時供給並協調植物生長所需的空氣、溫度、養分和無毒害物質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種理化性質的綜合目映,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質屬性土壤肥力是土壤內在的物質、結構和理化性質與外界環境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土壤肥力是一種屬性,並非土壤的物質組成。肥力沒有結構和尺寸大小,就像人的素質和能力一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有具體的表現影響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如土壤質地、結構、水分狀況、溫度狀況、生物狀況、有機質含量、pH等,凡是影響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性質的因素,都會對土壤肥力造成一定的影響。
行業相關標准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 年1》(2019年 1月 1日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2016年 11 月 7日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 1月 1日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年 8月修訂);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8年 12月 29日修訂);
6.《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8.《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土壤肥力測試項目包括:
pH、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速效(Ca、Mg)和機械組成等。分析方法參照有關的國家或行業標准。
哪裡可以做土壤肥力檢測?
中科檢測
開展土壤土壤肥力檢測,土壤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工作量大、任務重、難度高,因此所需要的時間、精力和成本都比較高,對第三方檢測機構也有較高的要求。
土壤肥力檢測方案
首先依據現場調查與勘察結果,對該農用地土壤破壞程度進行定性評價;然後根據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結果,按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有關土壤養分分級標准,對土壤養分含量狀況進行評價,並運用內梅羅(Nemoro)指數法,對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評價;最後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該違法佔用耕地土壤受破壞程度做出分析鑒定結論。
土壤肥力檢測技術標准
1.GB/T 8170 數值修約規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定
2.GB/T 18834-2002 土壤質量 詞彙
3.NY/T 52 土壤水分測定法
4.NY/T 53 土壤全氮測定法(半微量凱氏法)
5.NY/T 86 土壤碳酸鹽測定法
6.NY/T 87 土壤全鉀測定法
7.NY/T 88 土壤全磷測定法
8.NY/T 295 中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和交換性鹽基的測定
9.NY/T 395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
10.NY/T 889 土壤速效鉀和緩效鉀含量的測定
11.NY/T 890 土壤有效態鋅,錳,鐵,銅含量的測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12.NY/T 1119-2012 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
13.NY/T 1121.1 土壤檢測 第1部分:土壤樣品的採集、處理和貯存
14.NY/T 1121.2 土壤檢測 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
15.NY/T 1121.3 土壤檢測 第3部分:土壤機械組成的測定
16.NY/T 1121.4 土壤檢測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測定
17.NY/T 1121.5 土壤檢測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測定
18.NY/T 1121.6 土壤檢測 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19.NY/T 1121.8 土壤檢測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測定
20.NY/T 1121.9 土壤檢測 第9部分:土壤有效鉬的測定
21.NY/T 1121.13 土壤檢測 第13部分:土壤交換性鈣和鎂的測定
22.NY/T 1121.14 土壤檢測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測定
23.NY/T 1121.15 土壤檢測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測定
24.LY/T 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測定
25.LY/T 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測定
㈥ 土壤肥力是什麼 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應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是土壤中N、P、K、Si、S、Mo等養分的背景含量,尤其它們的有效態含量對植物至關重要,養分全量只是一個參考。此外,還有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原因。
1、養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養分貯量、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決於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質地、結構狀況、孔隙度、水分和溫度狀況等。它們影響土壤的含氧量、氧化還原性和通氣狀況,從而影響土壤中養分的轉化速率和存在狀態、土壤水分的性質和運行規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長力和生理活動。
3、化學因素 指土壤的酸鹼度、陽離子吸附及交換性能、土壤還原性物質、土壤含鹽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含量等。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