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查干湖漁民選擇冬季捕魚的原因
每年12月末至春節前的一段時間,是漁民進行大規模冬季捕魚作業的黃金時間。據了解,這種漁獵文化源於史前,盛於遼金。
另外,也因冬季捕魚易於保存運輸,所以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續至今,千年不變。
自遼代以來,歷代遼國皇帝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漁獵」,在此舉行「頭魚宴」、「頭鵝宴」。因著鑿冰捕魚的漁獵活動全由非機械動力完成,「查干湖冬捕」被譽為最後的漁獵部落創造的世界奇觀。其「冰湖騰魚」被命名為吉林八景之一,遠近聞名。冬捕的漁民被稱為「查干淖爾漁夫」。
(1)地理為什麼冬季捕魚擴展閱讀
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以查干湖冬捕為標志的漁獵文化也成為其文化遺產之一。
查干湖,在宋、遼時期稱之為「大水泊」、「大漁泊」,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湖經總要》記載:「大水泊周圍三百里」。遼太祖(916年)建國後稱這里為「鴨子濼」,是契丹貴族的魚獵之地。 明代查干湖稱之為「拜布爾察罕大泊」。
後稱查干泡、旱河,1983年(一說1984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時,正式更名為查干湖,蒙語查干淖爾,意為白色的湖。
⑵ 查干湖冬季捕魚的地理原因
每年的12月底到第二年春節前,是查干湖冬捕的集中時節。因為地理氣候的絕佳優勢,吉林查干湖傳統冬捕已流傳千年,自遼代以來,歷代遼國皇帝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漁獵」,在此舉行「頭魚宴」、「頭鵝宴」。因著鑿冰捕魚的漁獵活動全由非機械動力完成,「查干湖冬捕」被譽為最後的漁獵部落創造的世界奇觀。其「冰湖騰魚」被命名為吉林八景之一,遠近聞名。冬捕的漁民被稱為「查干淖爾漁夫」。
⑶ 全國各地開啟冬捕!你知道冬捕是如何進行的嗎
吉林查干湖冬捕在每年12月26日到次年2月,它指的就是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魚(或稱漁獵),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一種傳統漁業生產方式(習俗)。
一般冬捕的時間都是在年底或隔年年初開始,一直捕到2月份。比較有名的是查干湖的捕魚旅遊節,利用捕魚這節日帶動整個旅遊節,附帶著各種冰雕作品和歡樂城等項目。查干湖的冬捕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民俗習慣,形成了特有的流程,每次央視也會跟進報道這樣的盛況。捕魚開始的時候需要祭祀。在祭祀儀式上,會有身著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獻上奶干,然後有喇嘛上貢品、點香並誦經朗誦祭湖詞。喝完壯行酒之後,隨著魚把頭一聲“上冰”,這才開始。
⑷ 烏倫古湖冬季捕魚的原因
烏倫古湖冬季捕魚是祖輩流傳下來的。
每當入冬季,新疆烏倫古湖漁業生產以其獨具特色的冰上捕撈方式吸引了眾多疆內外遊客觀光游覽,成為阿勒泰地區冰雪旅遊的主打品牌。
在烏倫古湖開闊的湖面上,漁民們用祖輩流傳下來的冰釧鑿冰開洞,把1000米的大拉網從冰下緩緩穿過,然後逐漸圍攏,形成一個方圓達幾千平方米的網陣。
從下網到收網,整個拉網過程需要5個多小時。伴隨著絞網機的隆隆聲響,大拉網被牽引著徐徐露出水面,狗魚、鰱魚、鯉魚、扁花魚在網里翻騰跳躍,讓參觀的遊客情不自禁的歡呼驚叫。
(4)地理為什麼冬季捕魚擴展閱讀:
為了保護烏倫古湖,當地政府採取了諸如定期休漁、按時向湖內投放魚苗,湖周圍禁止設立工廠,禁止往湖內排放污水等多種措施。對烏倫古湖實行人性化管理,讓湖泊休養生息。
保護好烏倫古湖就需要從思想上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傳統治污模式。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風起雲涌,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環境污染日趨加重,重大環境事件不斷發生。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發達國家開始治理污染,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實踐證明,「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太湖水反復受藍藻污染等環境問題的教訓證明,依靠末端治理緩解環境壓力的模式無異於「揚湯止沸」。只有休養生息才能「釜底抽薪」,才能從發展的源頭保護環境。
⑸ 查干湖為什麼冬季捕魚
冬季捕魚的原因:
過去,在寒冷漫長的冬季,他們依靠傳統的捕魚方式(查干湖冬捕)戰勝嚴寒,維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傳續。
到了現代,冬季捕魚只是為了延續傳統。
歷史淵源:
查干湖冬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一萬年前,古老的查干淖爾人就在這里以漁獵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稱查干湖為聖水母親湖,主要是他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於斯、長於斯,以湖為生,惜湖如命,愛湖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長的冬季,他們更是依靠傳統的捕魚方式(查干湖冬捕)戰勝嚴寒,維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傳續。
據《遼史》等書籍記載,自遼聖宗開始到天祚帝,每年春節過後,都要攜嬪妃群臣到查干湖進行「春捺缽」(春季的行宮),鑿冰取魚,逐鷹獵雁,舉行「頭魚宴」、「頭鵝宴」,大宴群臣和各部落使節,議政外交,春盡乃還。大金皇帝完顏阿骨打誓師伐遼,佔領塔虎城和查干湖後,也在這里搞「春剌缽」,重蹈遼的覆轍。
成吉思汗西征時曾到過查干湖,在這里行祭湖大禮並把查干湖周邊遼闊的科爾沁草原分封給其二弟哈薩爾。從此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這里,並從初期的崇拜天地,崇拜水和魚;不吃魚,到捕魚,吃魚,進而一人或幾人徒手抓魚或用刀叉獵魚到與漢族的大拉網捕魚方式結合,形成了今天神秘、神奇、神聖的查干湖冬捕。
蒙古族歷史上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征滅金國的塔虎城(新泰州)後,向前行軍途中,在查干湖東岸山地,一眼望見煙波浩淼的查干湖,頓時心曠神怡,隨將九翼大軍立足青山頭上,行九九禮,祭祀大水泊——查干湖。
查干湖歷史上就是天然的漁獵之地,遠在遼代就已開始。亮子、大網等漁業發祥最早,亮子遠在乾隆年間,即已開始;大網則始於同治年間;野泡網直至近代開始出現,大約在1930年以後。
查干湖方圓幾百里。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湖面是平展的明冰,魚是喜群居的,入網口選准了,有捕不完的魚;入網口選錯了,只是空盪的水。歷經無數幸運與無數晦氣,使心存「萬物有靈」的蒙古族漁民產生多種信仰與禁忌。基於在生存歷程中對發明工具的崇拜,冬捕時要搞個企盼吉祥和收獲的祭祀捕魚工具的儀式,因以網為代表,所以叫醒網。經過祭湖、醒網儀式的固定和流傳,逐漸民俗化,形成了神奇的冬捕習俗,在查干湖世代傳承。
建國後,查干湖成立了漁場,吸收了周邊漁民,仍然沿用原始的捕魚方法,傳承著神奇的冬捕習俗,多時一冬常有百趟大網入湖,紅網(豐網)時,有的一網竟打出40多萬斤鮮魚,使查干湖冬捕更為壯觀。近年來,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性,查干湖的漁民每年捕魚都控制在200萬公斤以內。
⑹ 多地迎來一年一度冬捕盛會!為何冬天還能捕魚
每年十二月底到春節著一段時期,都是漁民捕魚的好時機,這種捕魚的方式和時間段都是一個傳統。從歷史發展來看,這種漁獵文化源於史前,盛於遼金,到現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是這種冬天捕魚的方式在南方很少見,北方特別流行。據我了解每年冬捕都會舉行很隆重的祭祀活動,目的是為了祈求這次捕魚會有一個好的收獲,同時也是表達對自然的一種尊敬方式。
最後,現在科技的發展,捕魚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許多問題得到解決。所以冬天還可以捕魚,而且是大捕。
⑺ 在冬季,人們在冰面鑿冰捕魚利用的原理是在冰孔處()A.光線足B.食物豐富C.氧氣多D.水溫
選擇C:氧氣多
解析:
嚴寒的冬季由於冰覆蓋了水面,因此水下氧氣少。當人們將冰面鑿開時,冰孔處氧氣多,魚會聚集在此處呼吸,以便獲得更多的氧。
(7)地理為什麼冬季捕魚擴展閱讀
撒網捕魚的原理:
主要利用了魚的群居性。網撒開後把魚包住,因為魚有群體活動的特性,所以在收網的時候,沒有魚會單獨行動,從網的底部私自逃走,都是在驚慌的等待大家往哪裡跑。最終都會被捕捉。
還有就是漁網的邊沿掛滿鉛做的墜子,網被撒開後迅速沉到水底,拉起時放慢速度,墜子就會貼著水底漸漸合攏。然後慢慢提起。被網住的魚因為墜子聚在一起不會掉下去。
⑻ 冬季,我國北方的漁民常在冰面上鑿孔捕魚,這是為什麼
鑿冰捕魚
「鑿冰捕魚」是指在寒冷的冬季里,漁民頂著凜冽的寒風,在封凍雪裹的江面上鑿冰眼捕魚。起源和存在於達斡爾族、赫哲族、鄂溫克族等北方漁獵民族中的一種傳統的捕魚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居住在黑龍江、嫩江流域的人民沿襲了這種鑿冰捕魚的習俗。
鑿冰捕魚的傳統,除了自身因素之外,還與他們居住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勢有關。達斡爾人居住的地方江河縱橫,群山連綿,魚類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這里的魚「多得驚人,巨大的鰉魚不停地躍出水面,鱘魚在人腳邊的石塊中間游來游去,許許多多的魚在陽光下鱗光閃閃。長期的漁獵生活,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達斡爾等北方各民族漁民,冬季以捕魚為業,形成了以「鑿冰捕魚」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捕魚方式。
達斡爾等北方各民族漁民的「鑿冰捕魚」是有講究的。他們每次鑿冰捕魚時,都要鑿冰眼四個,其中三個冰眼不鑿透,留下薄薄的一層冰用於觀察魚群的動向;只把中間一個冰眼鑿透,讓河水從這個冰眼流過,然後放漁鉤垂釣。魚兒雖然習慣於在水中生活,但遇到出水的冰眼,還是將頭露出水面,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時候,漁民準保能夠釣到魚。除冬季垂釣外,達斡爾人還有幾種捕魚方法。溜冰捕魚是在冰凍二指厚時進行。那時候,人們手持漁叉滑行於冰面上,見到大魚在薄冰下面游來游去後,捕魚人迅速用漁叉將魚叉出冰面上。當江面冰層加厚時,捕魚人就可以鑿冰捕魚。擋魚亮子是將冰層鑿開一道一米多寬、直通對岸的透水冰溝,在此透水冰溝內擋上漁亮子,然後留下一個缺口。到了夜晚,漁民們就在漁亮子缺口處點燃火把或火堆,魚在黑夜中看到光亮直游過來,涌積在這里。這時,捕魚人就可以用漁叉等漁具捕魚。
鑿冰捕魚規模有大有小,有垂釣還有拉大網捕魚。其中,拉大網捕魚是達斡爾人一種更大規模的集體捕魚形式,氣勢恢宏壯觀。拉大網捕魚時,全村屯男女老少都要選人參加。屆時,大家推選一名經驗豐富的漁翁——「網頭」,由他來指揮鑿冰捕魚活動。下大網前,大家在選好的漁窩子兩側分別鑿出下網冰眼和起網冰眼,兩個冰眼之間的距離一般為二三十米左右。然後以兩個冰眼為核心,每間隔二三丈的距離鑿個冰眼,如此這般鑿出幾十個冰眼。接著用帶鉤的長竿將大網自各個冰眼依次傳過去,最後將大網兩頭的口接在起網的冰眼上,大夥齊心協力將大網從起網的冰眼中拽出來,這樣,被這個網圈住的魚也就隨網被捕撈到冰面上。據說用這種鑿冰拉大網的捕魚方法,可捕到幾十斤甚至幾百斤的大魚。由於每家每戶都派人參加拉大網捕魚活動,因而全屯的家家戶戶都能分到均等的魚。
鄂溫克人也有冬季捕魚的習慣,在該民族中也普遍採用鑿冰捕魚的形式。當冰薄的時候,鄂溫克人便在江河的深水處,用冰鑹鑿冰眼,然後用冰撈子把碎冰撈出,接著准備好漁叉伏在冰面上准備捕魚。有時為了捕魚的需要,他們用一條麻袋把頭蒙上,以便看清楚水中的游魚。據有經驗的漁民講,魚有往有光亮的地方游的習慣。當魚游過來,剛剛探出頭,捕魚人就要眼明手快,舉叉把魚又住。除了白天叉魚,鄂溫克人也有夜間叉魚的習慣。他們一般生冰面上搭座窩棚,棚內點上燈。用棚內的燈光將喜歡光亮的魚吸引到這里。當這些魚游過來後,捕魚人用漁叉將魚叉住。據說,魚多的時候,魚紛紛沖出水面來,這時捕到的魚一定很多。
當冰層越來越厚的時候,鄂溫克人就在較深的江河窄流處,橫著鑿一道冰眼,將樹枝插入冰眼處,構築成一道柵欄,並在柵欄中間留下一個缺口。隨後在這個缺口處鑿一個直徑約一米的冰眼。所有順河游動的魚將被柵欄擋住。無路可走的魚只能從這個缺口游過去。一些漁民便在這個冰眼的邊上搭一個窩棚,把連接漁又的繩子的一頭系在窩棚上。一旦又到大魚後,不怕大魚把漁叉帶走或逃脫掉。除叉魚外,鄂溫克人還習慣於用漁鉤鉤魚。比如,有的魚後背特別厚,用漁叉根本叉不到它。相比之下,用鉤子鉤魚就比較省力,而且還不會被其他魚發現。
冬季冰天雪地,如何選擇鑿冰的地點呢?漁民們在長期的捕魚生產實踐中發現。只要在魚經常游動的穩水流的江中,鑿出寬二尺、長二尺的冰眼,就可以在冰眼旁邊站著或蹲著釣魚。鄂溫克人使用的漁鉤一般都是錫質的,在漁鉤上面墜上閃閃發白的、小魚形狀的金屬片,慢慢放入江中,不停地、慢慢地來回拉動。這時候,冰眼附近游來游去的魚,還以為是別的小魚在眼前游動呢。魚在不知不覺中吞噬了這條「小假魚」,自己也被釣上來啦。
赫哲人鑿冰捕魚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鑿冰捕魚的方法是,先在冰面上開一個面盆大小的冰眼,然後把系在短棍上的魚鉤放進江水中,線的前端系著一個木質或金屬質小魚,小魚身上帶鉤。以假魚為誘餌不用任何餌料,只需輕輕抖動手中的短棍就可以了,水中的魚兒看見金屬小魚,誤以為食物在抖動而趕緊吞食,這樣魚就輕易地上鉤了。「下掛子網」捕魚也是赫哲人鑿冰捕魚的一種傳統方法。每當「下掛子網」捕魚時,人們先用冰鑹、冰崩等工具,每隔三丈遠的地方鑿一個冰眼,然後以兩個人一組下掛子網。下網冰眼一般長二尺、寬二尺。屆時,將網穿在水線桿上,從、冰眼處徐徐穿過去就行。
「坐冬庫」也是「鑿冰叉魚」的一種形式。屆時,赫哲人在魚經常活動、水深約有一米多的江面上,搭一個上尖下寬的圓錐形草房,在草房中間的冰面上,鑿一個直徑約有一米左右的冰眼。捕魚時,為了不讓外面的光亮透進來,人們將草房門關緊,一個人手握漁叉在冰眼旁蹲著、靜靜地等候魚的游來。因為草房門已經關嚴,外邊亮、屋裡黑,當魚游來的時候,從屋內的冰眼看得很清晰。這時,只要舉漁魚叉又過去,就能叉到哲羅魚、細鱗魚、趕條魚、狗魚等貪吃活食的冷水魚。
赫哲人鑿冰捕魚時,常用的捕撈工具主要有「撅達鉤」等。其中,過去使用「撅達鉤」,每人只用1隻鉤,後來逐漸發展到一人可用6隻鉤,每隻手握3鉤,放進6處冰眼,同時上提下落、反復如此這般地鉤魚。據說,這種漁鉤一般由婦女和老人使用。運氣好的時候,每天可以捕撈上來百餘斤哲羅魚、細鱗魚、牙布沙魚、狗魚等。
⑼ 為什麼打魚在冬季盛行
每年12月末至春節前的一段時間,是漁民進行大規模冬季捕魚作業的黃金時間。據了解,這種漁獵文化源於史前,盛於遼金。
另外,也因冬季捕魚易於保存運輸,所以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續至今,千年不變。
自遼代以來,歷代遼國皇帝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漁獵」,在此舉行「頭魚宴」、「頭鵝宴」。因著鑿冰捕魚的漁獵活動全由非機械動力完成,「查干湖冬捕」被譽為最後的漁獵部落創造的世界奇觀。其「冰湖騰魚」被命名為吉林八景之一,遠近聞名。冬捕的漁民被稱為「查干淖爾漁夫」。
⑽ 在農村,為什麼有些地區會選擇在冬季過年前「干塘」捉魚
小時候,我家門口有一個池塘。近年來,當它關閉時,一些人開始在池塘里捕魚。什麼是干塘?這是我家鄉的方言。事實上,這是為了排掉池塘里的水。還有一點水。釣魚很方便。
甘棠當然是業主一家的大事。一年到頭養魚的收成有賴於此。我們見到甘棠時,村裡的人通常都會觀看活動。我們的孩子們更高興了。原因是我們會釣到一些魚。成蟲捕到魚後,會到池塘里去摸一些小魚、蝦、蟹、蛤殼等。
看著桶里的白花拍魚,別提你有多幸福!一身泥,一桶魚,吃魚的味道怎麼能像抓魚一樣?在家洗完澡,大魚擠出肚子,小魚則保持著冰涼的苦味。當他們遇到一種「苦麵包屎」時,一定要把它們擠干凈,否則他們會吃很多苦。最好的食物是「嫩魚」,鮮嫩的肉和骨頭,油炸後特別香。
正是因為魚乾的味道,我每年冬天都會想起家鄉的小魚。「干塘撈魚」的壯觀場面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一言不發。我想,為什麼農村人在冬天選擇干塘,也是農民工回家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