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為什麼叫「地理」
(1)學科名,見「地理學」。
(2)中學基礎教育開設課程。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貳』 請寫出地理這門課中的兩個定義
1、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2、「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3、三角洲: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沖積平原。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積較大,上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
4、沖積扇:山地河流從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以後,因坡降驟減,水流搬運能力大為減弱,部分挾帶的碎屑物堆積下來,形成從出口頂點向外輻射的扇形堆積體。
5、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在極乾旱地區的一些乾涸的湖底,常因乾涸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鯽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成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風蝕蘑菇是雅丹地貌中的一種類型。
6、丹霞地貌:紅色砂礫岩廣布的地區,在外力作用下,尤其是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
的一種地貌類型。因為形成這種地貌的岩石呈紅色故稱為丹霞地貌。
『叄』 地理是什麼
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3)地理課為什麼叫地理擴展閱讀:
核心分支學科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與自然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生物,化學,物理,天文,數學,技術等。
2、人文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等。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
『肆』 什麼叫做地理
地理學很多國家還有全球的知識,比如說氣候、地形、物產、經濟之類的
『伍』 地理課程的含義是什麼當前我國地理課程具有哪些類型
地理課程就是地理課業及其進程。通常來說,具體表現為地理課程標准(或地理教學大綱)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書、地圖冊、音像教材等)。
我國的地理課程類型:
我國中學地理學科內部的課程分類是混合型的,既不是純粹的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也不是單純的分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或者核心課程與外圍課程。從發展歷史來看,我國地理課程有向「綜合型」、「活動型」、「自主型」發展的趨勢。具體表現: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結合、部門地理與分區地理的綜合、活動課程的發展。
以上內容引自陳澄主編的《新編地理課程教學論》中的「地理課程論」部分,僅供參考。
『陸』 為什麼地理叫地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是觀察地的,所以叫地理
『柒』 中學為什麼開設地理課程!!!
學習地理的意義人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的一門科學,通過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可以幫助我們預知天氣變化、了解土壤演變、尋找礦產資源、辨別方向、避開或減小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合理布局工農業、有效規劃人類居住的城市……;可以說地理知識是終身受益的知識。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宇宙環境、陸地環境、海洋環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及防禦,分別介紹了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環境特徵及變化規律。人文地理則從人類生產生活角度出發,學習了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生產生活特點及影響因素,也學習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地理環境產生的良性或惡性影響,並把人類在防禦和治理環境問題的經驗傳輸給人們。地理學可以說是一門十分實用的學問,大家可能還記得2004年印度尼西亞海嘯吧!還沒有忘記一個10歲的小女孩救了100多個人的命這件事吧!下面我就把湖北長陽都鎮灣中心學校李三元老師的一片文章獻給大家: 地理學習的內在追求 ──由英國10歲小女孩救活100條命想起的湖北長陽都鎮灣中心學校 李三元 內容摘要:地理學習的本質追求是充分讓學生組建「意義關聯」群,在不斷構建「意義關聯」群中生成智慧。而這一是需要為學生創設達成的「情景」,二是要為學生產生「意義關聯」保證足夠的時空條件。 關鍵詞:意義關聯;地理情景;時空條件;終極追求 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久久令人不能忘懷的事情:2004年12月26日那天,跟隨父母前往泰國海灘旅遊的英國薩里郡奧克斯肖特市的10歲小女孩蒂莉·史密斯,運用在聖誕節前兩周學到的有關海嘯的地理知識救活了玩味正濃的100條命,這是個了不起的貢獻! 這個事情事後發人深省:這100個人當中,難道每一個人對地理知識一竅不通?難道沒有一個人覺察到有什麼不正常的跡象?可是為什麼他們竟然毫無反應呢?甚至有人還對小蒂莉的善意提醒將信將疑。這難道是那些遊客積蓄不夠嗎?顯然不是,那個小蒂莉才10歲,想必積蓄一定未豐。是缺失最基本的生存經驗嗎?顯然更不是,論經驗,那100人當中,肯定有很多很有社會閱歷﹑經驗豐富的人。那麼是什麼東西阻礙了他們知覺滅頂之災並進而採取及時行動的反應呢?盡管追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那對於即將面臨死亡尚不自知的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唯一欠缺的是什麼呢?我們不得不作深入思索,這或許對我們當前從事的地理新課程教育教學有著較大的啟發意義。 從上面事件看出,這不僅僅是一種生活常識的簡單運用,也不僅僅是單純地理知識的一次現場再現,而是一種源於鮮活經驗的直觀判斷,它體現了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智慧較量。因為單純論常識的多少,論知識的豐富等等,那小蒂莉註定救不了那海灘上玩味正濃的遊客。正是籍著她那種本能的直觀判斷,小蒂莉不僅救活了自己,也救活了別人。 由此看來,重要的是擁有一種直觀判斷的生存智慧和本領,而這種東西顯然不是與生俱來的,全屬個人的心智努力。這不由得使我想起當前的地理學習來,學生學習地理的內在追求是什麼?怎樣才能把所學東西轉換成生命反應機制中的一部分,真正對自己的生活或是將來的發展有效用? 我們注意到小蒂莉之所以能活學活用才學不久的地理知識,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將所接觸到的信息進行了自己的理解,賦予了開放性的意義關聯,並以自己的心智努力將這個意義關聯納入了生活經驗世界中,進行了多重自我構建,形成了一種基於自我體驗、感知之上的「情景性」心理反應圖式(即一個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意義關聯群),這種圖式是非常具有個體獨特性的,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便會自動激活其反應機制,正如我們所認識的直觀判斷那樣。小蒂莉能從海嘯到來的第一個「小波」就意識到大的海嘯會隨之而來,這是一種大膽的判斷,一種不容遲疑的決擇。然而這是當時無法進行歸因的,想必要是去仔細歸因,分析論證的話,老天爺也不會給出時間的。這不得不說明她從某種意義上在學習海嘯知識時進行了豐富的「意義關聯」:「海嘯是什麼?」「有什麼危險?」「發生海嘯時有什麼跡象?」「如果面對突如其來的海嘯我應該怎麼做?」等等,以此為契機和線索進行了多維的自我個性化的意義生成﹑組織,構建了一個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關聯群」。雖然這在當時她可能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但她至少具有了那種「身臨其境」的反應機制,而這是自動生成智慧並予以發揮的關鍵。也就是說那個「小波」激活了先前「身臨其境」(在學習海嘯知識的當場)時所形成的有著多重意義關聯的「情景」,這個「情景」產生的「意義關聯」及時喚醒了蘊含著與將來相關信息聯通的多種可能的「意義關聯群」,也就是說在小蒂莉上課時所生成的「海嘯情景」衍生出了豐富的「地理意義關聯」,這個「意義關聯」在真的海嘯到來時,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我們得好好感激小蒂莉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生動的如何學好地理的機會。 我們很快注意到真正的地理學習應是極力追求「地理意義關聯」的,那100人當中肯定有人不是少了地理知識,而是少了一種對地理現象生成「地理意義」並進而感知的意識,原來所學地理知識在他們眼中要麼是點綴,要麼是「食之未化」的老古懂,與自己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似乎毫無關聯,當然也就在關鍵之時派不上用場了,更不用說生成地理智慧了。地理新課標也在提出的新理念頭兩條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些理念的背後其實質就是要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當中通過各種可能不斷地構建出豐富的「地理意義關聯」,形成一個個具有獨特的卻又相互交匯的有機「地理意義關聯群」,而不應再是過去那種「自己不在場」的旁觀學習者了。 那麼,如何讓學生真正不斷探尋地理意義關聯(理念中的「有用」就是有「意義」),提高學習水平呢?從上面分析中我們注意到,要產生豐富的「意義關聯」,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可以蘊育「意義關聯」的情景。要讓他們有一種「在場」的身臨其境之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在這個「情景」裡面,要激勵他們進行信息搜索,進行信息重組,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生成頗具特色的「意義關聯」來。比如讓學生分析尼羅河的水位為什麼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時,就必須從可能的范圍內進行「意義關聯」的組合,在完成這個意義構建後,他們的大腦中一定會顯現關於這個河的豐富圖式(即標志著關於尼羅河的意義關聯群已初步建立)。不僅如此,這個「意義關聯群」與完成「亞馬孫河的河口平均流量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大的?」回答的「意義關聯」所生成的圖式是有差異的,這個關於差異(或者聯系)的圖式的建立,正是「意義關聯」運行的另一種「意義關聯」結果,我們需要的就是這樣生成的結果,一種看似錯綜復雜但卻是一個有機整體的結果,這個結果在某種意義上應是一種動態存在,具有相當的開放性,能隨時打開「連接」與內外界進行交流的、互動的。如果不是這樣,這個意義連接可能尚未真正建立,當然也談不上意義的關聯或轉化成直觀經驗了。過去看似有很多地理知識的絕對佔有者,之所以在後來的社會實踐中無大的建樹,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個「意義關聯群」尚未形成或者尚不建全有關,那更不用說是有所創新了[筆者認為,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對自己所關注的領域有著豐富(或是獨到的)的「意義關聯群」。而這個格局的形成必須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在自己可以理解的情景中組建「意義場」,一種融入了個體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諸多因素的結合體。因此,為學生創設能夠使其「身臨其境」的地理情景,成為產生「意義關聯」的關鍵。 其次,「意義關聯」的生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作保證的。前面提到的創設「情景(或是學生能理解的問題情景)」只是為生成意義關聯定下了氛圍,提供了線索,奠定了基調,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保證「意義場」的真正建立,「意義關聯」的充分生長。初中地理教材一個突出特點是,在簡要文字敘述的後面輔以了大量的活動題,而這些活動題的完成必須是在解讀所給予的大量的圖片後才能很好的展開的,如果不是這樣,那探究學習肯定是皮毛膚淺的,或者說學生所要建立的意義關聯是無效的,在實踐中是不能生成意義關聯群的。也就是說教材為我們安排了這樣一個預設:學生真正對某個地理問題的解決,是必須在這些提供的地理圖片中去真正建構「意義關聯」才能達到的。如果學生在這些圖片中不能生成意義關聯,不能達到一種游刃有餘的話,其意義關聯的達成是很困難的。比如在分析北美西部海岸的氣候時,學生會注意到那裡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只在狹長的海岸一帶,這顯然與歐洲西部的情形相比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麼呢?學生要很好的知道結果的話,必然要對那裡的地形分布,那裡的洋流流動狀況,那裡的風帶影響等等方面形成「意義關聯」,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圖片信息,在意義關聯中完成對它的深刻認識,組建出一個個自己能理解的意義關聯群來。而學生在進行這種個體化的過程中,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一定活動空間的。也正是這樣,學生的智慧才會誕生,地理知識才真正賦予了意義,注入了生機,才從根本上把它學活了,這也是地理學習的內在本質追求,更是彰顯其獨特價值功能之所在,故老師的職責在當下主要是為學生進行充分的探究提供相當的保障。 探尋地理意義關聯,應是地理學習的終極追求,更是衡量地理教育教學是否有實效的根本准則。
『捌』 地理是干什麼的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1、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
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
2、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
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8)地理課為什麼叫地理擴展閱讀:
地理分支學科有:
1、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2、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等。
『玖』 什麼是地理地理課是講什麼的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課是講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拾』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10)地理課為什麼叫地理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