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必考知識點有: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地球運動繞什麼轉方向周期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地軸自西向東約24小時晝夜交替。
公轉太陽自西向東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❷ 初一上冊 地理 總復習 主要考哪些啊
1,、要多練習經緯線的靈活應用,這是必考的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經線與經度、緯線與緯度、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2、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那個圖一定要過關啊,特別是問你什麼時候運行到哪裡
3、地圖比例尺,根據比例尺判斷地圖詳細情況
4、氣候分布,(根據圖判斷氣候),保護環境措施
5、宗教在世界上的分布情況
6、人口分布情況
(其實不是很多東西考的,只要用心一點技術概念就可以掌握了)
❸ 初一地理必考內容
地圖三要素,地球海陸比,各洲交界,世界氣候類型及特點,各種地形,地球的各個帶,南北半球,東西半球,比較常見的國家的人種和經濟文化等等。 總之用心地看完整本地理書(一字不漏),考試肯定在85分以上。
❹ 初一地理考試題型有哪些
選擇題11道,每一道分值為4分,共44分, 綜合題:含讀圖填空、分析簡答、繪圖等類型,共56分;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單科綜合,題號為第36題(此部分有時分為兩個大題即36、37兩題,分值合為36分),另一部分與政治、歷史部分組合成一個大題,其中地理部分分值為20分。 單科試題: 選擇題:20--25道 綜合題:主要是讀圖與材料分析題,不排除其中夾雜一些填繪圖表、推理計算、歸納總結、實驗分析等題型
❺ 初一上冊地理期末必考重點有哪些
1、地球的表面積是 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米。
2、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軸是地球自轉軸(假想軸),現實中並不存在。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的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南極。
5、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長度不等,緯線長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緯線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度數<=90°地球上緯線有無數條。
❻ 初一上冊地理必考知識點歸納是什麼
初一上冊地理必考知識點歸納是:
一、緯度和經度
1.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2.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3.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4.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5.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二、地球的運動
1、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2、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3、從赤道向兩級氣溫逐漸降低。
4、中國的氣候類型: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高原山地、溫帶大陸性、熱帶雨林。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大洲分界線:
(1)、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2)、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3)、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4)、亞、北美:白令海峽。
❼ 初一的地理考試一般會考什麼
初一第一學期的地理主要考的是,關於地球經緯度的,五大地形的知識(可能會選中國的某個地方),中國的省份形狀圖,最後的大題一般都是長江流域或黃河流域的
❽ 初一上地理必背必考有哪些
初一上地理必背必考有氣溫與氣溫的分布,地圖和地球,七大洲四大洋。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與生活
(1)氣溫:空氣的溫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氣溫=一日內氣溫觀測值之和÷觀測次數。
月平均氣溫=一月內日平均氣溫之和÷當月天數。
年平均氣溫=一年內月平均氣溫之和÷月數(12)。
(2)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氣溫影響人們的穿衣、飲食、住房、農業和交通等。
2.氣溫的變化
(1)日變化
概念: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變化特點: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最低氣溫。
(2)年變化
概念: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變化特點:南北半球氣溫的變化正好相反。
陸地上:北半球氣溫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氣溫8月最高,2月最低。
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3)通常用氣溫的變化曲線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的氣溫變化情況。
(4)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繪制方法:一橫月、二縱溫、三定點、四連線。
3.氣溫的分布
(1)等溫線:氣溫相同的點的連線。
(2)表示:世界各地冷熱不同,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
(3)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4)分布規律:
①緯度差異:一般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P53中的圖3.17)。
②海陸差異: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變化: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5)等溫線圖的判讀:
①等溫線封閉,中心氣溫高的為高溫中心,中心氣溫低的為低溫中心。
②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6)世界「熱極」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極」南極大陸。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球體。
(2)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1)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2)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1)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2)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3)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4)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5)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6)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六塊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4、大洲分界線:
(1)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2)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3)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4)亞、北美:白令海峽。
❾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必考知識點有:
1、地圖的種類包括:
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
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
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
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